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十年後的世界 《信報》

本欄承接上星期的〈香港再一個十年〉繼續思索教育如何更有效應付未來世界的挑戰。從一本由戴曼迪斯(Diamandis)和科特勒(Kotler)合著的《富足》Abundance 的書得到啟示。
科技革命能改變命運《富足》作者根據現時的科技突破和正在研發的新科技,加上國際社會的推動力,預期未來的世界,並非如大部分人一直所想的那樣悲觀。他們深信科技革命能改變人類命運,就像科技已改變我們現時的生活一樣。
舉例說,現時一個普通「宅男」,只要手機或平版電腦在手,尋找資訊的能力,已勝過十五年前的美國總統。又像非洲很多落後地區,那裏的人民以往根本負擔不起電話,資訊隔絕令他們長期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但流動通訊革命,就令他們直接由沒有通訊,跳到流動通訊和上網的年代,中間竟完全沒有經過固網階段。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很多現實世界的活生生事情,比起暢銷科幻小說,還超乎想像得多。Fact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紐約時報》的書評說,即使疑心最重的人,讀完這書後也會覺得世界沒有那麼負面。書中的願景一片美好,如果得以實現,未來就算世界人口升至90 億或100 億,也不會有資源短缺的問題。作為一個傾向樂觀的人,我願意相信作者。不過相信與否不是重點,反正當中有千千萬萬的變數。反而我認為這書可貴的地方,是作者的洞察力,為讀者未來的投資和其他決策,提供了的啟示。
書中〈竄起中的十億人〉那一章令我思考最久。這裏說的是世界最窮的數十億人(Bottom Billions)。他們一向生活捉襟見肘,大部分人每日賺取不到兩美元的收入。由於消費力低,這群人一向不是大財團的目標,但科技發達就可結合他們的購買力,不單可以衍生出高利潤,而且通過向他們提供貨品和服務,改善他們的生活和貧窮狀況,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購買力,再釋放更多利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你可以觀察一下本地的外傭,她們每月的收入只有約4000 元,但科技發達,已讓她們每人手執一部智能電話了。帶孩子上playgroup 時,眼見外傭姐姐等候時都在玩Facebook 或Whatsapp。
這一來她們生活多了些色彩,又可以慰藉思鄉之苦,同時香港的電訊商和應用程式供應商,又多了這個30 萬人的市場。
科技有助增加脫貧機會
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大師說,若停止視窮人為受助者或社會負擔,開始把他們視為有價值意識的消費者,甚至是有創造力的企業家,將會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最有效的扶貧方向,從來都不是給窮人一條魚, 而是教懂他們捉魚。
試想,一向通訊隔絕的貧困地區突然開通了無線網絡,加上平價的電腦或手機,這些窮人不單可以吸收資訊,甚至可以利用資訊科技開始做些小生意。脫貧以外還可能改善社區中其他窮人生活。有學者更估計,把全球最窮困和缺乏的40 億人的潛力釋放,將是超過13萬億美元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power parity)的經濟體!
而且社會基層的人,通常有很強烈向上流的願望。早前有報道指,基層父母也有怪獸家長,要子女同時入讀兩間幼稚園,上、下午各一間。他們也夢想有一天子女可以知識改變命運。基層低收入的一群,有很多需要過往都被人忽略,但科技的發展將大大降低服務他們的成本。滿足他們被忽略的需要,將會是一門十分有利可圖的生意,亦是未來改善他們生活和扶貧的一個方向。
當然來自既得利益團體、資源壟斷者和政客的阻力,或者會拖慢這個過程,本港結構性的貧富懸殊情況,亦未必短時間內能解決。然而,我相信科技改變世界的速度必定會愈來愈快,這或許是我們能給下一代的一個希望。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