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不要讓仇恨扎根 《am730》

有孩子的人,總愛說他們大得很快,有空就應盡量陪他們玩個飽。我最享受和女兒去圖書館和遊樂場。在圖書館會由她去選喜歡的書本,這陣子她對食物鏈很感興趣,對動物間的弱肉強食既好奇又傷心,作為爸爸只有慢慢解釋這是大自然現象,不必太難過。
四歲的女兒已有一定社交能力,在遊樂場隨時可以交上新朋友,一起玩、一起傻笑。有時很羨慕這群才幾歲的孩子那種單純,一個笑面、一句說話,就可以手拖手做一小時朋友,完全沒有多餘的掛慮。我只會觀察不會干涉,無論比她大的還是小的;男的還是女的,只要能一起玩就由她們自由發揮。
不過小女終於遇到新情況。以往她的朋友大致都是規規矩矩地玩,但最近會所遊樂場來了一群來開生日會的國際學校小朋友,不同國籍的孩子玩起來都很粗獷,互相擲玩具甚至拳打腳踢,我也見識到外籍家長的自由尺度。女兒多次中招後終於到我面前哭訴。嚴格來說她不是被欺負,只是不適應這種粗野的玩法。於是我讓她選擇繼續玩,但要學懂保護自己,或選擇回家,不過就不可對其他小朋友懷恨或報復。作為父親,不應容許仇恨的種子在她心靈扎根。
自女兒出生後,再讀楊絳的《我們仨》有另一種親切和體會。這是一本很好的親子書,在那些簡單的家庭逸事裡,字字充滿了愛。雖然讀來一字一淚,但無論她們一家經歷多少劫難,也總讀不出書中有半點仇恨怨憤。這或許是知識分子應學習的境界。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讓年輕人有未來 《am730》

台灣的蔡英文總統上星期宣誓就任,就職演說提到「一個國家的年輕人沒有未來,這個國家必定沒有未來」這放諸中外皆準的道理。在本港,世代矛盾、年輕人難以向上流等,亦成為切切實實的社會問題。但如果當局認為只是鼓勵年輕人創業,或北上尋找機會就能解決,香港的未來就頗值得擔心。
年輕人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壟斷向上流,雖然愈來愈困難,但肯努力仍有出頭機會。令人擔心的是教育的壟斷。自從十多年大幅修訂直資制度開始,教育就變得愈趨市場化和利益化。雖然有些學校,包括教會學校,就算轉了直資,很多校長和老師仍然沒有忘記教育的初衷,不過在直資制度下,部分名校掌握了收生的大權,管理層就有很大的誘因,只會取錄對學校「有用」的學生,而剝奪了很多勤奮的學生,特別是基層學生的機會。以往很多上進的窮家子弟,可透過派位進入傳統名校,有潛質的孩子,就算家貧都得到栽培而成才。但現時直資名校掌控著收生權,如果為了追名逐利,就有很大空間主動收一些在體育或音樂上有出色表現,能立刻為學校贏取榮譽的學生。學校以教「好學生」為主,「教好」學生為副。有教無類漸成應酬用的口惠。
要讓年輕人重拾希望,或許應先從根本著手,檢討現時充滿利益瓜葛的教育制度,特別是直資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再「優化」和「微調」。真心想香港有更好的未來,就應好好關心香港的教育及青年政策。

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假裝沒有自由 《am730》

有次和中學生交流,有人問人生最重要是甚麼。幸好我不時會想想這問題,於是答我覺得最重要是能體會到自己是一個自由的個體,和能按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想做的事和想走的路。
在英國讀書的日子,受到存在主義大師薩特(Jean-Paul Sartre)的哲學思想影響。巨著《Being and Nothingness》指出,人類有一種自我欺騙的傾向,明明是一個自由個體,活在自由的國度,卻最喜歡騙自己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例如某同學明明不認同團體的理念,但基於朋輩壓力下,隱藏自己的想法;又例如有當「兵」的,明明不用事事被身邊的「港女」指指點點,卻甘心做奴隸。人們往往喜歡以實際考量、社會規範、或價值觀等作藉口,假裝身不由己,其實是掩飾自己的怯懦。事實上,某前度女友曾說,「今天叫你帶把傘你都不聽,日後你還會聽我話嗎?」結果這句話成為決心和她分手的最後一根稻草(當然還有一籃子因素)。
然後我發覺有老師好像聽得有點皺眉,於是立刻補充說,「但學生的大前提是遵守校規。」自由不等如沒有框框,但最重要的是對得著自己的心,不要隨便就放棄自己的自由與理想,甘心被人主宰和操縱,起碼也要想操控你的人付出多點代價。
雖然人有自欺的傾向,但如果一個地方的人文盲少、教育程度高、有較大的自由意志,仍然是難以以低劣的操作和簡單的大話去操弄。要管治好這樣的一個地方,必須要有高明的手段和耐性,愈夾硬來反而愈難達到目的。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來扶助香港的「李斯特城」一把吧 《信報》

英超爆出舉世大冷門,李斯特城以1賠5000的超冷姿態勇奪英超冠軍,一夜間,這個只有30多萬人口的英國中部小城市爆紅全球。英國工黨領袖郝爾彬能當新一代占士邦也只是得1賠1000的賠率,就知道1賠5000是何等不可能的事件。怪不得之前英格蘭名宿連尼加也誇下海口說,如果李斯特城贏得英超冠軍,他就會穿內褲主持節目。
李斯特城得英超冠軍,成為全球的熱門話題,社交媒體上充斥着#leicestercity和#havingaparty的hashtags。各大媒體也立刻出現很多分析李斯特城城奪冠的文章,由戰術分析、內幕猛料,到給政商界的啟示、或純「抽水」搞笑的,各式各樣都有,多到讀也讀不完。
港人面對挑戰大得多
玩Facebook玩得出神入化的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着先機,個多月前已經抽李斯特城水,到李城拿到冠軍後,自然要一抽再抽。他在Facebook寫道:「……這支神奇球隊的動人故事,終於也畫上完美句號。正如我在網誌《總有出頭天》中寫到,任何比賽,不會有永遠的underdog,只要大家努力嘗試,沒有困難不能克服。李斯特城將不可能變成可能,正是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香港本色。」
財爺說得對,很多香港人都像李斯特城的團隊一樣,靈活、反應快、有拚勁、懂得汲取失敗教訓和敢向霸權挑戰。過去有很多成功例子,值得港人引以為傲。其實想深一層,香港人比起李斯特城可能更加強,因為李斯特城和各路雄師決戰球場,在公平比拚下奪冠,每場雙方十一個打十一個,球證也大致專業公正;不過,很多香港的年輕人和初創企業,面對的很多時都不是level playing field,隨時要十一個打十四、五個,更可能是「球證、旁證、足協、足總、足委,全部都係對手的人」,比起班費不高,缺乏超級球星的李斯特城奪英超,面對的挑戰還大得多。
香港社會發展到今時今日,多個層面都已經被所謂的「霸權」所壟斷,一般人縱使有過人本領,沒有父蔭或關係的話,要打入政治精英、或商界精英的圈子就算有可能,也的確是愈來愈困難。就算要向上流,阻力亦愈來愈大。
有朋友說,以為經濟下滑,商舖業主和他談新租約時,就算不減租也會凍租,誰知對方一開口就是加租四成!就算本地零售銷售連續13個月下跌,租戶市場情緒指數跌至08年金融海嘯後新低,也不等於業主的議價能力減弱了很多。
市場扭曲引發民怨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城市之一,但自由不等於就有公平的競爭環境。雖然香港已經有競爭條例,但對打擊反競爭及壟斷行為暫時仍可說是杯水車薪。既得利益者往往以自由市場,或打擊經濟等理由去游說,或向當局施壓,企圖讓壟斷及尋租行為得以繼續下去。
當內地旅客來港的數字稍為回落,讓超負荷的香港可以稍為喘氣,商舖的租金稍為降至較正常的水平,就立刻有人倡議擴大自由行及回復一簽多行;當的士牌數目近20年以來沒有增加,牌價被炒到6、7百萬一個時,當局沒有去考慮增加發牌,以應付大幅增加的市民及遊客需求,而是去向提供更好服務及更多選擇給香港市民的叫車應用程式「執法」。的士商會還好像那名加租四成的業主那樣,逆市申請大幅加價。最可憐的是基層的士司機的收入,在多次加價下並沒有隨之而明顯增加!
有些公共事業,例如電力市場及專利巴士等,壟斷或許還有實際的需要,這些公共事業要接受政府的嚴格利潤管制,也受到公眾的監察。不過很多涉及市民衣、食、住、行,甚至教育的領域,也愈來愈充斥着種種壟斷與尋租行為。
就算那些是合法的尋租行為也好,但當市場變得扭曲和失效時當局仍然闊佬懶理,那麼除了小部分既得利益者能繼續得到暴利外,香港整體社會也變得難以進步及發展,這也可能是近年各式各樣民怨暴發的原因之一。單單是領展上市這個決定,多年以來就已經引發不僅是社會爭議和矛盾,而且矛盾還好像愈演愈烈。
財爺的貼地形象及親民的言論,令他得到廣大市民的愛戴。希望他不單能以說話鼓勵及安慰港人,也寄望他在可見的未來,以實際的措施,打擊壟斷及尋租行為,扶助香港各行各業潛在的「李斯特城」,能在更公平的賽場上力爭上游。讓更多的underdogs,能把不可能變可能,造就更多香港傳奇!

都忘了交通禮儀嗎? 《am730》

嚴重或致命的交通意外新聞,近來好像出現得特別頻密。很多意外只是一念之差,根本可以避免。
近年幾乎每天都駕車,老實說,我感到香港路面愈來愈不安全,所以也裝了「車CAM」來增加安全感。上星期就有一名伯伯在海港中心附近突然衝出來,如果我車速快一點,或萬一煞車遲鈍一點,有可能會撞到他。而我的響號警告,卻換來一個「有膽就車過來的」表情;再早一陣子,在干諾道中近海富中心,有一輛的士下了天橋後,從我車子的左後方高速切過來,如果我不是及時看到煞車讓他,也可能已出了意外。而我的禮讓,也只是換來的士大哥一個想殺人的眼神。
 
事實上,上星期有兩宗被廣泛報道的意外,也分別是由於一名長者和一部的士涉嫌衝燈引致的。亦有報道指,去年交通意外死亡的行人中,六成是長者;而交通意外的傷亡數字,就有近萬人和公共車輛有關。
香港人以往愛說回內地駕車很危險,但我們自己的駕駛態度又是否每況愈下呢?不是想針對「搵食車」,但很多時在的士旁邊也會提高驚覺,以防有車會突然轉線。車租或許很高昂,搵食也愈來愈難,但也不等如可以危害自己,和無辜乘客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我贊成加強對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和駕駛者執法,就算是長者或搵食車也不應有酌情。但其實只要每人稍為禮讓一點、稍為注重駕駛禮儀多一點,很多意外和不快都可避免,到時是否加強執法已不再重要了。

2016年5月2日 星期一

情緒病之都 《am730》

香港兒科醫學會的調查指,本港中學生有六成人有情緒病徵兆,有近三成人有自殘傾向、甚至企圖自殺!之前明愛的調查亦指出,學子由小學開始壓力已很大,近四成小學生平均每天有七、八項功課,有兩成更每天有十項或以上!
學童情緒出問題已是香港的新常態,但大部分家長們,卻仍然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只是著重看測驗和考試分數這些「硬指標」,和其他家長的話題仍然離不開比較大家的功課和課外活動,至於孩子開心與否就往往置若罔聞,以致出現情緒病徵兆要求助時,情況可能已經不輕了。
就算孩子終於考到香港的最高學府入讀所謂的「神科」,甚至躋身世界頂級名校,但如果不幸得了情緒病,抑鬱終日,那又有甚麼益處?須知道一個精神健康及EQ高的孩子才有真正的前途。一個滿身「**」和「A」的人,如果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了,又如何能駕馭日益複雜的工作環境,幹一番事業?再這樣下去,孩子讀甚麼名校,懂甚麼樂器已經不再值得拿來炫耀,因為不久將來,情緒健康的孩子才是稀有動物,才最值得家長叨光。
再想深一層,孩子們的情緒問題如再得不到改善,每年投入社會的新一代人,就起碼有六成有情緒問題!不用很久,香港就變成生產情緒病人的「情緒病之都」。走在街上,前前後後的都是有情緒或精神問題的人,你說恐不恐怖?奇怪的是,香港的家長、政府、和教育界,好像仍不覺得有甚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