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菲比斯的成功之道 《Mameshare》

上星期到會展,參與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辦的「國際慈善論壇」。論壇的講者粒粒皆星,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教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uhammad Yunus,及著有《What Money Can’t Buy》和《Justice》等暢銷書,以深入淺出筆觸,刺激讀者思考道德問題的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Sandel等蜚聲國際的學者和智者。
小弟亦有幸一睹,由頂級運動員變為慈善家的菲比斯及姚明的風采。雖然沒有機會深入交流,但能在午餐會見到奧運23面金牌得主菲比斯分享心路歷程,已是很難得的機會。菲比斯說,無論多麼有天份或擁有多麼完美的體型,任何成就也離不開兩點:
第一,必定要有明確目標,不斷向目標邁進。他不是自小就夢想成為奧運冠軍,但自小就將「Can’t」從自己的字典中剔除,勝利就是目標。
第二,他說「Hard work pays off」,努力會得回報。想達到目標,爭取勝利,嚴守紀律和刻苦的訓練都必不可少。被問到他有沒有試過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他坦言總有落敗的時候,但就不會抱怨命運或找其他藉口。菲比斯說,來到泳池比賽,勝也好敗也好,都是反映自己的付出,所以任何成績都是他應得的。準備有多充足,訓練有多刻苦,就得到怎樣的成績。
菲比斯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Repetition is the highest form of learning.)小弟明白很多家長未必喜歡所謂的「操練」,這或許也是個較為負面的名詞,但事實上很多事情要做出成績,不停練習基本功是必要的。就算頂級運動員或音樂家,也要每天反覆練習同樣的東西。學習知識某程度也一
樣。沒有基礎,又何來融會貫通?沒有基本知識,又何來發揮創意?以菲比斯為例,他年幼時被診斷出ADHD,於是他媽媽就選擇讓菲比斯以游泳來舒緩。結果他不單不害怕不斷在泳池來來回回的訓練,反而樂在其中。結果菲比斯媽媽在逆境下的選擇,栽培出一代飛魚!
操練未必一定負面,卻絕對是因人而異。家長們要警惕的,不應是操練本身,而是盲目和漫無目的的操練。如果找到了熱誠所在,或認定了奮鬥目標,重複和刻苦的練習或學習就不會再那麼可怕,反而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讓缺乏成為推動力 《AM730》

有朋友在資助小學擔任校董會成員,聽她說起學校營運管理的奇難雜症,的確大開眼界。一樣米養百樣人,一間學校近千名學生,千多二千名家長,年中自然不少奇人奇事發生。小弟很敬佩在學校工作的教職員,每天為莘莘學子解決學習和自理上的大大小小問題。當想到每名老師要同時應付三十多個小朋友,小弟已甘拜下風。

喜歡和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交流,很多他們的故事也很有趣和啟發性,當中亦不乏勵志故事。朋友說學校設有獎學金,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升中的學習費用。而過去多年奪得獎學金的,無獨有偶都是小二或小三才來到學校的插班生,他們入學時很多連最基本的英文也不懂,而且都是家境較為清貧的。

從不喜歡簡單地把人與東西歸類,只想強調學生的出身不是重點,而是這群奪得獎學金的同學有個共通點,都是起初落後於起跑線,都是資源比較缺乏的一群。家境較好而父母又願花心機栽培,當然在學習上有優勢。不過事實證明,先天資源不足的孩子,如能化缺乏為發奮的動力,就算在教育日益功利化的今天,仍然能有出頭天。

要化不足為推動力並不如想像中容易,路也必定比別人艱辛。相信每個成功的故事背後,都是血、汗、與淚的交織。其實當知道自己比別人不足時,可以選擇埋怨自己的出身和家境,也可以說別人的成功是僥倖和靠父幹;但亦可以像那群獎學金得主一樣,選擇急起直追,把缺乏化為上進的燃料。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山竹帶來的教育機會 《Mameshare》

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就算做過多次風球下戶外直播的小弟也感到害怕。最擔心是窗戶承受不了強風,危及家中的兩名年幼子女。從新聞和facebook看到的一幕幕可怕畫面後,深感安然過度風災已經是萬幸。
也慶幸風災沒有為香港帶來嚴重的傷亡,但山竹的破壞力卻仍然很厲害。多個地區都是重災區,有屋苑斷水斷電,有道路被倒下的大樹阻塞,有學校損毀嚴重……幾乎所有香港人的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小弟母校拔萃男書院風暴後亦滿目瘡痍,塌樹處處,從相片看來破壞也頗嚴重。因此星期日教育局還未宣布停課,校長已宣布星期一不用上課。而且還在校內發動「山竹行動」,要求所有學生復課後第一天穿便服回校,以便第一節課用來同心協力清理校園。其實學校的員工很能幹,相信有能力在停課期間做好善後,但讓同學參與卻是一次很難得的教育機會。
多個受災比較嚴重的地區,像杏花邨或將軍澳等,也有市民帶同小朋友,一起協力清理社區,在學校停課的日子做些有意義的活動。就算只是協助清除垃圾廢物,甚至只是想打個卡、做個記錄,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教育。首先讓孩子親眼看到大自然的破壞力,學習尊重環境、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其次可讓他們思考,有幸安然度過這麼大的風災,是否也有責任協助自己的社會和有需要的人。
施比受不單更加有福,亦更易培養出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無論家庭又好、社區又好、學校又好,某些成員如果習慣了取和受,當資源短缺時,他們會更愛這個地方還是會抱怨呢?又或者學生和家長把自己當成顧客時,會否懂得欣賞別人的付出和有歸屬感呢?
相反,如果習慣對一個地方付出自己的一分力,共同建設、協力做好各項事情,又會否對這地方更有感情呢?答案自然十分明顯的。因此在安全情況下,讓小朋友多點參與社區服務,和協助其他有需要的人,都是很好的教育機會,增加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和使命感。而對家庭、學校和社會有歸屬感的人,相信做人做事也會更有熱誠和奮鬥目標,亦更易幹出一番成就。

從「一丹獎」看教育轉變 《信報》

小弟一對兒女還年幼,自然不時思考他們的未來。到他們出來社會做事,將會是2035年至2040年了,到時世界必定已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在就算有能力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又是否切合未來社會需要?他們又能否適應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的變遷?
世界面對眾多問題,社會亦在急速轉變當中,單是教育和就業問題已很棘手。全球仍然有10%,近6000萬適齡學童連小學也沒有機會讀。就算有書讀,畢業後全球亦有26%的青年人失業,正在找工作的人多達3億,而且數字還有增長的趨勢。科技進步,又是否未見其利可能先見其害呢?人類的職位漸漸被人工智能和機器取代,自動化正威脅47%的美國職位,中國更有77%的職位可能被科技淘汰!
在這樣一個未來,現時我們子女的教育是否實用?書中是否仍有黃金屋?我們又能做什麼,去讓我們孩子的未來過得更幸福?單為他們報讀名牌大學,或買樓付首期就夠?
上星期認識了騰訊(00700)的主要創辦人之一陳一丹博士,他兩年前投入25億港元創立「一丹獎」,目的就是為了表揚在教育範疇內作出改變世界的貢獻,並且能帶來長遠影響的人士。陳博士認為世界需要更多新想法,希望通過獎項,鼓勵更多有心有力的智者提出改善教育的理論和做出改變世界的事情。他的願景是每年能產生兩個得獎者,那麼未來50年就有100名能夠改變世界的人出現,再加上其他人的努力,和周邊受到啟發的人,就有望讓教育變得更有效和普及,世界變得更公平和更有希望。
今屆兩名得獎人的工作很有啟發性。第一位得獎者是美國西北大學的Larry Hedges教授,他發展了一套「整合分析統計法」(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這套統計法可用於教育和醫學等多個範疇。在教育方面,能協助決策者、校長、老師、和家長等,以統計方法做眼睛,「看見」以前不易看見的東西和數據,從而找出最切合時代需要的教育方法。那麼從事教育的官員或改革者就可以根據科學得出的數據,作出最有效和最迫切的改革或優化政策。
這或能應對小弟對教育是否切合未來需要的憂慮。事實上,科技發展太快,教育不配合轉變的話,就算新科技能產生前所未有的職位,我們的子女也未必能配合轉型。世界經濟論壇上星期刊登了Code.org行政總裁Hadi Partovi的文章,指出未來的教育應該多培養學生的創意、與別人的合作能力及以數碼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變幻中尋找答案和機會
然而這些只是Partovi個人的預測,究意什麼是合時、什麼會過時,不應該是某些領袖以他們自己的見識和想法而決定,因為無論多有智慧和遠見的人也會有盲點。我們應該以更客觀更科學的方法去找出什麼是合適的教育。大數據是出路,但我們也要能提出適當的問題,才能找出正確的答案。無論如何,老師、家長、或教育決策者,如果想下一代更具競爭力,已不能再一本通書睇到老,亦不可以再憑着過往的經驗,而要更有前瞻性,更依靠科學數據作為未來決策的依據。
另一位「一丹獎」的得獎者是edX創辦人兼麻省理工學院教授Anant Agarwa,edX是一個在線學習平台,為全球有志學習的人提供免費的優質教育,至今已向全球超過1700萬人提供來自130所頂尖高等院校的逾2000個課程。edX甚至為完成課程的學員提供微型證書,讓他們更有動力去爭取好成績,以便找工作時增加競爭力和尋找更多機會。這些免費課程不分貧富、不論背景,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學習,任何人都可以掌握任何知識。因此未來通往知識大門的障礙已大大降低,各項研究和數據亦比以前容易取得。想學習新知識,不斷自我增值和自強,渠道比以前多很多。問題只是個人有沒有決心和推動力而已。
變幻原是永恒,與其把目標定在某些神校神科,不如自小培訓出過人的好奇心、鬥心、和恒心,在變幻裏不斷尋找答案、尋找機會、尋找新知識。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成績和競爭的意義 《am730》

不喜歡硬生生地把東西分類,更不喜歡非黑即白的分類法。人生很多事情不是是非題,香港更是一個多元社會。單以大部分人公認的「名校」為例,就已經百花齊放,各有不同校風。怎能簡單地說凡是名校就好或適合自己?
 
和朋友吃飯說起小學教育,她說不同學校的家長WhatsApp群組,風格差別已很大。聽聞某些以學業成績和競爭激烈見稱的名校,組內家長對其他谷友的戒心也特別大。找個說真話的已很難,要問到有用的資訊,更不如問其他學校的家長。很多人安全感不夠,生怕教懂別人就會損害子女的利益或成績。例如絕少人會介紹自己覺得好的樂器老師或補習老師,可能認為這些都是「商業秘密」吧。但這種二元對立的思想,最終其實不利孩子發展。試問只想到競爭,而沒有互惠共贏概念的孩子,能輕易融入職場和社會麼?

朋友說她的群組輕鬆得多,因為學校重視的是關愛和德育。競爭總會有,但大部分家長不是你死我活的非勝不可類型。反而學校認為學習怎樣應對失敗比起勝利更重要;怎樣關心別人和作別人的光,也比只是自己光芒畢露有意義。

愚見認為,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留意周邊和世界正發生的事,比起追逐學業成績更有用。而學生思考怎去改善別人生活和解決社會問題,也比思考如何找到穩定的高職厚職優勝。無論世界怎麼變,這些孩子的觀察力和應對能力也較高。這樣也比起只懂摘星星的,更像領袖材料吧。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輸尊重慘過輸比賽 《Mameshare》

很多人不明白甚麼是體育精神,更不理解甚麼是風度。更令小弟驚訝的是一些年資不淺的體育記者,原來也好像不甚明白。說的是網球的大滿貫美國公開賽女單決賽的風波。
二十歲的日本球手大坂直美,首次打進大滿貫賽決賽,並且一舉擊敗她的偶像莎蓮娜威廉斯勇奪冠軍。但這個美妙的奮鬥故事,卻因為「細威」的撒野和觀眾的噓聲蒙上陰霾。已經贏過23次大滿貫的細威,因為被球證判違規而大發雷霆,又摔球拍又怒指和辱罵球證「說謊」、是「盜賊」、甚至性別歧視。到頒獎的一刻,本應比較有修養的網球觀眾,應然大喝倒彩,讓大坂直美很難堪。首次贏得大滿貫本應是人生美好的一刻,但她卻一直流淚,而且反而是她向眾人致歉,實在太醜陋和荒謬。
明明細威是沒有風度和欠缺體育精神的一個,卻竟然有個別體育記者和女權團體支持莎蓮娜。事實這事件明顯和性別歧視無關,亦根本和挑戰權威沒有關係。運動比賽有運動比賽的規矩,而尊重球證判決就是網球比賽的規矩之一,和是否有膽色挑戰權威無關。體育精神是甚麼,小學生也懂,一個已經身經百戰的職業網球員沒有理由不懂。小弟看在眼裡的,只是霸道和不君子。
參與體育運動,不單為追求獎牌,更重要的是從運動比賽中領略人生智慧。比起尊重與風度,一兩場比賽的勝負實在太微不足道。就算退一萬步,真的被球證錯判,甚至針對,運動員選擇用甚麼態度去應對,已經是EQ、智慧和抗逆力的大考驗。一個出色和意志力強的運動員,會沉著應對,冷靜面對逆境,無論勝負都先盡力完成比賽。至於是否上訴和據理力爭,也是賽後的事。盡了力,就算面對不公和輸掉比賽,大眾看到自然會心裡有數。我總不相信有運動員永遠也是被針對的一個。相反,像細威那樣,大吵大鬧,不單影響自己心情和發揮,更在世人面前失儀和流露自己的膚淺,失去一部分球迷的尊重。
順境時,不用學習每個人都懂得應對,相反如何應對逆境才是永遠也學不完的功課。如果子女有參與體育運動,希望家長也明白,學習體育精神,和面對勝負的風度與態度,比起那堆獎牌和錦旗重要千百倍,也比起那些獎項的影響更加深遠。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每個決定都是價值判斷 《AM730》

開學個多星期,女兒逐漸適應小學生活。小弟喜歡學校重視德育和價值觀教育。校長很爽快直接,在迎新日對家長說,過往有學生因為旅行等事宜向學校請事假,都令她很不爽。特別當有家長說,暑假前幾天的機票便宜很多。校長說家長無疑是把金錢放在學業之上,孩子看在眼裡,價值觀自然也有樣學樣。

不過香港人嘛,我們不是以「靈活」見稱嗎?如果少上兩天課,可換來七折、甚至六折的旅程,不是很「划算」嗎?但校長的說話卻是當頭棒喝。那節省了的一萬數千元,換來的可能是對孩子的長遠影響。如果不請事假,跑去拿醫生紙請「病假」又如何?那就更糟,可能已把隨便「射波」請病假的觀念植入孩子內心。他們未來在學業或工作上,或許也學會以「病假」作為逃避責任的方法。是否值得?大家可自行判斷。

校長又說,我們每天每個決定都是價值觀的判斷。從生活大小事的選擇和優次,反映我們內心對不同事物的重要程度排序。自小習慣權宜走精面,甚至講大話,一時三刻或許能會換來方便或小便宜,但長遠就會損害個人誠信,種下日後犯大錯的種子。君不見很多被認定為醒目聰明的「成功模範」,最終卻因為嚴重的道德錯判而身敗名裂?

家長的每個判斷,不單影響自己,也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兒女的成長,以及他們將來的道德價值判斷。

原來兒女學習德育的同時,也可讓父母重新學習和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安全還是堅強 《Mameshare》

女兒小一開學,感覺上我也好像重過小學生涯一樣。陪她買校服、開學用品、簽通告等,到終於送她上褓母車,迎來她人生的第一天小學生活,我的人生也跨出了一大步似的,步入另一個當爸爸的階段。
女兒說,面對一個新環境有點害怕,但我相信她的適應會比我更快。小學和幼稚園分別頗大,校園大很多,對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要求,可說是個量子跳躍(Quantum jump)。老實說,想到她每天在校園裡七個多小時,要自己處理學習上、生活上、社交等種種問題,已經有點不可思議。她好像昨天還是個上幼稚園的寶寶,今天已搖身一變,成為要照顧自己一切的小女孩了。
上星期的學校迎新日,校長向全體小一家長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家長們信任老師的專業,信任學校,做好家校合作,讓孩子的品與學都能健康地長進。現時的學校亦很先進,小學也設有應用程式,家長能第一時間知道學校的通告和家課,透明度大大提高。這的確讓家長更放心,也讓我這名爸爸更易學習放手。
家長無論多富有,或有多大權,也不可能一世保護兒女。負面的事情、逆境和引誘,無可避免終會來臨。以一層又一層的保護罩包裹著他們,就算真的能保護到老,也可以預計他們不會有多大成就。不如盡早建立他們的抗逆能力與意志,讓他們可終身受用,以自己能力解決問題。
讓孩子安全還是堅強,是父母的矛盾,也是必須拿捏的平衡。安全與堅強雖不是完全排斥,但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卻此消彼長。作為家長,應該做好本份,不因自己的懶散與疏忽,拖慢孩子的進度,或影響他們的安全;同時亦應該不斷反思與修煉放手的藝術,不致過度干預與保護。
寫了這麼多,突然發現,這文章是寫給自己看的。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陸佑堂的高桌晚宴 《AM730》

各大中小學、幼稚園已相繼開學。幼稚園升小學、還是中學升大學,都是個大轉變。對新生來說,迎新活動對未來的適應有很大幫助,因此當小弟有幸獲香港大學邀請,出席迎新活動的壓軸高桌晚宴,和一年級學生談談大學教育時,就第一時間答應了。
 
晚宴在陸佑堂舉行,讓已很傳統的高桌晚宴更增添一份莊嚴。港大校歌響起,步入陸佑堂一刻,看到數百名新生面孔,也湧起不少自己年港大歲月的回憶。大會給的講題是「大學教育:理想與現實之間」。愚見認為,傾向理想主義或現實主義都各有好與壞處,然而大學教育卻是在於發掘自己,和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的過程。甚麼時候要堅持理想,甚麼時候又應該妥協,應該冷靜衡量後作出個人的拿捏。

大學可能是人生最自由和能自主的時期,亦可能是很多人首次有這麼多自由可支配,更應好好利用和珍惜。但要找尋和忠於自己並沒想像中容易。因為不同的團體、社堂,甚至個人,都會設法影響他人,希望別人認同和支持,和他們思想一致、行動一致。如果一個新鮮人意志力不夠,亦缺乏主見和判斷力,就很容易被牽著走,要兜很多冤枉路,不單偏離了自己,內心也定會不爽。要忠於自己的話,難免有時會迷茫、和別人爭拗衝突。不過如果最終不能依自己的內心及價值觀行事,也枉了大學的教育與自由。

這當然也不限於大學生,每個人不也應忠於自己,不人云亦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