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讓孩子盡情跑 《am730》

月中和女兒參加了迪士尼Marvel歡樂跑活動,我輕輕鬆鬆的跑3K,女兒就玩兒童跑,主要讓她感受和別的小朋友一起跑的感覺。反正人人有獎,大家開心。大會新增的3K跑是不錯的安排,路程不是太長,小朋友跑畢(或行完)也不太吃力,可以在家長陪同下試試「長跑」比賽的感覺。

目測所見,3K也是最多人參與的項目,很多人都是一家大細開開心心地運動去。不過開跑不久,身邊突然傳來一名父親,以頗嚴厲的聲線喝停孩子,「叫你不要再自己跑了去,已經第三次叫了﹗」

我回首看一看,那名孩子立即止住了腳步,回到爸爸身邊,他的興致大概也大打折扣。之前和之後的事情我不太了解,不想妄下判斷,不過一家人去跑步,特別是這些不計較時間和名次的歡樂跑,只要不構成危險,我還是覺得應該讓孩子盡情感受跑步的樂趣,沒必要給太多限制。如果擔心孩子太早用盡力氣,其實讓他們親自嘗嘗尾段「 拉車」的痛苦,好過你訓話十多遍。如果是怕自己氣力不繼,追不到孩子,就應參加前先鍛煉鍛煉。

小孩子天生自由奔放,小女就最喜歡無拘無束盡情跑,跑到筋疲力盡就躺在地上大笑。父親可以做的是,以足夠體力在安全距離下跟著她跑,在不知不覺間盡可能保護她不要受傷。其實在一個不長不短的距離守護孩子,就是父母們整輩子都在學習的藝術呢。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如何做到真正「自主」 《信報》

小弟很多時會到各中小學或一些機構,分享對育兒、教育,或新聞媒體的看法。最近有小學家長會邀請小弟去分享「如何促進小朋友自主學習」的課題。坦白說,我不是教育專家,女兒仍在報考小學,在教小朋友這方面,也是「邊教邊學」,可以說是摸着石頭過河,不過在「自主學習」或「自主什麼」方面,倒有一些愚見,想在此分享。
相信接觸過管理學的朋友,都讀過或至少聽過美國心理學家Fredrick Herzberg的「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or Motivator-Hygiene Theory)。雙因子理論雖已經有五六十年歷史,亦不是沒有瑕疪,不過始終是解釋職場推動力的重要理論,亦對這數十年的管理及心理學發展有重要貢獻。簡單來說,雙因子理論把人類的推動力或滿足感分為兩大類。第一是「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第二類是「激勵因素」(Motivators)。保健因素包括薪酬、地位、工作環境、福利和工作的穩定性等。激勵因素則包括工作的挑戰性、責任感、自身的重要性等等。
「雙因子理論」找到答案
當然如果人工過低,福利和保障又欠奉,員工會感到不滿,甚至會怨恨公司或老闆。但保健因素不會是推動力,就算公司薪酬高福利好,員工也不會因而覺得滿足,人工高只會令員工「不會不滿足」,但「不會不滿足」並不等同滿足。所以只懂以薪酬和福利來吸引人才的老闆或企業,都未必是最佳的企業。
以很多志願機構、福利機構甚至社運人士為例,很多人雖然有很高的學歷或經驗,但都只收取很低的報酬,甚至要冒很大的風險。為什麼這些人願意從事把生命都押上去工作,就只為了微薄的回報呢?當中可能有宗教甚至其他原因,好像是個人的成長、成就感等等。這些都是推動力和滿足感的來源。即是理論上如果一間機構能給予足夠的激勵因素,就算人工不是太高,也能吸引好的人才進駐。
教小朋友其實道理也差不多。香港家長很忙,學童的功課考試壓力亦普遍不輕,最方便容易的育兒方法是獎勵或懲罰:默書成績好就可以買Ironman玩具;如果考試考得好就去大阪環球影城遊玩;相反,成績不好就一星期不可以看iPad??但這些都只是保健因素,多名貴的玩具,多好玩的旅程,都只會令孩子「沒有那麼不喜歡學習」,不會令他們的學習產生滿足感,更不會讓他們自主地學習。
花時間心機找出激勵因素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一條必勝的方程式去應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家長或老師要花時間和心機在每個學童身上找到屬於這孩子的激勵因素。例如一些孩子自己或親人經歷過大病,因而決心讀醫去救急扶危,這些例子新聞報道過,我也親身遇過;又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對某些學科情有獨鍾;有些孩子好勝,想和同窗一較高下,虛榮心也可以是激勵。我中學時有些同學不斷拿大學用書來鑽研,又Quantum Mechanics,又Theory of Everything??這些都是沒有老師或父母逼他們看的。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花時間觀察和協助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有個完全開放的心,完全不要有預設的期望及偏見,以主觀的意願去決定什麼是「有用」的知識或活動。例如孩子喜歡下象棋,只要他們願意花時間去讀棋譜,去記大師的棋法,也是學習和鍛煉的過程。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有用或沒用的知識,也沒有什麼書一定比別的書優勝。如果孩子能自主地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找到了自主學習的激勵因素,很可能在別的科目或範疇都能自動自覺地研究也不一定。相反,只是以獎勵來作推動力,他們只會少點討厭學習,不會有長久的滿足。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喜歡中、英、數、理、化,恭喜你。但如果他們的愛好是別的術科,也不要一下子打殘他們。多點理解,多點鼓勵,總好過威逼或利誘。事實上,企業管理,甚至是和親人朋友的相處,這些道理不是也合用嗎?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書海無涯怎去讀 《Mameshare》

最近到香港歷史博物館欣賞「萬壽載德-清宮帝后誕辰慶典」展覽,相信如果不是回歸廿周年,也很難一次過看到那麼多由北京故宮運來的國寶級文物。展覽十分精彩,也勾起小弟對清代史的興趣,立刻想重新拿起相關書籍再讀。大人是這樣,相信小朋友也是這樣,如果看到感興趣的展覽或接觸到引起他們好奇心的東西,他們會有更強的學習意慾。
雖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書始終是重要的學習媒介。培養閱讀的習慣是基本,但如果資源許可,也應該多帶小朋友四周遊歷,多去各地博物館開他們眼界,畢竟親眼觀賞真品真迹,比書本的硬照更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書本是知識泉源,然而書海無涯,又應從甚麼書開始看起?我覺得家長應該抱開放態度,不要把自己的喜惡硬套在孩子身上,更不好的是別人的小孩看甚麼就要自己孩子讀甚麼。看書不是比賽,不一定看莎士比亞就比讀Harry Potter優勝。讓孩子挑選喜愛的讀物,定更易令他們愛上閱讀。就算繪本也好,最重要是能養成一書在手的習慣。
要讀書讀得得心應手,自然要一定語文基礎。傳統學習語文的方法是由abc、串字、默書、死記、爛背開始。當孩子有一定詞彙的基礎自然看懂很多他們喜歡的讀物。我有時想,這個過程可不可以倒轉呢?如果讓孩子有自由和空間去選他們喜歡的讀物,他們或許會為了明白當中的內容,去學習更多的詞彙和生字呢?由於是自己喜歡的,也自然比起死背記得更深刻。當然死記爛背不是一無是處,我讀書時也是這樣學習。不過以學英語為例,也漸漸由「A for apple」變為由phonics開始,靈活一點和生動一點去學語文,總好過只靠沒趣的背誦去學。
條條大路通羅馬,我不會說某種方法一定比起別的方法好,但如果多點由孩子的興趣入手,投其所好,應該會更易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誠。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愉快點學習好嗎 《am730》

小弟主張愉快學習,認同IB課程那種重探究和思考的學習方式。有朋友質疑,太快樂地學習,會否令已經嬌生慣養的港孩,更懶散和吃不得苦?自古能寒窗苦讀的孩子方能成大器。

我贊同無論甚麼年代,刻苦始終是美德。現今教育也強調grit(意志力)的鍛煉,能夠將勤補拙的學生,定能闖出一片天。然而這數十年來,各個科技範疇都突飛猛進,汽車已由棍波變自動波再變自動導航,但教學方法呢?雖然內容與時並進,但大部分學校的教學方式仍沒太大改變,都是一個老師在講書,一班三、四十人在聽書。而今時今日還要求小朋友機械式地背默、背誦和做大量功課,又是否培養博學和有毅力學生的最有效方法呢?

所謂「快樂」學習不等如不勤力,而是將學習的選擇權,多點下放回孩子手裡。小朋友都有好奇心,他們天生就想去探究這個世界,當他們對一樣東西有興趣時,你不用叫,小朋友也會不斷去研究,過程中會看很多書及資料,認識大量生字(小弟的英文很多是中學讀美國籃球雜誌學來的)。這樣學習定比要他們死記沒有感情的生字更有效和記得牢固。限定他們在一個小框框內學習,人人學同一樣東西,記同一堆字,是省工夫的;但如果能給他們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學習更切合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不止過程更愉快,效果亦定更理想。

這或許是很多主張愉快學習的學校,IB成績名列世界前茅的原因。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理想中的三個H 《Mameshare》

眼中最理想的學校,不一定要年年輩出文憑試或IB狀元,但就必定要有良好的德育教育,教出有修養、有氣質的學生。修養和氣質,不同人有不同演繹,有人認為出口能成文、閉口能通數理化是修養,琴棋書畫樣樣皆能就是氣質。有人卻覺得修養氣質不可能具體化量化,要通過親身接觸才能感受出來。

學校很重要,但不一定坊間所謂的神校就能教好學生;家庭很重要,沒有家校合作,學校多有心去教,效果也大打折扣。不過首先自己要有個清晰目標。思考良久,我把對下一代的期望歸納為「三個H」——謙遜(Humble)、誠實(Honest)、和快樂(Happy)。如果女兒能做一個humble girl、honest girl和happy girl,在我眼中就是成功的教育,因為她的人生已有一個很好的基礎,我會很安慰。

謙遜排首位,因這是成功的基石,但也是年輕人最難學的功課。年輕人,特別讀名校的,大多數有點傲氣。自信應該要有,但自信到自以為是就會影響學習,也不利人際關係,目中無人更容易經常碰壁。謙遜的人通常亦較有同理心,而同理心這素質在未來社會相信愈來愈重要。

誠實不用多說,大家都明白一個不誠實和愛狡辯的人有多討厭。事實上很多很聰明、很有能力的人,往往就是因為一、兩次不誠實的行為而賠上很大代價,甚至是往後的前途。

最後我真心期望,無論面對順境逆境,女兒都能以平常心面對,時刻保持一顆快樂的心。老套地說句,如果得不到快樂,成就多麼的高又有甚麼意義?樂觀和積極的性格未必是天生的,我相信適當的環境能夠培養出較正面,和少點怨憤的人生態度。

這三個H近日經常在腦海出現,我也多渴望自己可以修煉出這三個H來。事實上,想孩子達到這三H的境界,除了揀到一間好學校外,也要在家庭中建立培育這三H的養份。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德智體群美 我們忽略了甚麼? 《am730》

社會近來聚焦大專院校的風風雨雨,其實不單大學校園,社會各階層都彌漫多了仇恨和怨氣。以前就算很憎恨某人,也很少人會公開以刻薄惡毒的言詞去咒罵。現時素未謀面的,也隨時可用上最狠的字句。雖說香港近年政治化、兩極化、年輕人憤恨又無處宣洩,不過作為教育水平偏高的國際大都會,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絕對can do better than that。

如果有人質疑大學生的質素,那其實不是大學教育,而是中小學教育出了問題。而且中小學不是人人都要讀的。令人擔心的是,從前學校裡經常提及的德、智、體、群、美五育,自香港教育走向較商業化的路線後,五育之首的德育是否漸漸被冷落呢?官員常說教育歸教育,但轉了直資的名校要更努力爭取優秀學生,部分津校亦要爭取學生入讀,否則可能面臨縮班或殺校。五育中最易量化的是智育:成績好、入U率高是成功指標。加上本地或國際的評估,例如PISA等,也是以智育為主。體育及美育,如果贏多些獎,也可提升學校名氣,但德育和群育呢?社交能力雖在現代社會愈來愈重要,但群育卻很難量化。德育更只有親身接觸能感受,那會否因為難以化成具體成績,最重要的德育反而被忽略呢?

我相信大部分教師和家長仍然重視德育培養,但要不時警惕教育走向公利化和現實主義的路,重成績而輕德行。正因如此,今時今日仍強調德育的重要,和能教出有修養學生的學校,更值得家長傾慕。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怎樣選學校? 《Mameshare》

新一年度「小一入學戰」已經展開。「龍年效應」下,來年適齡小一學童近68,000人,比本年度多1,700人,但官津學位只增加300個。僧多粥少下,競爭有多激烈可想而知。小女撞正龍年效應,報小學的工程亦已正式開始,所以其他家長們的心情小弟絕對有第一身經歷。
比較有名氣的直資或私校,動輒也三、四十人爭一個學位。因此沒有經歷過報小學這一關的人,實不應該取笑為孩子報十多間學校的家長。箇中的焦急,也只有過來人才明白。但家長也要切記,漁翁撒網要付出代價。一來要犧牲很多快樂的親子周末,二來孩子不斷面試也會疲累,反而到考真正心儀學校的時候可能影響表現。
好學校一位難求,難免令大部分家長處於被動,覺得人揀我多過我揀人,不過大家心裡總有心儀的學校排名榜。面試撞期或收到取錄通知時,也要放棄和取捨。那麼各位心目中,定出心儀學校那把尺是怎樣量度的呢? 名氣?口碑?還是根據多少人報名而決定?相信名牌和虛榮的通病,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總難避免,但學校一讀隨時十多年,選錯學校肯定慘過入錯行。
一籃子地考慮,學校的硬件設備、師資、課程、教學方法、理念、口碑都很重要,學校的簡介會和各升學專家的意見,大概能為家長打個底。但信人不如信自己,最好找個機會親身接觸這學校的學生,看看學校教出來的小朋友大概是甚麼樣子,是否合乎你心目中的模範,了解一下有機會和孩子做同學的是個甚麼群體,是聰明高傲、還是醒目但謙遜?是活潑好動、還是沉厚內斂?他們是否子女所屬的類型呢?孩子又是否容易融入這個大家庭呢?
自己最心儀的兩、三間學校,都應該抽時間參與她們對外開放的活動。參觀校舍之餘,也可接觸老師和部分學生,親身了解才是選學校的最重要資訊。至於小弟最想小女有甚麼質素呢?下篇再說。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首先要自己健康 《am730》

暑假結束,父母和小朋友應該已收拾心情,應付新學年的挑戰。很多孩子剛升小學的家長朋友說,面對新的課程及「一體一藝」等要求,難免一家人也戰戰兢兢。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壓力無可避免,但情緒健康卻可追求。隨著近年更多學童情緒病的報道及社會討論增加,愈來愈多家長意識到情緒健康有時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孩子的健康情緒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建立,也不是一兩套法子可以改變。香港不乏專家和治療師,但沒有專家對孩子的了解比父母深,最明白孩子的壓力來源,而每天面對他們喜怒哀樂的主要是父母,如果父母不察覺孩子已到臨界點,或不願承認他們情緒出問題,甚麼專家也幫不來。

父母本身的情緒健康也很重要。只要其中一人有情緒病,對孩子和家庭的影響,可能比其他壓力更大。但香港家長營營役役,加上育兒的種種難題,有時會把自己拉到去爆煲的邊緣。父母犧牲很大,為了做好身教,很多習慣和娛樂亦要讓路。看電視、iPad是壞榜樣,打機又怕教壞孩子,甚至想吃些comfort food(通常是垃圾食物)安慰自己,也怕對孩子有不良影響。結果自己的壓力很難舒緩。就算不鬱出情緒病,也難免心情煩躁,影響家庭和諧。

新學年,願各位家長找到身教和娛樂放鬆之間的平衡。處理孩子情緒健康之前,先找方法為自己減減壓,保持情緒穩定安康。

2017年9月3日 星期日

嗲啲唔好行咁快 《Mameshare》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能控制,可以做的是把事情在既定條件下盡量做好。暑假尾聲的大阪之旅,因天鴿關係航班取消,要延後出發。當初的失望無可避免,但往後的心境卻總可自行調節。
因時制宜,我們把原定的神戶行程取消,反而多了時間留在大阪,也因為這樣,才決定去離市中心比較遠的萬博紀念公園及EXPOCITY。喜出望外的是小朋友玩得很開心,大人就大開眼界。如果沒有去過,絕對值得花一、兩天帶孩子去參觀。雖然都是公園、都是水族館、都是看動物和科學知識等展覽,但那裡的建築、展品、及展示的形式,卻超越了我們的想像和期望,也算是一種因禍得福。
不過始終旅程縮短了,潛意式地我們都把步伐加快,生怕餘下的景點也去不完。有些時候可能真是太急了,女兒終於忍不住,帶點脾氣地說:「嗲啲呀,唔好行咁快得唔得呀!」這確是當頭棒喝,我立時安慰,也把步履放慢。而這句也是這趟旅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說話。
的確,每人有自己的速度。孩子的速度和父母可以相差很遠,玩耍和學習他們有興趣的新事物時,速度可以很高。但走路、吃飯、或生活上的瑣碎事,他們可以比我們慢很多很多。當父母的往往愛催促「行快少少得唔得?」「做功課快啲得唔得?」「食飯食快啲得唔得?」孩子有時可能真的在發夢,有時可能真是慢了點,但亦有很多時候是習慣了大都市高速生活模式的父母們,速度太急促了。
思考孩子的事情時,應該以他們為中心。當抱怨孩子速度太慢時,也應謹記要以他們的速度,而不是我們的速度來作基準。身為父母,我們應當配合孩子的步伐,而不是要他們氣急敗壞地跟著我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