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清理﹒蛻變

用了差不多十年的Gmail帳戶,差不多耗盡儲存量,趁假期清一清郵箱中的垃圾,順便粗略回顧這十年做過些甚麼。人不應常常回頭看,但間中窺視過去,也可歸納出一些蛻變的痕跡,做些檢討。
郵箱也仿似有年輪,不同時期有不同主調。起初的主要和工作有關,約訪問、約飯局、採訪活動等,當年很多相熟的公關已不知轉了多少次工,每星期會通電話的、久不久會一起吃飯的,已經失去聯絡好一段時間;然後開了Facebook帳戶,垃圾電郵幾何級數地增長,連續數十個電郵都是Facebook的,刪也刪到手軟。幸好Gmail也進化了,分開了Social和Promotions,清理才輕鬆;然後開始讀MBA,郵箱變了功課討論區,又出現大量課外聯誼活動安排,然後……
回看十年,很多朋友相知漸漸疏離,也有很多新朋友和圈子在慢慢建立。有些原本好像很老友的,現時再見面可能已經沒有話題,有些甚至Unfriend了也不知道。工作上交往過的、學業上認識過的、社交場合嘻嘻哈哈地過的、甚至稱兄道弟過的,時間過去,才發現價值看法相距甚遠,道不同不相為謀。還有傷害過的、被傷害過的;得罪過的、被得罪的……只有真摰的情誼可以在時間考驗中留下來;只有最知心的幾個,可以多年不見後,再見面也無損彼此的默契。身邊總有很多人不斷轉來轉去、也有很多人要花這麼多年才看清真面目。奇怪的是,我們往往為了這群生命中的過客,而傷害一些真正關心自己的親人,和疏離最有默契的知己。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寫在聖誕之前

電影《Gladiator》(圖)有一幕,羅素高爾飾演的Maximus問老戰士Proximo,「Are you in danger of becoming a goodman?」老戰士一笑置之。做好人,有時會很危險。或者應說,在金錢至上的價值裡,在紛亂的時勢中,太多的良知可能招來麻煩。小時候長輩經常叮囑,凡事不要強出頭,管好自己的事好了,別人的少理為妙。
但到了自己為人父母,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我們的下一代總會遇到或目睹不合理和不公義的事,應該怎樣教他們處理?應該凡事據理力爭,行公義、好憐憫,那怕會得罪權貴、長輩、惹來手尾;還是做個世界仔世界女,學懂走位?就算不是以一個「indifferent」的態度做人,也應否因應環境,「靈活地」處理自己的良心呢?畢竟在香港,考試成績及如何掙錢最實際。成績不夠好、錢賺得不夠別人多,又說甚麼三、道甚麼四呢?
在利益與靈魂的價值衡量裡,父母是子女的鏡,我們苟且、子女會因循;我們涼薄、子女也可能失去同理心。每人的價值觀雖然不同,願意出賣多少良知與尊嚴也不一樣,但總會有自己的底線,總有些事情,做了的話連自己也會看不起自己。教導下一代嚴守底線,自尊自重,可能是個好的起點。如果「不好彩」,生了個愛抱打不平、良知充沛的孩子,雖然可能憂心忡忡,但與其事事勸阻,不如守在旁邊,給予保護與支持。
老戰士又對Maximus說:「Win thecrowd, and you will win your freedom.」要保護自己,自由自我,海闊天空,或許也要佔領人心。祝大家聖誕平安快樂。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幾點交通觀察

兩個多月的佔領行動過去,無論如何,也可視為一場社會實驗,起碼得到的交通數據,或可作為日後制定政策的參考。
先要讚港鐵的遇強愈強。平日沒事沒幹就三日一小壞、十數日一大壞,但佔中兩個多月,貫通港島東西的重任落了在港鐵身上,每天面對超負荷的人流,港鐵不但超額完成,更鮮有事故發生。流量愈高,事故率竟然愈低。換句話說,港鐵只要每天以應付佔中的心態和狀態運作,絕對有能力發揮超水準服務,或許連落後進度的基建工程,也有望盡早完工。
另一方面,佔領期間有過百條巴士路線要暫停服務、縮短行程或改道。雖然對很多人造成不便,但足以讓人反思某些路線的存在必要。如果可以停駛七十多天,是否以後還需要存在?或是否起碼可以更好地整合?清場後,軒尼詩道於下班時間還是堵得要命,車輛十多分鐘也行不到一個燈位,有朋友就說由灣仔到馬鞍山花了三小時!當時一段數百米的路面,起碼有三十輛巴士,大部分還有很多空位。這是市民還未適應,還是巴士路線需要重組,關心市民福祉的議員及運輸官員,大可分析佔中數據後好好研究。
說起交通,還有一點頗有趣。在佔領發生後,某些朋友變得極度支持政府,被抄了牌也說自己活該,差點要感謝警方嚴正執法;政府準備收回多個公共停車場,快沒地方泊車的他仍大表支持。如果不是想做官,這種「無私」的心理變化,也值得研究「human irrationality」的學者探討。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毋忘初衷的重要 《信報》

大公司或中小企,很多都會白紙黑字寫下mission statement。企業領袖強調使命和宗旨的重要性,是因為如果公司能上下一心,本着同一使命向前走,士氣必定更高;每人自動自覺走多半步,凡事必定事半功倍,那怕遇上什麼經濟周期、或久不久會發生的「黑天鵝」事件,都不會陣腳大亂。
商學院的課堂,也經常提及使命的重要性,不過老實說,又有多少人會在意?資本主義下「money isking」,賺不到錢、業績下跌時,哪管你有多崇高的使命感,多前衛大膽的創見,也沒有人會覺得你成功。
恩怨及金錢令雙眼蒙蔽
暢銷書《David & Goliath》有一句話:「Giantsare not what we think they are. The same qualitiesthat appear to give them strength are often thesources of great weakness」。書本很有啟發,講述很多弱者致勝之道的事例。不過這很多故事中,弱者能夠致勝,除了是把握強者的弱點和把自己的弱點轉化為優點外,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有使命繫於身上,讓他們有取勝的迫切感。如果沒有這個使命,根本很多弱者早已投降,或索性不打這場仗了。「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做生意又好、從政又好、做慈善也好,都要面對很多的挑戰,亦無可避免地會遇上不同的競爭對手,甚至樹立敵人,如果忘記了當初的使命,忘記了初衷,很容易會為了報復和打擊對手來擬訂策略,變成不務正業。
類似事例多不勝數,從朋友聽到的其中一個大概是這樣:話說某餐廳經常被人投訴這、投訴那,老闆懷疑是附近的競爭對手卑鄙的打擊手段,因為大家的產品差不多,「不是他去投訴又有誰那麼有空?」是否這樣無從稽考,總之結果是由做生意變成個人恩怨,雙方都花上很多精力於抹黑和反抹黑上。最近其中一間知道對手在某處開分店,結果也密謀在附近開一間。做生意的目的,竟由最初對烹飪和美食的熱愛,由希望把餐廳品牌發揚光大,變為狙擊對手的報復行動。被仇恨蒙蔽了眼睛,到最後只會損人不利己。
仇恨以外,最易令雙眼被蒙蔽的,當然還有金錢。很多機構成立的目的,是基於更崇高的理念,而並非為了賺錢。金錢只是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例如建學校、辦孤兒院、蓋醫院等等,無非是為關懷社會的弱勢社群及被遺棄的人。不過隨着日子過去,當機構建立了名聲後,掌舵的人很容易會忘記了當初的理念,也可能會見利忘義,慢慢變成為賺錢而賺錢。你看部分直資學校就明白,金錢如何把學校的使命,由「教好」孩子,變成教「好孩子」。資金不夠當然什麼也做不成,但忘了初衷,將「mean」變成「goal」,又會否讓員工迷失,被持份者唾棄?
更何況很多時錢多不一定就等於好。《David &Goliath》舉了一個例子,某貴族私校,學費高達每年五萬美元。收得這個金額設備當然要一流,單是鋼琴,學校就有12 座Steinway 和一座價值過百萬美元的Fazioli,還有兩個湖及一個高爾夫球場﹗師生比例亦很低,平均只有12人一班,實行超小班教學。不過是否這就等於好的教育?未必。
忘記使命就會失掉動力
小班教學當然是好事,但研究指出,如果一班人數太少,會大大削弱同學之間的討論和學習風氣,反而不利學生吸收知識和鍛煉思考。再說十多歲的中學生,真的有需要這樣的一個勞斯萊斯校園嗎?這對他們將來有益嗎?學校和家長的假設是,愈多的金錢、愈豪華的設備,孩子的學業就必定更出色,成績一定比其他學校好。事實是這樣嗎?可悲的是,本港很多名校也是陷入同樣的價值觀裏,以為不斷去籌款吸金,不斷把硬件升格就是王道,但在過程中,卻忘了數十或百多年前,前人的辦學目的是有教無類,是為基層弱勢學生提供改變一生的良好教育,甚至忘記了服務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是家長﹗
當然有人會說,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賺到錢,營業額夠高,就算忘了目標和使命,又有什麼所謂?短視來說是沒有所謂,但短線的利益卻很可能會令人走上歪路,影響長遠的利益和發展,嚴重的甚至可能萬劫不復。就如那間餐廳,好像存在的意義只是報復,這樣做生意能成功嗎?又好像那間學校,每個決定都好像為了令顧客(家長)覺得學費物有所值,而忽略了最主要的持份者(學生)的需要。這樣辦教育,會辦出一間好學校嗎?
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忘記了使命,如果和初衷愈走愈遠,很快就會失掉走下去的動力,遇上逆境時亦可能會迷失和失措,最終難逃失敗。這是要切記的。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虎媽貓爸

最近有調查指香港的父母,傾向「虎媽」和「貓爸」化。催逼孩子上補習班,學這樣學那樣的,通常是媽媽,較為緊張孩子成績的,也多數是媽媽,因此較為「鴿派」的「貓爸」自然較容易得子女歡心。和一班親子作家出席「ENP科學」飯局,席上也不止一人說,現今的孩子好像真的愛錫爸爸多一點,聽得我有點飄飄然。
自己也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敢教人如何教仔。對著女兒,我卻肯定是一頭鵪鶉的「貓爸」。不過現時原來做「貓」會惹來批評。很多成年人近來愛說香港年輕人嬌生慣養、香港的學生被寵壞,要嚴加管教等;早前在專欄寫道,不能單以家長式手段去處理下一代的反叛,就有保守派的網友留言說,「到你子女反你時你就知」;而對於要多以年輕人的角度去了解他們想法,不應以高壓對待的看法,也有朋友回應一句「慈母多敗兒」﹗
但我相信,很多人都寧可子女有主見和獨立思考,有節有理地向上一代提出異議,也好過父母說甚麼都照單全收。至於慈母是否就會出敗兒,有很多其他因素決定,那條「虎」與「貓」的線畫在那裡,也因人而異,也因孩子性格而異。不過無論這條線怎樣畫,身教始終最重要。如果上一代人本身滿口謊言,指鹿為馬,又怎教下一代要有誠信公義?本身巧取豪奪,偷呃拐騙,掩耳盜鈴,又怎教下一代腳踏實地,活出獅子山下精神?上一代人其身不正的話,應該做「虎媽」或「貓爸」的討論,已經是多餘。

2014年12月2日 星期二

自強不息

年紀和我差不多的拔萃仔應記得這幕。某年學界田徑賽,裁判說我方接力隊在接棒區外交棒,判取消資格。接力分數是雙計的,一隊接力隊拿不到分,對總成績有決定性影響。負責攝影的同學說可能拍到交棒一刻,立刻去沖曬相片;不久他興奮地跑回來,相片清楚拍到兩名跑手身處接棒區內交棒,百分百無犯規。學校拿相片向賽會上訴。雖然證據顯示裁判明顯誤判,但大會不為所動,維持原判褫奪接力隊資格。那年我們失落了總冠軍,很多戰友們流下男兒淚。
一年的艱苦訓練,就這樣被不公平的判決摧毀,這事對很多人衝擊很大,因為親身經歷了成年人世界不義的一面。那時我們想,手執絕對權力的人,根本接受不了任何對權威的挑戰。任何指出他們錯誤的舉動,那怕多麼有道理,或有多確實的證據,都會觸動他們的神經(更可能是愈有道理,他們就愈惱羞成怒)。多年以後證實,人的確會選擇性地接收資訊,就算事實擺在眼前,有些人也只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得出自己想得的結論。
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那年的賽會是因為權威不可侵犯,還是因為懶或怕麻煩,去維持一個心知肚明是錯誤的判決。也不知道多番的申訴,到底有甚麼結果,那位裁判又有沒有受良心責備。只記得前輩說,「人生大大小小的仗很多,不用太介意。君子自強不息,再勤力些,foul多兩隊接力都贏俾佢睇﹗」結果大家上了人生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