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9日 星期六

堅持做Gym與提升生產力 《信報》

自小喜歡運動,出道後斷斷續續有做Gym,但真正扚起心肝認認真真去做運動,只是近兩年的事。所謂的起心肝是指差不多每星期有六天去Gym Room做45分鐘至一小時運動,風雨不改,不論早班或夜班均堅持,甚至一家人去迪士尼酒店度假,或者到外地旅遊,我也會獨個兒6時許到酒店健身室。總之不做Gym的那天,就好像若有所失。
起初的動力和很多人一樣,主要是為了身體,畢竟步入中年,要開始防範大大小小的毛病。當然,不會否認也和外表有關,但外形是否好看些最多只是額外的紅利,不應是主要目標。與很多健身發燒友不同,我沒有既定的目標,不會強求練出什麼線、什麼肌;也和很多跑友不同,我只會跑跑步機,很少跑街跑山,更不會計算着自己最佳時間;我也不會四處參加馬拉松或長跑比賽,只是去年開始,每年和女兒一起參與香港迪士尼舉辦的主題跑,但最主要也不是為了跑步,而是想與喜歡的故事人物拍照,作為一家人的親子活動。去年有卡通和星戰人物,今年9月的主題跑就有Marvel英雄,聽說還有大量新角色,覺得好玩多於覺得在做運動。
完成一個goal來開始每天
那麼每天為什麼要犧牲睡眠時間,早起一小時運動?很重要的一點是Sense of Achievement。簡單來說,我希望每天能以「完成一個要付出努力的task」或「完成一個goal」來開始。這不是阿Q式自欺欺人,不記得在那裏讀過,某名人曾說,他成功的秘訣是每天起床後把床鋪摺得整整齊齊,因為這是每天完成的第一個task。無論當天的工作多難堪和碰多少壁,起碼他已成功完成了一件工作,那天不會「吃白果」。堅持做運動異曲同工,無論那一天多麼糟,起碼開局是不錯的。不要小覷這個「好的開局」,或小小的Sense of Achievement。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當中帶來的成就感可能不大,卻能成為其他任務的原動力,帶起一個良性互動,而且能複式地強化其他工作。除了令自身感覺良好,也是一個重要的管理,甚至也是育兒良方。
職場裏不可能人人是明星,學校裏也不可能個個考第一,獎項永遠太少,而且心理學家指出,一剎那光輝的刺激作用通常很短暫。如果事事以最終的獎盃或獎賞為目標,注定大部分人都不會有很大成就感,如果把目標和任務分得細些,以多個small goals取代一個big goal,就每人每天都可能得到一些滿足感;而且勝利的自豪感短暫,每天得到的成就感卻更易累積和持久。事實上即使是遠大的目標,只要拆開來看,一步步走下去就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到真正要一起「打大佬」的時候,團隊亦會更有士氣。
目標化成可望又可即任務
持久或堅持是很多事情成功關鍵,不論是做Gym還是工作。如果只有太表面的誘因,例如只是為了影一兩張相片放上Facebook或Instagram「呃like」,不可能堅持一段長時間;如果不是每天的感覺都良好,也不可能在疲倦或宿醉的早上爬起床去做運動,要堅持就必定要有正面的reinforcement。職場上或學業上也是同樣道理,不用經常把一些假大空或形而上的願景和理念掛在口邊,反而把目標化成一個又一個的簡單步驟,以及可望又可即的任務更加實際。
老套一點總結,把考第一作為目標,相信絕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堅持到底,但能堅持就有機會名列前茅。同樣,相信大部分打工仔不會以當CEO為目標,但如果能持久地在工作裏找到滿足感,通常都可以幹一番事業。正如我也不知道每天的鍛煉會帶來些什麼,長遠做下去亦未知會否帶來什麼成就,但肯定的是,如果這些簡單的tasks都不能堅持下去,這個人生又怎能做出一些成績呢?
話說回來,良好管理的企業亦應該多鼓勵員工堅持運動,推行運動友善的公司政策,例如更有彈性的上班和午飯時間,除了可以塑造良好僱主的形象, 能堅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時間做運動的員工,通常亦有過人的毅力和生產力,辦事能力和可靠性通常更高。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以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改善倒模式教育 《信報》

上月有幸欣賞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的周年籌款音樂會,和很多學校音樂會或籌款表演不同,這個音樂會娛樂性豐富,一點冷場和悶場都沒有,連才幾歲的女兒都投入地看足全場。幾個管弦樂團和合唱的環節,水準都不亞於歷史悠久的傳統「音樂強校」,另外還有沒那麼嚴肅的流行曲和音樂劇表演。一班同學挑戰高難度,高年班的哥哥姐姐,帶着低年班的師弟師妹,把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劇《Cats》製作得近乎有職業水準。多名小小司儀們,兩文三語發音之準確,和口齒之伶俐,也教我這個專業主持汗顏。
每年學期將近完結之時,很多學校都會舉辦音樂會,像蔡繼有這類名校,水準都有一定保證,但難得的是,你看出台上的同學都很投入和享受自己的演出,不大覺得他們有壓力。特別是《Cats》那班演員,那種默契和友愛是裝也裝不出來的。劉校長說由於考試關係,他們的排練時間不多,但熱誠搭夠,因為他們都是自發去報名,要經過面試和選角才能得到角色,所以都珍惜表演的機會,做到最好。
自發學習 自由發揮
舞台以外,看到在其他崗位幫手的同學,都是笑容滿面,既開朗又有修養。中場休息時,大批觀眾蜂擁出來買零食和飲品,但主要由商科同學營運的小食部,竟也能處理得十分有效率。劉校長又表示,讓同學營運小食部,是要他們學以致用,雖然他們不用交租和付燈油火蠟,但由訂貨到埋數都要一手包辦,對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來說已是很好鍛煉。
當晚很多老師、學生和家長義工穿的T恤上,都清楚印上學校的信念:「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每名孩子都必有所長)。劉校長說,她真心相信這句說話,深信每名孩子都總有些地方比別人優勝。所以學校不排名次,不定期默書測驗,讓每名孩子自由發揮,找到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但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培養出良好的品格和能自發地學習。劉校長又補充,不排名次並不等於放手不管,也不等於老師的工作量會因而減輕,反而他們對教學質素的控制要更加着緊,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是更耗費心力的。
這當然需要更多心力,打個譬喻,類似蔡繼有這類的教學方式,就好像慢工出細貨的「度身訂造服務」,因應每名孩子的長處短處施教,讓他們找到熱愛的東西和自信。這自然會比量產式的生產線多花時間和資源,但得出來的品質當然又不能同日而語。這種教學模式,亦讓我想起了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多元智能已提出了三十多年,但在香港的中小學裏還不是很普遍地應用。
因循心態 固步自封
一般主流學校可能基於資源所限,又或許是教育政策規限,甚至可能是因循的心態,不願跳出舊有框框,仍然很多時把所有孩子都當作是一模一樣地去教,就像工廠倒模式的生產線。行政上這可能是最易管理和最有效率的,但已經未能合乎今時今日的需要,也不會是對孩子最好的,起碼很多這樣教出來的孩子,都未必能快快樂樂地學習,也可能會充滿挫敗感。
新任行政長官有個好的開局,亦欣見新一屆政府願意投放更多教育資源,更表明投入金錢只是第一步,一切以優質教育為目標。小弟衷心希望新班子能為某些香港教育問題撥亂反正,能安撫各持份者的措施會陸續有來。現實點說句,不可能期望每一間資助或主流學校,都能擁有像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的資源,但既然現時政府坐擁大量盈餘,亦把教育政策列為新政府的頭炮,總可以做多一點,改善香港,特別是中小學的教學文化。
或許可以注入多點多元智能元素,不再以生產線的模式,當每個學生都是同樣的產品去處理。我聽過一些主流學校的家長投訴,孩子連轉堂時(不是正在上堂時)和同學交談,都竟已被標籤為「好唔掂」;又有家長訴苦說,孩子在堂上「玩手錶」,學校就要求她「書面解釋」為何孩子這樣頑皮。可能有些學校資源真的不夠,以致要更嚴格地控制秩序,但亦可能是教學的思維太守舊,未能追上時代步伐。
小弟不是教育專家,但如果政府有資源又有決心,可以藉着這個良好的開局,推出短期改善措施之餘,亦可進一步改善香港的中長期教育規劃,引入更人性化和與時並進的教學文化和思維,讓大多數學校更能就不同學生的長處,因材施教,讓下一代在更愉快的環境中發揮最大的潛能。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