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尋找快樂的故事 《信報》

七年前的電影《尋找快樂的故事》感人肺腑,一個窮得走投無路的中年人,為了家庭排除萬難,靠努力改變命運。戲中的韋史密夫,有膊頭有承擔,是好丈夫的典範。但現實中要尋找快樂,是否單靠背城借一的努力就可以?劇中人的轉捩點是考進了投資銀行,由流浪漢搖身一變為城中精英。但真實世界裏,為什麼更多的故事,反而是精英墮落?
今天正好首次回到科大商學院,協助MBA 課程Responsible Leadership & Ethics 的教學。和教授開過幾次會,他強調課程是讓學生學習在壓力下做最正確的判斷,以及面對可能出現的道德責任,但絕不是說教和灌輸任何價值觀, we don't judge。道德判斷和怎麼做人等議題,根本就要自己領悟和實踐,哪有大學課程可以一五一十地教?
天之驕子為何墮落
為課程作準備期間,讀了些文章和書籍。坊間有很多「quick fix」、「how to…」等書,不見得很有見地,但讀到一本《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只有二百多頁,卻有些啟發性。書本由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撰寫,沒有提供「quick fix」的公式答案,反而提出一個簡單問題:為什麼這麼多哈佛的天之驕子,都活得一敗塗地,甚至身陷囹圄。作者以管理學理論分析,嘗試協助讀者尋找快樂,以及避免陷入深淵。其中有幾點感受頗深,想在這裏分享。
首先是關於選擇工作時,要分清楚誘因(Incentives)和推動力(Motivation)。如果你是有選擇權的尖子,應該明白選科往往跟着潮流走。父母那一輩,讀書最厲害的都是讀醫或法律的。到我的年代,尖子就跑去讀電腦或電子工程,憧憬科網狂潮。現時文憑試拿到滿手「星星」的,就心繫金融業的「錢」途。
香港人實際,最重要的是將來找到高薪厚職。但薪酬和身份,頂多只能算是工作的Incentives。誘因只能補償工作中失去的時間、健康、快樂和尊嚴。但這些誘因不會令人喜愛自己的工作,早上要起床上班仍然是痛苦的。不過,要是從事真心喜歡的工作就不同了,因為有Motivation 的支持,每天起床都會充滿期待,就好像小時候可以去海洋公園般興奮,離開被窩並非折磨。
當然,金錢對某些人來說,除了是誘因,也是推動力。但觀乎大部分能獨當一面、步上高峰的人,都不會只為金錢而做事,背後必定有理念來推動。沒有一個熱切追求的目標,是很難支持長久的奮鬥,以及面對逆境時仍不放棄,迎難而上。成功的定義每人都不同,但找不到做人做事的Motivation,就很難幹一番大事。
另一方面,純粹以錢來推動自己,或以賺錢多少來衡量是否成功,亦隨時為自身製造大大小小的貪腐陷阱,很多人就是這樣墮進深淵。
貪心雖然是人的天性,但不是人人一開始就是想吃「大茶飯」的。墮落的故事,往往都是由小事開始。起初總是神不知鬼不覺,最終卻演變成冚不住的爆煲事件。無論是拖垮霸菱銀行的利森,或令Enron 最終倒閉的哈佛工管碩士精英,最初都可能是想「偷一次雞」。但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再多試幾次之後,更加要被迫以大話去冚大話,以大錯去掩小錯,雪球愈滾愈大。
大錯非一朝鑄成
大錯多數不是一朝鑄成的,所以不要再以「只此一次,下不違例」為藉口。因為有了缺口,就會潰爛下去。嘗過一次甜頭就會變本加厲,直至做到撞板為止。但得記着,有些板一撞下去,就不能翻身。新聞中太多這樣的例子,也不用多提了。
個人認為,除了目標和紀律之外,要活得快樂滿足,亦需要一份使命感或「Purpose」。所謂Purpose 未必要很偉大,只要能對社會或別人有正面的影響,改善某些人的生活,已經很不錯。像那名9A 尖子,減薪三分二去做巴士司機。他說當初最好成績的學生都報讀商科,才走上金融業的路。但他找不到滿足感和Motivation,和夢想愈走愈遠,結果跑去駕駛巴士。做巴士司機確實令尖子的人生多了一份推動力,但如果以他的能力和才智,再加上一份使命感,我相信他對社會的正面影響會更大。
我沒有資格,亦不想當人生教練,更不敢說自己有過什麼成功例子。但我卻有個願景,希望比我有能力的人,不單自己可以過更豐盛快樂的人生,更可以令這個世界美麗一點。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