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認識、愛上、學習 《Mameshare》

音樂成績卓越的男拔萃校長鄭基恩曾說,小朋友通常到了八、九歲,音樂上的技巧會突飛猛進,三、四歲開始學樂器和八九歲才開始分別不大,最重要還是他們喜歡。話雖如此,很多家長很早就讓孩子學鋼琴或其他樂器,無非怕落後於起跑線。
小女四歲開始接觸鋼琴,但只是一星期上一次堂的玩樂性質,沒有太多練習,更沒有報任何考試,因為只是讓她接觸一下音樂,沒打算拿證書去報考學校。孩子還小,逼不來、也沒有必要逼她學這學那。接觸音樂和舞蹈,就由她喜歡的《天鵝湖》開始,當她聽到美妙的音樂,看到漂亮的舞衣和優美的舞姿,就自然產生學習的興趣。潛移默化、多看多接觸,才有機會令孩子慢慢愛上,正式學習時才更愉快和用功。
好像每年的太古「港樂.星夜.交響曲」就是很好的機會,讓小朋友接觸高質素的入門古典音樂表演。今年的曲目相信精心挑選過,很合小朋友口味,有《星球大戰》、《龍貓》、《拉黛斯基進行曲》、《藍色多瑙河》加上和煙花一起出現的《1812序曲》等,全部都很易入耳。在場的小朋友很多聽得手舞足蹈,沒半點悶場。問小女是否想有天能彈出這些音樂和上台表演,她立時不斷點頭。古典音樂原來可以一點也不沉悶,小朋友也不一定要大人牽頭催迫才會愛上和學習。近年香港管弦樂團也舉行不少以家庭為對象的音樂會,也是希望向小朋友推廣古典音樂。傳統中國戲曲也是這樣,向小朋友投其所好,吸引他們多點認識,再希望在家長的推動下,愛上和學習。
試想如果這個先認識、再愛上和學習的過程倒轉了,小朋友根本並不認識一樣東西,也未產生興趣,就被拉去學習,甚至被迫不斷練習來應付考試,他們又怎會愛上這事物呢?因此不少人考完八級琴後都不會再打開鋼琴蓋,因為他們從未愛上彈琴,甚至可能根本未曾真正認識這東西。
套用於其他如學業等方面,道理也是一樣。任何事物都應該先接觸認識,從而產生興趣和慢慢愛上,自然在學習上也容易得多,和有熱誠得多。到時家長從旁鼓勵或給力,也更有效率吧!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你死我活不如優勢互補 《AM730》

又到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出爐的時間。香港制度頗為複雜,家長亦可能面對「策略」和抉擇上的困難。單是選擇官津學校或直私國際,可能已令部分家長失睡多個晚上。
 
反觀近年不少人讚譽的芬蘭呢?原來芬蘭家長很少這類煩惱,因當地連私校和私立大學也沒有,選擇不多。而芬蘭教育工作者常掛在口邊的名句是:Real winners do not compete(真正贏家並不比併)。這不等如芬蘭孩子之間沒有競爭,始終不是每人能升讀大學或入讀心儀學科。

然而他們的教育或培育思考的方式,是注重合作大於競爭。這或許和本港學生及家長自小就拼個你死我活的主流意識有天壤之別。就算要建立孩子的鬥心,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分別已經很大。

如果未來社會比現在更著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那麼這兩種不同的思路,可能已經構成孩子間競爭力的分野。能夠視新結交朋友為潛在合作伙伴,就會想到大家有甚麼優點長處,可以互補和產生協同效應,合作空間自然大。相反,常常視身邊人為潛在競爭對手,自然處處防備,難以交心,合作的機會自然細。

究竟經常本著優勢互補的心態去待人處事,還是處處以零和的思路去競爭,更易找到合作伙伴呢?哪個溝通能力會更佳呢?答案明顯不過。而這些思路和心態,也跟父母的處事方法和薰陶有直接關係。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善用數據為學生減壓 《信報》

教育是施政重點之一,政府亦承諾投放更多資源在這範疇上,社會對於相關改革或減輕學生壓力的討論,近年亦沒有停過。香港教育算是比較多元化和選擇豐富,雖然經常被家長批評學生壓力太大、功課和操練太多,但總括來說,整體質素還算不錯。
天虹校TSA躍進啟示
女兒升上小學後,小弟沒有鬆一口氣的感覺,思考更多的都是教育問題,特別是所謂的快樂學習。世上沒有免費午餐,要得到某些技能和知識,就必須付出一定代價。如果誤以為知識可不勞而獲,又或每天玩玩遊戲就可以習得,家長也未免太天真。事實上,很多家長朋友認為直資、私校或國際學校雖然學費較高,但孩子可以更快樂地學習或起碼功課少一點,故值得花多點力氣去報讀,同時付錢上補習及興趣班。
不過,孩子要成才始終要家校合作,培養毅力和好奇心。隨着競爭愈來愈激烈,很多私校或直資學校的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亦水漲船高,也不再是功課特別少。最大分別只是資源充裕,家長亦普遍較富有,學習的配套多些罷了。
那麼,學習質素是否就和投入的資源成正比?又是否多些功課、補習及操練,就能提升學業成績?就能鍛煉出毅力和好奇心?我不敢妄下結論,不過小弟最近和一些教育工作者交流,從中得到不少啟示。
很多人聽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的故事,傳媒亦常訪問其教職員和到校採訪有關教育的議題。最近,小弟因緣際會認識了天虹小學的課程發展主任陳奕鑫,聽了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他說,最初來到天虹小學時,TSA不達標。一般欲提升學生TSA成績,最傳統做法當然是補課和多做補充練習,期望「將勤補拙」。再不達標的話,體育課或音樂堂都要犧牲改為做補充。多加操練以提升成績,相信是最多人想到的方法。不過,陳主任說他們決定反其道而行,減少功課、不做補充、拒絕操練,甚至還減少考試。結果呢,兩年後TSA成績大躍進,全面達標了。這個結果竟和傳統智慧背道而馳。
天虹是怎樣做到的呢?我相信和該校的老師花了很多心機有關,陳主任透露,當中主要是借助科技和數據。他舉例,數學老師會把課堂最後10分鐘,留給學生用平板電腦做有關的問答題。這10分鐘的練習,除了可加深學生記憶,更重要是能讓老師收集數據。例如某條問題特別多學生做錯,就證明很多人不太明白該題目,老師便記錄在案,於下一堂預留時間再講解這個學生較弱的概念,令他們真正理解,未來就不會再輕易做錯。
運用科技針對弱點施教
這種針對性的教學,比起漫無目的地補課和濫做補充練習,更精準地按學生弱點施教,不浪費師生時間,亦避免因過度操練使學生疲於奔命,進而失去學習興趣。一來,學生明白了原本不懂的概念,可能會激發他們的滿足感和求知慾;二來,校方每天收集學習進度數據,長此下去,學生更能事半功倍地學習和取得成功感,學校亦能掌握學生的大小數據,調節教學進度和方法。
在香港,運用科技和數據於教學上或許還未很成熟,天虹小學的例子也須更多時間去驗證,教育改革亦宜逐步摸着石頭過河。不過,這起碼反映科技及數據是教育的一條出路,也的而且確可減少不必要的操練和壓力。如果有更多學校在日常課堂裏收集學習進度數據,那麼,相關的評估和TSA或可考慮減省甚至取消,畢竟其用意也是收集數據。假若學校能更即時了解學生進度,測驗和考試的次數亦可相應下降,或能讓學生在更少壓力下,學習更多有用的知識。
對家長來說,也可反思操練的作用。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藥石亂投不單不會改善成績,反而可能扼殺小朋友的學習興趣,甚至進一步構成情緒及家庭問題。就算家長有充足資源,很多事情都不能簡單地外判給補習老師和學校,亦不是加強物質上的獎勵就能提升成績。
自己知自己事,家長應最了解子女的強項和弱點,怎樣才能提升學習動機與毅力,須多動腦筋和以更開放的態度去審視。肯定的是,若只依賴功課和操練,不單過於食古不化,思路亦太狹窄了。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問題是他們都照做! 《Mameshare》

和小弟差不多年紀,又喜歡英倫搖滾樂的,大概不會不喜歡Queen(皇后樂隊)的歌曲。最近看了Queen的傳記式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又回味到那些年英倫搖滾的全盛時期,又被強勁的Band Sound弄得熱血沸騰。
戲中的Freddie Mercury有一段迷失,和樂隊決裂的時期。到他醒覺浪子回頭,跟隊友的一段對話頗有意思。他說離隊後跟他工作的新團隊十分聽話,吩咐他們做甚麼「他們都照做!」問題正是因為這樣,沒有隊友們從前的批判與懷疑、沒有火花和刺激,做出來的效果並不理想。所以他需要這班他稱為家人的隊友,需要他們的批評和意見,才能做出好的音樂來。
忠言逆耳。雖然人喜歡聽奉承的說話和別人的認同,但如果你說甚麼伴侶都同意,特別在育兒和教育上百分百奉行你的意見,那又是否好事呢?事實上沒有人甚麼都是對,有不同意見,甚至間中有些爭論才算健康。我們都需要鏡子,照出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點,才可以進步和改善。如果連家裡最親的人也不老實說出自己的意見,還會有誰人說真話呢?只要我們出發點是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好,而不是為了一己的面子與自尊就可以。
子女的教育問題往往是夫妻的爭拗點,特別初次面對升小一的難關。如果你和另一半在整個過程意見完全一致,那就真的恭喜你。但更多情況是彼此有理念上或策略上的不同想法。下星期自行分配學位就會有結果,這已可能是很多家長的人生交差點。因為如果成功獲派學位,就要決定是否註冊。註冊的話就要放棄正報考的直資學校或部分私校。不註冊的話,萬一最後直資夢落空就要接受「大抽獎」的患得患失。這些時刻,有必要大家冷靜和坦誠地說出彼此的想法,再往對方的立場去想,然後求同存異,共同達致彼此都贊同的決定。決定以後這就是一家人的抉擇,無論結果怎樣也要一起去面對,不要再互想埋怨。
為了孩子的幸福,一家人沒有分裂的本錢,必定要團結向前。但一家人,也自然有拗撬、爭執。作為父母,有必要學習怎樣處理夫妻間的不同,一方面是為了家庭的完整健康,另一方面也是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相聚一刻 《AM730》

很多家長朋友想找份朝八晚四、五天工作的工,無非是為了配合子女上學時間,早上可以送他們上課,放工後又可陪他們做功課和玩樂。然而現實是,很多家長能在八時前回到家已算幸運,至少還可把握孩子睡覺前的短短一小時,檢查功課、執書包、和說說故事。

像小弟近日上夜班,就連最珍惜的睡前小語也辦不到,只能和小女短短地通個電話。因此無論多麼晚收工,凌晨一點或兩點睡也好,每朝必定六時許起床,為小女準備早餐和上學的東西,再送她上保母車。這大半小時的相聚,也是每天最寶貴的時間。但當家長的就會明白,這也不是最佳時間,因為每天上學前也如打仗一般,十分緊湊。特別是小朋友早起通常不大清醒,手腳特別慢,你急他們不急。但亦正是這樣,經過這兩個多月「培訓」,小弟也練出更大的耐性與寬容。

就算不用返夜班,香港大部分父母每天和子女相處的時間實在不多。雖說和孩子做功課或溫習都很勞氣,但既然每分每刻的相聚也那麼寶貴,為甚麼每每要令自己血壓上升,又令雙方都不愉快收場呢?與其鬧完一輪後自己後悔,不如嘗試多點體諒,多放點愛心在大家的相處時間上。子女要教,但父母是在教育他們,還是在失控地向他們發脾氣,我相信就算是年紀小小的孩子們,也還是感覺得到的。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成績名次有多重要? 《Mamesahre》

已故物理學家霍金在遺作《大問小答》回憶了一件頗有趣的往事。當年在牛津大學讀書時,他說由於不夠勤力,學業成績並非特別超卓。畢業時介乎於一級和二級榮譽之間,要接受教授面試。教授問他畢業後有甚麼打算,他說想做研究,並表示如果讓他以一級榮譽畢業,會到劍橋大學做研究;而如果給他二級榮譽的話,他就會留在牛津大學。
結果他以一級榮譽畢業,去了劍橋,然後一切都是歷史了。
霍金的活動能力十分有限,但腦袋卻有遊走無限的能力,甚至去到宇宙的邊際,嘗試探索和解答宇宙起源等極為抽象的世紀難題。霍金的成就與智慧,很久以前已得到世界公認,但他不是自小就被標籤為神童,測驗考試成績也並不突出。但這些重要嗎?我不知道霍金年少時會否介意成績不夠好,但如果他不在書裡提及,大概也沒有人覺得重要。甚麼一級二級榮譽、考第一或第二,到了人生的一個點就會變得沒有多大意義。
那麼家長們為何那麼著緊一次半次的考試名次呢?甚至聽過只是小一的學生,四周去打聽同學仔的測驗分數,看來是父母的旨意吧。但就算「贏」了大部分同學,又代表甚麼呢?花時間和心力去和別人比較,不如看多兩本書,或和朋友玩耍也更有得著吧?
霍金以外,很多舉世無雙、前無古人的大師,相信亦不會介懷從前的成績、名次、甚至獎項。像剛過身的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先生,又會因為沒有拿過諾貝爾文學獎而遺憾嗎?事實如果人到中年還在回味大學,甚至中學時的名次或獎項,也可想像這人的成就有多高吧?
很多人像霍金一樣,成功不是因為成績特別好,也不是因為年年考第一,而是因為那顆強烈的好奇心,和面對無限困難也盡力克服的能耐。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全方位教育 《AM730》

小女的學校在當眼處展示了聖經金句「你們為我這些弟兄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事,就是為我做了。」相是希望學生從小多心別人,特別是弱勢的社群,身體力行。
 
人的貴賤,不在乎財富與知識多寡,而是在乎於內心與行為。好的教育自然也應重視心術和德育。作為家長除了日常教孩子禮貌和品行,簡單如主動打招呼及禮讓等等之外,有機會最好身體力行,和小朋友一起認識社會或參與義務工作,由賣旗、慈善步行、到關懷有需要的人也是周末親子好活動。

星期天趁返工前的早上,和小女跟港大校友會去探訪獨居或低收入長者。這是她首次接觸需要關懷的陌生人,由最初的靦腆到在公公婆婆面前流露調皮一面;由起初不願開口到後來口若懸河,對小女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教育。小女說印象最深是一名意識已開始模糊的婆婆。和老伴一起居住的她,一開始就當是孫女而牽著小女的手。雖然沒有言語交流,但相信在探訪的短短半小時,小女已感受到婆婆對孫女的愛。我亦希望婆婆感受到小女送上的關心。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要吸收知識,最好親身參與,透過實習和實驗去獲取。關心社會、面向世界,也不能單靠上課或看書。如因功課太忙或太多興趣班及補習,而錯過一些融入社會、關心他人的機會,對小孩子的全方位教育,其實是打了個大折扣。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親子跑的觀察與感受 《Mameshare》

小弟不是跑迷,每年只參加迪士尼的「10K Weekend」親子跑。小女今年首次跑3K,我和太太就陪她三人行一起走。小朋友精力無限,3公里,對這名小一生也沒有甚麼難度。看小女跑一會、行一會、再跑一會、又和卡通人物合照一會,很快就終點在望了。
平日不鼓勵小女隨便周圍跑,怕她容易撞傷或跌傷。難得一天可以盡情地走,就對她說只管向前跑,想跑多快就多快,爸爸會一直跟在後邊。結果偷看她時發現她面上沒有辛苦的表情,很多時是展現出快樂的笑容。快樂真是可以很簡單。有些時候怕她太早用盡力氣,就叫她去排隊和卡通人物合照,順便可以透透氣。但連平日她喜歡的Zootopia人物,她也好像不太情願停下來去拍照。原來她怕落後於別人,「我們會否輸掉呢?會否跑包尾呢?」小弟安慰說,這次不是和別人比賽,而是挑戰自己,只要能跑畢3K都會有獎牌,她才放心和喜歡的Judy及Nick合照。到衝線的一刻,她興奮地舉起雙手,迎接她那面美麗的獎牌。
不用多說,跑步是鍛鍊身心的好運動。不過跑步也是一個見自己的過程,先要戰勝自己,也要懂得量力而為。當女兒有點不自量力地說明年要挑戰10K時,我雖然喜歡這種鬥心,但也對她說任何事情要有成績,不單單是有求勝的心就可以,而是要刻苦地練習,也再有正確的指導才行。只要她喜歡,小弟很樂意讓她跟教練學習,但很希望她明白,跑步和很多事情一樣,也是先見自己,才能去見別人、見天地。
香港的父母又好、小朋友又好,有時太著重於和別人比較,也誤以為鬥心就是要戰勝別人,考第一或拿金牌。其實很多時,勝負不一定是絕對,正所謂「論武功,俗世中不知邊個高」。如果孩子能夠學好先見自己,有挑戰自己的心,更有自知之明的知慧,那麼甚麼名次、甚麼勝負,就一點也不再重要了。

扣分不如加分 《AM730》

測驗考試評分太淺易就難分出高低;太艱深又可能令學生壓力大吃不消。讀過一本書,有大學教授想出把滿分由100分加到120分,學生的成績其實沒有分別,只不過原本拿40分的變了60分、拿80分的變100分而已。但這卻成功地讓學生開心了、壓力少了、對這位老師的評價也高了。雙贏!心水清的學生必定明白,全部學生加20分等如全部沒有加分,不過這把戲又確實起到安慰的作用。


人有不太理性的一面,而正面或負面地標籤同一件事,效果也可能南轅北轍。在小女學校的家長會上,課程主任說,在一些測驗或評估中,會有一些bonus questions(獎勵題)是比較深的,學生不懂作答不會扣分。但如能解答就可獲額外賞分。這樣做和把題目訂得艱深但答錯扣分,本質上沒有分別,最終也是為了區分出學習能力的高低。不過一個用正面獎勵的方法,鼓勵學生挑戰難度;另一個就以較負面的方法,懲罰達不到高水平的學生。

拿不到賞分的壓力,應該不及怕被扣分的壓力大吧?反而今次拿不到獎分,可能成為下次加把勁奪獎的動力。而且獎勵激發出的向上爆發力,或許比起害怕失分的動力為大。始終正面比負面好,加分總比扣分好吧?

除了測驗考試,其他方面又是否也可以以正面和獎勵,而不以負面和懲罰的方法去和孩子相處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6%89%A3%E5%88%86%E4%B8%8D%E5%A6%82%E5%8A%A0%E5%88%86-148984?fbclid=IwAR2avuhydtrT58A9N0aFYkqbVqAM1BvQik4vaxcnrYEY3g6gp4zBZjEN7uE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令爸爸驕傲 《Mameshare》

為人父母甚艱難,但亦有很大滿足。當了父母後,人生多了很多考慮和難關,但亦多了很多所謂的proud moments(驕傲時刻)。甚麼東西讓父母自豪或驕傲因人而異。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畢業禮、第一次拿到獎狀等,相信都能催很多父母的淚出來。
有人會因考入心儀學校,或每次默書測驗穩列三甲感到驕傲;有人就為子女在音樂廳或運動場上奪獎而自豪。一步一腳印,每個腳印小弟都總有不同的感動位,但要數到讓自己驕傲的時刻,老實說暫時沒有太多。不是小弟要求高,也不是說小女做得未夠好,事實她已經算乖。而是讀名校又好,成績優良又好,最多只是人生較漂亮的起點,未來仍然很遙遠,要有所謂自豪的感覺也太早了一點。
反而最近一件小事讓小弟感到少少驕傲。事緣小女班上有小朋友請了數天病假,其後那女孩的爸爸告訴小弟,女兒在小息時主動跑去慰問剛病癒的同學,令他覺得小女很有愛心。自問家教或身教也做得未夠好,也不肯定她有沒有學到我們的壞習慣,不過媽媽經常強調心地善良的重要,這點小女或許有意無意間記在心上。
雖然這次是很小的善意,但小弟覺得小朋友能主動展現善良一面,比起10次測驗100分,打下了一個更好的基礎。因為知識易得、品格難求。學業或知識上落後別人一點,總有機會慢慢追上來,不過一旦心存惡念,往後就較難糾正。小弟但願能通過鼓勵與讚賞,讓她在善良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亦對自己說要多抽時間,和女兒去關心社會或多做公益活動。
人生是每步每步的累積,每步也對日後有大大小小的影響。相比起成績等硬知識,兒女的善良及同理心等軟實力,對他們將來的影響更大。亦是這些軟實力,令小弟這個爸爸更感驕傲。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8/11/02/%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4%BB%A4%E7%88%B8%E7%88%B8%E9%A9%95%E5%82%B2/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大問小答》 《AM730》

英國已故物理學家霍金遺作《大問小答》(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深入淺出地解答一些熱門問題,比起暢銷書《時間簡史》容易明白得多。不是唸科學的,也不妨當消閒書來看。霍金邏輯嚴密,有理有據,文字淺白,就算他的答案未必人人認同,起碼能刺激讀者思考。
 
序言「Why we must ask the big questions」一章已很好看。霍金回憶中學時,同學以「愛因斯坦」戲稱他,不過卻不是因為他成績優異(事實霍金的中學成績只屬中下游分子),而是他對很多事物都好奇,喜歡和朋友詳盡討論不同的題目,包括一些大問題如宇宙是否需要上帝創造、又是否永恆不變等等。霍金的故事足以證明,單是學業成績不足以衡量學生將來的學術成就,反而好奇心遠比分數重要。

至於怎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第一步或者是鼓勵他們像霍金一樣,多點提出問題。然後再和他們一起討論,或鼓勵他們自己尋找答案。能否即時找正確答案不是重點,提出好問題的能力,可能比起找到答案更重要。正如霍金的好友Kip Thorne為他致悼詞說:「牛頓留給我們答案,而霍金就留給我們問題。」但正因他提出的問題,人類才能更接近理解宇宙起源的奧秘。《大問小答》再次提醒小弟,學懂問題和激發孩子好奇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