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志願機構的道德

這兩星期為挑選本年度的實習生忙碌,面試時聽同學們的小故事,大概可以看到他們的熱誠和想法。他們一些採訪經歷也讓我大開眼界,部分還是首次聽聞。
新聞及傳理系的學生,無論做功課、做校報或校園電視等,也要出外採訪。不要小覷學生的報道,他們也曾發掘出好故事,還有主流媒體轉載和跟進。有同學講述,一組人計劃做探討貧窮問題的專輯,於是去聯絡一些專門幫助基層的團體,但這些團體或許見他們是學生,電郵和電話也完全沒有回覆。同學們唯有動之以誠,親身跑上一間協助弱勢社群和新移民的志願機構。機構負責人見同學們一場到來,也不好意思拒人於千里,卻竟然開出交換條件,要同學們簽同意書為他們賣旗籌款,才肯把手上一些個案交給同學。
這就構成了道德問題,同學以時間和勞力為機構籌款,來換取採訪資料,已經是間接「買新聞」的行為,犯了採訪大忌。同學入世未深無可厚非,但那間經常接受傳媒訪問的機構負責人,也應該知道這樣利用和剝削學生,並非有道德的做法。難免讓人感覺這機構可以為了多賣幾支旗,多籌幾個錢,而無所不用其極。也不難讓人聯想到,這機構為了吸引傳媒注意,為了自身利益,所發放的資訊會否譁眾取寵。
見微知著,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又好,為自己謀利益又好;出發點崇高又好,自私又好,如果在小節上讓人感覺道德有問題,手段不夠磊落,其他的事也很難有人賣帳。 

2015年3月24日 星期二

環評小故事

在港大讀書時,暑期當過研究助理,協助來自牛津大學的博士生,研究赤鱲角附近的中華白海豚。每天拿著數十公斤器材,到屯門龍鼓灘、大嶼山狗嶺涌、和沙洲,觀察白海豚和江豚,紀錄牠們出沒的時間和位置。這研究也是當年興建赤鱲角機場的環境評估一部分。
工作很艱辛,亦試過被蜜蜂螫要送院,卻很有滿足感。有一陣子還想過當環境顧問,但一名師兄潑冷水,說這是破壞環境的幫兇,「如果顧問公司的環評報告和政府的計劃背道而馳,這間公司下次還會中標嗎?」我不完全同意他的觀點,因為仍願相信每個專業也有嚴格的道德操守和審查。
我倒想分享一個小故事。我們那時坐普通的舢舨去沙洲,船程兩小時,暈過幾次船浪。有天卻換了艘美輪美奐的遊艇,還有豐富的自助餐到會,又三文魚又大蝦沙律。原來那天環境顧問公司的高層,聯同環保署的官員來視察。他們看看望遠鏡、聊聊天、說說笑就一天了。奇怪的是,除了打招呼外,他們一句話也沒有和我們談過,對我們所做的研究,好像丁點興趣也沒有。最後我們辛苦得來的數據,他們有多重視,又採納了多少就不得而知……
這麼多年後,機場已經要建第三條跑道了。我不知現今的環評水準,和還是港英年代的當年如何比較。不過,空域問題不清不楚,環保問題又面臨挑戰下,就硬要小市民付出一大筆「機場建設費」,去建一條未知有多大經濟效益的跑道,一般人條氣會不會順呢?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本質是欣賞

對於樂壇,我已完全脫節,那些「好歌曲」、「好聲音」之類的歌唱比賽,亦沒有興趣看。不過最近也留意到一則,本地創作歌手林二汶參加內地歌唱比賽的消息。話說其中一關,參賽者要限時創作一曲。而她完成自己的作品後,竟然跑去幫助對手。結果對手進了級,她反而沒有。林二汶認為,如果因對手一時表現不好而勝出,乃勝之不武。又反問,如果忘了音樂的本質是欣賞,為甚麼還要當音樂人?
再看校際音樂節,雖然不是動輒涉及過百萬出場費的職業比賽,但競爭性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小撮學生和家長,可能對勝負特別在意,甚至會做出,在有意無意間發出雜聲或咳嗽聲等的小動作。而更讓人咋舌的情景發生在上星期。母校的Treble Choir再度出賽,之前他們沒有帶正本琴譜被取消資格,這次是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然而在中場休息時,竟然有對手在旁邊大叫「DQ﹗DQ﹗」(取消資格的簡稱)。但願校際音樂節沒有變質,因為格調這樣低的挑釁,小弟還是首次聽聞。如果自己的孩子,或自己的學生有份叫「DQ」,我會羞恥得無地自容,必定會嚴厲訓斥。撇開風度不風度,這在在糟蹋了學音樂陶冶性情的目的,忘記了音樂是用來欣賞的本質。
最怕是家長們,甚至老師們本身,在比賽壓力和競爭的氛圍下,已經忘記,或根本沒有想起過,學習音樂的原意是潤澤孩子的情操、啟發孩子的情感、和淨化孩子的心靈,而只是為了那堆錦旗和獎杯。

當個有安全感的領袖 《信報》

在大企業做中層管理的朋友剛遞上辭職信,離開了工作不到一年的崗位。為何好端端要離職?馬雲曾說,員工離職原因林林總總,只有兩點最真實,第一是錢沒給到位;第二是心受委屈了。
但在大企業工作,薪高糧準,朋友的工時也不算長,那是否因為委屈而離職?他笑說可以算是吧,主要因為頂頭上司比較神經質,終日好像害怕被下屬取代似的,所以不想一群下屬太團結;甚至朋友和幾名同事去吃午飯,這名上司也會問長問短,又不時會好端端的找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挑起同事間的矛盾,令工作間氣氛麻麻。
辭職的導火線,是朋友發現這名上司一次又一次,在有意和無意之間,分化他與同組的另一名經理。「一team 人才十多人,由助理經理到經理,兩年間有『半打』人辭職。」相信和這名上司的處事作風不無關係。
這名上司或許是缺乏安全感,而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可能是能力問題,自知未夠料子和才幹駕馭年輕又醒目的下屬;亦可能在於缺乏一個信任的「班底」。基於自卑情結又好,基於自我懷疑又好,這種缺乏安全感的領導破壞大於建設。
領導風格類型分析
起碼像我朋友那樣,根本不想和這類上司共事。顧問公司Human SynergisticsInternational 就把這類領袖的行為,歸納稱為「防衛型領導風格」(DefensiveLeadership Styles)。而防衛型的風格,又可分為「被動的防衛型風格」(PassiveDefensive Styles),和「好鬥的防衛型風格」(Aggressive Defensive Styles)。
朋友的上司可能屬於「好鬥的防衛型」那種。這類人傾向製造對立、過分挑剔、以及不停地在同事之間製造不必要的競爭。正所謂極度的自卑會演變成極度的自大,愈處於自我懷疑的人,也愈需要別人的肯定。他們很容易在工作中滲入大量的自我形象工程,以為不斷鞭策下屬追求完美,就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一旦做出些少成績,必然是第一個出來領功。
而由於他們極度害怕失敗,因此些微差錯也必定怪罪於下屬,甚至大發雷霆。
他們喜歡說自己追求卓越,但在下屬眼中,只不過是一個缺乏真材實料的「偽完美主義者」而已。
防衛型上司的另一特色,是只是根據自己的規矩和意思去做事,容不下異見,不喜歡理性討論,亦深恐「腦震盪」愈多,愈容易暴露自己的無知和弱點。美其名是按規則辦事,follow the rules,事實上是利用規則去保護自己的權力。
不論是「被動」或「好鬥」,防衛型風格的上司,都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他們要造王、造神,希望為自己塑造一個強者形象;不過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做一錘定音的決定,害怕承受風險。一方面希望自己出盡風頭,另一方面在真正需要他們的領導時,又保持低調,作些模稜兩可的指示。一個沒有安全感的防衛型領袖,很易墜入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日防夜防而變得日益沒有安全感,而日益沒有安全感,就愈來愈defensive。
下屬成功就是上司成功
如果這些是中層領導,像朋友的上司那類職位,或許同組的士氣會低些,流失會大些,但對公司的傷害還只是局部性。
不過,如果一間企業的高層,或一個地方的領袖,是這類「防衛型」之流的人物,就可想而知,這企業和地方的前景,籠罩着一個多麼大的陰影。
相反,一個有自信,有安全感的領袖,多數是「建設型風格」的領袖(Constructive Leadership Styles)。
很多時,這類人一舉手一投足已顯出領袖風範。他們重視成績,不過會欣然和隊友一起接受挑戰,也有能力訂立一些realistic,能夠達到的目標;他們信任下屬,願意放權,但當面臨重要決定,就當仁不讓,挺身而出,當機立斷;他們願意當下屬的導師與朋友,給下屬機會成長,不怕教懂徒弟無師傅,也不會忌諱下屬的成功。因為他們明白一個簡單的基本道理,就是下屬愈成功,自己才是愈成功。
跟這類領袖工作,團隊士氣通常很高,不用捱更抵夜,也能事半功倍。
因為領袖夠「義氣」, 不會「To askanyone to do what they would not dothemselves」,所以下屬也會更賣命打拚。下屬也深知這類上司,會盡自己的能力,頂着上頭的壓力,而不是把這些壓力全數轉嫁下屬,甚至還加大力度,踩多兩腳。
想成為建設型領袖,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因為這不是學識與能力問題,而是心態和想法的問題。最難的地方,還是要克服一己的心魔。
最後我想申報利益。自己比朋友幸運,十多年的職場生涯,遇上絕大多數的也是「建設型」的上司和老闆。如果不是的話,也不可能每個崗位待上那麼長的時間。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音樂與規則

今年參加校際音樂節的童聲合唱團(Treble Choir),是男拔萃近年來最出色的。校園不時傳來,這群還未足十四歲的男孩子的悅耳歌聲,空閒時他們會三五成群鑽研歌曲的細節,反覆練習;清晨七時,很多學生還在睡覺時,他們已回到校園,趁上課前一起跑步練氣,保持狀態和士氣。
上星期的比賽日,他們完全沒有怯場,發揮得better than they thought they could be,把那首《Danny Boy》唱得淋漓盡致,贏盡掌聲。指揮的音樂老師說,這是他會永遠記著的演出;校際音樂節的評審也說,這是高水準、充滿活力、和充滿感情的音樂。不過他們沒有勝出,甚至連名次也沒有。因為沒有帶正本琴譜上台,比賽的主持人認為這是犯規,把孩子們的參賽資格取消了。他們的失望不難理解,但相信孩子們已吸取教訓,從此能明白,身處高峰就必定是眾人的目標,保持水準之餘,亦要做好每一細節,不能讓別人有任何把柄。要比別人出眾,的確如履薄冰,一分一秒也不能鬆懈。
然而我不禁感到奇怪,為何一個校際音樂比賽,不是把焦點放在音樂之上,而是拘泥於規則的小節;不是把精神投放於演唱的水準,而是關注琴譜是正本還是副本?但這倒合乎香港的現況,甚麼事情都說要依法乜乜乜,依法物物物,而不是聚焦於事情的本質與癥結。而所謂的依法,看穿了也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之演繹。
在我來看,孩子們發揮出超水準,已經是人生的一場勝仗,要拿到那面冠軍錦旗,只是遲早問題。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富在心中

上星期在直播室裡主持預算案直播,聽到財爺那句「在物質生活以外,更加『渴望心中富有』」時,立時有內心某處被觸碰的感覺。或許沒有預期講金不講心的預算案,會有這類「左膠」說話。但正因「結語」那一段,已值得起碼給預算案一個「B」了。
我相信有能力追求心中財富的人,無論順境逆境、無論貧病富貴、無論孤獨抑或朋友滿天下,都可以保持平靜的心境,甚至還可以每天進步,只要還有思想的自由、還有堅持信念的自由、還有讀書和言論的自由。其實只要數本好書,已可以讓心靈一天比一天滿足。相反,嚮往物質的追求,當有朝一日失去買車、買鞋、買袋、買衫、買錶、買相機、買iPhone、買機票去旅行的能力,不是面臨崩潰,就可能是發了瘋地、不顧廉恥地、出賣靈魂地,去掙錢來滿足物慾,墮進惡性循環,嚴重的會萬劫不復。
戶口裡的財富,要努力賺取,心中的財富,也不是由天跌下來的。最起碼要喜歡思考、喜歡吸收新知識、喜歡去做一些對社會有貢獻,和讓世界更美麗的事情。哈佛哲學教授Michael Sandel認為,利他、慷慨及公民精神等情操,並不會像金錢那樣愈用愈少,反而像肌肉一樣,鍛鍊愈多會愈壯大。因此累積在心中的財富,不但會愈滾愈多,而且一旦累積下來,就很難被人奪去。
養兒育女,督導他們努力讀書,將來幹一番事業之外,教導他們追求心靈上的滿足,有能力富在心中,也許他們的未來會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