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談些建設性話題 《Mameshare》

小女喜歡說話,雖然很多時和她傾談比起做節目還疲累,又很多時被她問得啞口無言,但這又卻是身為爸爸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像近日和她飲茶,她老實不容氣地問,「媽媽也有東西不愛吃,你為甚麼不責罵她,卻罵我不吃這樣那樣?」一時間也不知如何回應。

當然不是每次對答都這般有趣,激心和擔心的時候也是常出現的。不過親子溝通,和世間上其他的溝通一樣,也是多好過少,愈多就能愈了解對方。隨著兒女的詞彙愈來愈多,溝通能力愈來愈強,作為家長的腦筋自然也要愈轉愈快。而這個挑戰如果能駕馭好,讓親子間能經常平等及平易地談天,對他們將來的發展,卻可能比起眾多的補習和興趣班更為重要。

很多人知道哈佛大學一個很有名的研究「The Grant Study」。這個歷時75年,追蹤二百多名哈佛畢業生的研究,是試圖從這群人不同人生階段的生活和際遇,找出令人幸福的種種因素。其中部分結果顯示,童年時感受到母愛溫暖的人,不單賺錢能力更高和工作表現更優勝,亦沒有那麼容易患上癡呆症;而童年時感受到父愛的,就沒有那麼容易變得憂慮。簡單地說,溫暖的童年,影響著未來的幸福和成功。

這看似明顯不過的道理,卻往往被現代父母所忽略。不是說父母們不給予孩子溫暖的家庭,而是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如果不留神或經常從自己角度出發,未必能讓他們感到關心和溫暖。簡單舉個例子,我們每天和孩子見面的時間不多,但回家的第一句會問他們甚麼呢?「功課做完沒有?」、「測驗幾多分?」、「今次默書合不合格?」;還是「今天過得開心嗎?」、「今天最高興的是甚麼呢?」或者「星期日有甚麼東西想做嗎?有甚麼地方想去嗎?」、甚或「今天午餐好吃嗎?」、「有甚麼東西想吃呢?」也可以是不錯的話題。

這些只是例子,小弟想說的是,有效和有建設性的溝通很多時也要是孩子想說的話題,而不單是父母想講的東西。要他們感到父愛和母愛,就要以他們作為出發點。這是我們經常要反思和提醒自己的。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知識創造者 《AM730》

小弟間中被邀請主講親子講座,不過老實說,一對子女才分別只有6歲半和半歲,小弟的所謂心得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所謂的升學之道也是讀回來及聽回來的資料,再加自己親身經驗的結合而已。小弟能力可以做到的,是把這些知識和前人的智慧融合整理,再分享給其他家長,希望互相都有些得著。
 
每次講座,在準備的過程、家長的即場反應、提問或意見,都給我反思、改正、或改善的機會。不單讓小弟有進步的空間,也同時讓我調整自己的育兒方法與心態。小弟覺得教養小朋友,也應本著這種共同進步的心態,而不是還把知識單向傳輸給孩子。如果我們鼓勵孩子多閱讀和自行尋找知識,就更應該保持開放互動的態度,視孩子為一個尋求知識的夥伴,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創建新的視野,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一張等待被填上各種硬知識的白紙。

在學習上,孩子的小腦袋也不應塞甚麼進去都要接收的。塞進去的知識,也要能隨時拿到出來才有用。現時資訊發達,就算是小孩接收資訊的渠道也愈來愈多,除了父母和長輩、老師和同學,也有來自朋友和不同書籍與各種媒體。所以向他們灌輸硬知識又好,做人處世之道又好,他們可能已經學過或聽過相關的知識與道理。父母或老師也不會是教授知識的單一渠道,甚至未必是最權威的渠道。

在這過程中,父母能做好gatekeeper的角色,守好道德與價值觀的底線就已經很好了。

2018年7月21日 星期六

蘸上新色彩 《Mameshare》

上星期說到教育孩子待人以善,對他們將來做人處世有好處。父母除了可以本身當個仁者榜樣之外,睡前夜話也是灌輸良好價值的好機會(可讀小弟前文:http://bit.ly/2yVJFaf)。不過如果每晚和孩子睡前談的都是大道理,或來來去去也是三幅被,孩子也會慢慢聽膩了吧。睡前夜話,始終最好比較隨心,在沒有前設下談談每天大小事,才最能增進感情和有效溝通。

養兒育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潛移默化和身教也要假以時日。我想要不做一個又長氣又譖氣的老爸,也要學些包裝和說話的藝術,嘗試多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同一件事,或以不同的方法和故事去解釋做人道理,才能更易把訊息傳到孩子腦袋裡。就好像把一些老舊的東西蘸上了新色彩,令人眼前一亮,又變成新的模樣了。

以故事帶出訊息與話題是很有效的。雖知道溝通的高手,往往也是說故事的能手。我相信這無論放諸成年人或小孩子的世界也適用。這也是當新聞工作者的訓練之一。記得入行初期,有前輩教小弟讀村上春樹的《地下鐵事件》和其他的報道文學,學習大師的筆鋒是怎樣把事實寫得引人入勝,吸引觀眾繼續看下去和對報道留下更深刻印象。不是說每名父母都要有文學家的本領,但能做一個好的storyteller,是教育下一代一項很好的技能。

和女兒講故事,有些時候我會不依故事書的內容講,也試過用一些只有圖畫,沒有文字的「無字天書」去講。隨心隨意地講故事,一來更順暢,二來可以因著孩子的喜好和把近日生活的事情融入其中,他們會聽得更有趣味。除了一些世界名著和經典兒童故事,其他故事家長不妨發揮一下創意。

而名著和經典,就最好原汁原味地講,一來免得他們混淆,二來幾代人留下來的智慧,必定有很多值得借鏡的地方。去年和女兒講了《狼來了》的故事,當中的教訓,她今天還記得十分清晰。但就算是這樣,小弟仍然會想其他的故事和以別的方式,去繼續灌輸做人要誠實的道理。

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公主的榜樣 《AM730》

香港也有不錯的度假酒店,暑假不一定要飛。上星期把6個月大的細佬留在家,和剛完成幼稚園旅程的家姐入住迪士尼樂園酒店,也為媽媽慶祝生日。省了一程飛機,但依然忙碌,因為酒店節目多,她可以游水和跟高飛耍太極,我就繼續做gym。

重頭戲是想了很久的「公主計劃」,光顧了酒店的公主套餐,專人為她打扮成至愛的長髮公主Rapunzel。服裝、假髮、飾物一應俱全外,化妝和攝影也頗為認真,和她爸爸媽媽當年拍結婚照相差不遠。拍完照就以一身公主造型入樂園玩,那天迪士尼陽光普照,三十多度下戴著假髮和穿著公主裙走來走去,看見她也覺得熱。但問了多次,她只是說「有少少熱」,愛美果然是女孩子天性。做父母的唯有盡開芭蕉扇和買多點水給她。

升小一前完成了當Rapunzel的心願,小女好像比去大阪還愉快。而如果你相信的話,公主也真是有魔法似的。除了令女孩子忘記酷熱天氣,還讓代入了長髮公主的小女突然間聽話了、懂事了一點。教養孩子很多時要因時制宜,她這刻喜歡長髮公主,就以Rapunzel作切入點吧。「你認為Rapunzel會不會這樣做呢?」「Rapunzel會不誠實嗎?」「Rapunzel會唔會隨便發脾氣呢,你覺得?」當女兒還相信公主,還能把公主當成了具體的榜樣時,愛上公主的好處還是比較多的。

會否擔心女兒太過貪靚?那倒不用怕,怕的是太貪慕虛榮和因而損人害己。但如果能真正向公主們學習,好果父母引導得宜,應該也不會容易變壞吧。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有些事情不能教授 《信報》

上星期和一群中大人聚餐暢飲,敍舊之外,還暢談由中大校友會聯會主辦的慈善舞台劇《摯愛》的創作和籌備過程。這套籌款劇來頭不少,不單會在香港和溫哥華等四地巡迴演出,創作和演出團隊更是粒粒皆星,包括幾任中大校長和副校長、校董會成員、大師級的鍾景輝、冼杞然、何文匯、陳健彬及編劇梁鳳儀等等。雖然小弟不是中文大學的舊生,但看到這群大師的熱誠和積極性,也確實有點被感染。
席間問到梁鳳儀劇的內容,她賣了少少關子,只說故事涉及金融、愛情和香港人及中大人的奮鬥故事等等,時空大約是五十年代至沙士肆虐期間。寫金融圈故事和恩怨情仇是梁鳳儀的強項,小弟也拜讀過她的作品。原來高峰期她一年可以出版14本小說!作品總數更達103本,實在很驚人!她說還有很多本小說寫到中段寫不下去,就乾脆掉進垃圾桶,否則產量可能更多。
然後大家又談起中大歷代的大儒、創作之道及寫小說的技巧等。說到創作,梁鳳儀和其他幾位文化界朋友也異口同聲說,寫小說和創作不能教,亦真的沒有方法教得好。有大師也說過,不是不想開班授徒,而是寫小說之道不可能傳授他人,主要還是靠自己的修為,多讀多想多寫,慢慢領悟出來。
時日磨練再領悟
事實上世間很多事情,諸如管理、創業甚或待人處事,都只能教授基本的道理,一本本「How To」和「Self Help」書籍也只能歸納一些過來人心得和理論。坊間大量的企管書籍和商學院的研究,很多都是已經成功的名人談及奮鬥過程,和一些empirical studies。這些或者都是重要的參考,但沒有人會讀遍有關Steve Jobs的書籍,就可以照辦煮碗地走同一條路。
可以肯定的只是,讀愈多前人名人的故事和多點管理大師的研究,愈容易有書到用時的一天。而最終能領略多少,境界去到多高,確實要時日磨練、累積經驗和靠領悟回來。
大公司的管理團隊除了在招聘過程中找尋最適合的人選,和提供一系列培訓課程提升他們的技能外,最終也得靠員工本身的經驗和臨場判斷,去解決每日的難題及避免引發災難。你可以說最重要是請到轉數快,或能善解人意的員工,但所謂高轉數和醒不醒目,也是基於經驗和汲取教訓換回來的本能。正如有經驗的酒店大堂主管,一眼就能看出客人大概有什麼需要,主動提供適當的協助,這也很多時區分了酒店的服務等級。
拚勁和經驗互補
對於一些在公司工作了很長時間,或經驗豐富的員工,有人愛冠以「老海鮮」這個難聽的形容詞。雖然某些人在位太久或許會尸位素餐,不過大部分有一定資歷的員工的在職經驗、解決難題的技能及對內對外的關係網,又確實是很多公司重要的人力資產,也不是金錢和學歷可以換取回來的。就算能傳授給別人,都可能是長時間跟着亦師亦友的老闆學回來的管理技巧,不是去幾個workshops,聽幾場seminars就會明白。
在人工智能的世代,很多初創企業也英雄出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創造出一隻又一隻成功的獨角獸。年紀和創意未必有直接關係,但無可否認青年人有拚勁又貼地,或者比起部分有經驗的企管人更能衝鋒陷陣。不過每間企業,甚至每個部門,如果團隊裏有些富經驗和有歷練的員工,可能會更加健康和平衡。這不是說資歷高的人要永續下去或阻礙年輕一輩上位,而是很多東西是相輔相成,拚勁和經驗也應該是互補的。
很多未能教授的事情,共通點是通過實戰才知龍與鳳。有些人早些悟出成功之道,有些人會晚些。而最終能成功的,甚至再進一步,能創立出獨特的創作和處事風格的大師,都是勇於嘗試,不怕摸着石頭過河的不確定性,及不怕可能面對的困難與失敗。
這是一個既看過程,也看結果的學習。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有些事情不能教授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仁者無敵 《Mameshare》

電影《Wonder》有句名言,「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and being kind, choose kind.」這句說話不單適用於電影中的角色,放諸四海我認為都適合。雖說現時社會競爭激烈,連小朋友也不例外,因為部分家長之間的競賽會蔓延下一代,但小弟始終相信,正是在這個科技如日中天、社會好像愈益功利的年頭,如果能自小植入侍人以善的處事方式給孩子,對他們的未來的裨益就更大。

中產父母的理想人生,應該是孩子入讀名牌幼稚園、小學、中學,再在DSE或IB考取佳績,然後入讀大學的所謂神科,再找份高收入的穩定工作。坦白說,如果我兩名子女能踏上這條坦途我也會很安慰。但要踏上人生的坦途,難免要一關一闗地過,在不斷的比拼中,一次一次的勝出人生的淘汰賽。在這過關斬將的過程中,難免遇上很多人性的考驗,與並不太友善的對手。這些有你沒有我的競爭,在名校中可能會更加白熱。及早為子女作好預防和學習應對,確實有實際必要。

如何作好應對的準備,或許可以由心態入手。以「仁」為本聽下去好像很高深,但看過《Wonder》就會明白,「choose kind」未必是遙不可及的行為,而是每天都能作出的抉擇。《Psychology Today》的心理學家把Kindness定義為「a behavioural response of compassion and actions that are selfless; or a mindset that places compassion for others before one's own interests.」凡事耐心一點、和善一點、對同學寬容大方一點,或許短時間內會吃點眼前虧,但長遠來說,必定更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友誼,在需要別人支援的時候亦自然有更多人願拔刀相助。

在這個溝通及人際關係比任何時代都重要的人工智能世紀,也惟有仁者才能長遠地和持續地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且待人以善,起碼每天能活得快樂一點。日本有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善良的人因為懂得感恩和幫助有需要的人,因而更能感受到自身的幸福。亦由於仁者多數富有同理心,因而更能廣交好友和減少敵人。亦有研究指,善良的人抗壓和對抗負面情緒的能力較強,長遠心理比較健康。

那如何慢慢把待人以善的訊息,有效地灌輸給孩子呢?除了父母本身要侍人以善外,還有甚麼事情可做?下星期再談。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不靠運氣贏十二碼戰 《AM730》

世界盃去到最後階段,在淘汰賽制裡,法定時間打成平手就要十二碼決勝。很多球評家愛以「最殘忍方法」來形容十二碼戰,很多家長看球賽時,亦會隨口說勝出十二碼是好運,輸了就不好彩云云。
 
這是事實嗎?十二碼真是大部分靠運氣?球王會射失十二碼,就等如這是殘忍的方法?其實明知十二碼是最後用來分勝負的方法,一隊國家隊的領隊會不去鑽研和練習嗎?國際級的球員又會不去苦練射術和撲救嗎?互射十二碼不單靠球員個人技術,事前的數據分析、隊員習慣等資料搜集、心理訓練、對手弱點研究、主射球員的排序等等,全部都是科學和可以預先部署。單是「keeper dependent」與「keeper independent」的戰略選項,已可能涉及game theory的範疇。十二碼決戰,絕不是比併運氣,而是鬥智鬥力鬥心理,任何一名不努力鑽研和預備十二碼戰的領隊都是不稱職的領隊。

技術之外,能駕馭萬千的目光及背負國家期望的壓力,是球員的最大考驗。事實上球員名氣愈大,壓力也愈大。不過真正的球王,理應是球技和心理都有上佳質素。球王不是不會射失十二碼,而是射時不會怯,不會露出懼怕的眼神。有研究曾指出,愈能直視守門員眼睛的射手,把球射入網的機會就愈高。

世間事物當然都有幸運成分,但不只一個運動明星曾說過,愈努力練習的人就愈幸運。教導孩子,不要隨便說勝負取決於運氣,而是應不斷重複強調,任何事情只要做足預備,就必定比對手好運。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他未必聰明 《AM730》

太空館翻新後首次帶小女去看全天域電影《尋謎亞馬遜》。想女兒多點接觸科學,就由她最喜歡的動物與昆蟲入手。
電影講述英國探險家貝茨(Henry Bates,圖)的故事,他花了11年時間在亞馬遜雨林研究動物變異,發現了八千多個物種!期間多次面對死亡與絕望也沒輕言放棄,最後成功找到動物變異的證據。雖然他沒達爾文那樣聞名,但卻為達爾文進化論提供十分重要的實證,影響整個世界的科學發展。

節目開始,鏡頭已出現一個個新奇罕見的物種,包括像蛇頭一樣的毛蟲和像雀屎的甲蟲。小女雖然喜歡看動物圖書,在YouTube也看過不少新奇動物,但電影仍教她目瞪口呆。由於喜歡動物,她說過志願是當獸醫或研究動物的科學家。電影裡貝茨對動物的研究她雖然只是一知半解,natural selection她也未必明白,但貝茨離鄉別井研究動物的故事卻讓她十分好奇,不停追問他是否很厲害和很聰明。

我就打蛇隨棍上,說貝茨很厲害,因為他很努力,為了理想連死亡都不怕,而且對科學研究作出重大貢獻。但他就未必很聰明,因為電影講述他對某些問題也一直想不通,只因鍥而不捨,終於帶點幸運才想到答案。所以天生聰明與否不是最重要,為了抱負孜孜不倦努力,才是科學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在講求STEM教育的今天,很多家長被林林總總的課程和圖書吸引,而我就希望最後能打進小女腦海中的,不單是新奇的物種和科學理論,而是never give up這幾個字。

贏取尊重 《Mameshare》

如果孩子熱愛足球,世界盃期間就有福了。作為家長,不妨多和他們一起看直播和討論球賽,反正現時多數學校已考完試在等放暑假,總比看無謂的電視劇有益。

兩代人一起看球賽,除了增進親子感情外,亦可能有意無意間帶出些做人處世的訊息道理,或能收潛移默化之效。看球賽,除了可以灌輸體育精神與做人要有鬥心等等之外,體育比賽可以領會的人生智慧實在很多,隨便說一些都可以是親子話題,特別是遇上子女喜歡的運動,入腦就更易。例如日本隊盡了力氣,拼出了百二分努力,雖然輸了球賽卻贏得普遍的尊重,打出了足球小將的精神,成功爭取到另一種光芒。

反觀有時球場上的勝利,反而會讓球迷反感。上屆世界盃冠軍德國慘敗給南韓後,不單沒有太多人同情,反而出現了大量落井下石的嘲諷,部分原因是德國隊員咎由自取的。上屆很多人記得德國大勝巴西7:1,令很多巴西球迷心碎。這場比賽令不少德國球員自豪不難理解,但部分人賽後不斷拿這場賽事出來嘲笑巴西隊,一次又一次在對方傷口上灑鹽,就令很多人看不過眼,其中比較乞人憎的是卻奧斯。開玩笑理應適可而止,特別是當別人覺得不好笑的時候。但卻奧斯過了幾年還繼績拿7:1這個比數來開玩笑,新年時在社交網站說新年快樂,就特意用上巴西和德國旗,代替1和7兩個數字(圖)。剃人頭者,別人亦自然會剃其頭。有網友在德國恥辱性地輸給南韓後,就回敬一句,以南韓和德國國旗代替2和0兩個數字的「2018快樂」﹗

贏球賽易、贏尊重難,球場如是,做人如是。甚麼叫有品、甚麼是無品,很難三言兩語說明。勝不驕、敗不餒,這些口號式的智慧,也要慢慢浸淫才能真正領悟。要讓孩子上心,最好當然是通過他們喜歡的活動來引導,看球賽可能就是其中一個最佳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