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要的是一致性 《am730》

高爾夫四大滿貫之一的美國公開賽已落幕。球迷最熱議的,竟不是連贏了兩個大滿貫,只有21歲的Jordan Spieth有多厲害,而是賽場如何不濟。位於華盛頓州的ChambersBay,環境幽美且難度高,應是一個不錯的場地,可是比賽期間被多名頂尖球手批評得體無完膚。瑞典名將Henrik Stenson批評凹凸不平的果嶺,讓他「好像在西蘭花上推桿」;世界排名第一的Rory McIlroy附和說,「才沒有西蘭花那麼翠綠,頂多是椰菜花」;英格蘭名將Ian Poulter更毫不留情地說,這是他見過最差的果嶺,如果不是大滿貫,而是普通美巡賽,相信大部分球手已經走人;去年聯邦盃冠軍Billy Horschel,更把推桿大力打在果嶺上發洩不滿!
這些高手不是「賴地硬」,埋怨球場難打。但凡大滿貫賽,賽會都會把球場弄得難度特別高,距離會加長,果嶺會更硬、更快,令小球更難停在果嶺上,讓margin oferror更低。目的是以高難度的球場才考驗球手的真功夫,減低幸運的成分。令這班高手氣憤的是,果嶺凹凸不平,和每個果嶺的速度不一致,時快時慢。雖然全部球手都在同一球場比賽,但速度不一致,就令球手要在決定勝負的推桿部分靠估,和要看彩數,減低了技術的重要性。
有理由相信,世上最讓人氣憤的事之一,就是不一致性。同樣道理,一時一樣、左搖右擺、和搬龍門,令事情難以靠優勝劣敗分高下,而是要靠運氣,和靠是否站在球證一方,也難以讓人服氣。有志者不怕艱難,但不喜歡讓「符碌」的人意氣風發。

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只想多點美感 《am730》

讀完Steve Jobs的數本傳記,甚為著迷,繼續找類似的書來讀。最近開始讀Steve Jobs官方傳記作者Walter Isaacson的另一著作《Innovators》。
他回顧了電腦和互聯網的發展史,闡述了幾代發明家的逸事,和探討他們成功背後的付出。Isaacson歸納出,真正有創意和能推動世界進步的發明家,除了能讓人與機器共生,更重要是他們能把人性融入科學中,及都把美感看得尤其重要。
美感的重要性不亞於科學,追求美感可說是推動人類的最重要動力之一。但美感可以很抽象,不同背景、階層、及教育程度,看到的美都不一樣。有人可以全身Valentino,也不及別人白T牛仔褲來得美麗;也有人驟眼看似沉魚落雁,誰知一開口卻讓人倒抽一口涼氣。美感是來自那份氣質,而氣質就和修養及內涵息息相關。不學無術、尸位素餐的人,無論如何包裝,也遲早會向世人暴露自己窩囊的一面。
追求美感,也是把日常的每件大小事,都處理得得體和磊落。而不是像個鼠輩,藏頭露尾,有事卸膊,無事邀功。美是過程,而未必是結果。很多時輸得漂亮,也總好過贏得核突。近來看新聞,大概也會明白甚麼叫有型,甚麼則是醜陋。而如果一個地方,愈來愈多人只為達到目的,而不計較所用的手段多麼卑鄙和醜惡,這地無論外表多浮華,也只是在不斷地倒退。
前陣子很多人unfriend別人,有人說不是unfriend那人的立場,而是unfriend他的智商。智商是一回事,做人做事肉肉酸酸,小小家家,毫無美感的人,或更值得被unfriend。

在一孩新世代脫穎而出 《信報》

二戰後有嬰兒潮(Baby Boom),後來又出現了X世代和Y世代,到近年用來形容十多二十歲年輕人的,已變成了Z世代。下個世紀不知會否又由A開始排?每一個世代的特徵,以及這世代對社會、人口結構、經濟、和流行文化等影響,都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的研究課題,亦影響着各國政府的人口及其他政策。
而和我們,或我們的下一代互動性最大的,不僅是被標籤了的「80後」、「90後」、和「00後」,還有中國內地在「一孩政策」下成長的新世代。中國在80年代開始,推行一孩政策,以計劃生育來控制人口增長。多於一名孩子的家庭,可能會被罰款、強制避孕、甚至被強迫墮胎。雖然一孩政策不斷惹來人權爭議,但無可否認在數字上它達到了政策的目標。一孩政策下的中國平均出生率,由1971的5.44,大幅下降至1998年的1.84。直至2012年, 估計一孩政策已令中國少了4億嬰兒。
人口控制了下來,卻衍生出其他的社會問題。除了性別失衡和加劇人口老化問題外,一孩政策開始後出生的「金笸籮」,到現時已超過1億人,很多都已長大成人,開始掌控社會的各個階層,有些亦已結婚和組織他們自己的一孩家庭,「一孩世代」(One-Child Generation)在中國的影響力亦以幾何級數地增加。
背負兩代人的期望
旅英華裔作家薛欣然最近出版了探討中國「一孩世代」的新書,Buy Me the Sky: The Remarkable Truth of China's One-Child Generations。身為獨生子的我,立時被議題吸引。本身是一子之母的薛欣然,在書本開首時寫道:「一個孤獨的時代造就了一代孤獨的人,他們在擁有的海洋中孤獨地守着自我。」
獨生子女的特點,是他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家中兩代人的資源都集中在他們身上。在父母和祖父母的能力範圍內,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最好的東西。不過他們同時也背負着兩代人的期望和加重了幾倍的包袱,所受的壓力也不輕。獨生子女一方面在充足的照顧和資源下,傾向缺乏責任感和缺乏解決困難及社交的技能;他們傾向自我中心,但同時又很難建立自我形象;他們大多被溺愛,卻又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亦少了點同理心。
當然每名獨生子女有自己的故事,亦有自己的性格,很難一概而論,薛欣然卻通過九個個案和一班學生,以及本身的遭遇見聞,嘗試向讀者呈現一幅「一孩世代」的圖畫。有青年在沒有父母幫助下不懂得執拾自己的行李,是其中一個典型;而「把天空買下來給我」就是獨生寶寶的金句。
成為整個社會的問題
薛欣然也說了一個頗嚇人的發現,她在發掘這群獨生子女的故事時,很多人不約而同地說他們不想要孩子,因為他們不想幾代人對自己的專注和溺愛,轉移至自己的下一代。有獨生子女知道母親準備生第二胎時,激動得要生要死,也不是沒有聽聞。
試想,如果第一代的「一孩世代」已是受盡呵護,出生在更加富庶環境的第二代、第三代的「一孩世代」,那寵愛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些獨生子的特徵亦只會更加突出。在獨生子女只是少數人的社會,這些特質和缺點,會被其他人淡化, 獨生子女也會在碰釘後改善自己,慢慢成長。不過,如果一個社會的一整代人,甚至往後的幾代人,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而這群父母心目中的「金笸籮」、小霸王和「慈菇椗」,一起湧進社會每個角落,這些獨生子女的問題,就很可能變成整個社會的問題。「一孩世代」相互影響下,更可能產生惡性循環,令人擔憂。
放手讓他們面對失敗
就算是現今香港,基於種種原因,也愈來愈多一孩家庭。香港婦女的平均實際子女數目,由2002年的1.6名,降至2007年1.49名,再跌至2012年的1.24名。「一孩家庭」在2012年比率達到37.5%,更首次超越「兩孩家庭」(32%)。我們這一代人的孩子,無論是否獨生子女,也將無可避免和香港及內地的「一孩世代」互動,互相競爭、也互相合作。
作為父親,我會思考如何讓女兒在這樣的一個世代脫穎而出,加強競爭力,或起碼活得快樂一些。薛欣然的新書只是提出了很多觀察和問題,卻沒有太多的答案。不過我想,在這個愈來愈自中心的社會,強化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社交技巧和同理心,似乎是不二的法們。要做到這幾點,父母必定要放手,讓他們間中面對失敗和跌倒。還要記着,愛不等於溺愛,過分的溺愛,反而會讓孩子不懂得去愛。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在一孩新世代脫穎而出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輕輕鬆鬆 與眾不同 《am730》

不是扮偽文青,只是想說說獨生子的怪癖。對別人一窩蜂擁去做的事情,獨生的我有點免疫力,或可以說有點抗拒。紀念鈔、限量波鞋、和所謂必賺的IPO,總提不起勁去抽,要花時間日排夜排的就更討厭。不是不喜歡限量波鞋,有些款式也不錯,但一想到無端給炒貴數倍價錢就立時反胃。那些被認為穩賺的紀念鈔和IPO,事實證明也有炒燶的時候,既賠了錢也浪費力氣。至於全城追看的那神劇,看了第一集後也沒有興趣再追下去,或許因為自小沒有看大台的習慣吧。
這些「缺點」讓我失去了一些賺錢和炒賣的機會,也少了一些朋友間的共同話題。起碼讀書時同學間談論的劇集情節人物、那些小生花旦、甚至全城皆知的笑位,我都沒有搭咀的機會,有時更因此成為被嘲笑的對象。不過某程度上村上春樹式地和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我來說卻是種獨特的快樂。而且很多時大多數人一起追逐的東西,多數不是自己真心喜歡的。不是嗎?像日本威士忌,在被炒貴之前,又有多少人真心地欣賞?
時代不同了,帶領潮流的是社交媒體和討論區。WhatsApp的一篇傳言,討論區的一兩個帖子,已能讓萬千師奶心亂如麻。當然,群眾智慧很多時會是對的,但我仍堅信,人要忠於自己、要聆聽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和有獨立的思考。而不是在那些甚麼王國,看到一些連是誰寫也不知道的帖文,就質疑自己,就人云亦云,就隨著羊群喜怒哀樂和恐慌。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無藥可救的人

南韓雖然是民主先進國家,不過,民眾還未能完全倖免於官商勾結。首爾政府被批評,為了保障企業和醫院的商業利益,起初竟然不肯公布,涉及中東呼吸綜合症的醫院名單,令首爾人心惶惶,讓公眾極度不滿。不過,還好南韓已不是由軍政府高壓統治,民眾可以監察政府,亦有新聞自由來制衡權貴。南韓網上媒體《Pressian》,上周率先獨家披露6間接收中東呼吸綜合症的醫院名單,打破當局的消息封鎖,迫令政府增加透明度,彰顯了媒體第四權的力量,亦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
《Pressian》的創立,據講是為了揭露權貴的不法勾當,報道以分析和調查為主,針對有一定教育程度的讀者。而經費就來自民間捐款及供稿的記者,來確保獨立自主。這次他們比傳統媒體跑快一步,不單摑了青瓦台政府一巴,亦展現網絡新媒體的影響力愈來愈大。至於這些新媒體的崛起,會否成為一種新常態,其實很視乎那個地方的市民究竟是怎樣的人。如果一個地方,充斥著寧願閉上雙眼和掩著雙耳,也不願看和聽真相的愚民,就算有心人多努力多敢言,這些揭露真相的媒體也很難生存。
當有傳媒揭露自己父母被安老院舍虐待,被脫光衣服示人,而這些愚民竟然是怪責媒體多管閒事;當有記者報道當權者的謊言和腐敗,人們不是譴責權貴而是遷怒記者;當一個地方今時今日竟還充斥著,近百年前魯迅筆下那些無藥可救的封建人物,這肯定比起沒有新聞自由更加悲哀。 

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不屬於自己的地方

香港由幼稚園至中學的學位都競爭激烈,家長務求子女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都扭盡六壬。而在叩門找學校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會打盡自己的「人情牌」,期望多年來種下的人脈關係網,可以送子女上一條最好的跑道。
這過程無可厚非。如果認識某些校長、校董或辦學團體,很少人能清高地說,在找學校的過程中完全不稀罕任何關係。反而很多人就算自己不認識相關人士,也會透過親戚朋友,那怕只能增加丁點勝算,都會「搭上搭」,盡力而為。不過打人情牌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那真是一間適合子女的學校嗎?十隻手指有長短,每個孩子也有不同長處。如果長處不是在於書本上,學業成績盡了力也只是不過不失,就算能入讀成績頂尖的名校,又有益處麼?孩子未能提升成績之餘,可能已淪為包尾大幡,自信受挫。小朋友也有不同的性情,如果性格沉默內斂,去到一間較高調和外向的學校,也未必會讀得開心愉快。就算有可以利用的關係,能夠爭取詳細面試的機會已經很足夠。孩子是否適合這學校,又能否在這裡發揮潛質,最好還是交由校方作決定。也不是沒有見過小朋友因為不適合某些名校,而中途轉校的例子。
同樣道理也適合於學校以外的地方,像公司、組織、甚至一個地區。如果根本和這個地方格格不入,又融入不到這地的文化和作出貢獻,勉強真的沒有幸福,不如回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天地,何必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