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轉業達人與未雨綢繆 《信報》

當科大的Mento(r 導師)已有數年,和學生的對話,都是以工作和前路為主軸。讀「純科學」出身的我,絕對理解同學對求職的擔憂。
不過他們還年青,機會成本輕,總比起人到中年轉業(自願或被迫)來得容易。不是自己有什麼迫切的轉業需要,只是最近看到高爾夫球教練張桂康【圖】「康Sir」的故事,有些感受而已。而且未雨綢繆也是正確的人生態度吧。
康Sir 的轉業故事,可用極度罕見來形容,難度或許比起轉行當律師或會計師等專業更高。「轉職之達人」他當之無愧。康Sir在20 年前還是製衣工人,可惜製衣業式微,上世紀90 年康Sir失業了,再沒法以自己的專長找到工作。機緣巧合,賽馬會翌年在西貢滘西洲,興建了香港唯一的公眾高爾夫球場,給在西貢區長大的康Sir,一個當球僮(Caddy)的機會。和康Sir談天,他說: 「從前不要說當PGA,連高爾夫球是什麼也不甚了了。」
在滘西洲當教練,要有「職業高爾夫球員」(PGA)資格,不要說中年才開始學,就算自小開始打高球,要通過職業球員考試也相當困難。不少見習教練考了三數年,也未能達標成為PGA。十多年前的考試和現在不同,但難度可能更大。康Sir 那些年考PGA,要在粉嶺的Eden Course,連續兩天打出78 桿或以下才能合格。一年就只有兩次考試機會,每次還要付5500 元的考試費和場租(那時他月薪只有7000 元)。
到過香港高爾夫球會的球友都領教過,用以舉辦國際賽事的粉嶺Eden Course,難度有多高、球道有多窄、果嶺有多難推。要連續兩天保持狀態,戰勝不熟悉的球場,和克服龐大的心理壓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不用多說,康Sir 在背後付出很多血汗。須知道當球僮也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問康Sir那裏來這麼大的決心,他說: 「起初只是玩玩,見客人打得那麼高興,就跟教練請教一招半式,工餘時自己練練。」他人生的轉捩點,是被調識去當教練助理,讓他有更多機會學習高球技巧和如何授課。他每天就在天光之前,和放工之後,在練習場不斷打,又在客人打球完畢後落場練習。由「打空棍」到把球打到準確落點,用了六年時間,亦經歷過考試失敗,才拿到得來不易的PGA,轉型當上駐場教練。更由06 年起,出任香港特殊奧運隊的教練。
製衣工人轉型高球教練
製衣工人也能成功轉型為職業高球教練,證明只要有心,沒有什麼可以阻礙你轉型。當然成功也需要天時和地利。以康Sir 為例,賽馬會在最適當的時間興建滘西洲球場,讓他在最需要時得到這個機會,是天時。而要不是他住在西貢,也未必能把握這機遇,就是地利。不過「人和」才是整個轉型故事的最重要部分。
像康Sir 這類半途出家,從新學習一門新技能的轉型個案,基本上只能從低做起。無論是考取專業資格、累積經驗、或累積客戶也好,都要由零開始。萬事起頭難,當中感受當然不為外人所道,而且年紀愈大,阻力亦愈大。
但事在人為,無論是被迫尋找新工作,或是自願踏出Comfort Zone的,我仍相信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但如果能未雨綢繆,在轉型前做好準備,所受的陣痛或者會細一些,成功機會亦會大一些。
不怕蝕底有空當廉價勞工
打工仔要盡本分,但亦要不斷居安思危,想像萬一失掉眼前的工作,自己還有什麼路可以選擇。有人在工餘進修、考專業資格,增加競爭力。很多身邊的朋友也有多個「牌」旁身。但在儲證書和牌照之餘,我認為閒時累積人脈和經驗更加重要。首先當然要選定自己的「後路」,想想哪一行仍然有發展機會,又可以把自己的某部分經驗轉移過去。再把握機會慢慢累積相關的人脈。讀MBA、多參與不同的社交場合、飯局、甚至舊同學聚會或打球,也是很好的交朋友機會。至於經驗,也未必要全職地去累積。暢銷書《Outliers》中提到,要在某一領域裏取得成就,大約要一萬小時的練習。如果不是全職去做一件事,要累積上萬小時經驗並不容易,但只要不怕蝕底,有空當當廉價勞工,甚至義工,接觸多些有關工種,總可以儲些人脈和經驗。很多「一砲而紅」的人,極可能都是在背後做了很多不為人知的工夫。
有在大機構工作的朋友說,要更上一層樓,很多時把握的,就是一次偶然在老闆面前「表演」的機會。但要演出成功,靠的就是平日默默儲起的工夫了。

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