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1日 星期四

而家唔得將來得 《AM730》

到小女學校聽家長講座,由富經驗的主任主講,獲益良多。很多觀點和小弟想法接近,特別是小學生的成績名次並不太重要,最重要是每天有進步和保持學習的興趣,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要做到這點,家長先要留意自己一言一行,有沒有「冚熄小朋友團火」,和有否打擊他們意志的傾向。老師提到電影《非同凡響》的對白,「我個女兒依家唔得啫,咁你咪教到佢得囉,但係你咁快話佢唔得,佢真係覺得自己唔得㗎。」葉童的精湛演技,令這對白的力量更大,深深打進小弟心裡。

主任以用筷子為例,如果不讓孩子嘗試,不讓他們跌幾次食物,他們又怎會學懂?讓小朋友用筷子,最差的情況也是把食物掉了或弄髒衣物地方吧。很多事物家長不願放手或放膽讓子女去試,原因不外乎是沒有信心他們做得到。但事事覺得子女「唔得」,不放手讓他們試,他們就可能一直唔得下去。相反不斷鼓勵和教導,不斷讓他們試,他們日後很多事或也會以「唔得試到得」的態度對面。這可能是他們未來成敗的關鍵。因為所有的「大成功」,都是慢慢由一個個「小成功」累積回來的。

而且細心想想,很多事最差的情況只是麻煩一點罷了。只要不是有危險,如果麻煩一點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自理能力、甚至勇氣,其實是很「抵」的。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8%80%8C%E5%AE%B6%E5%94%94%E5%BE%97%E5%B0%87%E4%BE%86%E5%BE%97-160204?fbclid=IwAR3JD9a7iy1cLJ-EXd5LWScRV_jF5Ce4Oc-XHOGMbr-ZKzBIDZ0oyAr21bE

這些年的粵語讀音疑惑 《灼見名家》

中文向來不是小弟母校拔萃男書院大多數學生的強項,不過多年來學校其實出過很多有份量的中文科老師,例如康有為的侄兒康同家老師、做過小弟班主任的沙田區議員程張迎老師、和花了很多心力鑽研粵語的黃樹堅老師等等。
細讀黃老師幾本有關粵語的著作一會,已啟發了小弟很多很多。小弟出道從事電子傳媒20多年,工作一直和粵語息息相關。無論是當記者或主播,粵語讀音都要字正腔圓,不能有懶音之餘,亦不可有半點偏差。從前工作過的電視台,當年更視讀音為神聖領域,一定要死跟正讀表和前輩定下來的音調,些少偏差都可能有或大或小的後果。之所以那麼神聖,有前輩解釋是因為「很多人在收看」、「影響力很大」、「讀錯字」會「教壞細路」等等。當然,也是害怕收到投訴信吧。

新聞正音意義何在?

小弟作為幕前人,自然必定要緊跟指引。然而這麼多年來,心裏卻一直有個頗大的疑問,就是電台和電視台沿用了這麼多年的所謂粵語正音,為何仍然主要局限於電子傳媒的主播和記者的VO(註1)中出現?為何只是看和聽新聞時才聽到這些讀音?事實上很多記者主播私下也不會以這些讀音和別人溝通,只不過是報道時要基於所謂「正音」才這樣讀字。香港普通市民平常根本就不會這樣說話。甚至去深圳或廣州,也不會聽到有人這樣說廣東話。粵語世界就好像被分為「日常讀音」和「新聞讀音」。
如果平常百姓都不是這樣講說話,那麼這些所謂正音究竟意義何在?
就算同一電視台,其實不同時段也有不同讀音。除了新聞和「正字正音」類的節目外,其他節目或廣告的讀音已可能不同。這刻新聞說到「購物」時會讀成「夠」物,然後播出的廣告就已經說歡迎觀眾選「扣」貨品。事實上我們現在也經常網「扣」,根本沒有聽過人說網「夠」。
另一例子是彌撒,新聞都讀成「微」撒,但小弟去教區和聖堂,神父或執事都一既是說「尼」撒。難道他們的宗教儀式的叫法,要由一些從來沒有去過聖堂的人指點嗎?
又例如大腸桿菌,記者要讀大腸「趕」菌,但醫生護士朋友都是繼續說大腸「幹」菌;人們想看金字塔,是買機票去「挨」及,旅行社也沒有什麼人會說「哀」及……比較離譜的例子,是剛入選網球名人堂的中國球手李娜。人家名字明明是讀李「拿」,但以前的體育消息,有好一段時間堅持要讀成李「Nor」。小弟以前很多打網球的朋友都取笑過。
類似例子比比皆是,不過就算是最極端的正音信徒,也不可能在電視以百分百的所謂廣東話正音報道新聞。最簡單的例子是「溝渠」和「斑鳩」兩個詞中的「溝」和「鳩」,如果要跟古時的正音,是要從g音,而不是k音。即是音調和其中一個廣東粗口字一樣讀音。試問以正音讀出這二字,主播會否收到投訴呢?
語言是用來溝通的,讀音是生的,人也是生的。事實上,語言出現比文字早不知多少千年。中文或粵語是先有音才後配字。字是跟音走。如果要音跟字走,可能邏輯上已說不過去。老友許楨博士對國學和讀音有些研究,和他討論字跟音走,還是音跟字走時,他就舉例說,書用「余」、「 吾」、「我」來代表自己,而在客家話中,「余」和「吾」是 同音的。古書也用「汝」代表對方,而客家話的「汝」和「你」又是同音。因此只要懂幾種方言,再比對中文字,就會明白中文是先有音,後配字。

黃錫凌《粵音韻彙》是最權威粵音標準?

另外小弟也不明白,為何電子傳媒一直以黃錫凌《粵音韻彙》為最權威粵音標準。一來《粵音韻彙》被不少學者批評過謬誤頗多,二來不說不知,原來已於60年前逝世的黃錫凌老師是外省人。我們這群廣東人,去跟外省人學廣東話正音,想起來已覺得頗為有趣,而現今這些60、70年前的讀音,是否仍完全適用於香港、大灣區、以至所有粵語地區?又是一個頗大的疑問。廣州的親戚們來香港,也不會把彌敦道說成「微」敦道。
說了這一大堆問題,小弟目的也是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人關注我們日常說的粵語,和引起更多有關粵語的討論。如果小弟有任何錯誤,亦希望有高人能指正。沒有人想「教壞細路」,但有時小弟也會疑惑,這些年來,不想「教壞細路」的同時,是否有令部分人對廣府話的發音更無所適從,甚至有時更是誤人子弟呢?
小弟才疏,卑微的願望是,願有天電子傳媒的主播、記者、主持人,除了能消除懶音之外,亦能以更「約定俗成」、更「貼地」、和更像「人話」的粵語來報道新聞和主持節目,能更走入群眾,而不是八股地固步自封。
註1:VO全寫Voice over,即配音。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9%80%99%E4%BA%9B%E5%B9%B4%E7%9A%84%E7%B2%B5%E8%AA%9E%E8%AE%80%E9%9F%B3%E7%96%91%E6%83%91/?fbclid=IwAR2z46-T0tDvbKX05nwyLuY0CJX_FIGfiU4i4CFjeSKeQoKO9bhawHmW8og

我這樣教通識 《Mameshare》

近來看了後有些感動的《波希米亞狂想曲》,高潮一幕重塑了1985年Queen在溫布萊為Live Aid表演的一幕。看完電影,回憶與熱血也「返晒來」。結果在床底找回多年前買的Live Aid影碟來再看。
影碟開頭先講述了Live Aid是為當年的非洲飢民籌款。放在音樂會前的,是1984年10月,BBC記者 Michael Buerk於埃塞俄比亞紀錄飢民慘況的新聞片。這段新聞片,我特意和小女一起看。當年有多達七百萬的災民,每個都瘦骨嶙峋。有人滿面蒼蠅、有人滿面淚痕,沒有人有完整的衣物,也沒有人展現出任何希望。他們距離死亡十分接近,畫面一轉就是一具具小孩和大人的屍體,記者說,今天這裡死了七人,已算是少了。小女看到這裡,聽懂了少許英文,就問我:「是否這個BB和媽媽都死了?」我說是啊,然後她的眼淚就不自覺的流了下來……
很多人問小弟,從事新聞這麼多年,會和孩子看新聞嗎?會教他們通識時事嗎?我通常回答孩子還小,新聞中的政治事件、大國外交他們未能明白,遲些可以慢慢教。小弟現階段做的,是有機會就和女兒解釋這個社會、這個地球是如何運作。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是因為很多人在努力工作才可以維持的。沒有老師教導就沒有學校可以讓她上課;沒有醫生護士她病了就沒有人醫治;沒有警察消防,有起事來亦沒有人幫忙……最基本就是如果爸爸媽媽不工作,她就沒有這相對舒適的生活和現時的玩具。
不是想借助別人的不幸來教育她,但這是讓她明白自己何等幸福,與教她同理心的方法之一。雖然她看完飢民的片段對她衝擊很大,但不等於過兩天她會不揀飲擇食。正如和她做完義工,也不等於她就能明白自己的幸運而下次不扭買玩具。不過作為父母,有責任讓她看到社會真實的每一面,讓她了解自己的角色與位置。希望慢慢地她會明白社會有較為富足的人,也有較為不幸的人,再建立見高不拜、見低不踩的不卑不亢做人態度。更重要是能培養出一個善良和慈悲的心,因為小弟相信只要宅心仁厚,就能豁達快樂。這也是教通識的意義之一吧!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9/01/31/%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6%88%91%E9%80%99%E6%A8%A3%E6%95%99%E9%80%9A%E8%AD%98/

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好勝不好 《Mameshare》

早前有女孩發高燒至40度,家長還讓她參加跳舞比賽,被網絡廣傳報道。可憐的女孩撐完比賽,拿到個所謂亞軍回來,那名媽媽就沾沾自喜地在社交媒體公告天下。結果順利惹起公憤,「好勝媽媽」被網民圍攻,連社交媒體帳戶也要隱藏起來避風頭。
明顯地那位家長不單愚昧,還缺乏同理心和公德心。不關心女兒所受的苦,也不理會可能把疾病傳染給別的小朋友。她寫的「#好勝的女兒」hashtag,說穿了根本是家長好勝,她所關心的也只是虛榮。但願這事能讓她和其他家長上一堂寶貴的課。
作為爸爸,小弟自然也希望兒女培養出毅力和有爭勝的心。不過成長過程中,小弟也看過太多好勝的名校生的走火入魔行為,及唯我獨尊的傲慢。不單令別人難受,最終也自己碰壁。怎樣才算走火入魔?紅線其實很容易定。但凡把勝利看得太重要,沒法接受失敗,更本末倒置,把明明是健康的活動,變為危害健康的惡性競爭就明顯過了界。更甚者是為了獎盃錦旗不擇手段,害人又害己。有時或者連為了甚麼去比賽也忘記了。
人生的確是不停有比賽,要成功亦必定要有足夠的自信和爭勝決心,但人比人又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家長自己如果好勝心太強,也應該明白不停地和別人比較,這些年是過得何等疲累。有爭勝的心和鬥志絕對是好事,但孩子要戰勝的是昨天的自己,是能每天一點一點地進步。如果天天要和別人比拼,事事又要和身邊的人比較,不單止不快樂,長遠也注定傷痕累累。
小弟認為做人有足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可以,始終覺得「好勝」是較為負面的性格。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9/01/26/%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5%A5%BD%E5%8B%9D%E4%B8%8D%E5%A5%BD/

2019年1月25日 星期五

學好中文更重要 《AM730》

不知你有沒有遇過某些學生或家長,以自己或子女中文不夠好為榮。笑笑口說「中文麻麻地」,言下之意其實是「英文好勁」。事實上坊間的playgroup、幼稚園、或中小學,都喜歡以外籍英語老師作招徠,特別是金髮的就更受家長歡迎,忽略了懂得說英語不等如懂得教英語。好老師不是外表可以看出來的。
學好中文肯定難過英文很多倍。以往一些新移民小朋友,來港時ABC也未懂,但數年後公開試英文拿A1或5**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如果換轉是中文呢?相信例子萬中無一。中文常用字起碼二千多個,要學好這些字詞通常要逐字逐句去記,沒有太多章法和捷徑。但英文相對容易得多,常用字就算也是三幾千個,但只要學好併音再拼拼記記,就很快能上手和別人溝通。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不去學好比較難的語言,小弟認為很不智,何況那是自己母語?

英文是香港和世界很多地方的官方語言,學好英文絕對是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如果父母仍有輕中重英的心態,仍然認為學英文比中文重要,不單和時代脫節,亦可能錯過學好中文的最佳時機,將來後悔就太遲。即使打算留學移民,精通中文在英美法加澳等都肯定有更多發展機會。只是英文好,和當地土生土長的人有甚麼分別?
如果孩子中文學不好,拜託不要再當作優點周圍對人說,不如加把勁努力吧。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5%AD%B8%E5%A5%BD%E4%B8%AD%E6%96%87%E6%9B%B4%E9%87%8D%E8%A6%81-159409

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放下面子做人 《Mameshare》

家長擔心的事情很多,其中一樣或是擔心孩子在學校受欺凌。欺凌無分名與不名校之分,名校或國際學校的欺凌可能更嚴重。最理想還是預防,讓孩子有更高的情緒智商和學懂較有智慧地應對。
以前讀男校,眼見通常被欺凌的是較內向和弱小,又或是容易動怒的同學。愛欺負別人的變態小惡棍,看到被欺負的對象反應愈大通常亦會愈興奮。現代欺凌更恐怖的地方是,就算不涉及拳腳暴力,被網絡欺凌的傷害性可能更大。
要避免成為目標,除了學懂保護自己、處理好人際關係和自強不息外,心態亦很重要。特別是面對刻毒涼薄和愛針對別人弱點的網絡欺凌,心臟和腦袋都要鍛鍊得更強大。愈不誠實面對自己和愈愛面子的人,通常亦愈容易被人以言語或流言攻擊。就算成年人,有時之所以活得疲累,往往也是因爲放不下面子。一方面過份的虛榮令人分不清甚麼是真正需要,甚麼又是沒必要的強求。另一方面把別人的讚譽和目光看得過重,就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其他人的看法而生存,完全迷失。
如果自小習慣老實面對自己的弱項和缺點,就算被人挖出來奚落,也能大方一笑置之。只有以足夠的自信,去擺脫別人的看法,才可以幹出成就,才能真正自由地生活。你說一個愛打腫臉來充胖子的人,還是一個生活儉樸低調的人活得更自在瀟洒呢?一個有自知之明、有良好健康自我形象的人,還是一個終日介意自己衣著外貌、要不斷靠名牌和化妝美容的人活得比較痛苦呢?玻璃心來自放不下面子,也源自虛榮與強求。
真正強者不會介意別人的言語和目光。高調自負的人多成不了大事,反而高手就往往深藏不露。要培養出有強大心臟和腦袋的孩子,家長本身必定要先學懂放下面子與虛榮,才能有效向孩子灌輸不用介懷別人目光的道理。為了下一代著想,我們也和他們一起努力好嗎?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9/01/16/%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6%94%BE%E4%B8%8B%E9%9D%A2%E5%AD%90%E5%81%9A%E4%BA%BA/

生唔生小朋友? 《AM730》

有親子記者心水清,問小弟為何從前說不想生孩子,現時又生了兩名寶貝。看似「行貨」的答案是,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想法;再行一點的答法是你永遠不知生活和想法的逆轉何時出現,所以不要把事情說得太過肯定。這卻又是事實,當某些人或事出現,人生就隨時180度轉變。

生不生孩子沒法理性衡量,當然有些夫婦生了小孩也可每月旅遊或每星期吃omakase,但就算經濟上許可,也總要勞心他們的成長和學業、擔心這個、擔心那樣,生命的重點從此會放在小朋友身上。小弟以前嚮往的自由,在小女出生後已不復存在;細佬出世後更進一步縮減,也可以說是失去了自己。但兩個寶貝的一個笑臉(圖),或一聲爸爸,就已值回所有付出與犧牲。

話雖如此,小弟不會因自己是爸爸,就說生小朋友必定是最好的選擇。每人有自己的考慮和想法,夫婦之間也有本身的計劃。生不生小朋友,不需要亦不應參考別人意見。不過人類有確認偏見(confirmation bias),總覺得自己的選擇比別人正確。沒有生孩子的,會力數無孩的生活多麼優遊自在,多麼享受。生了小朋友的又會力陳弄兒樂趣……嚴重的確認偏見,甚至想改變別人去認同自己的想法。

夫妻之間的家庭計劃,或生孩子前和後的決定,只要二人有共識就可以,根本沒必要聽別人或對人家說三道四。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自己問題自己解決 《Mameshare》

小弟是獨子,明白獨子的共通缺點可能是自小太過得竉,太多人協助解決問題,而容易變得自我中心或依賴性太強。這些缺點可能要待出來社會做事,多碰壁後才能慢慢反省和修正。但這當然也不是獨生子女的獨有的,「直昇機家長」也可能教出事事要別人幫忙,缺乏自我謀生能力的子女。
太過保護孩子或太過介入子女生活的惡果,已有很多討論,但其實缺點不止於自理能力的缺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低。更深遠和負面的影響,是習慣有其他人代為解決問題的孩子,容易形成「一切都是命運」的想法或潛意識。這種「Fixed mindset」(定型心態),一旦形成就很難產生毅力和不斷發奮向上的動力,做事容易氣餒,要成功或幹一番成就的機會自然也較細。相反,如果習慣了自己問題要自己解決,就可能慢慢會形成「前路由我創」的心態。擁有這種「Growth mindset」(成長心態)的小朋友,不單事事不易放棄,也可能有屢敗屢戰的意志力,要達成自己的理想機會也較高。
小弟相信小朋友天生是喜歡嘗試未試過的事情,亦愛自己解決自身的問題。只是如果父母照顧得太好,又或者太擔心孩子做錯,而事事代為處理,就會令他們漸漸失去與生俱來的自我照顧能力。然而小弟時也發現,自己很多時也有搶著為女兒處理日常事務的傾向。一來有時怕她會弄傷自己或弟弟,二來又怕她會弄壞東西或把事情搞到一團糟。
說到做父母要放手,實在是其中一樣最知易行難的事。不過,如果想孩子能保持自己解決難題的天賦本能,如果想他們未來更有毅力和有「命運在我手」的心態,多困難也要時常提醒自己應盡量放手。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9/01/10/%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8%87%AA%E5%B7%B1%E5%95%8F%E9%A1%8C%E8%87%AA%E5%B7%B1%E8%A7%A3%E6%B1%BA/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生日會 《AM730》

兩名孩子的生日接近,好處是可以一次過搞生日會,協同效應很大。而兩姊弟都是1月出世,也並非深謀遠慮的計劃,如果是處心積慮生「大B」,就不會拖6年才生第二名。生兒育女還是要說緣分。
 
生日會去很多,自已亦搞過了,就很難找新意。但求一班小朋友玩得高高興興,拍點照片留個回憶;大朋友、家長們見見面聚舊就很好。一歲的弟弟還未知生日會是甚麼,但7歲的家姐就很期待,因為經驗告訴她當生日會主角是多麼快樂的一回事。

作為家長,對生日會這玩意又愛又恨。看到孩子笑逐顏開地當一天主角,接受其他小朋友的祝福,爸爸媽媽自然替她高興。不過又怕她視開生日派對和收禮物是理所當然,長遠更怕她習慣不勞而獲和與別人比較。但願和弟弟一起開派對可以分薄當中的虛榮,亦唯有反覆向她表明,不是每年必定有生日會的。

在好處與壞處之間拿捏平衡,大概最考家長智慧。孩子和成年人一樣,也有渴望得到的東西,如果經常滿足不到合理的期望,難受甚至怨憤的感覺或會慢慢積累,這不是父母願意看到;但太易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又會太過沒趣和學不懂得珍惜,這更是不理想。不過,強調幸福不是必然,和有條件地獎勵孩子,也不是搞生日會時才要傳達的訊息,而是小弟每天要反思和互相教育的事。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慢一點便慢一點吧 《Mameshare》

外傭姐姐放大假,小弟請了假照顧一對子女。這段時間雖然比上班辛苦,但帶來的回報卻肯定比付出的多。每天帶一對寶貝到遊戲室是很愉快的一小時。短短個多星期裡,也觀察到未滿一?的小兒,活動能力好像一天比一天高,是有點滿足與安慰。
去遊戲室和上playgroup異曲同工,可以讓小朋友和多其他孩子交流,拓闊視野和社交,亦比起在家有更多機會鍛鍊大小肌肉。而這個過程,家長的陪伴當然比由外傭姐姐陪伴更好和更安全。而家長們去同一個遊戲室或playgroup多了,也自然會認識其他家長,家長本身的網絡也可擴展,小弟有些朋友都是因為小女的關係而交上的。
小朋友學習社交很重要,家長之間的社交也是活到老學到老。打開話題不外乎孩子多大,讀甚麼年級之類。初相識的,小弟盡量不觸及讀甚麼學校、學甚麼東西、或孩子懂甚麼技能之類的話題,無謂引來互相比較之餘,也沒有必要比較甚麼。試過某些家長喜歡大談育兒之道,言下或者是想表達孩子有些地方頗為出眾,發展得又好像比別人快之類。
小弟理解孩子在父母心目中都是最可愛美麗和聰明的,但就算某些方面真是發展得快些或慢些其實都沒有甚麼大不了。每名寶寶的成長速度都不同,有些人快點懂走路、有些快些懂說話、有些早些戒片戒奶,有些這方面早些、那方面又遲些……除非是發展上有障礙或疾病,否則要懂的東西、要學習的事情遲早也會懂,某些地方遲一些學會便遲一些吧。
不要太信某些人天生就比別人優勝,小弟反而相信人的很多缺點都是天生而來的。不過後天的努力與學習,不但可以克服這些缺點,還能讓人變得優秀。當家長的如果能遠離比較與自負,把目光放在培養孩子的善良和毅力上,某些生活上的能力遲鈍一些、遲些才學會,又算得上甚麼?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9/01/03/%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6%85%A2%E4%B8%80%E9%BB%9E%E4%BE%BF%E6%85%A2%E4%B8%80%E9%BB%9E%E5%90%A7/

學懂不斷質疑 《AM730》

子女懂的東西愈多,可能會愈來愈愛駁咀。小女升小後問「點解」的次數,可說是幾何級數地上升。有時正在忙著還被不停問長問短,不難會失去耐性。但小弟盡可能都控制自己,鼓勵小女多點提問,多點質疑現狀,因為這樣才可能讓孩子更易面對未來的挑戰。

歷史學家Yuval Noah Harari在新書《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中,談到2040年時下一代可能面對的情景。雖然很多有識之士已說了很多,但面對完全無法估計的未來,做父母的不能疏懶,還是要多學習和預備。
Harari指出,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令人類愈來愈懶得思考和做決定,慢慢變得更被動地被「餵」合乎自己口味的資訊。正如我們有時會驚嘆社交媒體,怎會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人工智能就像肚裡那條蟲,我們只要在腦裡想想,它們就立時彈出相關廣告。

面對愈來愈聰明的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孩子不能再像以往那樣被動地吸收知識。Harari強調,以往人們先在學校學習,再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去找工作的模式必定會改變。未來的孩子要不斷學習、思考、創新,不斷問問題、鍛煉腦筋來抗拒被人工智能影響和控制,才更易掙扎求存。

更多了解和準備可減輕不安。父母多鼓勵子女閱讀和學習不同知識之餘,亦不要把他們的好奇心壓下去。辛苦一點、花多點腦力,也應盡力回應他們一些看似無謂的問題。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5%AD%B8%E6%87%82%E4%B8%8D%E6%96%B7%E8%B3%AA%E7%96%91-156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