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不懂哭泣的人

教宗方濟各在菲律賓的露天彌撒,強調學會哭泣的重要,他說:「經過淚水洗滌的眼睛,能看清世界的現實。」又說:「身處社會邊緣的人會哭,但生活無憂的人已不懂得如何哭泣。」
真正生活無憂的朋友不多,畢竟在香港這個大都會生活,各階層有各階層的憂慮和煩惱。但慶幸就算是上了岸的朋友,都沒有太過不吃人間煙火,仍流露惻隱和能明白別人的苦難。令人納悶的卻是,好像愈來愈多還未至於生活無憂,甚至還在掙扎的人,反而慢慢不懂得哭泣,失去人類應有的同理心。很多人也愈來愈不介意公開發表風涼離地的言論,例如「洗碗工很悠閒」、「有仔生大晒」、「為何要出錢養別人的娘親」、「綜援養懶人」、「不能向上流是自己廢」等言論都不難聽到。香港雖然生活迫人,但整體教育水平不算低,為何這麼容易就迫走品格與良知呢?
自由市場是最佳的擋箭牌。崇尚自由市場沒有問題,想法左傾或右傾也是個人自由,但支持自由市場不等如涼薄,每次亮出市場這張牌,也不等如要掩蓋人性、出賣靈魂,進而把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降格至和金錢同等的低層次,還問人「良心幾錢斤?同情心可以當飯食?」
狄更斯在著作《Great Expectations》的名句「Heaven knows we need never be ashamed of our tears」,和教宗的話互相呼應。還會感動和哭的不是弱者,他們是世界進步的動力。但如果愈來愈多人崇尚汰弱留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地球的「末日鐘」就肯定進一步撥快。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保持冷靜

茶杯、電話套上都有「Keep Calm and Carry On」的那個圖案。二次大戰時英國政府為提升國民士氣,創作了這句口號印在海報上,據聞當時沒有大作用,因為根本沒有太多人留意。反而大半個世紀後才被人重新發現,成為名言,印在不同的商品上大賣特賣,也為不少人提供了創作靈感,被改為不同的「Keep Calm 乜乜乜」。
就算太平日子,每天也有大大小小的逆境要克服、有大大小小的仗要打。除了盡量讓自己保持冷靜,繼續生活下去,我們根本別無選擇。忠良被害、奸臣得逞讓人咬牙切齒;自己諸事不順,不喜歡的人卻如魚得水,亦難免讓人有世界不公的想法。沉著應對,打好逆境波,還有機會慢慢地反敗為勝,但如果不能Keep Calm,只會自亂陣腳,令事情更加失控,把自己推向更大的逆境或屈辱。
所以當氣上心頭,我會看一看手機背後,或茶杯上那句「Keep Calm and Carry On」,或想想那幾句《寧靜禱文》──「上帝,讓我平靜地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物,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可改變的,和賜我智慧去分別兩者的不同。」
冷靜過後,也要想想前路如何走下去。可以改變的東西,也不等如容易改變,或要花很長時間,或要作很大的犧牲,少點勇氣和決心也不行。至於所謂不能改變的事物,我想只是「暫時」不能改變。我相信多堅固的堡壘也有辦法攻破、多強的敵人也有弱點。然而當目前沒有辦法被改變,機會還沒有顯露時,就需要平靜和有耐性的心,去等待改變之日來臨。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漫長的和解

香港人喜愛音樂劇,但除了《Phantom》、《Les Misérables》等長青名劇,很多好劇都從來沒有來港演出過,例如Andrew Lloyd Webber的《The Beautiful Game》。這套以北愛爾蘭問題(The Troubles)、愛爾蘭共和軍、和足球為背景的音樂劇有很多好歌,當中「To Have and ToHold」我還用在婚禮上。可惜雖然歌曲悅耳,但題材可能勾起了很多英國人的不快回憶,這劇在倫敦West End上演不足一年,就在此起彼落的批評下結束。
故事主角是足球天才,本來被頂級球會的球探看中,但和很多北愛平民一樣,被捲入共和派和保皇派的鬥爭中,最終還跟隨了愛爾蘭共和軍,留下妻子和幼子。六十年代末開始,歷時三十年的The Troubles,造成三千七百多人死亡、數萬人受傷、摧毀無數家庭,曾令北愛成為一個殘破和危險的國度,「Where I live is God's owncountry, though it's dirtier and poorer than Heplanned, broken windows broken lives, joblesshusbands, weeping wives.」
除了歷史仇恨,北愛的血腥歲月之所以如斯漫長,離不開英國政府的處理失當。倫敦派駐的軍官,以鐵腕手段對待當地的天主教徒,本應維持秩序的英軍,被質疑偏幫當地的保皇派,有些天主教徒區域,差不多每個家庭,也有親人或朋友被拉進過監獄,很多天主教徒也無緣無故被搜屋、騷擾和歧視。不公平和嚴厲的管治,把更多中間溫和派推向極端,甚至為恐怖主義火上加油。
化解仇恨,不單要靠有政治能量和智慧的中間人,亦要避免任何讓鷹派和極端勢力得逞的機會。高壓和暴力打壓,只會讓仇恨更加不共戴天,復元和解之路更加漫長。

新一年裏給自己一份合約 《信報》

Christopher Nolan的劇本,商業味裏隱藏人生哲理。就算是大路電影如《蝙蝠俠:夜神起義》(The Dark Knight Rises),也有Bruce Wayne逃出絕望監獄的那一段。雖然有點造作堆砌,但也讓這套商業片多了一點戲味。
話說監獄設在絕望古井下,這麼多年來,只有一人能成功爬出井外。就算有蝙蝠俠的身手,BruceWayne最初也未能成功。要逃出絕望,關鍵是最後那一躍,不過所有繫上安全繩的人,包括蝙蝠俠,都注定躍不過,因為他們沒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氣。只有放棄安全繩,只有把生命都押上去,才有機會成功。
人生不是每件事情也得把生命押上,畢竟我們不是貓,沒有九條命來花。不過有時刻意把「注碼」提高一些,或刻意提高失敗時對自己的「罰則」,或許有效提高辦事的成功率。雖說成功人士必定有遠大的目標、驚人的意志力、和屢敗屢戰的精神,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過人的能耐。如果能適當借助外部勢力幫助,提升自我制約的能力,或許能令普通人也更易變為成功人士。
雜誌《紐約客》早前有文章報道,由於一般人都缺乏自制能力,又或者決心不夠,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自我的約束。行為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如果大學教授不設定限期,容許學生按自己的喜好和時間表來交功課,他們的功課質量,反而會遠遠低過要趕「死線」的學生。有心理學家更指出,如果我們為自己預設一些「自我懲罰」,可以加強自我控制的能力,成功的機會大幅提高。作者提議,如果發現「罰則」未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表現,更可以考慮加重對自己的「懲罰」,直至見效為止。
假設要減肥,可以先設定目標為一個月減5磅(個人經驗,這並不困難),如果成功,可以賞自己一頓最喜愛的佳餚(個人經驗再分享,成功減磅的滿足感,其實已不是一頓米芝蓮三星盛宴能相比)。不過如果達不到目標,不但要把下個月的目標加大,還可以預設一定數目的金錢作為「罰款」,捐助慈善機構又好,或和朋友打賭又好,來給自己一些「懲罰」。事實上,一間名為「StickK」的公司(www.stickk.com),就為客人設計自己的「承諾合約」(Commitment contracts)。不論客人想減肥又好、閱讀一定數目的書本又好、或考試要拿多少個A 都可以。他們要先選擇一個「承諾夥伴」(Commitment partner),通常是朋友或某個慈善機構,當客人在指定時間完成不到自己對自己的承諾,就要把預設的金錢送給這名承諾夥伴。《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指出,沒有「罰則」的「承諾合約」,成功率只有42%,而有「罰則」的合約,成功率卻高達82%﹗如果再進一步,把承諾夥伴預設為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慈善機構,成功機會更有87%!
事實證明,無論多聰明、能力多高、和多麼有志貢獻社會的人,只要沒有適當的制衡,是多麼容易瀆職和失敗;而當缺乏應有的問責,是多麼容易濫權和腐化。無論認為自身有多強,我們也得承認自己有軟弱的時候,畢竟人的意志力有限,每個人都需要一些推動力,和一些監督。這些推動力和監督可以是外來,例如老闆、親人、朋友、或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來自自己。
讓親朋戚友來制衡
自由自在,沒有任何制衡及束縛,是很多人的理想人生。然而太過放任和缺乏自我制約,而衍生的悲劇也不是不常見。正如大企業也要有Compliance和Internal Audit等部門,去確保公司的健康和不會行差踏錯;一個開放、健康的政制也要求三權分立,互相制衡才不易出現獨裁者。同樣道理,個人自身自然也需要某種監督。試想那些出了事的民企,和爆了煲的金融機構所帶來的禍害,不但會害人,還會害己。例如那些年Enron 倒閉,不但讓不少人的退休金和儲蓄化為烏有,那班精英的管理層不是自殺就是被判入獄。又試想想那些缺乏政治制衡的獨裁國度,社會有上有多麼的不公平,一般人生活有多艱苦。一個獨斷獨行的政府,又最終會如何被人民唾棄??。
一個人如果明知自己的意志力薄弱,又不願接受多一點的約束,很容易會自我迷失,就算未至一事無成也很容易出事,自己變成摧毀自己的獨裁者。2015年為自己設定目標,和給自己獎賞鼓勵的同時,也可試試這個背城借一的方法,或和朋友打個賭,把一些一直想做,但不夠決心達成的想法變成現實吧﹗

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錢可解決的問題

一切回復正常後,繁忙時間交通擠塞依舊。下班時份的英皇道,十多輛巴士排隊埋站,霸佔起碼兩條行車線,甚至佔著行人過路線,過馬路也有困難。很多主要道路,巴士也要切兩、三條線才可以埋站,上落乘客後,又要再切兩、三條線回到中線或快線。如果十多輛,超過十米長的巴士同時埋站,交通不混亂才怪。但交諮會經過八個月時間,花了不知多少公帑研究交通擠塞,得出的解決辦法,基本上卻只是一個「加」字。加牌費、加稅、加違例泊車罰款……總之加重用者成本,以「經濟誘因」解決問題,治標不治本,雖然層次低,但亦是本港最喜愛的手段。
香港是高度資本主義的右傾社會,學「王爾德」話齋:「我們知道一切東西的價錢,卻不知道任何事物的價值。」不過如果錢可以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遍地黃金的香港為何愈來愈多問題?2015年第一本讀的書,就是Michael Sandel的《What Money Can’tBuy》。從列根和戴卓爾夫人時代開始,世界充斥「市場必勝主義」(Market Triumphalism)。沒錯,善用市場經濟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在「市場必勝主義」下,很多地方,包括香港,不單是奉行「市場經濟」,而是把整個社會變為「市場社會」,一切東西都滲入市場價值,甚麼事情都掛一個價錢牌。
錢雖然重要,但相信社會已開始轉變,新一年開始,能以錢直接解決的問題應該會愈來愈少。新一年開始,不如先學習認識和欣賞事物的「價值」(Value),而不要下下問「幾多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