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拼基礎 不拼標籤 《am730》

上文談到惡性競爭的禍害,有朋友就說,香港這些大都會,一直都是弱肉強食。自小不習慣力爭上游,少壯不夠努力,只會老大徒傷悲。的確,除非有父蔭,否刖在香港要有選擇的自由,必定要付出努力和代價。讀書勤奮,似乎是確保未來經濟自由的不二法門。除了自小打好基礎外,最重要的教育目標,卻應培養出鬥心,讓孩子們將來能獨當一面地創一番事業。

香港升小和升中的制度既複雜又累人,父母未必想做怪獸,但事實上整個過程太多變數,競爭又大。為求一個學位,很多小朋友自細就被迫學很多不是他們年紀應該學的東西。很多名校校長接受訪問時,雖說不喜歡小朋友上面試班,被操練得像機械人一樣,但事實上被面試班操練得既主動、又較懂得表現自己的小孩子,在很多學校的面試中也較易過關。沒有上面試班,第一輪面試可能已吃飽閉門羹了。

雖然小弟也認為面試班不是好東西,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對答就好,硬要一個5歲寶寶以成熟口吻說話實在很不自然。不過為了前途,這也許是折衷吧。

孩子自小在拼名校、拼名次、拼標籤的競爭中度過實在可憐,如果一家人拼盡全力都拼不進心儀學校,或被標籤為中下游分子就更無謂。這並不是誰的錯,只是社會現實如此。

與其為標籤打拼,不如好好保護孩子的童真和好奇心,打好語文基礎及培養閱讀習慣就很足夠。不要迷信標籤,那只是「睇得唔食得」的東西。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不懂失去,焉懂珍惜? 《Mameshare》

Elements今年的聖誕佈置以經典卡通《The Snowman》為主題,還請了編劇及動畫師Hilary Audus來港。Hilary在電腦技術發達的今天,仍堅持全套卡通要一筆一筆地以蠟筆繪畫,每秒卡通要畫12張畫。Hilary說,手繪的卡通比用電腦畫的更有靈魂。的確,蠟筆畫的雪人配上《Walking in the Air》的歌聲,就像有生命一樣。也因為這樣,最終融掉時亦格外令人傷感。

女兒還很小的時候,就和她一起看這卡通。當看到最終雪人消失了,她也流露驚訝和傷感。在此以前,她所接觸的故事書或卡通都是快樂或正面的結局,一時間難以面對好朋友可以一覺醒來就突然再見不到。

香港的小朋友在物質方面普遍比較充裕,想要的東西習慣開口問父母要,而本港家長一般也較疏爽。要教孩子學懂珍惜是個挑戰,我們惟有把握每次機會。小女以前有個在海洋公園攤位遊戲贏回來的小箭豬公仔,不知何故特別寵愛,每天都和它玩,又給它找地方睡覺和與它聊天,就像有生命的寵物一樣。但一次外遊,小箭豬連同為它而設的袋子一起遺留了在的士上。小女知道後立時哭了出來,好不傷心。連續多天問小箭豬去了哪裡,我們只有安慰說它找到更好的主人。之後再去海洋公園已再沒有那小箭豬,再買其他箭豬公仔她也看不上眼。

女兒斷斷續續掛念了好幾個月,甚至有時睡醒了也說很想念小箭豬,我們也感受到當中的哀愁。當有些事情不是買個新的就可以解決時,我們發現自己也無能為力。這次女兒切身體會失去和想念的苦澀,但也未嘗不是好事。正如學懂贏之前要學懂輸一樣,要學懂珍惜與感恩,也許先要學懂失去與遺憾。所以不止「從此王子和公主快快樂樂地生活」的童話才值得看,間中讀些生老病死的故事,更能讓孩子早日接觸生命的無常。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同理心贏萬金 《信報》

母校拔萃男書院於今年的學屆泳賽再奪得總冠軍,成功達成連贏25屆的霸業。友校喇沙書院一如既往,找機會諷刺其他學校靠「買人」來出戰學界賽事。誰是誰非,就交由歷史來判斷吧!反而一件小事值得思考。話說頒獎禮上,喇沙同學仔展示了一張小橫幅,上面寫着「HOMEGROWN ATHELETES」(自家培育的運動員)。眼利的話,一眼就能看出「ATHELETES」多了個「E」(正寫是ATHLETES)。結果這圖在同學和校友圈中廣泛流傳,學界很多人奇怪,為何這樣簡單的英文字,在這自動spell check的世界,也會走漏這麼多名校師生的眼球。
跟市場界的朋友談起這事,他笑指:「哈,可能是故意的呢。」朋友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不是串錯英文字,送彈藥給其他人取笑,這張圖會在學界廣泛流傳嗎?你們會把諷刺別人「買人」的圖四周和人分享嗎?現時的客觀效果是,友校一直宣揚的「買人論」得以接觸更加多人,在WhatsApp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洗版。
當然,他人無法得知這究竟是精心策劃,還是真的是無心的手民之誤。市場界朋友認為,如果真是有人以「犧牲打法」去完成大我,就真是高章到不得了,那同學的前途無可限量。
醜事處理得宜反有後福
這也和前幾年流行樂手吳業坤「工作累了,要食好西」事件有相似之處。同樣不知是有意還是無心插柳,在帖文打少個「東」字,雖然被人取笑了一會,但他人氣隨之大升,比之前更紅,「食好西」更成為被廣泛應用的「潮語」。又一次印證王爾德的名句「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實在再正確不過,特別是在百多年後,這個要計算reach到多少人和有多少engagements的世界。
社會變數愈來愈多,一早計劃好的宣傳或公關策略,可能會因為小節處理得不好而引發公關災難。反而以為會有負面影響的突發事件,又往往會因為處理得宜,反應夠快而因禍得福。這一切看似無跡可尋,但也在乎是否貼地與同理心三個字。
父母們經常說要教孩子同理心,因為這對他們未來的交際和待人接物很重要,富有同理心和善於溝通,將來應有更高成就。而對於一般企管人員,特別是從事市場推廣和公關方面,同理心更愈來愈重要。
同理心是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著名策略師Dev Patnaik說,同理心就是能「走出自己,和其他人聯繫」。善解人意不單有助交際溝通,更是決定能否取悅更多顧客的重要能力。近年也聽到愈來愈多人討論「Empathetic Marketing」(同理心市場學)這個名詞。強調同理心的市場和公關策略跟傳統策略的分別,或者是和大眾的互動與溝通。你不去和普羅市民接觸,虛心聆聽他們的需要和心聲,不可能第一身地明白和感受什麼東西可令他們驚喜,又有哪些事情可能觸怒他們。跟真實的客人實時互動與溝通,在一個強調快和情緒化的世代,已不是傳統的市場調查能取代。一家員工富有同理心的公司,亦必定比對手更早着先機、更有創意和有更大勇氣開拓新領域。
懂自嘲或可扭轉乾坤
建立同理心就等於能窺探客戶的內心世界,了解什麼東西最到肉,什麼帖子最能令人自願分享你的產品和宣傳品,又或者出了事後怎樣較易取得別人的體諒與原諒,減低對品牌的傷害。單向的、缺乏同理心的宣傳,就算大灑銀彈,效果也未必成正比。
要知己知彼,和客戶建立更緊密關係,首先面皮不能太薄。能即時自我檢討,準確掌握形勢的人,除了做好沙盤推演外,有足夠自信去「抽自己水」,在別人批評和諷刺自己之前能先自嘲一番也很重要。跟自己開個玩笑,有時不單可緩和氣氛,把大事化小,甚至可以把壞事變好事,扭轉乾坤。現時網絡廣泛流傳的影片,很多都不是大師之作,而是能讓人情不自禁,「噗」一聲笑出來的小品。
好像那幾位同學仔,雖然出了醜,但換來理念被spiral開去,甚至對手也甘心為他們免費宣傳,想起來其實也很划算。就算自命是精英和尖子的領袖,不願意隨便拿自己來開玩笑也不要緊,最重要是公司文化和員工有足夠的同理心,在制定策略時,以大眾而不是自己的主觀看法作決定。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惡性競爭 遺害一生 《am730》

世人,特別是香港人,自古愛追捧名牌、名校,而不知何時開始,更迷上排名遊戲。大學有排名可以理解,中學也勉強可憑公開試成績、入大學率、或學界比賽等戰績略分高低,但小學也有排名?幼稚園都能排出全港頭50間!究竟怎樣排?以甚麼標準排?奇怪的是只要排了出來就有人信,特別是高排名學校的舊生或家長,都樂此不疲地與人分享。

聽聞有朋友因孩子考進所謂「頭十名」的幼稚園,高興得四處報喜,這雖是人之常情,但在大學排名也涉嫌有水分的今天,為何仍會信幼稚園的排名呢?幼稚園最重要是夠近,不用小寶寶舟車勞頓。但就算是小學,也只有最適合孩子的學校,迷信排名高低可以遺害很深。

沒錯,有競爭才有進步,但惡性競爭會令孩子、家長、老師、甚至校長也成為受害者。就是因為那些banding、排名、評估等等指標,校長老師要拼命催谷,家長要搏老命配合,孩子就捨命陪跑。這一切究竟是為了裝備孩子的將來,為了他們學習的最大福祉,還是只為了排名高低的標籤呢?我也不想這樣想,但有時會懷疑,我們是否把小孩子當作成年人之間競爭的武器呢?

有人相信「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不過小弟認為應該鍛煉的是孩子的毅力和勇氣,而不是太早去玩成年人的競爭遊戲。惡性競爭無論如何都不是只有幾歲的小朋友應面對的。難怪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最新的調查指,7個小學生就有1個有抑鬱徵狀。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真正贏在起跑線 《Mameshare》

怎樣才算好學生,不同人有不同定義。有人平均分七、八十分,操行不過不失就滿意;有人就算科科九字頭也嫌未夠。這亦取決於家庭背境、資質長處在哪方面、以及家長學校的教育等。有時客觀的成績,未必就能判斷一名學生優秀與否。很多人說,最後在人生競賽中跑出來的,往往不是考第一的那位。那怎樣才算好學生,又如何教出好學生呢?

假設兩名學生甲和乙。甲很乖、很用功,老師教的東西都能吸收,功課永無甩拖,測驗考試又次次名列前茅;乙上課時有發夢,功課有時欠交,測驗考試也未必次次高分,但對自己熱愛的東西卻不斷鑽研,熟悉程度不下於專業人士,甚至能想出新辦法去解決舊問題。其他條件相若的話,哪位學生將來對社會更有貢獻呢?哪位又會活得更有激情,更有滿足感呢?不是鼓勵學生欠交功課和上堂不專心,只想指出單是懂得跟隨老師的教導,被動地吸收知識的,雖然是好學生,但不會是最好的學生。最出色的學生,是對學習的東西充滿熱誠,能主動去尋找和學習知識,懂得融會貫通,而最重要是能創造新的東西、新的價值。

要培養小朋友不怕困難,先要讓他們有機會自小想辦法解決問題。習慣了解決困難,就不會怕新困難。這方面很多有工人姐姐照顧的香港孩子或會比較弱。小朋友天生是想解決問題的,但大人或工人姐姐往往因為種種原因代勞。可能因為孩子應付學業和興趣班已經夠忙,又或者是我們怕執他們手尾。無論如何,有機會的話,就算孩子做得不好,也應盡量讓他們處理自己的生活難題,學校也應多鼓勵學生以探索和研究的方式去學習,讓他們習慣以「找方法解決問題」為學習目標。

我們未必能夠控制家庭與經濟條件,但求學心態和優次卻可以選擇。常被鼓勵主動解決難題的人,自然更富創造性和獨立,處理難題和創造新價值的本領也更高。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贏在起跑線。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追隨幸福走 《am730》

聽到Dan Brown的新小說《Origin》出版了,都要捧捧場。這次買實體書,主要想在女兒面前樹立看書的榜樣,希望她有樣學樣。作者把啟發他創作Robert Langdon一角的神話學者Joseph Campbell一句話 "We must be willing to get rid of the life we’ve planned, so as to have the life that is waiting for us." 放在開首,已很合小弟的口胃。

Joseph Campbell影響最深遠的名句是follow your bliss(追隨你的幸福)。不同背景的人雖然有不同理解,但這句話於七、八十年代卻影響了很多美國人的想法。有人覺得這樣生活太隨意,有人就認同做人要順流而走。我是後者,覺得凡事與其太過計劃周詳,不如順勢或順著自己的內心前行。

特別在育兒方面,有時一早就計劃子女要讀甚麼神校、甚麼神科,又或要繼承自己衣缽,不如放開一點和他們一起尋找幸福。和一些大學老師談起選科,他們說愈來愈多DSE或IB的高才生,都愛跟隨大隊報讀神科,以難不難入、或能否光宗耀祖為選科的主要考慮,喜不喜歡或讀不讀得來往往拋諸腦後。

結果隨時造成悲劇。有人見到屍體見到血會驚,偏卻跑去讀醫,有人拿起間尺也畫不到直線就入了建築學院。香港的大學轉科轉系不容易,就算最終轉到也要浪費一兩年光陰。選錯科很折騰人,甚至有人真的讀出抑鬱來。

父母或學生,無論是否相信follow your bliss,在人生的大決定上,也應老老實實地問清楚自己,這是否順心的選擇。選錯校選錯科已經很可憐,人生往後有更多的十字路口,做錯了抉擇,隨時賠上更大的幸福。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主動與被動吸收知識 《Mameshare》

讀書好處多不用多說,特別出來工作數年後讀個碩士學位,不單可以擴闊眼界,加強求職競爭力,更重要和實際是能結交更多朋友,擴大人脈網絡。這群朋友裡,更可能會找到終身伴侶,或往後的生意拍檔。
選擇讀研究型的學位(如MPhil或PhD),就更值得尊敬。Research degrees要對一個學術題目有深入研究,達到一定的學術標準才能拿到手,比起有齊教材和課本、只要上足堂、交足功課、考試及格就能畢業的taught masters難得多,亦需要更大決心與毅力。畢竟主動地尋求學問,和被動地吸收知識的分別很大很大。

再推下一層來看,傳統填鴨式中小學教育,雖然日益迫到學生和家長透不過氣,但其實也只是被動式地去學習知識。學校已擬好教材,考師定好功課、測驗、考試,學生只要能坐定定,也是交足功課、測驗考試成績過得去就可以繼續前進。但即使能跟得上,也不及主動地探求學問來得富挑戰性。然而富挑戰性又不一定等於更加困難。如果讓學生在一個較有彈性的空間,探索感興趣的知識領域,讓他們感受到解決難題的滿足感,而不是枯燥地死記爛背,又或者重複操練無謂的補充練習,孩子們反而不會時刻去想偷懶或逃避。

最近有機構力推「標準學時」,有人認為學童一天的學時應設為七小時,有人就覺得五小時已足夠。出發點是善意的,不過小弟就覺得,時間長短不是主要的問題。如果學習變得靈活有趣,學生又找到滿足感,有時一天鑽研書本十多小時也未必會叫苦。相反,刻板苦悶的填鴨式餵養,一小時也會嫌多。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體育精神 不能外判 《am730》

聽聞去年一場學界籃球賽,某女校因為教練遲到,加上沒有老師帶隊,而被取消資格,讓一心來打比賽的同學難掩失望而忍不住痛哭。以前打學界,只是由老師帶隊兼任教練。但近年學界比賽水準提高了,亦專業化了很多,有贊助又有直播,真不可同日而語。
是否真有其事也好,應只是個別事件,而且既然學校願出錢請教練,應對運動成績有一定重視。小弟認識的學界教練,不單教波出色,亦重視學生的品德及責任感。不過大部分教練始終以贏波為主要目標,和教師的角色有些不同,更聽聞過某些教練輸波後會以粗言穢語辱罵學生,真不知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鬥心,或只為發洩自己的脾氣。可能他們的合約及身價和比賽成績掛鈎,所以肉緊些也是人之常情吧。但負責校隊的老師卻有責任教導學生體育精神、鬥志和如何正面地面對勝負,不能只顧比賽成績。
藉著運動去鍛煉毅力與學習人生智慧,才是學界比賽的應有意義,近年學界比賽的水平愈來愈高是值得高興的,也代表香港體育水準的進步。不過正因為競爭日趨激烈,更多校隊要請外援幫手,更專業地訓練學生。這不免令人擔心,同學們把賽事成績,看得比體育精神更重要。如果讓我選擇,就算贏盡所有獎項都好,我也一定不會要用粗口鬧學生的教練。
體育運動,過程中學到的智慧可終身受用,比起結果更重要。希望校長和老師不忘初心,不要只是覬覦那面用來裝飾校園的錦旗。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由《空手道》的父女情談起 《Mameshare》

杜汶澤是中學的同班同學,相識30年,由我來評《空手道》這部電影或許有些偏心。不過坊間早有大量好評,國際權威電影雜誌也極為正面地評價女主角鄧麗欣的演出,毋須我再加把嘴。反而我想說說比較少人談論的角度,有關女主角和父親之間的父女情。

不想劇透太多,只想說片中一個轉捩點,是女主角發現父親死後,竟沒有把那千二呎的舊樓留給她,讓她提早退休的業主夢碎。故事之後就講述她如何由難以接受,到自暴自棄,再如何谷底反彈,重新找回自己。 女主角天生好勝不知輸,但一次跌倒後卻未能重新站起,更和父親關係日益疏離。這不正是很多香港家庭的寫照嗎?單親的爸爸雖然疼愛女兒,卻又不懂得和女兒溝通破冰,可幸是多多少少有習武得來的智慧。劇中的爸爸不像一般的家長,以物質或溺愛作為修補關係的辦法,反而就算身死後,也讓女兒通過考驗,以自己雙手,靠自己振作,來奪回失去的一切,包括尊嚴和自信。

 看完電影的晚上,久久未能平伏心情,去思考和女兒的關係。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一早為子女鋪排好未來的路,更不應要兒女去圓自己未完的夢。但這不等於一直溺愛和縱容,父母也不可能一生保護孩子。試想自小甚麼也滿足他們,甚至一早已為他們置好業,安寢無憂的孩子又會否有發奮的迫切性呢?資源充裕的中上產,怎樣鍛鍊子女的Grit,怎樣激發他們創造自己的價值,讓他們將來能獨力淡然地面對順境與逆境,實在很考智慧。

 遇刺身亡的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有句名言:「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當落後於他人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安逸和逃避,然後永遠落後別人。又或者可勇敢地去打一場漂漂亮亮的仗,贏或輸,也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愛自己的人。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返學為乜? 《am730》

有次家長講座開始得比較驚嚇,以後可能要收斂少少。

那次一開始先以頗為嚴肅的語氣,和家長們玩了個處境遊戲。我說想像我是他們上司,然後連珠發炮,「為甚麼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請你回來真浪費米飯﹗」「這個月再不到數,不如打定辭職信﹗」「請是廢中之廢﹗咁容易都唔識?」接著問如果日日聽這些說話有甚麼感覺?人工不是特別高的話,相信很多人早已辭職。

換轉是父母或老師,天天這樣對孩子說話又怎樣呢?子女可以辭職嗎?學生這樣返學會快樂嗎?還可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嗎?不是說小朋友就不可以責罵,但只用高壓手段可提升他們智能嗎?如天天要「趕quota」,孩子又還有心力追逐夢想嗎?家長為小朋友好,想他自發學習,而不是踢一腳才郁一郁,就先要明白孩子上學為了甚麼,再看看可否找到彼此的最大公因數。

簡單來說,小朋友回學校,最想要成功感和交到知心友。如果能在學習或課餘活動中找到成功的感覺,又能建立一個要好的朋友圈,他們必定會愛上返學,亦有更多能量支持他們刻苦地為目標和理想努力。好的學校會讓學童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找到滿足感,亦能建立一個充滿友愛和互助的學習環境。相反的話,孩子可能會轉到電子遊戲和虛擬空間裡找成功感。同學間充滿你死我活的競爭的話,更可能令他們轉交校外的損友。

父母代入處境就會明白,返工如充滿挫敗與惶恐,又怎會喜歡工作,做得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