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由問為什麼開始 《信報》

月初舉行頒獎禮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已來到第三屆,小弟很榮幸能再次擔任大會司儀。每年的頒獎禮總有些令人感動的時刻。其中表演環節,大會所邀請的都是能克服逆境、跟困難作戰、發揮正能量的表演嘉賓。今年演出的是「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學童,他們聯同世界知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一起唱出很有意思的勵志歌曲,小朋友夢想成真之餘,亦為未來實現更高、更遠的夢想打了支強心針。
表演開始,莫華倫先以《杜蘭朵》中的名曲Nessun Dorma揭開序幕,帶起現場氣氛。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小朋友隨後出場和莫老師一同表演。背景熒幕顯示的是一個又一個台上表演小朋友的面孔,還有他們長大後的志願與理想。場面勵志又充滿希望。但願這群小朋友今天的一小步,能為將來的一大步鋪出康莊大道。
人生目標大不同
「正能量」不單是呂志和獎其中一個獎項,用以表揚處於困難仍勇往直前的人士和團體,也是穿梭整個晚會的一個信念。很多得獎人士、表演單位及一眾主禮嘉賓,都不約而同提到逆境自強的重要。不只是口號式的提及,而是透過不同的提名、獲獎者故事和表演嘉賓實踐出來的一股動力。每年完成司儀工作後,細味晚會中看過的片段與聽過的故事,總會有些領略。
今年小女剛升上小學,小兒於年頭出生,看到這群小孩子和當中的訊息,感受亦較深。作為香港的所謂中產家長,孩子出世後,腦海裏總是他們的學業與前途。如認為應該花的錢,會毫不吝嗇地用在孩子身上。由playgroup到幼稚園、考小學、大學、出來社會,總以穩定和安居樂業先行。就算他們將來的生活好不過自己,也千萬別向下流。金錢、工作、向上流動,都是生活主調;到有一天兒女結婚、生兒育女,是否再來一個循環?這就是圓滿人生?生活可以有多些意義,追求多點東西嗎?
不是在無病呻吟,而是想到每天營營役役、照顧家人、供樓供車的生活裏,如能找多些意義,不單滿足感大些,對工作本身亦有正面幫助。另一方面,若兒女能找到品學兼優的理由與目的,還有更遠大的目光,也對他們的學業成績以至將來的事業成就有正面影響。企業顧問和暢銷作家Simon Sinek的「The Golden Circle」理論指出,全球最出色的領袖和影響最深遠的公司,在思想、行動和溝通方式上,都是和世人剛剛相反的!他們不會先問How和What,而是先問Why。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目的及尋找sense of purpose等,才再想如何做和怎樣做。成功的領袖也不視入名校、讀神科或賺高薪為人生目標。
感染力源自目光
正因為找到使命與目的,所以令推動力更大。而這股力量不單推動自己向上,更能感染別人,「Make people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有感染力是因為別人看到的,不是一個只為生活打拚的普通人,而是看到為理想奮戰、為更高目標努力的領袖。有感染力的領袖,也永遠比那些只懂得以carrot and stick去催逼和利誘的領袖有更多追隨者,做事自然更加事半功倍。
在香港當父母,和很多大城市一樣困難重重,中產向下流的壓力也很大。不過,如果我們只短視地和社會大多數人一樣,僅追求一些眼前目標,就算含辛茹苦地為子女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關,讓他們考到最想讀的科目,找到最理想的工作,也只會如逆水行舟,不斷在找How和What的答案,而從來沒想過Why。正如呂志和獎和其他類似世界級獎項的得主,如果不是一開始就由Why出發,再去默默耕耘,也不會做出那些改善世界的大事情。其實,無論個人或企業,如能以Simon Sinek的思路來想問題和作決定,說服力和成功機會也會提高。
但願我們教育下一代時,也讓他們如莫華倫及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小朋友所唱的Greatest Love of All歌詞一樣,能「I decided long ago, never to walk in anyone's shadows. If I fail, if I succed, at least I'll live as I believe.」,能勇於找到自己的Why,為自己的信念而活。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耐性培訓 《AM730》

上月出席賽馬會主辦的菲比斯午餐會。當主持問水怪當了家長的變化,他第一個反應就是「要比以前更有耐性」。相信能把23面奧運金牌拿到手,菲比斯必已有超人的耐性,否則難以堅持刻苦和嚴守紀律的訓練;然而他也說要更多耐性才足以應付家中小朋友,可想像當家長或許比當頂尖運動員的挑戰更大。


提醒自己放鬆,少對孩子作無謂催促,自然要訓練耐性,在急速的生活找多點呼吸透氣位。但知易行難,當校車快到而女兒還是慢條斯理、毫不在乎地吃早餐換校服,真的要深呼吸數次才可以壓低聲線、把「快啲啦」三字吞回肚裡;又當她做功課時搞東搞西,又不斷反問問題及挑戰你的吩咐時,也很易把你的耐性耗盡。「為何你可以看電話我不可看iPad?」「為何你還未睡覺我卻要早睡?」等等。

當腦汁已在公司用盡,回家還要動腦筋去回答一堆問題時,就很想用最直接的方式解決,即把問題壓下去,或加重語氣迫孩子就範。然而想深一層,如果為了孩子好,鍛煉耐性實在有必要。正如網上流傳的「在壓抑中長大的孩子,事事反抗」的道理一樣,事事不耐煩的父母,也只會令孩子變得更不耐煩,更難講道理。

多疲累也好,也要毋忘初心,以更高的EQ與耐性迎合孩子的成長。在孩子身上鍛煉出自己的耐性,或許對職場上的待人接物也有幫助!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8%80%90%E6%80%A7%E5%9F%B9%E8%A8%93-147016

勇於嘗試的孩子 《Mameshare》

活了數十年,自問對新嘗試和不知結果的東西,也要提起勇氣才能克服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何況幾歲大的小朋友?不知是否曾經令小女受過驚或吃過難吃的東西,現時嚷她嘗試新事物,她第一個反應就算不是抗拒,也有不少疑問。很多我認為是美食,她閉口不嘗;很多我覺得有趣的玩意,她又說不想去試。有時也會令人氣餒。
自古成功在嘗試,如果不願嘗試新事物,又何來成功?父母應該怎麼辦?
和女兒睡前小語,她透露部分原因,大概是害羞、怕失敗或覺得做不到等。歸納來說,主因離不開恐懼。而恐懼又和信任有關,要消除孩子的畏懼心理,除了要他們信任父母外,也要讓他們信任活動的環境和平台。愈了解和熟悉,就自然愈多信任、愈少畏懼。單單不斷說「信爸爸啦、信媽媽啦」作用不會太大,不如坦誠地說出大家的憂慮和積極想辦法更好。具建設性的對話,例如「最差情況會怎樣呢?」、「就算這樣會有人取笑嗎?」、「你認為這真的可能發生嗎?」、「如果你的朋友不敢去嘗試,你會怎樣安慰呢?」等等,都可以讓小朋友盡情傾訴內心的憂慮,和正面思考問題。而無論他們的理由多荒謬,父母也先不要批評,不去取笑。不如嘗試舉出一些相似的情境或他們曾經參與過的成功例子,讓孩子腦海產生熟悉的聯繫,或者比起強迫他們更有用。
另一方面,如果能提升孩子的勇氣當然就更好。這方面小弟仍在努力學習中,包括要不斷提醒自己多讚賞和鼓勵,少干預和批評。有時甚至明知小女做錯,也要壓抑自己不事事去提點,而讓她先自己嘗試。到她明白甚麼地方錯了,再一起討論和糾正。要向孩子強調的是嘗試比對錯重要,過程亦比結果珍貴。至於一些孩子想做、想試的事,只要不太危險,也不妨讓他們試。我相信小朋友不知天高地厚,天生應該很多事都想嘗試,只是有時家長太過保護,消耗了他們的勇氣。
鍛鍊勇氣不容易,因為我們當家長的,要先有勇氣去放手和面對失敗。如果我們也輸不起,孩子又如何去學懂怎樣去輸?不懂得輸和失敗,又何來勇氣去試新事物?何來達致成功?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快樂學習 《Mameshare》

無論多忙碌,也會盡量抽時間出席學校的家長會。家校合作很重要,去和老師交流,了解學校的理念和新資訊也總有得著。最近到學校的家長晚會,課程主任解釋甚麼是「快樂學習」時說,快樂學習不等於零功課,因為有時要把課堂的東西記入腦,適當的練習是必要的。不過學校的功課是重質不重量,不以大量抄寫,而是以鍛鍊學生高階思維為目標。聽到老師這樣說,做家長的自然可舒一口氣。
小弟同意功課的意義在於加深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記憶,太多重複抄寫可能會帶來反效果。但何謂適量也沒有既定準標,不同學生也有不同特質,有些小朋友學習能力高些,或許亦能很快做完較深和複雜的功課也不一定。家長如果不想、也沒有太多時間陪子女做功課的話,選校前自己亦應做好功課,盡量不要選擇和預期落差太大的學校。
至於是否課程深一些、功課多一些就能教出更聰明的孩子,可留待教育專家去探討和辯論。小弟就不認為太早教些比別人深一截的課程對學習有幫助。很多知識遲早也會懂,我覺得反而學會不怕失敗,和屢敗屢試的毅力更重要。而且就算小朋友特別聰明,理解能力特別高,有些東西不應是這個年紀學,就不應在這個年紀教。例如朋友說有小一的課程是教項羽的《垓下歌》,小弟就想了幾天都不明白有甚麼意義。就算小朋友學懂了「兮」字是助語詞,也能解通整首詩詞的意思,甚至連背後的歷史故事也聽過了,但又能理解楚霸王去到絕境的無奈嗎?又能感受虞姬那「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悲哀嗎?就算是為了朗誦比賽或甚麼其他原因,也總有很多更適合這個年齡的選擇吧?
快樂學習也應是以學生為本位的平衡吧?課程深淺或功課多少是一回事,是否適合小朋友,或能否提升高階思維又是另一回事。但願小朋友的學習過程,是真的以學生為出發點,是著重孩子和自己的比較,而不是和別人、或和其他學校比拼為目的。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快啲啦! 《AM730》

有朋友說,現代父母對子女說得最多的三個字不是「我愛你」,而是「快啲啦」﹗由起床那刻開始,「快啲啦」就不自覺地從口中不斷吐出。早餐吃快點啊、牙擦快點啊、校服換快點啊;放學後,就功課做快點啊、晚飯吃快點啊、書包執快點啊;周末情況也沒改善,很多興趣班和補習一環扣一環,不快點就可能令「補習鏈」斷裂。
換轉是自己,如果每天上司老闆不停催快啲啦,我們又怎自處?會否在長期趕速度的壓力下崩潰?或者聽得麻木了,根本沒有作用?甚至會否忍受不住辭職?無論如何,經常被催促一定會覺得煩厭。大人是這樣,小朋友何嘗不是?他們不能辭職,長此下去,不是麻木了,就是把壓力硬食了,兩者也不見得健康。

從事傳媒的小弟習慣和時間比賽,新聞節目不等人,死線無論如何亦不能錯過,所以一直對守時很執著。就算身邊人或朋友可能遲到,也會挑動小弟的神經。不守時的人也可以對別人影響很大,試想校車一站接一站,如果一兩個小朋友遲到,就可能累得全車人也受罰。

守時是美德,家長老師也有必定要強調守時的重要。但這不等如凡事也要催三催四,每天為家人和自己製造不必要的壓力。如果發覺經常都很趕急,是否應該先全面檢討,每天的行程是否太密呢?是否每項活動之間沒有預留足夠時間呢?是否太晚睡覺、令早上難以起床呢?

但願今天起,盡量少對子女說「快啲啦」,而說多點「我愛你」。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我並不屬於這裡 《Mameshare》

某讀書會邀請小弟推介比較「有趣」的書本給其他愛書人士參考。小弟想了想就回覆說希望大家一讀Amy Cuddy的《Presence》。這書不單刺激小弟思考,亦某程度上激勵過在低潮的小弟。
首先作者的經歷已經很傳奇,她十九歲遇到車禍,頭部受重創,令智力嚴重受損。醫生認為她沒法完成大學課程。這讓一向以聰明人自居的她一時間很難接受自己。不過她選擇堅毅不拔,克服重重困難和用上多幾年時間,不單最終本科畢業,還進一步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還到哈佛大學教書。Amy回顧那段日子時十分感觸。她說對自己充滿懷疑,特別是初到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時,總感覺自己不夠優秀,「我並不屬於這裡」。日子過得很苦,直至她發現原來不少人也有這種「不屬於這裡」的感覺,但有人會頂硬上,「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即是一直假裝自己屬於這個地方,勝任於目前的工作,直至真正駕輕就熟為止。
最初在TED Talk聽到這番話,確實是如雷貫耳,感覺太真實、太擊中核心了。實不相瞞,做了這麼多年人,也有過太多太多「不屬於這裡」的時刻,包括入讀名校、進電視台當主播、出外景做直播、到大學演講、做大型典禮司儀等等……但往往事過境遷,回想當初的缺乏自信又是多麼多餘。事實很多時只要勇於往前行,fake多幾次,自然就能make it。
之後再讀Amy Cuddy的暢銷書《Presence》,當中有關她對於身體語言的研究也很有啟示性。她的研究指出身體的「非語言行為」,不單影響其他人的觀感,對本身賀爾蒙分泌也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很多事情的自信和表現。所以能夠以「高能量姿勢」(power posing)應對關鍵時刻,例如面試、口試或演講等,往往成為勝負關鍵。
很多時所謂傳統名校生比較優勝的一個小節,也是在於他們勇於「fake it」,直到他們「make it」,甚至最後「become it」而已。其他學生成績未必差過名校生,甚至可能更好,但就是缺少這份勇往直前去fake it的奮勇,白白讓機會溜走。正如小弟母校男拔萃,很多同學碰到不是太擅長的事情時,往往也是應承了、嘗試了再算,大不了失敗收場,也總好過試也不試。試想這樣下去會比別人多出多少機會呢?
但要孩子有這份勇氣,我們本身也要先克服心理的障礙,fake it until we make it﹗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濕疹戰士 《AM730》

小弟喜歡結交不同年紀和背景的朋友,上次回到港大擔任新生高桌晚宴演講嘉賓時,又認識了一些老師和學生,包括當晚的司儀李健彰Harrison。

Harrison自幼受濕疹折磨,他說這是很累人的病,自己受苦之餘,全家人亦十分困擾。他父母不斷尋找不同的醫生和治療方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含類固醇的藥物雖有一定功效,但副作用也不少,有孩子或親友患上濕疹的就會明白。不過Harrison沒有放棄,也不怨天尤人。上中學後,他積極研究濕疹知識和尋求舒緩治療的辦法。結果他通過戒口等多種方法,成功治好逾九成的濕疹。現時他間中仍會有輕微濕疹,不過已不用很嚴格戒口,每晚亦可以安睡。

正在港大食物及營養科學系就讀的Harrison年紀輕輕,卻有個遠大目標:希望幫助全球同樣受到濕疹困擾的人。於是5年多前開設CureEczemaSlowly.com網站,分享自己的治療過程和心得,亦分享他搜集的濕疹資訊。後來更自資把資料輯錄成書(圖),在網上出售給有需要的人。他說網站至今已有過百萬點擊率,亦有外國患者表達成功舒緩濕疹的謝意,他仍希望在香港接觸更多患者,也想多舉辦講座和患者交流。

Harrison二十出頭,有點靦腆,卻不怕步入人群裡實踐理想。香港濕疹患者眾多,身邊很多朋友的生活也受到這病影響。小弟不敢肯定Harrison的資訊實際作用有多大,但對於他積極面對濕疹的態度,和推己及人的做法,極為欣賞和支持。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孩子學做人 《Mameshare》

做家長的大概多少也有類似煩惱,就是當兒女日漸長大,開始面對的社交與待人接物問題也日漸複雜。不過只要他們還願意透露學校裡的事情,讓我們大概知道每天有甚麼開心事和甚麼經歷令他們不快,其實已算很不錯。
有時睡前和小女傾談,聽到她在學校面對的情況,很自然想第一時間給她一個錦囊,說如果爸爸面對這些情況會怎樣做怎樣處理之類的話。不過每次也會壓抑這個衝動,因為我只是從她口中知道事情,但這是全部或部分的事實,又或者事件的前因後果我也不清楚。再者,就算家長真的對學校的情況瞭如指掌,孩子始終也要自己去學習如何做人、怎樣處事和走自己的路。
這不是說家長要無為而治,而是可以考慮提供多些場景和選擇,讓孩子思考不同的處事和待人方法可能會帶來甚麼的後果,然後由他們自行決定怎去處理。例如遇到不守規矩的同學,是否應事無大小,每次都要告發給老師?這樣會否令自己很難交到朋友?如果不是,界線又應該怎定?遇到被人欺負,或看到別的同學被欺負時又應怎樣處理?除了大是大非的道德問題,或可能造成傷害的行為外,很多事情未必非黑即白,也並非只有一種途徑處理。以較為開放的態度和小朋友討論問題,讓他們思考多些、承擔多些責任,他們可以學到的也會更多。事實上才小一的女兒,有時比自己想像中更加成熟,亦能指出小弟說話的矛盾之處。
成長路上跌跌碰碰自然少不免,有時做對有時做錯也很自然,試問我們做家長的,又何嘗不是在錯誤和跌倒中學習?就算做了這麼多年人,我們又能否肯定的說自己懂得待人接物呢?我們的自省能力又是否很高呢?如果不是的話,不如留多點空間讓孩子去自己學習,也給學校的老師多點信心,相信他們能處理好紀律和教好孩子吧。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優勝心態 《AM730》

辯論比賽要取勝,必定要理據充足、口才良好和臨場反應快,亦要能指出對方的矛盾和為自己的論點辯護。至少未見過有人會以自己的學歷、出身、甚至母校的名氣,作為反駁對家的理據。
不過人與人之間交流或網上的討論,就大部分時間也不會這樣理智。很多時不同意見的人說不到第三句,就已去到反駁金字塔 (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中最底層的辱罵和人身攻擊,不再以事論事和以理服人。人身攻擊都未算最討厭,最乞人憎的是恃著自己出身名校或多讀些少書,就拋個書包出來,以為這樣可令人臣服。然而世界最幼稚可笑的行為莫過於此。

奇怪是有時讀書愈多、學校愈出名的學生,就好像愈不明白這道理。須知十多年前Enron出事,那班不是自殺就是坐牢的管理層,都是頂級大學的畢業生。如果子女有幸入讀較出名的學校,父母高興當然無可厚非,但要提防自己和子女因而飄飄然,產生讀名校就比人優勝的心態。這和種族主義者認為自己的民族或人種比別的優勝一樣危險。想子女學懂謙遜,父母當然首先要謙遜。不停和別人比較學校的名氣,不停把子女讀的名校掛在口邊,子女自然也會受到感染。而愈是有名氣的所謂神校,也愈應該由第一天上學開始,向學生灌輸以理服人和謙卑的重要。不要為求勝利,就不斷催谷學生的虛榮心。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以為自己學歷高和出自名門的,才最容易淪為笑柄,心靈亦反而可能最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