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高球邊緣化隱藏經濟代價 《信報》

首先,這篇文章和高爾夫球會用地爭議完全無關,只是想探討香港不斷把高爾夫球運動邊緣化,有可能導致的潛在經濟後果。
高爾夫球已經不是貴族富豪的運動,普通中產或打工一族很多也是發燒友。
在公眾球場打球半天,消費不用一千元,隨時比起玩跑車、相機或影音產品經濟得多。
打工一族發燒友多
不過,除了發燒友外,很多人打高爾夫球,是基於業務和交際上的需要。商界常言道,主要決策其實都是在高爾夫球場,而並非在會議室敲定的。這或許有點誇張,但高爾夫球對於從事金融、營銷、或公關游說等行業的人士,的確是一種很有用的技能。如果客戶是高球迷,在球場上打開話題、增進彼此信任的機會,肯定大過在米芝蓮三星餐廳吃一頓飯。試想想,二至四人一組,一起打球四個多小時,當中很多機會交談。由球技、球桿談起,很快就能談到業務前景和合作機會。被讚幾次「好球」以後,雙方的好感亦可能較易產生。
高爾夫球有個好處是很多運動沒有的,就是通過差點制(Handicap System),不同水平的球手都可以同場比賽。很多大機構也透過搞「高球日」或友誼賽,來聯繫生意夥伴、增進團隊精神、甚至是籌款。因此有位美籍教授說過,商學院的MBA 課程應把高爾夫球納入其中。《經濟學人》亦曾刊登了一篇,名為《Why GolfersGet Ahead》的文章,指有調查顯示,不懂打高球的管理層,薪酬比起懂得打的平均少17%。或許懂得打高球,比某些專業資格更有價值。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四小時多的打球過程,很容易可以觀察到對方的性格、是否誠實,以及脾氣等。難怪有人說,想知道某人的真性情,必定要和他打場高爾夫球。
幾年間五練習場關門
放眼世界或周邊地區,無論是已發展或正高速發展的地方,像新加坡、台灣、南韓等地,都是高爾夫球場和練習場林立,高爾夫球的入門門檻不高。(競爭對手新加坡,人口500 萬,面積比香港細,卻有十多個高爾夫球場,是香港的三倍。)
但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要學習高爾夫球就愈來愈困難。因為所有人學打球,必定是在練習場(Driving Range)開始的。而現時香港無論是市區,甚或偏遠地區的練習場,也買少見少。幾年前開始,港島高爾夫球會、城市高爾夫球會、將軍澳的港島高爾夫球會、白石俱樂部等,相繼因為發展或其他原因結業。現時唯一的市區練習場亞洲高爾夫球會,亦將於7 月結業。幾年之間,香港就失去了最多人去的五個練習場!而且由於前景不明朗,根本沒有人願意再投資開設新場。
沒有了練習場,意味着除非你或父母是私人高爾夫球會的會員,或不怕經常長途跋涉和駁船到滘西洲練習,否則根本很難入門打高爾夫球。我和一班MBA 球友,都是柴娃娃地在市區的練習場開始打球的。如果當初沒有港島、或城市高爾夫球會,我這群死黨及很多高球迷也不會成為球友,我亦可能結識不到我太太。
沒有了練習場,就算業務上有確切的需要,也很難找地方學習。高爾夫球是一項「難學難精」的運動,因為正宗的動作違反我們日常運用肌肉的習慣。除非自小學習,否則必定要找專業教練學習多個小時,再在練習場操練一段時間,才可以在「落場」時不太失禮。和客戶打球,總也不能打十多二十桿也上不到果嶺,要客戶呆等吧?
然而學習高球的門檻和成本高了,好像也不會引起社會和政府關注;非高球愛好者亦未必會理解;那百多名依賴練習場維持生計的教練、那些做高爾夫球生意的人也沒有太多人會關心。外國有很多關於高爾夫球和經濟、競爭力關係的研究,亦有很多詳盡的數據,但把這些數字生硬地套用在香港之上也並不恰當。所以老實說,我沒有確實研究數據,去說明邊緣化高爾夫球,究竟會削弱香港多少競爭力,或會令香港商界損失多少可能達成的合約。
最多短期內為部分人帶來不便,但大多數人的生活仍是照常。不過,正如很多原來在香港存在的東西慢慢消失了一樣,起初大部分人也是不知不覺,代價要日積月累下來才會慢慢浮現。

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