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被主宰的小天才 《am730》

考評局秘書長唐創時直言,對學生有「適當操練是需要的」,又指就算是「天才如莫扎特都不能單靠天分」。這點我十分同意,每樣事情要有一定成就,必定要打好基本功。基本功的練習,無論是音樂或體育,都是重複和沉悶的。沒有練習的紀律,天才也難成大器。
但這論調套用在TSA上,就不能苟同。無謂的操練不單浪費孩子和家長的時間,還會把一切萌芽中的學習熱情消滅。可能唐先生本身是數學家,就覺得操練數學題很有趣味,又或許因為看見吳局長每月讀三十本書,就以為所有學生都愛多做閱讀理解。不過,十隻手指有長短,每名學童的興趣都不同,也有不同的長處及passion。如果每名學童都浪費時間操練同一種沉悶的事物,肯定對大部分人都是折磨。而且為甚麼要由考評局的所謂專家,去主宰和強迫學生去操練甚麼和不操練甚麼呢?如果操練TSA是「好正」、「真係好正」的話,那教育局和考評局官員的子女,又有多少人操過TSA呢?他們的假期是回校補課,還是去日本看紅葉呢?
小弟不才,沒有唐秘書長到劍橋攻讀博士的才華,小時候亦操練得不夠,所以無法理解唐博士的數學家邏輯。我只是相信,讓孩子擁抱自己熱愛的東西,讓他們有選擇練習甚麼的空間與自由,他們才能在未來的社會發光發亮。如果年長一輩仍然以為要為孩子計劃前路,決定他們操練甚麼,就願主保祐香港未來的競爭力了。還有,如果莫扎特要考TSA,相信世間會少了很多優美的樂章。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放手吧,高官﹗ 《am730》

台北市長柯文哲,雖然經常語不驚人誓不休,不過由於急民所急,想民所想,一直民望高企。相反特區政府,急己所急,想己所想,民怨不四起才怪。吳局長是當中的表表者,難怪民望淨值跌至破紀錄的負49。
柯文哲宣布由明年起,台北市將會廢除實施了四十多年的寒暑假作業,「讓孩子決定自己想學甚麼」。他認為「孩子從小被教導要做甚麼、不要做甚麼,因而喪失自己『想做甚麼』的能力。」又認為大人應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孩子的表現一定會超乎想像。」
再看香港的孩子,聖誕假和暑假,卻要不斷回學校補課,和做那些永無止境的TSA補充練習,過著暗無天日的假期。柯文哲相信和尊重下一代,認為他們必定會青出於藍,教育事業應該由他們主導,由下而上的推行。香港的教育官僚則相反,以為自己是甚麼博士碩士,就以專家自居,故步自封地視自己為最專業的權威,硬要大部分老師和學生跟從,甚麼都從上壓下來。據聞一位有博士學位的高官,對TSA的立場就特別強硬。不過他們忘記了,無論自己怎樣聰明也好,孩子如果只能在他們定的框框內成長,自小被打壓,將來就很難起飛。那麼香港再多十個創新科技局,都不可能培養出有創意的人才。
柯文哲願學生只會被「limited by imagination」。但在香港,limit我們孩子的,還有那些八股專家,及某些尸位素餐的高官。
手握大權的高官和所謂專家們,行行好,積積福,還是放過別人的孩子吧!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眾人皆瘋我獨醒 《am730》

隨著TSA爭議升溫,社會目光又再次聚焦小學生功課壓力沉重的問題上。可憐的小孩子才六七歲,就被剝奪課外活動、被剝奪玩樂時間、被剝奪童年。控訴與慘況紛紛呈現世人眼前,比起前幾年更每況愈下。在香港當個中產孩子,也很值得同情。
這些慘事是否可以避免,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將來做個樂觀的人呢?還是要他們終日像一條處於繃緊狀態的彈弓一樣,最終失去應有的彈性,甚至被拉斷呢?暫停和檢討TSA以外,家長確實也應學習克服恐懼與短視的虛榮感。究竟是其麼原因,會讓家長或老師,把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擔,背在親生孩子及自己學生身上呢?或許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很多時是那種因循的心態造成。無論是甚麼要求,甚麼指標,都一一接受和要求孩子達成,懶理那些指標與要求是否過分,對孩子是有害還是有益。
最近小女的幼稚園參與康文署的「一人一花」計劃,但送來的長春海棠花苗竟然是有毒的!校方也因為政府的無知與疏忽,險些間接害了小孩子。單是這例子已足以證明,來自政府或學校的東西,不一定對孩子有益!因此作為家長,必定要為孩子把好關。競爭不一定帶來進步,逆來更不一定要順受。
無論家長、小朋友或年輕人,也不應見木不見林,為了贏場戰役而輸掉整場戰爭。君子不爭一時,而是爭千秋。不時時刻刻要爭眼前的勝利,當眾人皆瘋時保持頭腦的清醒,起碼自己和孩子也活得輕鬆自在得多。

前線員工倒米與持份者溝通失效 《信報》

在中環某大商場閒逛,經過開張不久的城中熱賣潮流蛋糕店,見沒有太多人排隊,就想不如去買兩件蛋糕。之前覺得那款千層蛋糕有點名過其實,於是再試試其他款式。味道如何先不說,但幾名員工的態度與嘴臉就已教人不太開胃。一時與同事談得眉飛色舞,完全當站在前面已數分鐘的顧客透明;一時又晦晦氣氣,好像是來乞求他們的蛋糕。想不到以130元買兩件蛋糕,還附送一肚子悶氣,奇怪的是,還天天有人排隊購買。
香港人素來愛吃,很多食店,特別是小店和大牌檔,就算明知夥計態度較為粗獷,但為了吃到一流的牛腩或夠鑊氣的小炒,顧客也絲毫不會介意,態度愈差反而自虐地覺得愈有本土風味。但這蛋糕店就明顯不是這類型,而且,老實說,如果矇着眼來試食,相信很多人只會覺得這頂多是二流味道。
人氣高企服務反倒退
不過,在香港其實不難發現這類,你預期會有禮貌招呼,但卻換來一陣鬱悶服務態度的店舖。每逢遇到這情況,我也會替這些店舖的老闆汗顏。好像那間中高檔蛋糕店,明明已經做到人氣爆燈,但就偏偏被部分員工倒米。而且不僅是我有類似經歷,有些幫襯過的朋友都說吃到一肚氣。
人氣高企,或許正正是這類店舖服務倒退的主要原因。第一,員工未分享到生意暢旺的得益,就日日做到無停手,態度不差才怪;第二,某些公司擴展太快,未做好員工培訓就讓他們走到前線,亦沒有好好監察他們的服務水平;第三,可能管理層覺得反正客人多得不能應付,又何需投放資源來做客戶服務,而且優質的員工已買少見少。
如果是第一和二個原因,是管理疏忽或執行失誤,令好事變成壞事,十分不幸。
最近很多「關公災難」(網民對公關災難的戲稱),都是疏忽造成。例如某中高檔朱古力品牌推出買一送一雪糕優惠,原意可能是在這個吃雪糕的淡季刺激一下銷情,但卻明顯低估了香港人對小便宜的熱情,不僅多間分店大排長龍,要一個多小時才買到杯軟雪糕,更有分店不勝負荷,要暫停供應,令排了很久的人大為鼓噪,在網上大肆批評公司的做法。在資訊的世界裏,反應慢一點也會一身傷痕。
如果是第三個原因,就是管理層的商業決定,是經過精心計算下的策略。
偏聽會造成決策失誤
可能我有偏見,但總覺得近年本地管理人員的決策水平愈來愈良莠不齊,不是太離地,和年輕一輩脫了節,就是愛把個人主觀理念與立場放入決策的層面裏,以致造成一場又一場的「關公災難」。例如上月某大快餐集團公布業績時,不知是有心或無意地,把盈利倒退歸咎於去年的佔領運動,就是一個不了解持份者的例子。可能集團管理層真是這樣想,或他們有實質理據支持這個論點,或只是隨口說說,不過這已影響一大部分持份者(例如經常幫襯的年輕人)對公司的觀感,起碼有關言論與報道已在網上瘋傳,或許多多少少影響往後的生意。
最要命的是,很多網民指出,這根本並非事實。因為公司的營業額與同店舖銷售都有所上升,有網友更特別指出他們在香港區的業務有明顯增長,反而是內地的營業額下跌,影響收入。再者,相比之下,以支持佔中藝人當代言人的主要競爭對手,同期盈利竟大升35%!這很易令人聯想到盈利下跌,和本身營運質素的關係,比佔領運動的因素更大。
無論是管理層的決策失誤,或者是執行上有疏忽,有時是因為估算錯誤,但更多時卻是出於偏聽。單單是與持份者的溝通上,如果只偏向自己喜歡的持份者,或只聽奉承者的意見,而忽略其他持份者,特別是年輕人的看法;再加上對社交媒體和資訊發達透明的無知,就成為「關公災難」的完美配方。繼續固執地以主觀的意願去管理公司,而忽略好好地和持份者溝通,特別是以為自己人生經驗豐富,吃鹽多過別人吃米,就不如預留多點將來請公關公司「補鑊」的預算。
除非是有意得兵行險着,認為有noise好過無noise,有「負評」好過沒有人談論,做「腐皮王」也總好過做無名小卒,那就另計。如果真是這樣高章,就失敬了。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前線員工倒米與持份者溝通失效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有關閱讀我想說的是 《am730》

有幸擔任一間著名小學的家長講座嘉賓,分享閱讀心得。席間有老師問起,某些學童對文字的感覺不太敏銳,閱讀時比較吃力,也容易產生挫敗感,有甚麼辦法可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
實不相瞞,小弟對文字的感覺也不敏銳,閱讀速度很慢,而且愛翻看之前的章節,一本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讀了個半月。就算是暢銷和流行小說也讀得快不到那裡,計及雜誌一個月也從未試過讀上三十本。但我認為讀書快與慢,數量多與少都不太重要。「閱讀不是用來鬥快的。」我回應老師時說。要孩子愛上閱讀,首先要投其所好,讓他們自由選擇喜愛的讀物。如果天天被迫做大量閱讀理解,看一大堆沒有興趣的文章,就算每天看三十篇也沒有用。甚至看得愈多會愈快對閱讀失去興趣。
閱讀也不用和別人比較。中學時同班同學可以一天讀完一本衛斯理或一本金庸,我起碼要讀兩、三天;後來朋友在《哈利波特》出版的首天已讀完,我就要讀兩星期。不過起碼我肯定自己享受拿起書本閱讀的每分每秒。閱讀是很自我的事情,根本沒必要和別人交代,亦不應視作交差。有人可以讀過百萬字也沒有感覺,但喜歡閱讀的人就會明白,很多時一段短短的文字,已足夠窩心回味好幾天。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有很多方法,也因人而異。但如果家長、老師、或官僚,以數量和速度作為衡量閱讀效果的首要指標,就很可能把孩子推向厭惡閱讀的邊緣。 

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小學班長式思維 《am730》

中小學期間,起碼做過六年班長,主要原因是小弟天生頑皮反叛,才被老師收編入「建制」,作為管教和控制的手段之一。但此文標題所指的班長,卻主要指一眾成績優異,得到校長老師們歡心的優異生。當優異生當然值得父母驕傲,不過當過班長,或老師寵兒的同學就會明白,如果只懂討老師歡心,甚麼事情都向老師打小報告,「拿著雞毛當令箭」,這孩子必定不受大部分同學歡迎,在班中的日子應該不會太好過。輕則被杯葛,重則受欺凌。
套用成年人的管理學術語,這類同學未能平衡所有「持份者」(stake holders)的利益。班長理應盡忠職守,不過如果偏向討好,甚至奉承權力的來源,而忽視大部分持份者(其他同學)的想法,就不能算稱職,也不符合現代管理的潮流。做得最好的班長,是既能討老師歡心,也受同學愛戴。要做到這樣其實並不太難,只要做好本份之餘,又保持謙遜就可以。自以為高人一等的班長和學生長,肯定是其他同學的公敵和咒罵對象。
小學生未見過世面,初嘗權力滋味難免會輕飄飄,做些乞人憎的行為。然而這也是一個教育過程,當同學發覺自己不受歡迎,發覺不能事事找老師出頭,多碰幾次壁後,就自然學懂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不過如果一個成年人,還以為只要擦好老闆那雙鞋,以為只要討好權力來源,就自我感覺良好,不用理會其他持份者的聲音和利益,就真是小學雞也不如。奇怪的是這些成年人比比皆是。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為公主平反 《am730》

前幾天到某商場吃飯,那裡正展出迪士尼的「公主」系列動畫手稿,和小女看了良久。女兒很奇怪,開始喜歡公主只是近來的事。前一、兩年,無論帶她去多少次迪士尼,她對公主玩具也不屑一顧。到玩具店,總是跑去看恐龍或鯊魚等動物玩具。直至這年她才開始慢慢對公主產生興趣。或許是因為她開始懂得分辨善惡,開始明白「公主」是「忠」的,要對抗很多「壞叔叔」和「惡姨姨」。小孩子善惡分明,當然愛站在善的一邊。
很多家長對公主很有戒心,但我從不怕她會患上所謂的「公主病」,也不怕她被迪士尼文化「洗腦」。事實上正如那個手稿展覽聰明地點出,公主的特質是勇敢、堅毅、善良、重視親情和友情。這些不都是父母希望子女擁有的質素嗎?為何會說公主有病?如果小女能做一個正直善良的公主,懂得分光與暗、好與壞,讓她多看點卡通,多到主題公園玩,又有甚麼所謂?
「公主病」其實應正名為「寵壞症」。那天女兒問我甚麼叫寵壞?我解釋即是爸爸明知你做錯了,也由得你,不去糾正你。不知她明不明白,於是我再補充說,就像很多現時的「壞叔叔」和「惡姨姨」,也做了很多錯事,但身邊的人永遠只是說yes,沒有人指出他們錯,他們才會愈來愈壞。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是否讓她看電視、玩iPad、是否讓她學這樣、學哪樣反而是其次,最重要是父母在每件日常生活的事情裡,教懂她是非黑白,教懂她要做個有廉恥的人。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孩子的公敵 《am730》

不要誤會,這個標題並非針對教育局長。雖然吳局長被坊間和家長批評得體無完膚,但公平點說,TSA不是他發明,香港教育困局也不是因他而起。就算他的咀臉多麼囂張,回應問題時多麼答非所問,最多也只是其中一個幫兇。
孩子的公敵,是泛指為了本身私利,例如學校排名、商業利益、個人虛榮感等,而犧牲孩子的幸福和快樂的人。這些人可以是校長、老師、官員、政客、更可以是家長本身。無論誰向誰施壓,受壓的人本能地不會第一時間反抗施壓者,而是把壓力轉嫁於更弱勢的人。因此如果中間沒有人提出異議與抵抗,這些積聚的壓力,最終必定會由最沒有反抗能力的小孩子來承受。更可怕的是,家長或教師,不但沒有為孩子擋駕,反而為了自己的私心,再進一步加重孩子的重擔,讓壓力一層一層遞增。在有教師為了排名而發狂地操練學生;和有母親為了錢而要女兒勾引富二代的今天,恐怕孩子的公敵只會愈來愈多。
有感而發,源於幾天前Facebook彈出一張三年前的相片。那是女兒還未滿一歲,和她去公園野餐時拍的。記得那天她雖然還未懂得走路,卻玩得十分高興,無憂無慮地在草地上大叫大笑。回看這張相片,不禁有些甜也有些擔心。不知再過幾年她上了小學後,還會否每天都展現這些天真的笑臉。
所以在爸爸生日的今天,立此存照,爸爸會盡力給你最好的教育,但同時也會保護你,不會讓你成為功課的奴隸和香港教育的祭品。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硬權力衰落與軟權力興起 《信報》

年紀愈大,自然面對愈來愈多的生離死別,身邊亦有愈來愈多人受危疾威脅。最近認識了「銘琪癌症關顧中心」(Maggie's Cancer Caring Centre)的主管雷太Helen,聽她介紹這家免費為癌症病人提供支援和服務的志願機構。這家7年前由一個貨櫃開始的支援中心,現時已有個由建築大師Frank Gehry設計的會址,讓到那裏的病友,可以在一個舒適寧靜的環境中,互助扶持和尋找慰藉。
Helen說,病友毋須預約,在中心開放時間可隨時到訪。無論想自己靜一靜,或想找人傾訴都歡迎,「因為通常情緒在低谷時才想找安慰,如果還要預約、還要等就太折騰了。」Helen說。去年銘琪就有1.8萬人次到訪。
醫學科技進步,讓愈來愈多病友戰勝癌魔,但過程的辛酸與壓力不足為外人道,如果多點正能量與鼓勵,病友的日子會過得容易很多,痊癒的機會亦自然更大。
Helen表示,她們經常安慰病友,在中心裏的人,日子未必短過外面的人,起碼生活質素及快樂指數未必就比外面的人差。只要抱着積極心態,明白每個人的能力和權力有限,不是什麼都控制到,仍然能享受眼前的人生。
以大壓小已不合潮流
的確,無論如何呼風喚雨的人,都無權力控制生老病死。其實撫心自問,我們這一代人,真正擁有權話事的事情又有多少?打工的要看老闆面色,面對客戶又要忍氣吞聲。但其實就算身為部門主管,甚至本身是老闆,有時也要買下屬怕,久不久也要妥協於現實。
世界已經慢慢轉變,不再是高高在上,大地在我腳下,就可以有權用到盡。事事以大壓小、以強凌弱、霸王硬上弓,已經不合潮流,亦只會引發更大的反作用力。除非目的只是想搞亂局和撩交打,而並非真的做實事,否則強硬地用權,必定令當初的目的更難達到。
前南美委內瑞拉工貿部長Moises Naim寫的暢銷書The End of Power,就闡述了這個重要的轉變,連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讀過後亦推薦。
Naim以不同的例子,闡述現今的權力門檻已急速下降,不僅更難當上權傾天下的獨裁者,就算給你當上了,亦受到愈來愈多的掣肘。這當然和互聯網及社交媒體普及有關,但互聯網卻又並非是主要原因。促使權力門檻下降的力量,是這二、三十年以來,人類整體上更加有學識、更加長壽健康,以及流動性更加高。這些因素,造就更多微權力(Micro Power)的崛起,為上層權力帶來更多挑戰。
親和力技能更重要
以香港為例,擁有專上學歷的成年人已經接近三成,相比七、八十年代不足10%的人口,已經是大躍進。事實上全球文盲人口比例近年逐漸下跌,現時全球的識字率已達八成半。就算是落後地區如非洲,識字率亦已由16年前的五成八,升至去年的六成三,這裏很大原因是拜資訊革命所賜。而識字和有識見的人愈多,人民自然更難被愚弄,社會亦自然會有更多的聲音去爭取和捍衞本身的權益。更溫飽、更長壽和更健康的群眾,亦會更重視其他的權利,這亦代表當權者(包括企業領袖)要花更多力氣去游說、安撫與管理。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人流和物流的成本日益下降,也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大幅收窄,去外地留學、觀光,甚至移民變得愈來愈普及。而當世人的眼光都不再局限於本土,思想和想像空間日益擴闊,自然亦更受軟不受硬。在這種權力格局的轉變下,無論當上政治或商界領袖都更加難施以鐵腕手段,走鷹派路線。
那麼在這個世代裏,最重要的技能是什麼呢?這令人立刻想到的是「親和力」三個字;其次,優良的思辨能力和軟性地運用權力,亦即是以柔制剛的技巧,將會愈來愈吃重。
放眼世界,愈來愈多領袖,包括各國的領導人擁抱社交媒體和民眾互動。美國總統剛開了Facebook個人專頁,而在香港,連拿着槍桿子的警察,也要動用一小隊警員來管理Facebook專頁,可見展現親和力,和爭取特別是年輕一輩的支持,在現今世代是多麼重要。
而由於政商領袖面對更多微權力挑戰,敏捷的思路及口才、以理服人的魅力和應變力高的公關團隊,更加是必不可少。因為很多以往看似很簡單的事情,現時都可能要有充分的公關部署,要大費周章去解畫,才能說服大部分的持份者支持,再不是舊日行政權力凌駕於一切的日子可比。
相信這個趨勢在可見的將來會繼續下去。看來在這個年代,要當一個成功的社會精英或企業領袖,或許先要學習的是如何展現謙遜的親和力,以爭取大量「微權力」的信任與認同,再配合更圓滑的公關手腕和溝通能力,才能推動心目中的鴻圖大計。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硬權力衰落與軟權力興起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美好的代入感 《am730》

相信很多男士看007電影,多多少少都幻想像占士邦一樣,有穿不完的Tom Ford及Brunello Cucinelli西裝,和著上Crockett and Jones皮鞋追趕跑跳,以及駕駛那部Aston Martin DB10飄移。就算沒有Daniel Craig的身形,坐在DB10裡穿著Tom Ford,也定能吸引很多眼球。就正如女士看《單身男女》時,也或多或少代入高圓圓的角式,有兩名又靚仔又有才華又有錢的型男力追,多麼美好!商業片就是這樣,往往給我們兩小時逃避現實、感覺良好的幻想時間。無論對電影的藝術性有多麼認真執著,間中也需要看看這些充滿犯駁的商業片來調劑一下。
外表和名牌不是一切,但我們都愛看美麗的東西;沉溺於夢境之中,也讓人離地和不設實際,但幻想與夢想卻又是推動世界向前的動力。我們都需要希望,都願想像有更美好的未來和生活。正因為如此,包裝才這麼重要。無論做實事、氹身邊人開心、或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有好的包裝,都要讓受眾代入美麗想像之中,看到美好的未來。內涵多好也需要包裝配合,這是顯淺不過的道理。
可是你看時興的處事方式,偏偏就愛用上最高傲、最惹人討厭、最惡形惡相的咀臉,以最核突的手法推行。大多數人不喜歡的人選偏偏要用,大部分家長厭惡的TSA偏要繼續考,甚至連和持份者對話的姿態也懶得擺,難怪很多事情舉步維艱。沒有可能要求政客和官員都有型有格,但其實只要親和力加強一些,把故事說得動聽一些,很多死結都可以緩解,何必事事要夾硬來呢。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不單是TSA問題 《am730》

操練學生並非甚麼新事物,當年小六考「學能測驗」,甚本上也是瘋狂操練。那年我相信已把市面上所有學能測驗的補充練習和模擬試題都做過,操到每次最多只錯3、4題,fit得不能再fit。操練的結果顯著,不少同學都派到好中學,我就成功入讀男拔萃。
而付出的代價是所有小六的音樂課、美術課、體育課、甚至小息時間都犧牲了,全用來操學能測驗。但那時家長沒有半句怨言,沒有聲討學校,因為家長真心相信校方是為了學生的派位著想,因為家長和學校目標一致,都希望學生入讀心儀中學。
反觀現時的TSA,家長和學校的利益和目標不單南轅北轍,而且學生還明顯受剝削。操練TSA對學生益處少又無謂,還浪費很多親子和課外活動的時間。但很多學校在壓力下又不得不把學生操fit一點。結果TSA的操練一年比一年過分之下,家長終於忍無可忍,和學校及教育局攤牌。
面對家長的怒吼與學生的眼淚,吳局長起初的回應卻竟是「取消TSA是倒退的做法,亦聽不到校方和家長反對TSA的設計原意」﹗直到最近有私校表態取消TSA,局方才終於設立檢討委員會買時間。觀乎局長對TSA事件的反應,他不是堅離地,根本不明白TSA所造成的困擾,就是懶得想方法應對,又或者是不想書商每年數以億計的補充練習生意受損。總之看不到他是以學生的利益為前提,也看不到他對教育事業有熱誠與承擔。任重道遠的香港教育政策與執行由他去負責,才讓家長最擔憂。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良性與惡性競爭 《am730》

還記得一個「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的廣告,被網民群起鞭撻嗎?有天和友人談起競爭的問題。友人認為「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是傳統智慧,害怕競爭的孩子很難成大器。我同意,只怕是社會瀰漫的是惡性、而非良性的競爭,這既危險又可悲。
何謂惡性競爭?簡單來說就是成績代表一切,為了名次和勝利可以不顧一切。就好像明明技不如人,卻想盡旁門左道,或鑽盡制度的空子來謀取勝利。這些事情在學界比賽已司空見慣。雖說踩著別人膊頭上位的傳統中環價值,和搬龍門的新興金鐘價值,愈早學懂對孩子未來的競爭力愈有幫助,不過為人師表或為人父母的,又忍心把惡性競爭年輕化嗎?
從前和一名美國籃球教練交流,他對球員強調,無論正選或後備,每人對球隊都很重要。就算某些球員沒有落場機會,充裕的後備軍也是球隊贏波的本錢。因為後備兵源不足,只會打殘正選。那教練認為,只有強調團隊精神及良性競逐出場機會,球隊才能進步。惡性競爭,勾心鬥角,就算贏波也沒有意思。
為兒女選校或選擇課外活動,這也應是個重要考慮吧?
開一點,雖然學校之間也應有良性競爭,不過我百分百支持取消TSA。現時很多小學生就算在家長協助下,也要經常做功課至深夜,這肯定不是正常快樂的童年。就算不是一刀切取消,局方也應盡快檢討整個TSA制度,舒緩莘莘學子無謂的重擔,如果局長還是有心和有力搞好教育的話。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反敗為勝的關鍵 《am730》

愛看有關拳賽的電影,縱使大部分這類電影的情節,都離不開一條方程式:主角千辛萬苦克服種種低潮與困難,最後在劣勢中反敗為勝。電影《Rocky Balboa》中的名句「Itain’t how hard you hit, it’s about how hardyou can get hit, and keep moving forward.」大概就總結了拳賽電影的精髓。但就算情節很難跳出這框框,我仍然很喜歡。讀書時但凡《洛奇》系列的電影上畫,就必定和同學去捧場。最喜歡看史泰龍那些超乎常人的鍛鍊過程,幻想自己代入其中。洛奇大戰「蘇聯佬」的第四集,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最近跑去看新一齣拳賽電影《Southpaw》,情節和結局,也是跳不出那條方程式。但正如很多事情一樣,結局不是最重要,當中發生的事情才值得細味。故事主角大起大落,是因為沉不住氣,在敵人「魔術手」的激將法下,一失足就差不多失去所有,人生跌到谷底。不過被新教練指導和開脫了,終於學會控制自己,克服衝動的缺點和悟出「防守是最佳的進攻」,在最關鍵時刻沉著應戰。細節不再透露太多了,想說的是這世界有很多像「魔術手」這類人,以挑釁為己任,藉挑起矛盾、製造混亂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這招之所以好使好用,是普通人的EQ一般不太高,太易動怒,太易中計。香港近來不是愈來愈多這些人嗎?你和我也不是中過計嗎?
要反敗為勝,就要先學習控制情緒,做好Anger management。對付愛挑釁的人,應沉著應戰,慢慢看清他們的弱點和痛處,再思考反擊的策略,切忌輸給自己的心魔。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用權與濫權 《am730》

小時候走過火警,見識過消防員的英勇,因此一直很敬佩他們,大學畢業時就抱著一試的心態投考消防隊長。仍然記得面試時考官的一條問題:「有天上司要你召集所有部下到操場,然後命令你開大水喉去淋他們,你會怎樣做?」我反問:「是訓練嗎?」考官說:「不是,just for fun!」我就回答:「我會照上司的命令去做,因為命令就是命令,紀律部隊要絕對服從命令。」考官追問:「那你的部下會很討厭你,你如何再取信於他們?」我再答:「部下怎樣看我,不是在於一次半次的決定,而是平日我怎樣對人對事。如果我一向是稱職和不濫權的上司,他們遲早會明白這次決定的原委,不會影響大家感情。」
這大概是標準答案,我看到兩名考官也面露微笑,輕輕點頭,好像很滿意。紀律部隊講求效率和合作性,如果對命令不是絕對服從,而是每人有自己的考慮或自把自為地處理問題,就很難快速應變和在千鈞一髮間救急扶危。不過手握愈大權力的人,其實愈應該戰戰兢兢,因為所做的決定會影響更多人,亦要負更大責任。如果只看到手中的權力,而看不到自己的責任,有權用到盡,甚至是濫權,後果必定是災難性的。最近的消防局欺凌事件只是其中一例。
結果那次面試十分成功,差點讓我當上消防隊長。不過在最後關頭,或許是面試那條問題提醒了自己,絕對服從命令「不是我那杯茶」,還是主動放棄了這個黃金機會,而選擇了傳媒這一行。

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 《信報》

王爾德(Oscar Wilde)在喜劇Lady Windermere's Fan中的名句「I can resist anything except temptation」(除了誘惑,我能抗拒任何事物),一針刺破沒有人能免於誘惑的傾向,難怪百多年後仍為人津津樂道,以之諷己諷人。
什麼是誘惑?就是做一些你明知不對,甚至有機會犯法的事,但因為你很想得到某些東西,又衡量過認為風險不高,很大機會沒有人會發覺,所以不惜「博一博」。而最後屈服於誘惑的人,通常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徑,會刻意淡化或對被揭發的風險視而不見。
當局者迷,人總以為自己所做的事沒有破綻,又或者憧憬就算將來東窗事發,自己已經上岸或不在其位,就讓繼任的人去處理那個爛攤子好了。這解釋了為何很多名人被揭發醜聞時,大眾通常都會慨嘆,為何地位這樣崇高的人也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又為何這麼明顯的愚蠢行為,也會有人以為不會被人察覺。
判斷力可以低得可憐
黃子華說過:「若要人不知,唔好咁低B。」不過歷史卻不斷以不同的形式重複,近日的例子當然要數德國大眾汽車,在大半個月前被揭露於柴油車廢氣排放測試造假的事件。事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不僅是素來律己以嚴的德國人,也淪落到出貓,而是出貓的手法連一點sophistication也沒有,只是以簡單的電腦程式,來瞞騙測試廢氣排放的儀器。
這樣明顯的作弊,一次半次還可能利用別人對你的信任而過關,但沒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瞞天過海。相信這道理連小學生都知道,這間全球銷量第一的汽車生產商,智商爆棚的管理層又有什麼可能不明白?這足以證明面對誘惑,人的判斷力可以低得多可憐。事件不但令大眾面對數以千億計的損失和令多名高層落馬,而且還火燒連環船,拖累其他汽車生產商也被捲入漩渦,被不同的監管機關調查,或被懷疑是否多多少少也有出貓的行為。
現在修讀商學院課程,商業道德已是必修課。而當年讀MBA,商業道德是和商業法律一起修的。教授大概對人性已經看得通透,只和學生說道德、講大道理沒有什麼作用,要學生遵守商業道德倫理,必定要讓他們知道違反道德的制衡及法律後果。教授不會天真地以為和學生談哲學、說宗教,就期望他們會收心養性,從此不受利誘。所謂道德,某程度上就是一套能讓人有效抗拒引誘的制度。
一個地方的人會陷於誘惑,原因千千萬萬。從前讀過的某篇有關商業道德的文章,大致歸納了幾點。首先,道德敗壞的企業,很多是始於「劣幣驅逐良幣」。如果用料上乘、服務優越的企業的生存和利潤,被一些只求削價、不顧質量和使用者感受,甚至使用旁門左道的企業威脅,很可能也被迫降低質素和成本去迎戰。這樣或許會在行業間形成惡性循環,把整體的質素愈拉愈低,甚至有機會令企業為了勝出競爭和生存而鋌而走險。
權力無制衡監管必腐化
要避免劣幣把良幣趕走,除了一個地方的人民要有足夠的質素和智慧外,亦要當球證的政府和監管機構,有嚴謹和完善的制度,去確保企業間的良性和公平競爭。就如一場球賽,如果球證執法太寬鬆、吹黑哨,甚至搬龍門,雙方很可能會愈打愈粗野,甚至大打出手和引起混亂。
有時企業發展速度太快,擴展過急,也可能讓人貪勝不知輸。企業高速擴張,本身已經造就了很多足以讓人墮落的陷阱。擴張之後,舊有的制度和管理,也很可能追不上新的人事和企業文化的轉變。但太過因循所謂行之有效的制度,缺乏對環境轉變的敏感度,沒有與時並進,也可能會落後於形勢。就像鉛水事件,新的材料和新的建築方法,如果沒有好好監管,或監管當局後知後覺,就會被人鑽空子,最後造成災難。
話說回來,雖然大家對德國人作弊感到驚訝,但其實要陷於誘惑,和民族性沒有太大關係。歷史已一次又一次證明,無論白種人、黃種人、黑人;中國人、外國人;第一世界公民、第三世界公民;高學歷、低學歷;有信仰、沒有信仰;好人、或是壞人……只要手握權力而沒有適當的制衡監管都必定會腐化,分別只是腐化的速度是快是慢而已。正因為如此,任何機構的權力制衡和獨立的審計調查,就算會影響效率,亦可能製造一定的麻煩,卻是確保沒有人能濫權瀆職所必須的制度。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

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

與的士大哥的一席話 《am730》

趕時間回公司,在銅鑼灣某街角突然出現一輛的士,立刻衝前去截,可惜原來已「冚旗」。的士冚旗雖是新常態,但也難免洩氣。這時司機卻突然絞低車窗,解釋是咪錶壞了要去維修,如果不去太遠可載我一轉,「付開多少車資照付就可以。」慶幸今時今日還遇到這樣友善的的士大哥,立時泛起正能量。
上車後,的士大哥竟說有看我主持新聞節目,也有讀小弟的專欄。他問為何社會好像死氣沉沉,人人都悶悶不樂。當的士駛經波斯富街,他不待我回應,已說出自己的看法:經濟無疑差了,但他說做了司機幾十年,甚麼起起跌跌都遇過,沙士才是最差的日子,現時經濟有排也未及那時的蕭條,只是香港人好像更不開心。「社會不公義,烏煙瘴氣。」他不慍不火地說。大哥也明白市民對的士有怨氣,但生意難做,很多行家也做到一肚鬱悶。他看著的士牌價三數年間由四百多萬元炒至七百多萬,也親眼見過有內地買家,不問價地向他老闆一口氣買入十個的士牌,還全數以現金支付,但他的收入這幾年卻沒太大增長。大哥笑說自己將退休,沒有所謂,但如果還後生,也會去做Uber司機。「我們這一輩退休後,不知還有沒有年輕人入行,再過十年可能有牌也沒有司機,哈哈﹗」
到埗後我謝謝他搭載,他反謝我讓他多賺數十元,和聽他吐吐心聲。的士大哥閱人無數,他所感受的「快樂指數」,或許比很多博士做的調查還準確。祝他退休生活愉快﹗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愛的代價 《am730》

佔領運動這麼快就一年了。去年佔領期間,有位母親來問我,如果孩子的價值觀和自己不一致怎辦?我老實說不知道。女兒還小,未有資格教別人。唯有和她分享很久以前,和教會牧者的一次討論。
那時正上映李安的《飲食男女》,戲中虔誠的基督徒大女兒和男友結婚,朋友指出他不是基督徒時,大女兒就肯定地說「他會是的!」有感而發問牧者,如果信主是美好的事,而上帝又愛世人的話,為何不乾脆讓所有人信主?牧者說正因為上帝愛世人,所以才讓人有自由意志,自由地選擇。
同樣道理,愛孩子的父母,也不會以威迫利誘的手段,讓孩子順服於自己的價值觀,「留得著個人也留不著個心」。孩子就算是基於害怕或孝順,表面上完全做到父母的期望,但心底裡不是這樣想,又有甚麼意思?
父母教導孩子,是以生命影響生命,以心靈影響心靈。孩子的價值觀,和家庭、學校、及朋輩有很大關係,我們只能為孩子提供理想的家庭、尋找合適的學校、及盡量讓他們多交益友,讓他們在愛與關懷中培養出良好的價值,而不是透過威脅、打壓和洗腦來灌輸自己的想法。當中或許有很多忐忑和不確定性,但這是愛所要付出的代價。
如果孩子做得好就有糖吃,做不到自己的期望就被黑面與懲罰,這和conditioning(制約)馬戲團的動物又有甚麼分別呢?
父母都想孩子青出於藍,但事事跟隨父母的意願,跳來跳去也不是在父母的框框裡跳?他們又怎會比父母出色呢?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腰骨太直的罪 《am730》

或許你還記得,數年前有一套以《龍紋身的女孩》為首的《Millennium》系列小說,風靡全球,還被拍成兩個系列的電影。作者Stieg Larsson原定整個系列有十本小說,可惜寫完第三本他就過身了。最近另一名瑞典作家David Lagercrantz,以《Millennium》的主角為藍本,在授權下完成系列的第四本小說《The Girl in the Spider Web》。
整個《Millennium》系列好看得不得了,甚至比Dan Brown更引人入勝。現時有人續寫第四集,沒有不拜讀的理由。整體上這一集總算延續了原著的神髓,各主角的性格和劇情發展亦和之前的故事銜接得很順暢。不過可能先入為主,總覺得不如舊的那麼緊湊,而且和現今很多暢銷小說一樣,好像植入了些疑似廣告,讀起來打了折扣。
故事主角Blomkvist是個很固執的記者,面對抹黑、打壓、甚至死亡威脅都仍然堅持己見,不到黃河心不死。朋友認為他之所以讓人不安和咬牙切齒,未必是他的調查報道厲害,而是他那腰骨太直、拒絕妥協的態度,令人想起自己的可憐,想起自己那被出賣了的靈魂和良知。但那些人卻不會想改善自己,而是要把他拉倒。只有把腰骨直的人拉低到他們的水平,才能為自己挽回一點尊嚴。
自小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這類人。讀書時你比他們認真是罪、對原則比他們執著是不合群;到人大了,腰骨比他們直是錯、追求公義就是阻人發達。總之如果達不到你的水平與修養,他們就會想辦法,把你變成他們一樣。但只要對得起良心,又那怕承受那堅持原則的罪名呢?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十年迪士尼 《am730》

駕車時又聽Radiohead的Paranoid Android。十年前,忙於應付香港迪士尼樂園開幕的一系列採訪時,這首是我的減壓歌。那時普羅大眾和傳媒都對迪士尼開幕既興奮又期待。但凡有關迪士尼的大小故事,都可能是大眾關心的新聞。
有天和實習記者到欣澳站,採訪首批試玩的「幻想工程師」。由於當時香港迪士尼內的情況沒有曝過光,傳媒自然十分好奇,很想從這群最先到樂園試玩的人,拿到數張照片或影片,讓公眾也先睹為快。迪士尼的公關們就嚴陣以待,極力阻止非官方照片流出。這本無可厚非,傳媒與公關之間存在合作與矛盾,但只要大家各司其職、互相尊重就沒有問題。可是香港迪士尼的第一代公關,或許因為很多人是來自跨國大firms,或許因為公司品牌地位超然,大多對本地媒體不太客氣,甚至有時會帶些鄙視的態度。傳媒查詢十問九不答不在話下,那次採訪,公關一度還說欣澳站是「她們的地方」,命令傳媒不能在那裡用腳架和自由拍攝!而這並不是個別例子。
結果那一代迪士尼公關團隊,在自負與錯誤之間,開罪了大部分本地媒體,也為迪士尼帶來鋪天蓋地的負面報道,開了一個災難性的頭。幸好後來迪士尼的管理和公關團隊換了班,慢慢和傳媒重建信任及良好的關係,營運亦愈來愈順暢,小女也成了迪士尼的常客。
無論出身多優越或名聲多響亮,自視過高,或以敵我心態來待人接物,注定會不斷碰壁,只是這心魔仍是很多自命不凡的人的死穴。

寵慣了的零售業應先自強不息 《信報》

年輕時喜歡Nike波鞋, 90年代的Air Jordan和Air Huarache等,都是劃時代的設計,但對Nike的喜愛,亦只停留在那個年代。現時主要是買回那年代的復刻版波鞋當便鞋穿着,運動的裝備,轉移了幫襯較實用的Under Armor,不過也是之前到日本買和網購回來的。美國的Under Armor網站設有Outlet,款式多、呎碼齊,而且和新貨基本上沒甚分別,價錢卻便宜一大截,就算要付郵費都十分抵買。
可惜Under Armor近來被引入本港零售市場,不過就算計及郵費因素,價錢仍比美國網站貴,和美國的Outlet更加沒法比,款式撰擇亦不算多。而自從香港有得賣後,我就再不能到美國網購。美國網站職員回覆說,公司轉了政策,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的地址及信用卡,才能在他們的網站購物,我只能從香港的網站買。而香港網站卻又貴選擇又少,同一條正價運動褲,美國網站賣69美元,香港卻要699港元!而且香港沒有Outlet。
無法再接受周期的逆轉
不知美國總公司的政策是否要保護香港代理的利益,如果是的話,就或多或少反映部分零售業界的思維:保護主義先行,先想如何減少競爭和保護既有利益,消費者的權益永遠敬陪末席。像Under Armor這例子,在本土有零售點賣自己喜歡的品牌應是好消息,但卻反過來剝奪了香港消費者的選擇權,要我用貴價去購買!難怪之前聽過很多人說,寧願去外地購買,也千萬不要在香港引入自己喜歡的品牌,這是多麼荒謬?
現時零售業稍吹淡風,業界就已大呼救命,但每一個行業和每一個經濟周期,有上有落根本很平常,不足為怪。只是零售業過去數年,享受過幾何級數的增長,就立刻變成被寵慣的孩子一樣,沒法再接受周期的逆轉。有從事過高檔品牌管理層的朋友曾經說,羅素街的名店,每天營業額動輒2、300萬,每天賣過百個手袋亦很平常。現時不過是由超現實的營業額,調整至較貼近現實的水平,業界代表就立刻跳出來,說到好像天也快塌下來,甚至情況比沙士時更慘淡(差過沙士之說,已有很多評論指出是誇大失實)。
不便與惡果由市民承受
多名業者也不失時機、不約而同提出幾點訴求,包括要求業主立刻減租、政府立即撤銷限奶令、擴大一簽多行及開放多六個自由行城市。
業界為自己爭取利益天經地義,特別在這個政府弱勢,放膽開出訴求可隨時「搏大霧」的年頭。業主減不減租是商業決定,雙方大可自行商議。但零售業稍遇逆境就立刻放下本港的整體利益,要求政府打救,看來就似乎不太合乎香港自強不息的獅子山下精神。還有,過去數年零售業的蓬勃存在一定的Externality(經濟外部性)。小部分零售商和舖主得到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就為香港帶來的種種不便與惡果,要由所有香港市民共同承受,每天受着不同程度的滋擾,而且舖租上升、百物騰貴、傳統小店也被迫結業,有時想找碗粥吃也不易。
「Ask not what Hong Kong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Hong Kong」,零售業好景的那些年頭,有沒有為所帶來的Externality作出任何彌補呢?除了所有人都要交的稅項之外,有沒有把部分利潤撥出來,平衡一下普羅大眾所受的苦呢?不但沒有,部分零售商還推出只有遊客才能享受的優惠,本地人反而被變相「歧視」。那現時究竟為什麼零售業稍稍受到周期影響,就要所有香港人再付代價,來保障一小撮人的利益呢?
其實零售業可以向其他自強不息的成功例子學習。縱使旅客人數下跌,也有很多靈活多變的企管人,是先去想如何做好自己,先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還有更重要的是,先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想想他們要些什麼,怎樣可以刺激他們消費,而不是先伸手要別人幫忙。例如最受旅客人數下跌影響的行業,莫過於兩大主題公園,但他們從未公開怨天尤人,反而不斷求變,不斷想新招去吸引本地客和旅客。就像快將來到的重頭節日萬聖節,海洋公園就力求年年加些新元素,和想些新噱頭去吸客,今年又出黃夏蕙又出多啦A夢。你會看到管理層的努力,不斷花心思去吸引人流。
香港人不是沒有同情心,大部分人也不願看到結業與裁員潮。不過要別人同情與伸出援手,亦應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先盡力自救,提升產品和服務質素,以及平日有沒有照顧別人的感受。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寵慣了的零售業應先自強不息

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港大與霍格華茲 《am730》

暑假期間去了大阪的哈利波特世界,身處電影的場景,品嘗冰凍的Butter Beer,買了一堆紀念品。自然也勾起當年第一時間跑去買書的熱情。哈利波特的迷人之處,除了千變萬化的魔法,還有那邪不能勝正的共鳴。回港後重看了哈利波特電影,忽發奇想,其實比較霍格華茲和現時的香港大學,也不難發現頗多相似之處,縱使前者是虛構出來的。
兩校都歷史悠久,校園美麗古典,培育過不少出色校友。有歷史的地方,必定面對過不少的挑戰與危難。在小說裡,霍格華茲被佛地魔的爪牙Death Eaters(食死人)滲透和圍攻,還有內奸裡應外合,不單謀害校長,還以Vanishing Cabinet(消失櫃)引來敵人大舉入侵校園,學校外圍就有大量Dementors(催狂魔),全都旨在破壞學校,和傷害所有不順從黑暗勢力的師生。最後峰迴路轉,主角們在一面倒的劣勢下,把佛地魔的Horcruxes(分靈體)逐一擊破,惡人樹倒猢猻散。
你或會說,小說都是憑空想像,用來逃避現實。不過當世事都被你看透時,你或者能體會現實往往比小說神奇得多。再說,每當黑暗日子來臨,總是人性光輝最佳的展現時機。惡勢力看上來總是來勢洶洶,勝券在握,但最後很多時卻奸有奸輸,慘淡收場。特別在一個有歷史、有傳統、有集體美好回憶的地方,總會有很多人不畏強權,站起來捍衛這地的自由與傳統。
或許,港大也會像霍格華茲一樣,雖然經歷重重挑戰,也能展現新舊生的團結和質素,守護一代代人建立下來的核心價值。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負面正能量 《am730》

未看《I n s i d e O u t 》也不會明白為何「Sadness」那麼可愛,可愛得差不多所有「Sadness」公仔也被搶購一空。想買一個給女兒,用來討論如何面對悲傷也買不到。這套卡通片,不單令小女過了一個愉快的晚上,也讓我們當父母的,反思自己的情緒管理,提醒我們要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
曾有充滿「正能量」的朋友,在社交媒體裡所分享的永遠是喜樂。無論趕通宵、頻頻出差、或種種不如意,都必定以正面態度去面對,杜絕負能量,絕對是「Joy」的化身。誰知後來佔領運動來了,由於某些觀點被別人挑戰,這朋友竟一反過往作風,變身「Anger」,還一次過unfriend了一堆人,令人擔心。
社會愛標榜正能量,有時會刻意忽略和淡化正常的負面情緒與悲傷。政府和政客也喜愛推銷幸福感和滿足感,因為一個幸福和滿足現狀的社會,是最容易管理和討好的。但無論個人、或社會領袖,卻往往本末倒置。明明沒有幸福的生活,明明缺乏滿足的基礎,明明各方面都在倒退,卻透過麻醉、催眠、洗腦與謊言,硬要自己和別人感覺良好,硬要知足與感恩,硬要把應有的情緒宣洩壓下去。
在大都市裡生活,放幾張假面具在袋裡,應付不時之需或者在所難免,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欺騙自己。至於政府,讓民眾感覺幸福亦無可厚非,但如果刻意消滅、甚至打壓負面情緒,不讓憤怒與悲傷得到安撫和安慰,最終只會換來一次終極爆發,出現system failure。
沒有基礎的正能量,比負能量更具毁滅性。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何處是樂土 《am730》

飯局上,多人不約而同說愈來愈少旅遊好去處。曼谷有炸彈襲擊;南韓剛剛擺脫中東呼吸綜合症的陰霾,又出現戰爭威脅;到東京怕有輻射;到北京又怕污染(《經濟學人》指在北京呼吸等如每天抽40支香煙);暑假期間到台灣和沖繩又怕撞上打風……
去旅遊還是其次,令人不安的是,雖然科技不斷進步,但整個世界在多方面都不斷倒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減少的同時,敵意和威脅卻與日俱增。《經濟學人資訊社》對全球140個城市的宜居度(liveability)評分,調查包括穩定性、醫療、文化環境和教育等。結果全球平均評分下跌,過去5年更有多達57個城市(40%)的宜居度向下流!穩定的樂土愈來愈少,難怪愈來愈多難民不惜舉家冒生命危險,也要跑到西方國家。
香港未能獨善其身,宜居度排名急跌15名至46位,調查機構指和香港爆發的激烈示威活動有關。但身在香港的你和我或許都感覺到,示威只是「果」,影響宜居度的還有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原因,例如制度崩壞、管治質素下降及道德衰退等。甚至好像有愈來愈多人為了賺錢而懶理別人的死活,以致連飲一口水也不安全。不知鉛水事件爆發後,明年香港的排名會再跌多少?最可憐的是,暫時看不到這些趨勢有見底跡象。
至於頭5位最宜居的城市,澳洲和加拿大各佔兩席,這些地方不單穩定、有良好的制度與環境,更重要是市民普遍有人文修養和有質素。為下一代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難道真的要移民?

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

反彈 《am730》

上星期二在另一報章專欄,寫了一篇有關的士的長文,誰知當天下午,警方就對Uber採取行動,拘捕了司機及職員。我並非支持Uber,這間市值近4,000億港元的企業,亦未必需要小市民支持。只是有點估不到,警方的行動竟一石激起千重浪,把香港人這些年來對的士的怨氣激發了出來。
說句公道話,香港的士雖然大部分又舊又殘,而我所接觸的司機,有禮貌的也不是太多,但仍有一部分人在老實地工作。然而的士服務近年不斷倒退已很明顯。警方拉人後,Uber在網上收集支持簽名,短短兩天已有逾5萬人簽署,而網上這幾天亦出現大量批評的士業和揭露拒載的聲音,很多留言更是十分氣憤。可見香港有很多人一直在受的士霸權的氣,只是以前沒有宣之於口。如今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原來身邊的人都同仇敵愾,以後必定不會再對那些不守規矩的的士客氣。相信未來對的士的投訴和舉報必定更多,對抗的士霸權的行動亦會有更多人響應。這些強烈的反彈,和的士業面對的公關災難,未必是想打壓Uber的人始料得及。
有時看看既得利益者,或身邊惡慣的人,不難發現他們遇到問題時,都喜歡先去找別人的缺點和不是,然後以可動用的權力去打壓別人,而不是先反省自己做錯了甚麼。到別人忍無可忍,群起反抗的時候,那些人還會鬥惡,還會以更大力度去打壓別人,不見棺材也不會流一滴眼淚。直至終有一天惡有惡報,所作所為終於backfire時,就不會再有人同情了。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不朽 《am730》

人大了,無可避免接觸到愈來愈多的生離死別,亦會花更多時間去思考這個題目。有道「當你了解死亡,就學會如何活著」;亦有說「當你不怕死亡時,就不會被死亡控制」。要超越死亡,不同人有不同的哲學。有宗教信仰的相信上帝會審判世人,給予悔改的人永生,還可以在天家和所愛的人重聚;有人就相信只要一生無悔,過得自己過得人,就死而無憾。
為逃避極權而流亡海外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小說《不朽》(Immortality)裡,不斷讓讀者穿梭於死亡與不朽之間。他虛構了歌德和海明威在天堂裡對話,海明威說:「人們不單讀我們的書,還寫書來研究我們,這就是永垂不朽了!」歌德回應:「永垂不朽意味永遠的審判呢!」不朽就是人在世界留下的痕跡,在他肉身死後仍長留世人心中和歷史裡。這些痕跡可以是發人深省的著作、造福人類的研究或改變世界的功德;相反也可以是散播仇恨的概念,甚至是反人類暴行。不朽不一定流芳百世,也可以遺臭萬年。不過就算是歷史偉人,也總會久不久被人點出一些缺失與憾事,這或許就是歌德所說的永恆審判。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永垂不朽,但如能一直活在所愛的人心中,其實已經很不錯。反而有些人原本已經蜚聲國際,原本已經是萬人景仰的immortal,卻敵不過野心或些少眼前的利益,不惜把良心和常識收起來,最終為自己的immortality留下一道很深的陰影與瑕疵。是否值得就見仁見智。

的士業有應對科技洪流遠見嗎? 《信報》

某深夜下班後,拖着疲累的身軀坐在的士裏,以僅餘的力氣緊握扶手。那司機大哥的車速太快,而且左穿右插,讓我有點不安和作悶。在此前,在那下着毛毛細雨的夜晚,我已經等了20多分鐘才截到這車,期間被拒載兩次。
那是公然的拒載,第一次司機在上車前已問我目的地,由於未合他的意願,他乾脆不讓我上車,絕塵而去;第二次是我已坐進車廂裏,司機聽到目的地後,竟拿出「暫停載客」的牌子,請我下車。當等到第三輛的士時,我已不能介意車廂的殘舊和那陣陣的腥臭味,感恩終於有的士肯做我生意了。
槍口對着Uber或找錯方向
在香港鬧市,特別是在旅客(或水貨客)多的區域,或者是下雨天,截不到的士已是常事,而被拒載亦愈來愈普遍。經常以的士代步的你,相信必有深刻的體會。
有一次我抱着女兒,等了差不多半小時的士,但司機無論如何都不肯過海,堅持要我下車,懶理小女那時又累又餓。你可能會笑我軟弱和罵我為什麼不去舉報,但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樣,寧願忍一時也不想再浪費更多時間去投訴。或許因為這些原因或因為執法不嚴,愈來愈多的士司機有恃無恐,公然揀客、公然黑面單打、公然兜路,還好意思自行剋扣應找續的零錢。
雖然很多人怕麻煩,但市民對的士服務的投訴,包括拒載和不禮貌等,仍以雙位數字增長。香港的士服務,近年來不斷地倒退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無疑等於自己打開缺口,讓Uber這類公司更易入侵市場。我不想在此為Uber說好說話,因為他們畢竟也只是見錢開眼,而並非為了社會公益。
Uber的司機在需求殷切的時段,也會坐地起價。一次三號強風訊號下叫車,要收正常價格的2.5倍;另一次在書展期間想叫車,也要2倍車價才有車應機。但無論如何,Uber的確為趕時間和願意多付一點車資的乘客,提供一個高質素的選擇。
Uber的車子豪華舒適,司機亦彬彬有禮,讓人一坐難忘。難怪這麼快就攻下許多的陣地,亦轉眼已變為估值逾500億美元的大企業!
的士業界的利益受到威脅,反擊合情合理,但如果只把槍口對着Uber,就可能找錯了方向。因為Uber只是一個以科技改變叫車模式的開始,這個運作模式的初步成功,已吸引很多投資者步其後塵。不久將來,除了Uber本身會不斷進步外,亦很可能出現比Uber更聰明和更方便的叫車程式,甚至更有競爭力的公司。
如果的士業只是吃老本,或奢望那個十多年都沒有增發的士牌照的政府,繼續照顧他們的既得利益,就難免令自己處於被動。更何況,打擊Uber這類標榜創新科技的公司,也好像不符合政府現正大力鼓吹的「創科」政策方向吧?
大力度改革誘因似乎不大
從前跑交通新聞時,和政府及業界閒聊,聽得最多的是,運輸業是零和的利益分配遊戲,當中有着如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所說的微妙平衡。但由於多年來政府懶理,又沒有根據香港的發展和旅客的增長而增發的士牌,讓的士車主就算不思進取,也享受着牌價和車租不斷上升所帶來的暴利。現時這個微妙的平衡,終於在科技的進步洪流裏受到衝擊,或許反而是個好契機,讓業界思考如何改革和改善服務,迎接未來的競爭,對香港整體利益也有好處呢!
香港的士牌照很多集中在大車行手裏,而的士車主之間亦已有商會等組織,要合作建立一個新的平台,去打造出新的經營模式應該不太困難。
譬如說,的士業能否企業化,而不再只是主要做租車予自僱司機的生意呢?是否能夠以車隊模式運作,以更先進的科技和管理技術去調配車輛和協調需求呢?那樣乘客更易截車之餘,車行亦可增加收入。如果這的士企業能引入更舒適的的士、培訓更有禮貌的司機、又能夠接受電子貨幣方便乘客,他們的乘車感受能夠提升,就很可能在競爭中跑出,像Uber這類公司再來勢洶洶也不用怕,而且這些企業還有合法的士牌照的優勢呢。
不過,要的士車主花那麼大的力度去改革,現時的誘因看來還不夠大。因為他們這些年來享受着政府的庇佑,在的士牌價不斷升值下坐享其成,很多可能已經漸漸失去改革求變的推動力,是否有足夠的能耐去迎接未來的挑戰,是否有足夠遠見的領袖去帶領這場改革,去打這場新科技帶來的硬仗,是一個頗大的問號。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的士業有應對科技洪流遠見嗎?

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大學生的空間 《am730》

受港人愛戴的沙士英雄袁國勇,以「政治勢力影響港大,自己沒有能力勝任」,辭任港大校務委員。袁教授在記者會說出很多港大舊生的心聲:「港大最大特色,是每人都有個人的想法,不易受人左右。」
回想當年踏進港大,起初沒有這種感覺,反而覺得很多人想影響你和改變你。「大仙」想改變你的價值觀、想你全情投入不同團體、想你「大Hall」、想你成為接班人。特別經歷過舍堂嚴格迎新的新鮮人,有些真的會Come as a boy, leave as a man。這是個施與受的交鋒,讓學生放下舊日的自己,經過外來的衝激和批評、30小時的AGM、沒完沒了的活動及會議,再反思及重建想法、重塑價值觀、和重新學做人。這過程可能令人挫敗和迷失,但對於中學畢業生來說,是一個「成人禮」,是大學教育的核心之一,卻不是由教授和大學高層統籌,而應在充分自由的空間下,放手讓學生自己追尋。那些認為大學生太自由,應該加以管束的人,根本就不明白大學教育。
如果大學教育也是由高高在上的人定下一套要灌輸的價值、建制的框框,甚麼都聽從大仙和教授,那就不是大學教育,而只是中學教育的延續。這樣對學生和整體社會又有甚麼益處?
老一輩有時會責怪大學生鹵莽幼稚。但年輕人跌跌撞撞,帶點輕狂,總勝過那些變賣靈魂的老奸巨滑。天子門生,應學習分辨青紅皂白,建立獨立思考及品格,而並非做個只懂聽命天子的門生。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懷恨與厚道 《am730》

公義與不義往往一線之差。古今中外皆有所謂「爆料者」(Whistleblower),他們所爆的材料,揭露政府要員或商業機構的黑幕與不公,涉及公眾利益和知情權,爆料人可能被抓出來算帳,為了公義陷於不必要的麻煩之中。但有些人爆料卻純粹出於私怨,為自己吐烏氣,也只為一己私利。這類人不應被稱為Whistleblower,只配叫作Weasel,因他們爆的不過只是些八卦是非,甚至是別人的私隱,和公眾利益沒多大關係。這不是公義而是不義。
每個地方總有長舌之人,不足為怪。更不厚道的,是離開了自己成長的地方或行業,而調轉槍頭去攻擊那出身的地方,對從前的師弟師妹更是刻薄成性,毫不容情。舉例說,有傳媒工作者,轉往當公關數年後,就好像忘了自己當年的職責和工作方式,對一些不利的報道,或當別人的角度未合己意,就大肆奚落;又有人批評現時的記者一蟹不如一蟹,甚至實習同學也不放過,而不想想自己當年實習時究竟又有多標青?說到底,那些批評不是出於好意與關心,只不過想在言語間暗示自己如何比別人優勝,這行業又在自己離去後變得如何不濟。
這類飲水不思源的行為,未必是「屁股指揮腦袋」那麼簡單,更大原因可能是這些人的離開不怎麼愉快。有人可能是覺得不被重視黯然離去,甚至有些是被掃出門戶而懷恨在心。怨恨愈深就愈不能自拔。結果往往愈是愛數落自己的前朝,就反而等如向別人宣示自己過去的挫敗。做人,還是厚道點好些。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書展2015 《am730》

近年出版了幾本拙作,和書展扯上些關係,前兩天就到出版商的檔攤和讀者見見面,聽聽他們對小弟新書的意見和評語。雖然每年書展總有些是非,亦有人批評商業味重,或說書展不過是大型散貨場,但無論如何,每年有幾天能吸引百萬人次,和書本直接觸,嗅嗅書香,肯定對這城文化有正面影響。
今年是金庸先生創作六十周年紀念,書展一角向這位武俠小說巨人致敬,我在那裡流連了良久。數十年後重讀金庸的小說,哪怕故事已耳熟能詳,仍會讀到書不離手。
金庸故事不單引人入勝,細節裡還有很多人生哲理,多讀可以學做人。讀透金庸的人,未必就變成俠義心腸,但多多少少會增添幾分正義感和不致於言語無味。金庸世界裡的大魔頭,很多是來自所謂名門正派、道貌岸然之士。反而那些魔教妖女,大有忠肝義膽、俠骨柔情的人在。
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
在《倚天屠龍記》裡,張三豐就說:「不可胸襟太窄,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這放諸於現今社會,套入現時的各門各派,不也是很貼切嗎?「心術」在金庸的小說裡,比起一切本領和內功都來得優先。心術不正之人,就算得到「葵花寶典」,就算練成絕世神功,無不落得悲慘下場;那些自詡清高之輩,也往往行先死先。
這年書展的最大的得著,對我來說或許是重新拾起金庸的小說來細讀。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今次實無死 《am730》

最近兩次旅行,股市都有異動,一次雞犬皆升,一次卻是災難式暴跌。上星期到日本,坐JR往奈良途中,電話不斷有提示彈出,報道恒指暴力式下挫。好奇看看個別股份,驚見港交所(388)一度跌穿二百關口,其後雖然隨著港股反彈,不過和三個月前的水平仍有距離。
四月初到新加坡時,情況剛相反,天天乾看著恒指升千多點,回港後港交所已被炒至三百元﹗當時很多人說,內地人來炒港股了,恒指三萬點還遠嗎?這些機會有今生無來世!人人都說大時代,甚至有說港交所目標價看五百!那些宣傳借貸的電話,劈頭一句也說,「借幾十萬來炒股都好,今次實無死!」有錢誰不想賺,不過那時港交所市盈率六十多倍,實在很貴。既然最好時機已過,就無謂強求。而且有前輩說過,你買進,即是有另一方在沽,買前應先反方向想想對方沽貨的理由。
結果恒指早前的上升裂口,這次很快就向下補回。持貨的自然哀鴻遍野,甚至只猶豫數分數就又跌數個巴仙。中央傾力救市,大市好像暫時喘定。不過原來你以為最強的力量,也隨時會無聲無息地逆轉;你覺得最厲害的強人,也能突然地倒下;就算猶如最結實的堡壘,也能逐點崩潰逐點粉碎。與其相信必然,不如從反方向多想兩三步棋、兩三條路。事實證明,「今次實無死」是最危險的想法之一。
在日本的「Harry Potter World」遊玩時,想起那個法力無邊,又有眾多爪牙滲透每個角落的Voldemort,最終不也是不堪一擊嗎?

網購能對抗地產霸權嗎? 《信報》

不用看什麼數據分析,都不難感受到零售業的淡風。某周五約了太太看戲,趁還有時間,走進某高檔百貨公司走一轉。已經開始了大減價,但數千呎地方,也只有寥寥數人,看上去售貨員好像更多。也驚嘆現時買手的觸覺,很多東西都愈來愈誇張,不知是迎合什麼人的品味,自問就carry不到了。
沒有太合心水的東西,就轉去隔鄰某喜愛的品牌專門店看看。誰知一進門已中伏,全店只有我一位客人,立刻被售貨員貼身招呼。沒有預計要購物的我,只好隨手拿起一隻設計頗新穎的皮鞋問兩句,再找機會離開。望一望標價,8000大元。心想:是好看,但不太值吧。
比門市便宜超過三成
回家到網上商店看,那雙新款鞋子才標價440英鎊,即約5500港元,比門市便宜超過三成!過幾天網店也開始減價,減價後更只賣約3300港元,即只是門市價的四折!而且還免費由英國DHL速遞上門,兩三天就送到,送到來的貨不合身或不稱心的話,網站還說可免費退換。再瀏覽新一季的鞋子,就算是熱門牌子和款式,都比香港門市有至少兩成折讓。
和一些衣着講究的朋友談起,他們說已很少在香港購物,西裝、皮鞋、領帶、甚至波鞋和打golf的衣着,不是網購回來,就是旅行時買的。他們還笑笑口說,除非是闊太,想當上名店的熟客,打尖買限量版手袋,又或者是很享受shopping的感覺和名店的服務,否則網購方便得多,可以足不出戶,看盡喜愛品牌的新貨,省錢也省時間。
網購的趨勢已不用多說,Statista網站預計到2018年,全球的「B2C」銷售會超過2.3萬億美元!而iAcquire的統計就顯示,在美國,以X世代(33至46歲)的高學歷和高收入女性,為網購的最忠實支持者,但各年齡層的分別也不大。而香港人的網購選擇,有可能比美國更廣,因我們除了可以選購歐、美、日網店的高中檔名牌貨,也可以由內地多如星數的網店,選擇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由衫褲鞋襪到家具都一應俱全。有時工作納悶,在寫字樓上一上網店瀏覽,也是鬆弛神經的好方法。只怕是click吓又買對鞋,click吓又買件外套,到收到信用卡月結單時神經會更緊張。
很多大名牌或許要顧全超高檔形象,仍然不在網上銷售貨品,但隨着網購店的普及和銷售額不斷上升,不加入網上銷售,最終只會和自己的營業額作對。相信未來必定會愈來愈多牌子加入,以網銷來彌補門市銷售額的下跌。某次和最近破天荒減價的某名店經理傾談,他說銷情下跌是事實,減價除了想刺激銷情,公司其實也希望把全球的貨品價格拉近,以減低水貨客的毛利,從而打擊走水貨的行為。
網購蓬勃旺區租金或降
無論如何,那雙8000元的皮鞋,租金就可能佔當中的2000元。網上名店就算計入速遞和退貨的成本,也必定遠遠低過市中心的租金成本。而且網店不用裝修得美輪美奐,可以在偏遠的貨倉24小時營運。網站的毛利率,分分鐘比大百貨公司更高。只要建立良好的商譽和服務夠貼心,亦更容易建立熟客群,和運用大數據去刺激銷情。
可能有點天真,但我期望隨着更先進和創新的物流技術和服務,網購會增長得更加快,和價錢能比門市有更大折讓。就算內地客如何蜂擁到廣東道的名店,只要愈來愈多香港人以網購代替到門市購物,門市的銷售就會進一步因網購蓬勃而萎縮,旺區租金就有望下調至一個較為合理的水平,不會像現時動輒也數十萬、數百萬一個月那麼瘋癲。這樣的話,其他行業,如食肆的租金也能相應下調,小店會更易生存,普羅大眾或許就不用捱那21元一杯的茶餐廳奶茶;不斷加價和疑似削減份量的大家樂(00341),也不用榨來榨去都只能榨得1%的溢利增長了。
岔開一點說,只可惜我們未能網購奶茶和早、午餐,否則就不用天天被這些連鎖食店欺壓着。我也一直很不明白,一杯30多元的咖啡,和40多元的焗豬扒飯,估計約有10元為租金成本,為何買外賣要和堂食同價?為何外賣咖啡的人,要補貼在梳化坐一、兩小時嘆咖啡,理應分擔租金成本的顧客呢?
身為小市民的我們,多些光顧各大小購物網站,或多多支持在Facebook經營的小店,精明消費以外,還可能為協助抵抗地產霸權出些少綿力。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網購能對抗地產霸權嗎?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存在感與主流 《am730》

認識林奕華十多年,他從來沒有停下來,也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一直自資創作,今時今日實在難得。二十多年來,他創作和改編過五十多齣劇,演出了近八百場!也和多位實力演員,像劉若英、張艾嘉和廖凡等合作過。暑期他有劇上演,最近又接受了now的《文化多面睇》訪問。看訪問才得知,雖然有很多叫好叫座的作品,他卻連一個本地舞台劇獎項也未拿過。林奕華說不單沒拿過獎,甚至一次提名也沒有!問他原因,他半開玩笑說,香港劇壇就是提名委員會。或者比政壇的提委會公平些,不過都存在排他性,都會篩走不是自己的「同類」。而他說自己一直就像個外星人,不被本地主流劇壇認同。
不被別人認同相信並不好受,但林奕華沒有妥協,也不會因為想融入主流而改變自己或奉迎其他人。他寧願自資去走自己的創作路,有時還走出香港,跑到遠至歐洲去追夢。他以作品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以觀眾的支持來佔領劇壇的一個位置。主流怎樣看又何須在意?反而排斥不是「自己友」,未能兼容「非主流」的群體或組織,長遠來說或會傾向因循和保守,缺乏求變的動機和改進的誘因。只要穩穩陣陣,大致跟著方程式去創作,就有基本的票房和口碑保證。在一個較封閉的系統裡,這當然皆大歡喜,但沒有異見和願意實驗的人,進步就會慢下來。而最近也看到,長期缺乏挑戰與磨鍊,吃慣免費餐,一旦遇到突發情況,會如何進退失據。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要的是一致性 《am730》

高爾夫四大滿貫之一的美國公開賽已落幕。球迷最熱議的,竟不是連贏了兩個大滿貫,只有21歲的Jordan Spieth有多厲害,而是賽場如何不濟。位於華盛頓州的ChambersBay,環境幽美且難度高,應是一個不錯的場地,可是比賽期間被多名頂尖球手批評得體無完膚。瑞典名將Henrik Stenson批評凹凸不平的果嶺,讓他「好像在西蘭花上推桿」;世界排名第一的Rory McIlroy附和說,「才沒有西蘭花那麼翠綠,頂多是椰菜花」;英格蘭名將Ian Poulter更毫不留情地說,這是他見過最差的果嶺,如果不是大滿貫,而是普通美巡賽,相信大部分球手已經走人;去年聯邦盃冠軍Billy Horschel,更把推桿大力打在果嶺上發洩不滿!
這些高手不是「賴地硬」,埋怨球場難打。但凡大滿貫賽,賽會都會把球場弄得難度特別高,距離會加長,果嶺會更硬、更快,令小球更難停在果嶺上,讓margin oferror更低。目的是以高難度的球場才考驗球手的真功夫,減低幸運的成分。令這班高手氣憤的是,果嶺凹凸不平,和每個果嶺的速度不一致,時快時慢。雖然全部球手都在同一球場比賽,但速度不一致,就令球手要在決定勝負的推桿部分靠估,和要看彩數,減低了技術的重要性。
有理由相信,世上最讓人氣憤的事之一,就是不一致性。同樣道理,一時一樣、左搖右擺、和搬龍門,令事情難以靠優勝劣敗分高下,而是要靠運氣,和靠是否站在球證一方,也難以讓人服氣。有志者不怕艱難,但不喜歡讓「符碌」的人意氣風發。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只想多點美感 《am730》

讀完Steve Jobs的數本傳記,甚為著迷,繼續找類似的書來讀。最近開始讀Steve Jobs官方傳記作者Walter Isaacson的另一著作《Innovators》。
他回顧了電腦和互聯網的發展史,闡述了幾代發明家的逸事,和探討他們成功背後的付出。Isaacson歸納出,真正有創意和能推動世界進步的發明家,除了能讓人與機器共生,更重要是他們能把人性融入科學中,及都把美感看得尤其重要。
美感的重要性不亞於科學,追求美感可說是推動人類的最重要動力之一。但美感可以很抽象,不同背景、階層、及教育程度,看到的美都不一樣。有人可以全身Valentino,也不及別人白T牛仔褲來得美麗;也有人驟眼看似沉魚落雁,誰知一開口卻讓人倒抽一口涼氣。美感是來自那份氣質,而氣質就和修養及內涵息息相關。不學無術、尸位素餐的人,無論如何包裝,也遲早會向世人暴露自己窩囊的一面。
追求美感,也是把日常的每件大小事,都處理得得體和磊落。而不是像個鼠輩,藏頭露尾,有事卸膊,無事邀功。美是過程,而未必是結果。很多時輸得漂亮,也總好過贏得核突。近來看新聞,大概也會明白甚麼叫有型,甚麼則是醜陋。而如果一個地方,愈來愈多人只為達到目的,而不計較所用的手段多麼卑鄙和醜惡,這地無論外表多浮華,也只是在不斷地倒退。
前陣子很多人unfriend別人,有人說不是unfriend那人的立場,而是unfriend他的智商。智商是一回事,做人做事肉肉酸酸,小小家家,毫無美感的人,或更值得被unfriend。

在一孩新世代脫穎而出 《信報》

二戰後有嬰兒潮(Baby Boom),後來又出現了X世代和Y世代,到近年用來形容十多二十歲年輕人的,已變成了Z世代。下個世紀不知會否又由A開始排?每一個世代的特徵,以及這世代對社會、人口結構、經濟、和流行文化等影響,都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研究課題,亦影響着各國政府的人口及其他政策。
而和我們,或我們的下一代互動性最大的,不僅是被標籤了的「80後」、「90後」、和「00後」,還有中國內地在「一孩政策」下成長的新世代。中國在80年代開始,推行一孩政策,以計劃生育來控制人口增長。多於一名孩子的家庭,可能會被罰款、強制避孕、甚至被強迫墮胎。雖然一孩政策不斷惹來人權爭議,但無可否認在數字上它達到了政策的目標。一孩政策下的中國平均出生率,由1971的5.44,大幅下降至1998年的1.84。直至2012年, 估計一孩政策已令中國少了4億嬰兒。
人口控制了下來,卻衍生出其他的社會問題。除了性別失衡和加劇人口老化問題外,一孩政策開始後出生的「金笸籮」,到現時已超過1億人,很多都已長大成人,開始掌控社會的各個階層,有些亦已結婚和組織他們自己的一孩家庭,「一孩世代」(One-Child Generation)在中國的影響力亦以幾何級數地增加。
背負兩代人的期望
旅英華裔作家薛欣然最近出版了探討中國「一孩世代」的新書,Buy Me the Sky: The Remarkable Truth of China's One-Child Generations。身為獨生子的我,立時被議題吸引。本身是一子之母的薛欣然,在書本開首時寫道:「一個孤獨的時代造就了一代孤獨的人,他們在擁有的海洋中孤獨地守着自我。」
獨生子女的特點,是他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家中兩代人的資源都集中在他們身上。在父母和祖父母的能力範圍內,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最好的東西。不過他們同時也背負着兩代人的期望和加重了幾倍的包袱,所受的壓力也不輕。獨生子女一方面在充足的照顧和資源下,傾向缺乏責任感和缺乏解決困難及社交的技能;他們傾向自我中心,但同時又很難建立自我形象;他們大多被溺愛,卻又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亦少了點同理心。
當然每名獨生子女有自己的故事,亦有自己的性格,很難一概而論,薛欣然卻通過九個個案和一班學生,以及本身的遭遇見聞,嘗試向讀者呈現一幅「一孩世代」的圖畫。有青年在沒有父母幫助下不懂得執拾自己的行李,是其中一個典型;而「把天空買下來給我」就是獨生寶寶的金句。
成為整個社會的問題
薛欣然也說了一個頗嚇人的發現,她在發掘這群獨生子女的故事時,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說他們不想要孩子,因為他們不想幾代人對自己的專注和溺愛,轉移至自己的下一代。有獨生子女知道母親準備生第二胎時,激動得要生要死,也不是沒有聽聞。
試想,如果第一代的「一孩世代」已是受盡呵護,出生在更加富庶環境的第二代、第三代的「一孩世代」,那寵愛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獨生子的特徵亦只會更加突出。在獨生子女只是少數人的社會,這些特質和缺點,會被其他人淡化, 獨生子女也會在碰釘後改善自己,慢慢成長。不過,如果一個社會的一整代人,甚至往後的幾代人,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而這群父母心目中的「金笸籮」、小霸王和「慈菇椗」,一起湧進社會每個角落,這些獨生子女的問題,就很可能變成整個社會的問題。「一孩世代」相互影響下,更可能產生惡性循環,令人擔憂。
放手讓他們面對失敗
就算是現今香港,基於種種原因,也愈來愈多一孩家庭。香港婦女的平均實際子女數目,由2002年的1.6名,降至2007年1.49名,再跌至2012年的1.24名。「一孩家庭」在2012年比率達到37.5%,更首次超越「兩孩家庭」(32%)。我們這一代人的孩子,無論是否獨生子女,也將無可避免和香港及內地的「一孩世代」互動,互相競爭、也互相合作。
作為父親,我會思考如何讓女兒在這樣的一個世代脫穎而出,加強競爭力,或起碼活得快樂一些。薛欣然的新書只是提出了很多觀察和問題,卻沒有太多的答案。不過我想,在這個愈來愈自中心的社會,強化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社交技巧和同理心,似乎是不二的法們。要做到這幾點,父母必定要放手,讓他們間中面對失敗和跌倒。還要記着,愛不等於溺愛,過分的溺愛,反而會讓孩子不懂得去愛。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在一孩新世代脫穎而出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輕輕鬆鬆 與眾不同 《am730》

不是扮偽文青,只是想說說獨生子的怪癖。對別人一窩蜂擁去做的事情,獨生的我有點免疫力,或可以說有點抗拒。紀念鈔、限量波鞋、和所謂必賺的IPO,總提不起勁去抽,要花時間日排夜排的就更討厭。不是不喜歡限量波鞋,有些款式也不錯,但一想到無端給炒貴數倍價錢就立時反胃。那些被認為穩賺的紀念鈔和IPO,事實證明也有炒燶的時候,既賠了錢也浪費力氣。至於全城追看的那神劇,看了第一集後也沒有興趣再追下去,或許因為自小沒有看大台的習慣吧。
這些「缺點」讓我失去了一些賺錢和炒賣的機會,也少了一些朋友間的共同話題。起碼讀書時同學間談論的劇集情節人物、那些小生花旦、甚至全城皆知的笑位,我都沒有搭咀的機會,有時更因此成為被嘲笑的對象。不過某程度上村上春樹式地和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我來說卻是種獨特的快樂。而且很多時大多數人一起追逐的東西,多數不是自己真心喜歡的。不是嗎?像日本威士忌,在被炒貴之前,又有多少人真心地欣賞?
時代不同了,帶領潮流的是社交媒體和討論區。WhatsApp的一篇傳言,討論區的一兩個帖子,已能讓萬千師奶心亂如麻。當然,群眾智慧很多時會是對的,但我仍堅信,人要忠於自己、要聆聽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和有獨立的思考。而不是在那些甚麼王國,看到一些連是誰寫也不知道的帖文,就質疑自己,就人云亦云,就隨著羊群喜怒哀樂和恐慌。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無藥可救的人

南韓雖然是民主先進國家,不過,民眾還未能完全倖免於官商勾結。首爾政府被批評,為了保障企業和醫院的商業利益,起初竟然不肯公布,涉及中東呼吸綜合症的醫院名單,令首爾人心惶惶,讓公眾極度不滿。不過,還好南韓已不是由軍政府高壓統治,民眾可以監察政府,亦有新聞自由來制衡權貴。南韓網上媒體《Pressian》,上周率先獨家披露6間接收中東呼吸綜合症的醫院名單,打破當局的消息封鎖,迫令政府增加透明度,彰顯了媒體第四權的力量,亦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
《Pressian》的創立,據講是為了揭露權貴的不法勾當,報道以分析和調查為主,針對有一定教育程度的讀者。而經費就來自民間捐款及供稿的記者,來確保獨立自主。這次他們比傳統媒體跑快一步,不單摑了青瓦台政府一巴,亦展現網絡新媒體的影響力愈來愈大。至於這些新媒體的崛起,會否成為一種新常態,其實很視乎那個地方的市民究竟是怎樣的人。如果一個地方,充斥著寧願閉上雙眼和掩著雙耳,也不願看和聽真相的愚民,就算有心人多努力多敢言,這些揭露真相的媒體也很難生存。
當有傳媒揭露自己父母被安老院舍虐待,被脫光衣服示人,而這些愚民竟然是怪責媒體多管閒事;當有記者報道當權者的謊言和腐敗,人們不是譴責權貴而是遷怒記者;當一個地方今時今日竟還充斥著,近百年前魯迅筆下那些無藥可救的封建人物,這肯定比起沒有新聞自由更加悲哀。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不屬於自己的地方

香港由幼稚園至中學的學位都競爭激烈,家長務求子女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都扭盡六壬。而在叩門找學校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會打盡自己的「人情牌」,期望多年來種下的人脈關係網,可以送子女上一條最好的跑道。
這過程無可厚非。如果認識某些校長、校董或辦學團體,很少人能清高地說,在找學校的過程中完全不稀罕任何關係。反而很多人就算自己不認識相關人士,也會透過親戚朋友,那怕只能增加丁點勝算,都會「搭上搭」,盡力而為。不過打人情牌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那真是一間適合子女的學校嗎?十隻手指有長短,每個孩子也有不同長處。如果長處不是在於書本上,學業成績盡了力也只是不過不失,就算能入讀成績頂尖的名校,又有益處麼?孩子未能提升成績之餘,可能已淪為包尾大幡,自信受挫。小朋友也有不同的性情,如果性格沉默內斂,去到一間較高調和外向的學校,也未必會讀得開心愉快。就算有可以利用的關係,能夠爭取詳細面試的機會已經很足夠。孩子是否適合這學校,又能否在這裡發揮潛質,最好還是交由校方作決定。也不是沒有見過小朋友因為不適合某些名校,而中途轉校的例子。
同樣道理也適合於學校以外的地方,像公司、組織、甚至一個地區。如果根本和這個地方格格不入,又融入不到這地的文化和作出貢獻,勉強真的沒有幸福,不如回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天地,何必強求。

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自信是甚麼

近年看NBA是難得的奢侈,斷斷續續看了幾場季後賽,常規賽最有價值球員Stephen Curry果然厲害。他已創出季後賽投進最多三分球的紀錄,也帶領著金州勇士,成為今季總冠軍的大熱。看Curry打球很享受,他出手時的自信和控球時的創造性,還讓我想起那些年的Larry Bird。Curry所欠缺的,只是總決賽的洗禮。三分射手的「margin of error」很少,要準就必定要有自信,只要有些少緊張,出手時有些少患得患失,就沒有可能百步穿楊。愈怕射失就愈會射失,沒有自信的神射手是不存在的。
職場同樣是較量自信心的地方。最近一期《經濟學人》的博客文章指,要爭奪最「筍」的那1%的工作(即人工最高,前途最亮麗的那些),「有自信的精英」(Confident Elite)比起「認知力強的精英」(Cognitive Elite)吃香。大公司在「選秀」時,腦力比不上自信重要。因此培育下一代的自信心才是王道,也肯定比起不停催谷學業有用。但自信心不是說有就有,很多表面上很自信的人心底其實都很自卑。那真正的自信心是怎樣練成的?
努力練習,打好基本功,自然必不可少,像當年南韓的亞洲第一神射手李忠熙,據聞每天起碼射1,000球三分球。但我認為,Curry的自信,還來自他「周身刀張張利」。和很多偉大球員一樣,Curry可用武器很多,無論切入和分球都出神入化,被緊迫時能交出致命的傳送。能夠有氣定神閒,不被人看死的自信,是來自更多的選擇,是當一度門被封死時,還有第二、三度門可以打開。

看鏡子和看窗外的分別 《信報》

曾幾何時,一名演藝人在清談節目裏,說了「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last performance」,這發人深省的名句,及後被很多人引用。無論是藝人又好、作家又好、甚至企業家都好,「一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恒」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人們往往記起的,不會是陳年的豐功偉績,而只會是你最近一、兩次的表現。看看那些明星級領隊,無論拿過多少獎盃,只要一年半載成績滑落,立刻就成為開刀目標。球迷就是這麼現實,而世界就更加現實。
這句話也一直是座右銘。很多人以為,從事幕前工作,特別在大台做過幾年的,只要薄有名氣,有人認識,做什麼也會無往而不利。其實這或可帶來一些機會與某些方便,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那個人經常只是「looking in the mirror」,不能deliver,做不出成績,沒有實力做後盾,再大的名氣也只是一個殼,而且這殼褪色褪得很快。
不斷前進才能保持亮麗
只有不斷的追求,不斷的前進和求變,才能繼續保持這個殼的亮麗,才能繼續「借殼做事」。就算是已故的「蘋果教主」Steve Jobs,如果沒有那完美主義的基因,沒有那不斷把產品推到最尖端的能耐,他那個金漆招牌也一樣會褪色得很快。
Steve Jobs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他成名早,成名快,但跌得也很快。Becoming Steve Jobs的作者Brent Schlender,比較年輕時的Steve Jobs和大他三個月的Sun Microsystems 創辦人之一Scott McNealy。
Schlender形容,三十年前,被逐出蘋果的Steve Jobs就是只懂得「looking in the mirror」,但McNealy已經懂得「looking out the window to what the world really needed」。那時的Steve Jobs,雖然已經懂得以卓越的showmanship,在發布會推銷讓人「嘩﹗」一聲的新產品,不過那時他創立的NeXT電腦,華麗有餘,實用不足,和現時的蘋果產品有天壤之別。相反,McNealy明白學府和華爾街等用家的真正需要,Sun Microsystems生產的電腦產品實而不華,卻大賣特賣。那一刻McNealy還可以嘲笑Steve Jobs,因為他曾經完美地把Steve Jobs 「K.O.」過。
Showmanship能錦上添花,但"couldn’t stave off reality forever",不能化腐朽為神奇。沒有實用性和沒有需求的產品,就算由男神女神代言,也最多只能曇花一現。
人要不斷求變,不能一味吃老本,企業又何嘗不是?能夠在市場上經歷數年風雨而屹立不倒的企業,很多都有些王牌產品及服務,為公司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但這些「Cash Cows」若不思進取,不與時並進,除非能以反競爭的手段壟斷市場,或受到不公平的制度保護,否則只會遲早被更先進的產品,或更好的服務取代。但把資金投進R&D,或走進沒有把握的新領域都很冒險。那不如穩陣一點,把賺回來的資金,買些房地產,按年收取穩定的租金,還能受惠於資產升植,回報幾乎肯定比不斷創新和發掘新業務為高。而且社會也好像只崇拜「高資產淨值」,又哪會管那些資產的來源,是靠創新食腦賺回來,還是以尋租行為或寡頭壟斷賺回來呢?對於那些努力不懈創業的企業家,特別是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的夢想家,大部分人更只會嗤之以鼻。
吃老本可以跌得很快
企業缺乏動力,或許就是香港競爭力下跌的原因之一。
本月發表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5》,深圳取代了香港,在「2014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榜首。其中香港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下降了14位,在全國只是排名第32。報告直指香港「守成有餘,創新不足」,過於着重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專業服務這五大產業,而對規模較小,新興但有潛力的產業關注不足,更缺乏新型產業的支撐。視野再放遠些,香港不但被內地城市超越,更被視為競爭對手的新加坡拋離。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2014年全球競爭力年度報告》,香港更加是十一年以來,首次排名跌出三甲,跑輸新加坡,位列梗頸四。
這一系列的報告,再加上香港近年在廉潔程度、新聞自由度及人權狀方面有所倒退,加起來就成為一個很大的警號,讓人擔心香港現時是否像一個只懂得「looking in the mirror」的過氣明星,經常看着鏡子,自言自語地重複耳熟能詳的,什麼優越地理位置,什麼高效透明政府和什麼自由市場制度等等,以為自己老本還多,還可以一直吃下去,而不是去「looking out the window」;還不明白人們只會看重你近期的last performance;還未知道過了氣的明星,一跌下來可以跌得很快,可以跌得很痛。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看鏡子和看窗外的分別

2015年5月19日 星期二

危害地球的疾病

上星期翻《紐約客》雜誌,讀到一篇純粹搞笑的「偽新聞」,「報道」有科學家研究發現一種新疾病,這病能阻止人類接收一切合邏輯、經過驗證的知識。一旦染上此病,會變成「抗拒事實的人類」(Fact-resistant human),所有認知能力會廢掉,而且對證據愈強的事,抗拒性會愈大,讓有識之士和科學家束手無策。科學家不清楚阻止「病人」吸收資訊的機制,只肯定這類人將會危及整個地球。
這雖然是笑料,但只要隨便看看周邊的人與事,不難發覺很多人好像真是染了這病一樣,很難和他們講道理,如果你以根據嚴格學術標準做的調查和他們理論,他們會說你的例子沒有代表性;如果你說濫權既可恥又可怕,他們會說你小事化大,立心不良;如果你說到他們詞窮,有些人還會發自卑情結的爛渣,大聲反駁「讀得書多大晒呀?」、「讀得書多會發達呀?」、「你看不起我這些無學位的人呀?歧視我呀?」
書多不一定高人一等,所謂知識分子也充斥著敗類。很多Fact-resistant human,也正正是飽讀詩書之人。有人為了謀一己私利,故意指鹿為馬,還容易理解,但如果真是病入膏肓,連讀書人的眼耳口鼻都不能正常運作,就讓人憂慮。
反智和不講道理之風繼續滋長,社會師奶化、膠劇化,那就算GDP多高也好,都只會淪為國際笑柄,亦只會漸漸步向衰落。歷史也好像告訴過我們,當社會開始討厭理性知識,開始批鬥知識分子,亦可能是步向極權的一個警號。

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成績與性情

和家長W討論孩子近況,他說太太提議,減少在某名小學讀書的兒子的課外活動,不再唱合唱團,多點時間放在學業上,畢竟唱歌好像有與無也沒甚麼分別。是實際了一點,但對很多家長來說也合理吧。「測驗默書未拿到一百分,即是還有進步空間。」提升學業成績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減少課外活動,多放時間在補習和書本上。
雖然自己沒有唱歌天分,沒被選入合唱團,不過說實話,中學時每天早會最享受的時間,就是全校一起唱詩歌的那數分鐘。那種對心靈的安慰,和是這個團體的一分子那感覺,是新一天一個很好的開始。歌詠文化,特別是教會學校的歌詠文化,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情薰陶十分重要。而且眾所周知,課外活動和學業,絕不是互相排斥(MutuallyExclusive)。無論是文或是武,課外活動都不應以奢侈品來看待,而是必需品。其中歌詠文化對學生的修養、集中力及團隊歸屬感,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因此我對W說,入不到合唱團可算是小弟其中一個遺憾,現時你的孩子有這個機會,竟然放棄?除非課外活動真的排得密麻麻,否則減少課外活動,成績未必進步之餘,還可能對孩子的性情有負面影響。
說起歌詠,不得不提下月的「聖公會校友歌詠節」。八間聖公會傳統名校的校友歌詠團,會聯手大匯演,為一些資源比較缺乏的學校籌款,添置更好的設施和師資,推動音樂和歌詠文化。相信這對學生的幫助,比把資源放於催谷成績上更有意義。 

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傳奇與AH

喜歡蘋果產品的「果粉」,應該有留意最近出版的喬布斯傳記《Becoming SteveJobs》(圖)。這本由認識和採訪了喬布斯廿五年的記者BrentSchlender撰寫的傳記,個人認為比起之前數本有關他的書,更人性化和全面地道出喬布斯的成熟與蛻變。
作者指,公眾對喬布斯,那既是個天才,又同時是個難以相處的自大狂的印象,源自他年少氣盛的那段時期。那時他較高調接受傳媒追訪,因而大眾已對他形成了先入為主的鮮明形象。但根據作者的紀錄和訪問,喬布斯被逐出蘋果那段時期,其實在不斷地成長,慢慢由少年輕狂,變為成熟有遠見。只是後期喬布斯愈來愈低調,較少人留意他的轉變。
認識喬布斯於微時的作者,見證他跌倒、失誤、甚至痛哭。但沒有這些慘痛經歷,不可能造就出後期的穩重。那段流放的時期,是喬布斯的成熟期,為他後來把蘋果打造為全球市值最高,改變人類生活的公司,打下穩健的基礎。喬布斯未必是最聰明的人,但能把聰明用在正確的地方;他不是特別幸運,但對運氣的把握力卻出奇地高。
沒有太多人像喬布斯般傳奇,但人在年輕時總帶點輕狂,甚至撞過大板,也可能是很多人眼中的AH(不方便寫全寫)。不過一時是AH,不等如一世是AH。最後成功的人,通常在撞板和低潮期調整自己,變得成熟和理智,為日後更上一層樓買個教訓。失敗教會我們的東西,很多時比成功更多。但如果撞完板後,仍然輕狂,仍然不可一世,那就注定下半生做AH吧。

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從前有兩個人,A君和B君。A君做事我行我素,自把自為,認為對的東西就硬要別人就範,否則必夾硬來兼發爛渣,直至別人屈從自己意願。B君相反,做每件事都先衡量後果和涉事人的反應,預計不同的scenarios,應變自然得心應手,更能達到理想結果。如果是弈棋,A君只會想到眼前一、兩步棋,棋路容易預測。B君則是下子時心裡起碼看到六、七步的人,甚至預計到對手的回應,再一步一步收繩,讓對方跌入圈套,不攻自破。
B君看來城府很深,但很多人都認同這才是真正的deal maker及可以getthings done,亦只有少數IQ和EQ都有一定水平的人才能做到。可悲的是,香港地愈來愈多A君之流。我們身邊,包括很多身處高位的人,總有幾個以自已角度去思考問題的A君。以為自已這樣想,別人也要這樣想。他們不理解作用力愈大,反作用力也必定愈大的道理。
起初這些人通常會較成功,因別人或會怕麻煩,為求息事寧人而暫屈服,但反作用力的能量並沒有疏導和消失,反而會日積月累,最終爆發造成兩敗俱傷。
B君雖然有點陰濕,但容易溝通和談判,因為他們明白物極必反,凡事不能去到盡,否則自己也會吃虧。遇著A君這類人最頭痛,因為他們就算到最後一拍兩散了,也不會明白自己的問題,更不自知錯在哪裡,只是繼續指摘別人不是。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多元化的娛樂

自問不是很積極的家長,當很多人開始為兒女報名去學這個、練那樣,我還是比較輕鬆。最傷腦筋的也許是周末或假日為一家人找節目。可能是想像力不夠豐富,和懶去做資料搜集,總覺得現時要在香港找個不被人逼爆,又適合一家大小的地方愈來愈困難。就像海洋公園,雖然有全年入場證,但已不敢在假日前去。有朋友甚至訴苦說,前陣子去海洋公園,連泊車都沒有位,要泊到別處地方,然後再駁車才能入場。我問:「有去看樹熊嗎?」,他答:「唔好玩啦……插針都插唔入,還有個小孩子……」
難得「Cavalia」來港演出,女兒又熱愛馬匹,周日當然要去見識。觀眾看得如癡如醉,經常發出「嘩!嘩!」的聲音,特別當一人控制兩匹馬快跑,還要跨欄,連三歲的女兒也看得目定口呆,難怪名嘴Larry King也大讚。之後還有機會到馬廐探訪表演的馬明星,小女不斷和牠們「say hello」,看到不願離開。如果香港多些引入這類節目,如果港人可以享受更多快樂的周末,相信社會的戾氣也會少一點。
上星期有調查指港童快樂指數跌至三年低位,但相信成年人,尤其是家長的快樂指數會更低。當一般普羅大眾的假日熱門地點愈來愈擠逼,就算有能力付多少少錢的中產,也難以找個歡度假日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負能量又怎會不增加?調查機構指港童不快樂和政治爭拗有關,或許某程度上是對的。不過政治爭拗難解,反而讓港人有更多元化的娛樂更加實際。 

積極溝通 致勝關鍵 《信報》

執筆之時,港股仍然熾熱,不少證券行都見到絡繹不絕的開戶人流。港人似乎又回到「身在Office 心在市」的日子。投機畢竟是橫財,熱鬧過後,正財和正常工作還是要兼顧。而我還是相信,凡事要全神貫注才有機會成功。最近就觀察到一個全神貫注、努力營運,以良好溝通化解危機的例子,值得拿來討論。
近來極受小朋友歡迎的卡通人物Peppa Pig,復活節假期被引入本港,在九龍灣展貿中心搞了一個「超級互動遊樂場」。由於那幾天沒有什麼特別節目,我也和朋友預早買了門票,到遊樂場玩了半天。
憤怒的家長大肆投訴
Peppa Pig的受歡迎程度,明顯地比想像中還要高,頭一天已經人潮湧湧。但不知是主辦單位計算錯誤、超賣門票,還是人手不足等問題,開始時的秩序看似十分混亂。主辦單位開設的Facebook專頁,被憤怒的家長洗板,大肆投訴。有人預早兩個月買門票,到場後卻要和即場買票的人一起迫入場,質疑主辦單位為了賺到盡而超賣門票。單從部分留言,已可以見到很多Peppa Pig粉絲真的很失望:
「前面起碼二、三百人等入場!又無預計入場時間!我覺得你地公司真係要好好檢討下!十分失望的人流控制!」
「應付唔到咁多人流就唔好賣咁多飛﹗」
「一個三、四歲小孩,你叫佢企係到等90分鐘?你地人嚟㗎?」
「We came on the first day andto be honest it was a very traumatice x p e r i e n c e t o m y 3 y e a r s o l ddaughter.」
「我剛剛去完,排了1.5小時入場,入場後又要排隊,個場handle 不到這麼多人。 明明只可容納200 人,比500 人入場,又賣這麼多飛,又無嘢玩,回水!」看到別人的這些留言,雖慶幸不是買了頭一兩天的門票,但同時也有點後悔和擔心,去到現場會否也失望而回。要小孩子受苦,是十分嚴重的指摘,很易會牽動家長神經,不但令整個活動功虧一簣,甚至可能影響到Peppa Pig 的形象和往後商品的銷情。不過主辦單位反應也算很快,能夠善用社交媒體,積極地和客人溝通,回應大部分的不滿和投訴。
首先,很多負面的評語和不客氣的言論,Admin 都沒有刪除,沒有「河蟹」,也沒有否認。無論那些指控有道理也好,沒有道理也好,影響主辦單位形象也好,Admin都照單全收,盡量以平和的語氣道歉,或說明改善的措施。面對憤怒的群眾,無論道理是否站在自己那邊,首先要做Damage control,盡快先讓事件降溫,然後再慢慢解釋和改善。
平息民憤要有所作為
另一樣很重要的溝通技巧是,不用語言偽術和以說了等於沒說的廢話及花言巧語去掩飾,而是以數據和事實來向客人解釋實時的情況。例如某個入場時段,大約要排多少時間,哪個遊戲和拍照地點又大約要等多久,15 分鐘又好,個半鐘又好,都如實報告,好讓未出發的家長心裏有個預算。Admin 會主動開post 說「現在現場門外沒有排隊的情況。而場內比較受歡迎的兩個區域輪候的時間是10分鐘以內。我們會定時把現場情況在這裏通知各位,好讓你們有所準備。多謝留意。」
對於怒氣沖沖的指控和批評,很多時解釋都會被認為是掩飾,惟有不加鹽加醋的事實和數字,才是最強的防衛武器。如有人指門票超賣得厲害,對預早買票的人不公平,Admin 就回應:「現場現在沒有了昨天的人龍,裏面的遊戲連最受歡迎的滑梯就要排大概15到20分鐘的隊。因為每一轉小朋友都有三分鐘的時間玩,家長都覺得合理。」
當然,凡事不能說了當作做了,平息民憤還是要有所作為的。可能經過一、兩天的混亂,又或者根本頭兩天已經消化了大部分粉絲,又讓未買門票的人卻步,到我去玩的那天,秩序已經大為改善,地方雖然小,人流亦有點擠迫,但總算不用排太久就可以玩遊戲,而且現場亦有很多工作人員維持秩序,相信他們也有花過心機做好管理工作。雖然場地和設施比起想像中的細和遜色,門票並非太過物有所值,不過幾個小朋友那天玩得很開心,我們就已經沒有投訴了。
做溝通和公關工作,大前提不是誰是誰非,誰有道理,也不是和客人爭辯,而是要盡量平息怨氣和降溫,爭取時間解決問題,扭轉乾坤。這不等於做別人的出氣袋,而是專業有效地把訊息發送給客人。因從事公關行業的朋友,如果經常在發牢騷和喜歡鬥氣,說這個人不講道理,那個人又無理取鬧等等,那麼他/她們要不是不尊重自己的工作,就應該是連自己的工作和要解決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也不大清楚。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炒股的日子

上星期和兩家好朋友去了新加坡,避過了香港的寒冷,亦錯過了牛氣沖天的一星期。執筆之時股市氣氛仍然極樂觀,「全民皆股」的情景再現。
每次股市爆升都有個故事,例如2000年的科網熱潮,比起這次升市更瘋狂。那時留意到一段小新聞,報道616被借殼變身科網股。它復牌的早上,一開市就打給經紀入貨,但散戶又怎夠大戶快?那時才值6毛多的股票,在接通電話後,經紀已不斷報新價,「破3元,不,4元了,嘩,5元了……」短短十秒不到,就升了十多倍!那時還年輕膽大,竟然繼續追入,用了大部分儲蓄,以8元的十多倍溢價,買入一隻所謂的「概念股」。結果616當天升了1,900%,十分瘋癲。隨後數天股價大上大落,最高被舞至21元!我沒有那麼高技巧在高位沽貨,但所得的利潤,也夠支付到英國的學費和生活費,化橫財為學問。
不是想吹噓這個「成功經驗」,相反我想強調那次基本上完全沒有技術可言。只是極度地幸運。最幸運的是那時上網買賣股票還未普及,去英國前不想夜長夢多,把所有股票沽清,避過了科網泡沫爆破的悲劇。如果不是去了英國,相信會貪勝不知輸,繼續沉迷,結果和很多人一樣血本無歸。
投資高手常強調止蝕不止賺,要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但凡夫俗子如果做得到,大部分在股市輸錢的就不會是散戶了。輸錢皆因贏錢起,在大時代裡保持理智和控制風險,多看now財經台,才是固本培元之道。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志願機構的道德

這兩星期為挑選本年度的實習生忙碌,面試時聽同學們的小故事,大概可以看到他們的熱誠和想法。他們一些採訪經歷也讓我大開眼界,部分還是首次聽聞。
新聞及傳理系的學生,無論做功課、做校報或校園電視等,也要出外採訪。不要小覷學生的報道,他們也曾發掘出好故事,還有主流媒體轉載和跟進。有同學講述,一組人計劃做探討貧窮問題的專輯,於是去聯絡一些專門幫助基層的團體,但這些團體或許見他們是學生,電郵和電話也完全沒有回覆。同學們唯有動之以誠,親身跑上一間協助弱勢社群和新移民的志願機構。機構負責人見同學們一場到來,也不好意思拒人於千里,卻竟然開出交換條件,要同學們簽同意書為他們賣旗籌款,才肯把手上一些個案交給同學。
這就構成了道德問題,同學以時間和勞力為機構籌款,來換取採訪資料,已經是間接「買新聞」的行為,犯了採訪大忌。同學入世未深無可厚非,但那間經常接受傳媒訪問的機構負責人,也應該知道這樣利用和剝削學生,並非有道德的做法。難免讓人感覺這機構可以為了多賣幾支旗,多籌幾個錢,而無所不用其極。也不難讓人聯想到,這機構為了吸引傳媒注意,為了自身利益,所發放的資訊會否譁眾取寵。
見微知著,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又好,為自己謀利益又好;出發點崇高又好,自私又好,如果在小節上讓人感覺道德有問題,手段不夠磊落,其他的事也很難有人賣帳。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環評小故事

在港大讀書時,暑期當過研究助理,協助來自牛津大學的博士生,研究赤鱲角附近的中華白海豚。每天拿著數十公斤器材,到屯門龍鼓灘、大嶼山狗嶺涌、和沙洲,觀察白海豚和江豚,紀錄牠們出沒的時間和位置。這研究也是當年興建赤鱲角機場的環境評估一部分。
工作很艱辛,亦試過被蜜蜂螫要送院,卻很有滿足感。有一陣子還想過當環境顧問,但一名師兄潑冷水,說這是破壞環境的幫兇,「如果顧問公司的環評報告和政府的計劃背道而馳,這間公司下次還會中標嗎?」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觀點,因為仍願相信每個專業也有嚴格的道德操守和審查。
我倒想分享一個小故事。我們那時坐普通的舢舨去沙洲,船程兩小時,暈過幾次船浪。有天卻換了艘美輪美奐的遊艇,還有豐富的自助餐到會,又三文魚又大蝦沙律。原來那天環境顧問公司的高層,聯同環保署的官員來視察。他們看看望遠鏡、聊聊天、說說笑就一天了。奇怪的是,除了打招呼外,他們一句話也沒有和我們談過,對我們所做的研究,好像丁點興趣也沒有。最後我們辛苦得來的數據,他們有多重視,又採納了多少就不得而知……
這麼多年後,機場已經要建第三條跑道了。我不知現今的環評水準,和還是港英年代的當年如何比較。不過,空域問題不清不楚,環保問題又面臨挑戰下,就硬要小市民付出一大筆「機場建設費」,去建一條未知有多大經濟效益的跑道,一般人條氣會不會順呢?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本質是欣賞

對於樂壇,我已完全脫節,那些「好歌曲」、「好聲音」之類的歌唱比賽,亦沒有興趣看。不過最近也留意到一則,本地創作歌手林二汶參加內地歌唱比賽的消息。話說其中一關,參賽者要限時創作一曲。而她完成自己的作品後,竟然跑去幫助對手。結果對手進了級,她反而沒有。林二汶認為,如果因對手一時表現不好而勝出,乃勝之不武。又反問,如果忘了音樂的本質是欣賞,為甚麼還要當音樂人?
再看校際音樂節,雖然不是動輒涉及過百萬出場費的職業比賽,但競爭性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小撮學生和家長,可能對勝負特別在意,甚至會做出,在有意無意間發出雜聲或咳嗽聲等的小動作。而更讓人咋舌的情景發生在上星期。母校的Treble Choir再度出賽,之前他們沒有帶正本琴譜被取消資格,這次是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然而在中場休息時,竟然有對手在旁邊大叫「DQ﹗DQ﹗」(取消資格的簡稱)。但願校際音樂節沒有變質,因為格調這樣低的挑釁,小弟還是首次聽聞。如果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學生有份叫「DQ」,我會羞恥得無地自容,必定會嚴厲訓斥。撇開風度不風度,這在在糟蹋了學音樂陶冶性情的目的,忘記了音樂是用來欣賞的本質。
最怕是家長們,甚至老師們本身,在比賽壓力和競爭的氛圍下,已經忘記,或根本沒有想起過,學習音樂的原意是潤澤孩子的情操、啟發孩子的情感、和淨化孩子的心靈,而只是為了那堆錦旗和獎杯。

當個有安全感的領袖 《信報》

在大企業做中層管理的朋友剛遞上辭職信,離開了工作不到一年的崗位。為何好端端要離職?馬雲曾說,員工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第一是錢沒給到位;第二是心受委屈了。
但在大企業工作,薪高糧準,朋友的工時也不算長,那是否因為委屈而離職?他笑說可以算是吧,主要因為頂頭上司比較神經質,終日好像害怕被下屬取代似的,所以不想一群下屬太團結;甚至朋友和幾名同事去吃午飯,這名上司也會問長問短,又不時會好端端的找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挑起同事間的矛盾,令工作間氣氛麻麻。
辭職的導火線,是朋友發現這名上司一次又一次,在有意和無意之間,分化他與同組的另一名經理。「一team 人才十多人,由助理經理到經理,兩年間有『半打』人辭職。」相信和這名上司的處事作風不無關係。
這名上司或許是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可能是能力問題,自知未夠料子和才幹駕馭年輕又醒目的下屬;亦可能在於缺乏一個信任的「班底」。基於自卑情結又好,基於自我懷疑又好,這種缺乏安全感的領導破壞大於建設。
領導風格類型分析
起碼像我朋友那樣,根本不想和這類上司共事。顧問公司Human SynergisticsInternational 就把這類領袖的行為,歸納稱為「防衛型領導風格」(DefensiveLeadership Styles)。而防衛型的風格,又可分為「被動的防衛型風格」(PassiveDefensive Styles),和「好鬥的防衛型風格」(Aggressive Defensive Styles)。
朋友的上司可能屬於「好鬥的防衛型」那種。這類人傾向製造對立、過分挑剔、以及不停地在同事之間製造不必要的競爭。正所謂極度的自卑會演變成極度的自大,愈處於自我懷疑的人,也愈需要別人的肯定。他們很容易在工作中滲入大量的自我形象工程,以為不斷鞭策下屬追求完美,就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一旦做出些少成績,必然是第一個出來領功。
而由於他們極度害怕失敗,因此些微差錯也必定怪罪於下屬,甚至大發雷霆。
他們喜歡說自己追求卓越,但在下屬眼中,只不過是一個缺乏真材實料的「偽完美主義者」而已。
防衛型上司的另一特色,是只是根據自己的規矩和意思去做事,容不下異見,不喜歡理性討論,亦深恐「腦震盪」愈多,愈容易暴露自己的無知和弱點。美其名是按規則辦事,follow the rules,事實上是利用規則去保護自己的權力。
不論是「被動」或「好鬥」,防衛型風格的上司,都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他們要造王、造神,希望為自己塑造一個強者形象;不過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做一錘定音的決定,害怕承受風險。一方面希望自己出盡風頭,另一方面在真正需要他們的領導時,又保持低調,作些模稜兩可的指示。一個沒有安全感的防衛型領袖,很易墜入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日防夜防而變得日益沒有安全感,而日益沒有安全感,就愈來愈defensive。
下屬成功就是上司成功
如果這些是中層領導,像朋友的上司那類職位,或許同組的士氣會低些,流失會大些,但對公司的傷害還只是局部性。
不過,如果一間企業的高層,或一個地方的領袖,是這類「防衛型」之流的人物,就可想而知,這企業和地方的前景,籠罩着一個多麼大的陰影。
相反,一個有自信,有安全感的領袖,多數是「建設型風格」的領袖(Constructive Leadership Styles)。
很多時,這類人一舉手一投足已顯出領袖風範。他們重視成績,不過會欣然和隊友一起接受挑戰,也有能力訂立一些realistic,能夠達到的目標;他們信任下屬,願意放權,但當面臨重要決定,就當仁不讓,挺身而出,當機立斷;他們願意當下屬的導師與朋友,給下屬機會成長,不怕教懂徒弟無師傅,也不會忌諱下屬的成功。因為他們明白一個簡單的基本道理,就是下屬愈成功,自己才是愈成功。
跟這類領袖工作,團隊士氣通常很高,不用捱更抵夜,也能事半功倍。
因為領袖夠「義氣」, 不會「To askanyone to do what they would not dothemselves」,所以下屬也會更賣命打拚。下屬也深知這類上司,會盡自己的能力,頂着上頭的壓力,而不是把這些壓力全數轉嫁下屬,甚至還加大力度,踩多兩腳。
想成為建設型領袖,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因為這不是學識與能力問題,而是心態和想法的問題。最難的地方,還是要克服一己的心魔。
最後我想申報利益。自己比朋友幸運,十多年的職場生涯,遇上絕大多數的也是「建設型」的上司和老闆。如果不是的話,也不可能每個崗位待上那麼長的時間。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音樂與規則

今年參加校際音樂節的童聲合唱團(Treble Choir),是男拔萃近年來最出色的。校園不時傳來,這群還未足十四歲的男孩子的悅耳歌聲,空閒時他們會三五成群鑽研歌曲的細節,反覆練習;清晨七時,很多學生還在睡覺時,他們已回到校園,趁上課前一起跑步練氣,保持狀態和士氣。
上星期的比賽日,他們完全沒有怯場,發揮得better than they thought they could be,把那首《Danny Boy》唱得淋漓盡致,贏盡掌聲。指揮的音樂老師說,這是他會永遠記著的演出;校際音樂節的評審也說,這是高水準、充滿活力、和充滿感情的音樂。不過他們沒有勝出,甚至連名次也沒有。因為沒有帶正本琴譜上台,比賽的主持人認為這是犯規,把孩子們的參賽資格取消了。他們的失望不難理解,但相信孩子們已吸取教訓,從此能明白,身處高峰就必定是眾人的目標,保持水準之餘,亦要做好每一細節,不能讓別人有任何把柄。要比別人出眾,的確如履薄冰,一分一秒也不能鬆懈。
然而我不禁感到奇怪,為何一個校際音樂比賽,不是把焦點放在音樂之上,而是拘泥於規則的小節;不是把精神投放於演唱的水準,而是關注琴譜是正本還是副本?但這倒合乎香港的現況,甚麼事情都說要依法乜乜乜,依法物物物,而不是聚焦於事情的本質與癥結。而所謂的依法,看穿了也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之演繹。
在我來看,孩子們發揮出超水準,已經是人生的一場勝仗,要拿到那面冠軍錦旗,只是遲早問題。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富在心中

上星期在直播室裡主持預算案直播,聽到財爺那句「在物質生活以外,更加『渴望心中富有』」時,立時有內心某處被觸碰的感覺。或許沒有預期講金不講心的預算案,會有這類「左膠」說話。但正因「結語」那一段,已值得起碼給預算案一個「B」了。
我相信有能力追求心中財富的人,無論順境逆境、無論貧病富貴、無論孤獨抑或朋友滿天下,都可以保持平靜的心境,甚至還可以每天進步,只要還有思想的自由、還有堅持信念的自由、還有讀書和言論的自由。其實只要數本好書,已可以讓心靈一天比一天滿足。相反,嚮往物質的追求,當有朝一日失去買車、買鞋、買袋、買衫、買錶、買相機、買iPhone、買機票去旅行的能力,不是面臨崩潰,就可能是發了瘋地、不顧廉恥地、出賣靈魂地,去掙錢來滿足物慾,墮進惡性循環,嚴重的會萬劫不復。
戶口裡的財富,要努力賺取,心中的財富,也不是由天跌下來的。最起碼要喜歡思考、喜歡吸收新知識、喜歡去做一些對社會有貢獻,和讓世界更美麗的事情。哈佛哲學教授Michael Sandel認為,利他、慷慨及公民精神等情操,並不會像金錢那樣愈用愈少,反而像肌肉一樣,鍛鍊愈多會愈壯大。因此累積在心中的財富,不但會愈滾愈多,而且一旦累積下來,就很難被人奪去。
養兒育女,督導他們努力讀書,將來幹一番事業之外,教導他們追求心靈上的滿足,有能力富在心中,也許他們的未來會更加幸福。

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

新年進步

部分財經界人士喜歡恭祝別人「新年進步」,因為新年快樂有「快落」的諧音,買了股票的朋友聽來未必太喜歡。那麼新年要進甚麼步?升職加薪賺多些之餘,品格與品味的提升、思想的昇華與成熟也是美好的祝福。
最好的進步,莫過於能自我警惕、甚至戒掉一些,有可能摧毀自己的性格缺陷。只有不時自省,性格才可改善,人緣才能漸入佳境,才有能力肩負更大的責任。事實證明,性格上的缺陷,比起能力上的不足,是再上一層樓的更大阻力。其中摧毀力甚大的,是對仇恨的執著。記恨太深的人,往往會花費大量時間和心機於報復之上,就算上到高位,也會不務正業。例如年少時被某學校、某人拒絕過,或被某機構開除過,就終日耿耿於懷,含怒到日落,再含怒到日出,尋找雪恥和雪恨的機會,那又如何有空做務實的事宜?如果最佳的雪恨雪恥之道是出人頭地,那麼終日把仇恨放在眼裡,就反而正正阻礙最美好的「復仇」大計。
時興說「方丈很小器」,這是可笑也可悲。小器的人是否夠資格坐上方丈的位置已不用多說,如果一個地方的「方丈」,真是一個記恨和小器的人,這個地方不是浪費大量時間於鬥爭裡,就應該是欠缺一個公平完善的人事任命制度。最可悲的是,一個由小器方丈掌管的機構,裡頭的人通常欠缺幽默感。而沒有幽默感的地方,自然死氣沉沉,創意凋零,難以進步。
羊年進步,就由摒棄小器,和小器的人開始吧﹗ 

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

誠信破產

美國天王主播Brian Williams,被揭穿12年來一直誇大自己在伊拉克採訪所乘直升機被炮火擊中,誠信破產,遭NBC停薪停職。NBC是美國晚間新聞收視一哥,平均每晚有過千萬觀眾收睇。能當上王牌新聞節目主播,絕非等閒之輩,據聞Williams年薪超過一千萬美元。他嘗試力挽狂瀾,有報道指他願意面向鏡頭道歉及清楚交代,亦願意接受停職,希望能重返主播桌。只是基於事態嚴重,NBC表示沒討價還價空間。
新聞工作者的誠信自然不能討價還價,就算其他行業,誠信也是重要資產,甚至是權力的基石。信譽高的人,說句話也鏗鏘有力,做甚麼事也事半功倍;誠信破了產,就肯定比財政上的破產更難翻身。所以很多成功人士說,要以性命捍衛名聲。正常的社會應該是這樣。但當社會出現病態,當誠信破產也不用受到太大的懲罰,當社會的價值是追捧錢與權力,懶理名聲與誠信時,制度就會慢慢崩潰,劣幣會驅逐良幣,形成鼓勵更多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惡性循環。
只要面皮夠厚,想像力夠豐富,也隨時可顛倒黑白,呼風喚雨。不計較誠信,反而變成權力來源!不過當無賴變成常態,當說謊變成「叻仔」的秘技,整個社會的希望,必也像那條同名的可憐中華白海豚一樣,死於安樂。
試想如果明知報道新聞的是個大話精,新聞亦充斥著「戰爭是和平」等扭曲價值,每天晚上還會有上千萬人看新聞嗎?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說了等如沒說

對於吃不太講究,雖然間中會到星級餐廳見識,但吃飯的對象始終比食物重要。現時能放下女兒,和太太二人去撐撐檯腳,摸摸酒杯已經很難得。最怕地方嘈雜,鄰座的人說話剌耳,想好好談心也得提高聲線。
某次在餐廳裡,坐在相信是一對情侶的旁邊。他們以演講的聲量說話,雖然影響和太太的拍拖約會,但沒有太過惱人。既然有人喜歡讓陌生人聽自己高談闊論,那唯有洗耳恭聽。他們主要以英語交談,但那女生的英語,由於我不才,起初聽不出是甚麼口音,不是英又不像美。然後聽到他們間中以純正廣東話說一兩句話,才恍然大悟。那口音大概是在美國與香港之間。
晚餐期間被迫聽他們的說話內容,但除了一堆是非,現在想極也想不到究竟有甚麼內容可言。只記得女生說了數十句「so funny」及伴隨高八度的乾笑聲。至於funny在那裡,可能我沒有幽默感,也聽不出來。
我要寫一大段文字才能描述的情景,Paul Simon在《Sound of Silence》中,一句「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就表達得淋漓盡致。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說一大堆話而沒有談到實質內容,講了一個小時卻沒有具體交流,大概是都市人的絕技。有時我也怕說話流於空洞,提醒自己交談時不要太大聲,免得也被人笑。其實只要和所愛的人或老友在一起,不一定要把所有時間用說話來填滿。想不到說甚麼時,靜靜地享受佳餚美酒,加兩個笑容和眼神,已能做到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的境界。

成功的優次:安全、品質、銷售 《信報》

聽過一位事業成功的企業家分享,大概的意思是「只有你不把金錢放在第一位,才有機會賺到真正的大財富;相反,事事以金錢為先,斤斤計較,就算賺到錢也多極有限。」那時心想,又是一個上了岸的人在說風涼話。勝者為王,說什麼也大聲一點。
然而這番說話,某程度上也植入了腦袋的某處,最近和會議展覽中心的董事總經理梅李玉霞(Monica)飯敍,聽她暢談管理哲學,忽然也想起這番說話,可能因為有點異曲同工。她說在會展工作的20多年以來,自己的管理原則沒有變過,首要的是安全、安全、安全;然後就是品質、品質、品質;至於銷售數字,最多只是排第三。
勿以金錢為先 斤斤計較
Monica 是一個很健談的商界領袖,對敏感的話題也沒有什麼避忌。她說銷售和業務發展不是不重要,就像20 年前,她還在營業部工作時,會展沒有現時這般旺場。那時她很努力去找生意,就算是結婚前幾天,她也要飛去外國見客戶。不過,跑數是一件事,要妥善保養和善用一個近百萬平方呎(9 萬多平方米)可租用面積的龐大地方、要好好招待每年近600 萬的人流、以及有效管理近千名員工,她說沒有可能不把員工和客人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就以書展為例,每天有數以10 萬計人次穿梭各個展館,些微的混亂也有可能演變成大意外,在安全與方便之間,寧願被客人批評,也不得不側重安全多一些。傷亡意外一宗也嫌多,而當人流達到數以百萬計時,要把意外率減至最低,就惟有將安全的標準升至最高。
會展雖然佔盡鬧市中心的地利,不過如果在品質的控制上馬虎些,不但影響人流和生意,甚至會有損本港的形象,因此每一個細節也得想通想透。隨便舉一個例子,4 萬多平方呎的大會堂(GrandHall),是很多重要宴會和城中名人婚宴的首選場地。但由於地方實在太大,一條剛蒸好的大石斑,由廚房捧到大堂中的餐桌,恐怕未吃都已經涼了。所以在運送那條石斑的路程要做好保溫。但另一方面,如果一直把石斑加熱,送到餐桌時石斑肉又已經太老了。因此那條石斑離開蒸籠的一刻是還沒有熟透的。至於要蒸到多熟才上碟,就要視乎這條石斑是那一桌的,愈遠的桌子,就愈不能蒸得太熟,因為還有一大段路要加熱呢!而當酒席有百多桌,要準確計算那百多條石斑分別的運送距離和火候,令客人吃到的每一口魚肉都是嫩滑的,當中營運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的複雜程度,相信已可作為MBA 課的教材。而這只是一個宴會的其中一道菜、一個細節而已。Monica 認為,由於品質和口碑這麼重要,有時對顧客也無可避免要挑剔一點。某些展覽如果可能影響會展形象,或對其他客人構成影響,就多多錢都寧可不接。
每次有和商界領袖交流的機會,我也希望從中學習些東西。聽Monica說她的管理心得,當然也聯想到自己有份參與的教育事業WMI Education。Monica說到當年要如何跑數的時候,自己也有些感受。WMI 開業初期,既要做市場推廣,又要不斷優化自身產品,開支難免較大。有做生意經驗的都知道,很多公司做不下去,不是因為虧損,而是現金流出現問題,只要看看某免費電視台就會明白這道理。WMI 管理層自然都本着審慎經營的原則,開源節流,嚴控成本。不過,各位生意夥伴都一致同意的,是安全和品質絕對不能妥協。在幼兒教育這個行業裏,安全及衞生必定是首要考慮;其次,品質的控制也比起銷售重要。所以我們最初也寧可犧牲一些營業時間和租金,也要確保一切是百分之百準備好才正式開業;老師請不到最合心水的也寧願不請。Monica 的說話,證明我們的想法也錯不到那裏去。
聖雄甘地說過,「Action expressespriorities.」每家公司的管理哲學和價值的優次,客人都會看在眼裏,感受在心裏,這不是單靠廣告或幾句宣傳口號就可以讓人相信的。必定要公司的員工也本着這些價值觀做事,加上管理層的嚴謹控制才做得到。當然,要客人親身感受到高水平服務和建立口碑,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因此確保在這段時間中有充足的現金流,或許也是成功生意的重要元素,然而只要客人感受到公司的品質,銷售表現穩步上揚只是遲早發生的事。
或許你會說,不是老想着賺錢,幹嗎跑去做生意?不是以銷售、銷售、銷售為先的生意能成功嗎?但我卻這樣想,以安全和品質為優先的生意未必會賺大錢,但老是只想着賺快錢為先的話,就不如不要搞生意,去搞炒賣好了!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蝴蝶效應

最初讀到「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一詞,是在Michael Crichton的經典科幻小說《Jurassic Park》。蝴蝶效應是「混沌理論」(Chaos Theory)的基礎之一,既能解釋自然現象,亦能應用在經濟和政治等領域。世界很多初時微不足道的事件,例如某地一隻蝴蝶輕輕拍一拍翅膀,經過連鎖反應放大再放大,也可能產生巨大的後果,甚至引發地球另一邊的風暴。
中國早有「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智慧,只欠複雜的數學理論基礎。而這個複雜的數學理論,據說也是源自一個巧合。六十年代氣象家Edward Lorenz,某次在電腦輸入一個模型序列數據時,無意間省略了小數點後四個位的零頭,誰知喝完一杯咖啡後一看,那個模型竟然迅速偏離當初的軌跡,看似沒有甚麼價值的零頭,竟可製造出天壤之別。系統愈複雜,就愈容易被微小的初值變化所影響,結果愈難以預測。
最近聽到很多類似決定論式的說法,認為很多事情自己決定了,或被人決定了,就只得按既定的路走下去。但不要忘記我們身處於一個複雜的世界系統裡,而網絡的迅速發展,更進一步提高系統的複雜性。又有誰可以寫出一個這麼複雜系統的劇本,和確保每個細節都按劇本上演?
個人層面上,如果任何行動都不做,改變的參數是零,改變的機會只會是零。不過如果不問結果,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那怕影響力微小得有如蝴蝶拍一拍翅膀,也有機會做出翻天覆地的改變。很多東西根本不是力量大與小的問題,而是做與不做的問題。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不懂哭泣的人

教宗方濟各在菲律賓的露天彌撒,強調學會哭泣的重要,他說:「經過淚水洗滌的眼睛,能看清世界的現實。」又說:「身處社會邊緣的人會哭,但生活無憂的人已不懂得如何哭泣。」
真正生活無憂的朋友不多,畢竟在香港這個大都會生活,各階層有各階層的憂慮和煩惱。但慶幸就算是上了岸的朋友,都沒有太過不吃人間煙火,仍流露惻隱和能明白別人的苦難。令人納悶的卻是,好像愈來愈多還未至於生活無憂,甚至還在掙扎的人,反而慢慢不懂得哭泣,失去人類應有的同理心。很多人也愈來愈不介意公開發表風涼離地的言論,例如「洗碗工很悠閒」、「有仔生大晒」、「為何要出錢養別人的娘親」、「綜援養懶人」、「不能向上流是自己廢」等言論都不難聽到。香港雖然生活迫人,但整體教育水平不算低,為何這麼容易就迫走品格與良知呢?
自由市場是最佳的擋箭牌。崇尚自由市場沒有問題,想法左傾或右傾也是個人自由,但支持自由市場不等如涼薄,每次亮出市場這張牌,也不等如要掩蓋人性、出賣靈魂,進而把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降格至和金錢同等的低層次,還問人「良心幾錢斤?同情心可以當飯食?」
狄更斯在著作《Great Expectations》的名句「Heaven knows we need never be ashamed of our tears」,和教宗的話互相呼應。還會感動和哭的不是弱者,他們是世界進步的動力。但如果愈來愈多人崇尚汰弱留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地球的「末日鐘」就肯定進一步撥快。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保持冷靜

茶杯、電話套上都有「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那個圖案。二次大戰時英國政府為提升國民士氣,創作了這句口號印在海報上,據聞當時沒有大作用,因為根本沒有太多人留意。反而大半個世紀後才被人重新發現,成為名言,印在不同的商品上大賣特賣,也為不少人提供了創作靈感,被改為不同的「Keep Calm 乜乜乜」。
就算太平日子,每天也有大大小小的逆境要克服、有大大小小的仗要打。除了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繼續生活下去,我們根本別無選擇。忠良被害、奸臣得逞讓人咬牙切齒;自己諸事不順,不喜歡的人卻如魚得水,亦難免讓人有世界不公的想法。沉著應對,打好逆境波,還有機會慢慢地反敗為勝,但如果不能Keep Calm,只會自亂陣腳,令事情更加失控,把自己推向更大的逆境或屈辱。
所以當氣上心頭,我會看一看手機背後,或茶杯上那句「Keep Calm and Carry On」,或想想那幾句《寧靜禱文》──「上帝,讓我平靜地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物,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可改變的,和賜我智慧去分別兩者的不同。」
冷靜過後,也要想想前路如何走下去。可以改變的東西,也不等如容易改變,或要花很長時間,或要作很大的犧牲,少點勇氣和決心也不行。至於所謂不能改變的事物,我想只是「暫時」不能改變。我相信多堅固的堡壘也有辦法攻破、多強的敵人也有弱點。然而當目前沒有辦法被改變,機會還沒有顯露時,就需要平靜和有耐性的心,去等待改變之日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