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 星期六

提防良好意願衍生的悲劇 《信報》

稍為讀過歷史的都明白,歷來很多人禍和悲劇往往都是始於良好的意願或崇高的理想。早在十二世紀,修士Bernard of Clairvaux就已說過:「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通往地獄的路是由良好意願舖成的。)崇高理念和對所謂「道德」的執着往往是戰爭及恐怖活動的包裝,良好意願在現今世代亦可以是逼得很多莘莘學子走上抑鬱之路的起點,看看TSA和BCA的爭議就明白。
心理學家認為,完美主義者較一般人容易走火入魔,把明明是良好的出發點化成遺禍不淺的後遺症。完美主義者往往希望所有細節都跟自己的意願來實行,只因自己覺得是良好的意願,就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及看法,更不理會持份者的利益,最後很容易就走上極端,把理性討論變成對人不對事的鬥爭,甚或為達目的,不惜使出抹黑對家的手段。良好的初衷被遺忘了,卻化為有你無我的對立,也把本來可以互相妥協、互利雙贏的局面變成零和或雙輸的遊戲。
近期的例子可參考政府建議的《香港配方奶及相關產品和嬰幼兒食品銷售守則》,守則針對3歲或以下的嬰幼兒奶粉的銷售手法,建議奶粉商及零售商不應為奶粉宣傳,廣告亦只能展示奶粉牌子名,連奶粉罐圖像都不可展示。此外,奶粉商又不能提供免費奶粉試用裝等方法促銷,甚至連嬰兒爬行比賽或餵哺母乳的指導活動都不可以舉辦,奶粉在一夜之間竟變成好像香煙那些危害健康的商品來規管!
向奶粉公司開刀本末倒置
我願意相信,政府當初提出這個守則的出發點,也是想提倡母乳餵哺,出發點是良好的,但以家長式的規管策略推行,是否最有效就值得三思。這樣下去,或許連想餵哺母乳的媽媽也會感到反感,因為她們不是不想餵母乳,而是這個社會根本沒有足夠的配套,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她們才需要以配方奶粉餵寶寶,補足母餵母乳的不便。不用說私人機構,甚至政府的寫字樓和公眾地方都欠缺可供餵母乳和泵奶的地方,working mum要餵母乳根本是難度極高的動作。
推動母乳餵哺是應該的,但不先做好配套設施,不去大力推廣和教育,又沒有鼓勵大中小企業推行母乳友善的措施,反而向奶粉公司開刀,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而更多本末倒置的例子不難在官僚體系中找到,在此就不詳述了。
私人企業又如何?為什麼一些聰明絕頂的好領袖,基於良好意願所作出的管理策略和決定,也很多時衍生出災難性的後果?管理學和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Emotional tagging 」(情感標籤),簡單來說,就是「感情用事」或偏見。因為無論多聰明的領導,總難免做某些決定時,對一些自己一手提拔的人或自己一手一腳發展的pet projects特別有感情。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太過感情用事,甚至蓋過數據和理性分析,甚至打壓好言相勸的反對聲音,那就大事不妙。好像小三TSA或後來換湯不換藥的BCA,其實當局不用這麼強硬,有很多迴旋的空間可以更妥善解決這件事情,但當事情牽涉到情感和面子,甚至是官員所說的「事件已政治化」,就很易變成雙輸的僵局。
Emotional tagging影響判斷
如何避免讓個人的感情用事壞了整個project或害了整個團隊,最基本的當然是要避免個人的利益衝突,做好公司的管治和審計。有利益轇轕,就自然影響感情判斷,其次,作為一個好領袖,為了避免自己受Emotional tagging影響重要的決策判斷,為自己製造危機,就必須有「制衡」機制,例如避免一言堂文化,多吸收來自外界和獨立的意見,以及多參考客觀的數據。如果心胸夠闊,甚至可用上「Devil's Advocate」(故意唱反調)的策略,模擬可能出現的困難或攻擊,從而嘗試找出自己屬意計劃的弱點,就可以把Emotional tagging的負面影響減低。
這些可能都只是管理學的ABC,但知易行難,沒有太多人有足夠的智慧,去戰勝自己的心魔。而能否克服這個心魔,卻正正是中庸領袖與傑出領導之分野,能否更上一層樓或能否避免為自己及公司製造災難,有時可能就是在於能否控制好Emotional Tagging這個看似簡單卻又不容易處理好的標籤。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