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另闢蹊徑迎接人工智能時代 《信報》

前陣子世界經濟論壇刊登了一篇分析文章,作者引述LinkedIn網站的分析,2017年僱主最渴求的10種技能,幾乎全都和電腦數據及資訊科技有關,人工智能快將淘汰部分工種亦已不是新鮮事。人工智能正以幾何級數的速度發展,有任職跨國律師行的朋友說,公司已經研究用人工智能草擬合約等法律文件,草擬好後由律師批改再加簽就行,大大節省人手起草的時間,自然可減省人手。每當與專業人士討論類似話題,不少人都異口同聲地說,眾多工種被機械人淘汰的速度,將會快過我們的想像。相信到我們的下一代,很多崗位都不再存在。
我們這一代人,夾在資訊科技的爆發期,和人工智能的萌芽期中,已經要很吃力地追趕時代潮流,特別是做傳媒這一行的,單單是社交媒體的興起,已教很多老一輩吃不消。連很多曾經叱吒一時的國際媒體,也面臨被淘汰的邊緣。這一代人已經追得這麼辛苦,那麼下一代怎麼辦?
堅持與機智更顯可貴
現時很多補習社、幼兒班、正規學校,以至政府當局,都大力推動STEM教育(Science、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也算是面對世界潮流的正確方向。科學和電腦的知識與應用當然重要,但既然電腦已經可以輕易做到很多人類的工作,還有不斷自我學習和自我完善的人工智能,那麼身為人類的我們,是否更加需要一些超越STEM的知識與技能呢?我們的下一代,我的寶貝女兒,又如何去適應這樣的一個世界呢?
近日到圓方商場,看到那裏舉行的《Fantastic Mr. Fox》展覽時,腦海中突然浮出了「Grit & Wit」(堅持與機智)。去看這個展覽,是因為自小喜歡讀Roald Dahl的著作,也喜歡Mr. Fox的故事,所以想帶女兒去看,親子一番。故事講述聰明自信的狐狸爸爸,與3名尖酸刻薄的農夫鬥智鬥力,但他又因為過分自信而驚險百出。未來的世界,相信更多的「Wit」和快速的應變能力,是少不免的。
而由Wes Anderson改編成的《狐狸先生無得頂》動畫電影,就是「Grit」的最佳示範。個人認為這類以一個一個模型,一格一格地拍攝的人偶動畫,是毅力、堅持和耐性的結晶。製作人通常要花上好幾年時間,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不斷重複製作一個又一個差不多的模型,刻板地一格又一格、一絲不苟地拍攝,才可以得出數十分鐘的人偶動畫片段。這樣的堅持和毅力,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不過,單靠「Grit & Wit」,好像並不足以應付未來人工智能世界的挑戰。美國白宮最近發表關於人工智能的報告,指出人工智能帶來機遇和挑戰,雖然可以開創新的經濟領域,但同時會衝擊很多傳統職位。在這有危有機的時代,最需要的可能是能夠和機器溝通的人類,和能把「humanness」帶進機器的人。正如超級電腦也必須要和人類合作,才能擊敗棋王一樣,「best chess is played by AI and human working together」。很多應用在其他方面的人工智能,包括醫療斷症等,亦是要和人類配合,才能更事半功倍。
為冰冷機器注入人性
既然人工智能這個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趨勢不可逆轉,我們只能在它來臨的時刻,好好裝備自己和我們的下一代。這又讓我聯想起圓方那個展覽的主角——兒童故事作家Roald Dahl。他一向最強調的就是人性。Roald Dahl的遺孀Felicity Dahl亦說過,Roald Dahl這麼多年一直認為,善良是人性中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未來的世界將充斥着冷冰冰的機器和人工智能,那麼,多一點善良、多一點人性,可能就正是我們下一代最需要學習和吸收的東西。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不讓未來的世界不斷地把人性「機械化」。自小讓孩子多點接觸童話故事和文學作品、多點學習人文學科,以及學習人性中的善惡美醜,不但可刺激他們的想像力,更重要是可喚起他們的感性和人性。這可能是新世代教育中最重要的。
香港的家長很理性和現實,如果知道現時最吃香的技能全部和電腦有關,必定會花更多的資源,送孩子去STEM興趣班、補習班。但我認為正正是因為這個現象,反而應該花多點時間,和孩子一起多讀文學作品,多了解人性,這反而可能反其道,讓他們走出一條康莊大道。閱讀Roald Dahl的作品,可能是一個好開始。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