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學生照

很多朋友翻箱倒篋,找回二、三十年前的學生照。每天面書都有一張張還未成熟的稚臉洗版,既青春可愛,又有點衝勁,還帶些回憶的苦澀味。回看那些舊相片,憶起年輕時的衝動,間中亦會隨波逐流。不過學習如何控制自己、建立獨立思想、及學習在責任與權利之間取得平衡,正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中學時學校相對寬容自由,中六開始很多同學走堂,因為那時人人都覺得自己長大了,坐上重要「職位」,無論是學生長、運動隊隊長、House Captain、或學會會長,總覺有千百樣東西比起上課重要。當學生長還有不用點名的權利,更加有藉口走堂。走堂有沒有後果?有!很多人中六成績大倒退,有已被美國名牌大學有條件取錄的同學,中期試考得很差,他怕因此失去學位,嚇得半死。不過知衰後,買個教訓,又再發力,結果仍然平步青雲。
作為家長與老師,要求下一代每件事情都聽聽話話,確是既方便又快捷的。但這是否最佳的教育?他們長大後,沒有父母和老師的指示,會否懂得應付生活上的種種抉擇?在一個寬鬆但安全的範圍下,讓他們明白事情的後果,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他們可能會成長得更快。
如果認為年輕人未必懂得做選擇,那不如撫心自問,自己每天做錯多少抉擇?又有多少事不是也人云亦云,做羊群中的一員?再問一問,其實究竟我們有多少事情是真正有決定權呢?而如果成年人的決定都正確,這幾天的事情又怎會發生?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讓自己成長的人

在社會打滾,自然有人喜歡你,有人討厭你。明槍已經非易擋,暗箭更加是難防。在互聯網時代,很多人以為創作幾個網名,弄幾個虛假帳號,就可以為所欲為,對不喜歡的人肆意侮辱和鞭撻。不過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不要以為匿了名就會沒有人知,也會沒有人估得到。
大部分的惡意攻擊確實很難知道來自何方,但某些留言和帖子其實有跡可尋,未必太難找到大概是那個身邊人所為。
知道了又怎麼樣?低手者會直斥其非,在網上展開罵戰就是更加低手的做法。細心想一想,這些都沒有必要,動氣也只會傷害自己,正中下懷。簡單來說,對所有中傷的最有力回應,就是做好自己;對所有侮辱自己的人最有力的反擊,就是讓別人看到他們的卑劣。其實只要轉一轉角度,更可以把這些攻擊的說話,化為鞭策自己的推動力,讓自己成長和變得更加好。改變別人的想法或偏見很難,但要改變自己,做好自己就相對比較容易,那不如就做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吧。
前一陣子,收到幾封相信來自虛假帳號的電郵,內容是針對某朋友的惡意中傷。把這些信息轉發給朋友,他說大概估到是誰和對方的動機,還半開玩笑的問我,有沒有些少相信這些電郵內容呢?我說沒有啊。他道謝後再說,「只要你有絲毫相信,也要如實告訴我,因為那正反映我的失敗,是我某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沒有深究朋友究竟有沒有不快,但這或許就是最得體的回應。

搶購iPhone 6 論行銷 《信報》

9月12日,和很多蘋果新產品開售的日子一樣,可能令香港的生產力突然下降了數十分鐘。那天下午3時,很多人伏在電腦前,嘗試買新iPhone。有人是真用家,有人想炒賣,有些人則旨在湊熱鬧。走到Pantry、再到洗手間,以至在社交媒體上,四周的人都在講買機。有人徒勞無功,有人一擊即中。無論如何,蘋果已令數以十萬計的打工仔,暫時放下手上的工作去碰運氣,本港也不知不見了多少GDP。
近年不斷有人批評中外媒體,為何好像收了蘋果公司廣告費一樣,每當他們有新產品推出,都在嚴肅的新聞裏,又抽時間,又花篇幅,巨細無遺地報道新產品的格式、功能及賣點,簡直就像廣告雜誌一樣,還間接助長炒賣風氣。身為傳媒人,也要講句公道話,其實很多新聞媒體同時亦有報道,針對蘋果新產品的批評,也當然有提及蘋果對手的冷嘲熱諷。早前蘋果某些新產品,由於讓粉絲失望,也有不少負面報道,只是蘋果的品牌太強,可能未必有太多人留意負面消息罷了。而且某些新產品的功能,確實有機會改變都市人的生活模式,亦有很多人關心,所以絕對不能說沒有新聞價值。就好像Google 推出Google Glass,Amazon推出Prime Air一樣,主流媒體也有詳細報道,也不能說是為這些公司賣廣告。
市場調查非萬能
像蘋果、Google 和Amazon 等大企業,有能力推出改變世界、創造新需求的產品,曝光率高不足為奇,但這些機會不是很多公司有能力享受,中小企更只有羡慕的份兒。不過就算未能享有大企業的曝光率,只要好好經營Content Marketing(內容行銷),就算未必能得到媒體垂青,也可在網上發光發亮,增加人氣,「to getyour audience excited and do the hardpart for you」,幫你又like又share,品牌自然更吃香,商機自然增加。
不過要令audience excited,才是真正高難度的一part。萬事起頭難,不走出第一步,雪球就不能愈滾愈大。行銷人員最想知道客人的想法,和什麼東西才能壓根兒最觸動他們的心。暢銷書《Think Likea Freak》,其中一段引述研究,指單憑市場調查,或參考其他人的做法,很難找出什麼才能真正觸動人心。作者舉例,心理學家Robert Cialdini 用電話訪問美國加州的居民,他們最看重的節能原因是什麼。得出的次序是:1.能保護環境;2.對社會有益;3.節省金錢;4.因為其他人都這樣做。但當研究人員再用另外一個迂迴的方法,去找出居民願意節能的真正動機時,結果就差天共地!研究員發現,其實加州居民最重要的節能動機是,「因為大部分鄰居都這樣做」!
調查結果和真正原因之間的巨大落差,不是因為人類口是心非,而是人心實在太複雜,很多人也未必清楚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直至真正觸動他們的東西出現。也不能武斷地說人性是自私或自我保護,因為這也解釋不到很多無私和慈善的行為。只能說,人是由一系列的動機去支配。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只是跟隨市場調查的結果去行銷,或者看到別人做什麼自己也跟着做其麼,就很可能影響銷售效果,甚至會撞上大板。企業的廣告或公關災難,也不是不常見的。
能成功令audience excited,可以提升Brand Awareness,不過要把品牌效應轉化為生意,還要令用家真正滿意,和在行內建立良好的口碑,當中還有好一段路要走。這幾個月和朋友經營W M IEducation,讓我體會到,要做好推廣,要有好的口碑,就必須先要家長滿意。口碑也只能慢慢累積回來,不是花一大筆錢做宣傳就可以。宣傳方面,也不是別的行家怎樣做,你就怎樣做,而是首先要自己相信自己的一套,再不斷做自己的「市場調查」。這當然包括多點走到前線,和家長交流,與前線的員工溝通。只有真正明白家長的需要與評價、員工的想法,才能好好調節業務的方向及課程。我們未必有馬雲、喬布斯或布蘭森那些神級的創造需求,以及創造新聞頭條的能力,但只要多點用心、勤點用腦,不人云亦云地營銷,自然也可以創造多點價值。
我們看見WMI這個品牌愈來愈多人認識,學生人數增長也高於預期,得到的滿足確實不單止金錢能夠衡量。然而,經營私營教育事業,天天有新的挑戰,主事人要有耐心和熱誠;一方面希望給每位學生最好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又要做好經營成本控制。成功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我們會一步一步堅實地走下去。

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多餘的憂慮

之前說過,女兒由穿上校服的一刻起,她的人生競賽已經展開。話音未落,身邊很多人已摩拳擦掌,開始為剛上幼兒班,才兩歲多子女,計劃課餘興趣班或中英文課程。有人問我有否開始感到壓力?壓力當然有,但最大的壓力,還是如何不把自己的壓力,轉化成女兒的壓力。
朋友是過來人,兩名孩子已在一所很不錯的小學讀書。她說,回看這數年光景,再回想這麼多年的憂慮,絕大多數是多餘的。這正如我們年少時,對未知的考試成績,未來的學業、工作、和前途充滿憂慮一樣。但當一切塵埃落定,又發現之前的成功與失敗,都沒有甚麼大不了。
今天家長的擔憂是很實在的,因為稍有名氣的學校,也一位難求。眼看其他小孩子,也好像個個都懂得十八般武藝似的。我也明白,孩子中英文要學好、也要學些音樂,又要懂些體育運動……但家長首要的憂慮,不應是孩子是否樣樣佳精,而是該先憂慮自己是否稱職。
不是嗎?孩子就是一面鏡,家長的日子如何,孩子的道路也必如何。父母是緊張大師,看重成敗得失,孩子很難沒有焦慮;父母不和睦、孩子就必定較難學習愛與被愛;父母愛說別人閒話,孩子也易成為是非精;爸爸媽媽終日愁眉苦臉,孩子又怎能學懂笑?與其憂慮孩子比不上別人的兒女,不如先擔心自己給別的父母比下去。比下去不是錢不夠多,也不是送不到子女際學校那麼簡單,而是自己行舉止,所作所為,是否decent enough。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也不用太堅強

跑馬地滿貫廳請來雲南菜大師炮製野菌宴,公關朋友請了一班傳媒人去聯誼,見到幾個新知舊雨。不用任何調味的松茸又鮮、又爽、又滑,但也不及席間的交流和笑聲。近幾次去這類聚會,一群人熱身過後就會慢慢變成兩組人。一組是未有孩子的,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另一組是孩子還年幼的父母,討論都圍繞著升學問題,或家長的壓力等等。學校陸續開課了,孩子開課的表現,和在學校的所見所聞,自然成為熱門議題。
從女兒頭幾天的表現,還以為她很快會適應幼兒班的生活。誰知當她要全程自己上課,沒有父母或工人姐姐陪伴,就連續哭了好幾天。有一天我接她放學,到達班房時小姑娘已眼紅紅,一見到爸爸就放聲哭了起來,緊緊抱著我說,「不見了爸爸……」老實說,雖然有點心痛,但卻也暗暗泛起絲絲甜意,畢竟她還是很掛念爸爸的。
不要說小孩子,就算是成年人,要轉工作環境,要面對新的挑戰,也難免有些忐忑。所以也沒有必要要求孩子,很快就能成熟地面對新環境、新朋友、和新老師。老師們對我說,小女還算堅強和獨立,只是其他孩子在哭,所以她也被感染了。我想就算她不是太堅強也沒有所謂啊,起碼我很享受她的依偎和撒嬌。
在競爭激烈的年代,家長自然想孩子更堅強、更成熟地面對每一個新階段。不過我寧可她展現童年應有的軟弱,應有的童真,也不用太早裝出大人的堅強,因為大人的堅強,很多時也是裝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