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再談正負的取態 《Mameshare》

上星期在mameshare的文章刊出後,有朋友電郵小弟指出,平日也不妨多留意說話上選用的字詞,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比較多,這也可能會影響孩子面對半杯水時,會視之為半滿或半空。曾有從事公關和市場推廣的朋友也說過類似的話,大意是會盡量避免負面、令人想起不愉快事物的字詞。寫稿多用正面、或讓人產生正面聯想的字眼,產品也較易推銷吧。
能正面形容的東西就避免用雙重否定,這是小學作文課也會教的。但除了直接和簡潔等寫作技巧,字詞運用得宜,或能利用文字來定性或「框起」(frame)某些事情的技能,就更是一門專業,亦是政經領袖應具備的才能。水門事件主角尼克遜是個例子,有評論指因他在講話中用上太多負面的說法,更令人不其然更相信他是一名騙子,最終亦因醜聞下台。在商業社會,行為心理學的framing effect(框架效應)也是管理和行銷人員要學的課,因為關鍵很多時不在於說些甚麼,而是怎麼說出來。
當然家庭的日常對話,沒有必要那麼「專業」和機關算盡,然而家長在言語上,用上正或負面說法的多寡,卻可能慢性地影響子女對日常人和事的觀感,甚至造就不同的性格。例如學業上或比賽場上,負能量型家長會較常以競爭、零和、鬥爭、或許勝不許敗來看待成功與否;較為正面的版本,卻可視成功為奮鬥、毅力、合作、肯創新、或求同存異的藝術等等。
達致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可以是樂觀地、積極地去走,也可以是充滿戒心和不安地去爭個焦頭爛額。這不是說父母就要避重就輕、隱惡揚善,但家長對事物的framing與自己心態,卻絕對會滲透到孩子的想法裡,影響他們是懷著希望、還是忐忑不安地去面對挑戰。日子有功,平日多加留意自己的心態和用語,或者就是對孩子的上佳禮物。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8/12/27/%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5%86%8D%E8%AB%87%E6%AD%A3%E8%B2%A0%E7%9A%84%E5%8F%96%E6%85%8B/

沒有外傭的假期 《AM730》

外傭姐姐選擇年尾放大假回鄉,出席親人婚禮,於是小弟和太太也分別於不同時段請了大假,在家照顧一對孖寶和處理家務,應付沒有姐姐的日子。幸好婆婆這段時間全力幫忙,再加上爺爺的協助,才讓我和太太間中可以透透氣。

當了家長的才會明白,照僱小孩子比起上班,隨時用腦更多和要求更高體力。上司或老闆的指示與要求,就算多麼離地與離奇,也絕少是緊急得要即時解決。但小孩子的就大多數刻不容緩,要立刻處理!無論你多麼疲累、正睡得多麼甜美,也要飛身去餵一個肚餓的寶寶,或處理不知原因突發嚎哭的小朋友,又或清理倒滿一地的湯或奶等。所以稱職的父母,同時也是危機處理能手。

然而付出與回報通常成正比。小弟放假的一段日子暫時忘掉工作,全程投入當個全職爸爸,確是和一對子女更親密,互相了解也多了。雖然頗為吃力,但感覺也十分良好。亦證明就算媽媽要上班,爸爸加爺爺絕對能全日照顧一對小寶貝,就算去主題樂園亦可勉強應付。

家有一老確是如有一寶。祖父母對雙職父母無疑是最重要的支援。而外傭對香港家庭的幫助與提高本地生產力,也起了關鍵作用。善待她們之餘,讓她們假日有多些好去處和容身休息的地方,也是香港應有之義。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6%B2%92%E6%9C%89%E5%A4%96%E5%82%AD%E7%9A%84%E5%81%87%E6%9C%9F-155488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人人可以讀哈佛 《AM730》

今年有幸參與一丹獎頒獎禮,其中一名得獎者是創辦edX的 Agarwal教授(右二)。他本身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也負責招生。他說學院每年招收1,200名本科生,但就他所見,有能力入讀MIT的人遠遠不止此數。世界各地有更多有志求學的年輕人,基於經濟等原因未能繼續學業。於是激發他創辦edX在線學習平台,目標不是讓大眾來名校求學,而是把名校教育送給大眾(Bring education to the masses, rather than the masses to us)。

edX現時已累積1,800萬名學生,他們可以在平台選讀世界頂尖大學(包括香港的大學)各式各樣的課程,很多更是免費。科技讓所有人都可以聽牛津的教授講課,和哈佛學生做同樣的功課,修畢課程又可選擇拿取電子證書。但是否有認證已不是最重要,重點是知識已放在眼前,已是人人唾手可得,只在乎你是放時間在網上遊戲,還是在網上學習。

今時今日名校的主要作用,或是當中關係網和一張較亮麗的社會入場券。但要獲取實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已沒有太高門檻,雖然仍需要無比的努力和自制能力。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4%BA%BA%E4%BA%BA%E5%8F%AF%E4%BB%A5%E8%AE%80%E5%93%88%E4%BD%9B-154845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負面批評不如正面鼓勵 《Mameshare》

在街上無意聽到一名穿著某名校校服的小學男生對爸爸說:「我已經考第三了!」然後他爸爸一臉認真地回應,「信我吧,你是很差勁的。」雖然小弟只是旁觀,但也能感受到當中的沮喪和負能量。當然我不知對話前後發生過的事情,也沒法知道小男生是否平日太牙擦,所以爸爸要挫一挫他的銳氣,只是華人社會,父母的確比較喜歡負面地激發兒女,先指出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讚賞先行。
現今父母要承擔的很多,孩子要承受的就更加多。而當大家都在逆流而上的時候,正面的鼓勵,肯定比起負面的批評更有建設性。試想一艘遇上風暴的帆船,船員彼此鼓勵支持,還是互相批評,比較容易安全到達彼岸呢?現實也是差不多。打開成績表,很少學生會全軍覆沒或全面報捷,大多人都是有些科目考得好些,有些強差人意。父母可以選擇先讚賞考得滿意或進步了的科目,也可以先批評退步或失手的地方。小弟就會提醒自己,先看好的一面,正面地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再看看哪個地方做得不足,一起研究怎去改善。
就算父母口裡不說,孩子多少會知道自己甚麼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差,甚至羞於啟齒。父母不讚賞做得好的地方,他們會失望,也減低發奮的動力。而如果父母太害怕傷害孩子的自尊,不去處理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們又會以為這是可以接受。因此不是明明做得不好也要正面鼓勵,弱點亦需要直接指出來。不過小弟認為,今時今日不斷的負面批評,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以此來激發孩子的鬥志不會太有效。
最理想的,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老實地面對成功與失敗,不卑不亢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只有這樣,才能應付成長中愈來愈多的挑戰。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8/12/19/%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8%B2%A0%E9%9D%A2%E6%89%B9%E8%A9%95%E4%B8%8D%E5%A6%82%E6%AD%A3%E9%9D%A2%E9%BC%93%E5%8B%B5/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飛得高與飛得累 《Mameshare》

身處甚麼階層也好,父母總希望子女力爭上游。富裕的關心承傳,擔心富不過三代;中產的怕子女往下流,一代不如一代;基層的就希望下一代爭氣,知識改變命運,能跨代脫貧。父母對子女充滿期望十分正常,腦海多多少少都想著不同階段的培育大計。自playgroup起就最好有名校取錄,體與藝又要各有擅長,中英數當然也要名列前茅。但家長如果每個階段都傾盡全力,可能未做出甚麼成績來,一家人就已疲累不堪。
在這個發達社會,旁人看成功與否很簡單,大部分人愛品評哪一隻鳥飛得更高更遠,成功故事總是那麼吸引。不過,如果是真正愛你的人,更關心的應該是你飛得累不累,又或者是否自由自在地飛吧?當然多點鍛鍊會有更好的耐力,沒有那麼容易疲累,君子亦應自強不息,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進發。但就算最出色的運動員、最堅強的戰士,也不是機械人,也總會疲累。當父母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密密麻麻,放學後要補習,星期六日又要上體藝班的,究竟是否只想到他們飛的高度呢?如果完全沒有考慮過孩子會否太累,又是否愛的表現呢?這是我們當家長要經常思考的。
適當的休息和玩樂,絕不是軟弱、疏懶,或不夠堅毅的表現,也不會因此而落後於鬥高鬥遠的比賽中。因為沒有適當的休息,沒有回氣的時間,又哪有動力繼續向下個目的地進發?不停地衝刺,累了也繼續要衝下去的話,就算不倒下來,成績也會很快見頂吧!
相反,就算一時之間飛得不夠別人高,只要能自由翱翔,只要能飛得愉快,又有甚麼所謂呢?感受到愛的孩子,自自然然不斷有鮮風在翅膀底下承托著,飛得多高多遠因人而異,但起碼會飛得從容自在。

家庭是避風港 《AM730》

又到考試季節,家長朋友可能又眉頭深鎖。有調查指超過八成家長面對子女測驗考試時感到壓力,更有六成多因為和子女溫習而情緒失控。沒有深入研究這調查,不知所謂情緒失控的嚴重程度。但相信兒女考試時,大部分家長或多或少會比平日緊張吧。
 
調查機構建議小一首6個月不要默書和考試,讓學生慢慢適應。不過就算延後,遲早也要面對,要失控的總是會失控。而且考試測驗實有其必要,正如身體檢查,學生的進度也要有方法把脈,才知道學習上那裡做得好、哪裡要改善。問題未必是考試測驗本身,而是家長的心態。我們究竟視之為評估,還是競爭比賽呢?如果家長本著孩子是在尋求自我進步,而不是和他人比併的心態去應付考試,或者就不會太過精神繃緊。

小女總算順利完成人生第一次真正考試,幸運地我和太太沒有情緒失控,只是讓她重做些練習題和溫書。成績是重要的,但重點不在於分數和名次(小女學校也沒有排名次),而是考完試後,我們對女兒的學習進度加深了了解,知道她原來有地方做得這麼出色,也有些地方還要加把勁。日後和她溫習時可作適當的調校。

家庭是孩子最後的避風港,而不應是另一個戰場。小朋友回到家裡應該感到釋懷,而不是令彼此更加緊張。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拉近傷健距離締多贏 《信報》

早前出席行政長官傷健共融高峰會,認識了多次為香港奪取殘奧和亞殘運金牌的香港輪椅劍擊精英運動員余翠怡。她的成功,以及其他傷殘運動員的出色表現,或多或少反映本港在殘疾人士、或起碼在殘疾運動員的支援上做出了一定成績。
科技進步也改善了殘疾人士的生活。如非科技幫忙,已故物理學家霍金也沒法發表那麼多有助了解宇宙起源的論文,甚至親赴世界各地進行既幽默又激勵人心的演說。在共融高峰會的專題論壇上,近日市值和蘋果叮噹馬頭、一度成為全球最高市值企業的微軟,其香港區企業及公益事務總監表示,科技公司推出方便傷殘人士的新科技或應用軟件,非單純為企業社會責任,而是這確屬有可為的市場。科技公司要照顧不同群組,傷殘人士的需要也應顧及,且絕對是商機之一。
新科技突破殘障阻礙
例如失明或聽障人士,已經有很多應用程式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難題,讓視障能「看見」,聽障可「聽到」。另一方面,很多原本為殘障人士設計的產品,最終亦能打進主流市場,方便大眾生活。最簡單的例子是原本給聽障人士溝通的文字訊息,已變成大家日常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之一。這跟很多智能電話上的應用程式及智能家居系統一樣,原為協助傷殘人士而設,結果卻造福整個社會。無障礙的行動和溝通變得更普及之餘,一般人的生活也獲改善。這或是更多企業願意投放資源,研發殘疾人士應用產品的一大推動力。
雖然殘疾人士的身體缺陷令他們生活上諸多不便,但健全人士也非完美,不同人總有各自長處和某些弱點。身體殘障亦有可能讓他們在某些方面較他人優勝、某些觸覺比常人敏銳。例如視障者的聽覺更靈敏,聽障人士的視野亦更廣闊。如果新科技能協助殘疾人士接受正規教育,他們同樣能擁有專業知識與技能,不用只從事較低技術的工作。
因此,只要能縮短傷健間的距離,讓更多殘疾人士的優點和專長被發掘和運用,說不定還有助本港紓緩人才荒和提升競爭力。在共融高峰會上,傷健與會者不約而同地反覆強調,社會不應以同情和施捨的態度看待他們,而是應給予足夠和公平的機會,讓他們自力更生和發揮所長。用人唯材也是進步社會應有的態度,由於殘疾人士每天面對的難題比常人多,故他們不少從小就鍛煉出更刻苦堅毅的性格,這份意志力縱是健全人士也不易擁有的。
當然,就算有科技協助,也需要更好的工種配對,讓殘疾人士發揮所長,而不是每天和本身的弱點奮戰。例如聽障人士就算有科技的幫忙,但如果要他們每天處理大量電話查詢,恐怕不會是最有效的人力資源應用吧。所以管理人員亦要有傷健共融的思維和訓練,以協調有不同身體殘障的員工發揮最大效益。這方面或可以跟政府、志願機構合作,借助其經驗和知識。
靈活管理助發揮長處
另外,在設備上、裝修間格和員工培訓方面,企業都要投放資源及時間,這方面就算有外來幫助,機構本身也須有決心作出一定投資。不過,這些投資除了可改善企業形象外,也有機會帶來可觀回報。不少研究曾指出,一間機構愈能做到傷健共融,員工的忠誠度和生產力會更高,競爭力亦能提升。加上隨着科技和社會意識的進步,傷健共融投資的門檻愈來愈低,故除了大企業,一般中小企亦有能力比以前做得更多、更好。
今時今日,一個能夠容納更多傷健人士的共融環境,已不只是單向地讓他們得到方便和機會,而是雙向地讓健全人士和整體社會受惠。這是多贏局面,並非單向恩惠。更何況傷健共融除有助改善人才荒問題和減低社福的負擔外,本港的國際形象也必能藉以提升,這也不是GDP可以衡量的。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再去playgroup的日子 《AM730》

轉眼間小兒已11個月大,雖然每天祖父母會帶他到樓下四處走走,曬曬太陽、見見別的小朋友、多點接觸外界,但亦到了考慮是否上讓他上playgroup的時候。

第二名孩子沒有首名那麼緊張,大女未夠一歲去baby gym,之後去過4個不同遊戲班遊玩學習。當時視這些遊戲小組為必需品,因為可讓孩子早點接觸兩文三語,鍛煉大小肌肉和熟習與陌生老師及小朋友相處。現實點說,對未來學習和面試總有點好處。不過能多些親自帶孩子上playgroup,父母的得著就更大。

剛和小兒去新開的Victoria Playpark試堂,又重過陪返playgroup的日子,數年前的感覺回來了。這次少了新鮮感,卻多了一份反思。有點後悔當年太少陪伴女兒上playgroup,經常讓工人姐姐陪她上課,浪費了很多珍貴的親子時間。試想想,一天裡父母有多少時間能連續陪孩子玩個多小時,把時間都給了孩子而完全不理會手機?而且這也是個很好的機會,仔細觀察孩子的發展,以及對事物和陌生人的反應。特別像小弟這些晚上經常要工作不能回家的爸爸,更應多珍惜和孩子上遊戲班的機會。

孩子大得很快,遊戲班的可愛歲月轉眼過去。未必要一星期返足5天遊戲小組,但有空的話,父母絕對應該珍惜這些雖然辛苦,卻十分親密的陪伴日子。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盡己力.不強求 《Mameshare》

這星期由好人好事開始。話說中學同學杜汶澤,當知道至孝的藝人黃心美希望為爸爸尋找失散廿多年的表哥,了爸爸一個心願後,就主動幫忙。原來這名表哥正是和小弟及杜汶澤讀同一屆男拔萃的。當杜將事件告知舊同學後,大家就在WhatsApp群組中討論和分頭行動。但很快都不約而同地說,他去美國讀書後就失聯了,就算找到一個電郵,也很快證實已無效。然而經過多人的努力,終於在LinkedIn找到這同學,得他回覆說目前一切安好。報章也有報道這事。
事後得知這同學原來去了美國哈佛大學讀法律,再到了英國倫敦工作。之所以這麼難找,是因為他除了LinkedIn外,沒有任何社交媒體帳戶,連WhatsApp也沒有。不過幸好有些以前較熟的朋友鍥而不捨,最終才大團圓結局。大家談起這事時,也想起這同學當年的「神童」住事。
男拔已經臥虎藏龍,讀得書之人不少,但他卻無人能及,不單年年考第一,奪獎無數,而且還拋離別人。這同學靠的不是催谷、也不是一天到晚的補習,而是真心喜歡看書和吸收不同知識。有人說他喜歡看書,喜歡到愛「聞」書香的程度,「他的一個又一個第一名都是『聞』回來的。」他讀的書多數和學習關係不大,到中三時更向朋友表示想讀的書都讀完,結果不玩樂器的他,突然開始鑽研音樂理論,為的是娛樂自己而已。可能一來是天份,二來是家庭薰陶,令他根本把讀書當成了娛樂,也令這同學的功課被老師形容為模範答案。別人抄功課,一般只是抄他七成就已經夠好了。
各有前因莫羨人,就算在傳統名校,這類尖子也千中無一,可能三數年才出一個半個。很多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及他不費吹灰之力的一半。因此無謂、也沒甚麼辦法強求。在知識追求上,老實地面對自己的長處與弱點,一切盡力、每天有進步就可以,名次與獎項根本也不太重要。何況中小學的那些成績表,就算多麼動人,現時我們也不常回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