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再談正負的取態 《Mameshare》

上星期在mameshare的文章刊出後,有朋友電郵小弟指出,平日也不妨多留意說話上選用的字詞,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比較多,這也可能會影響孩子面對半杯水時,會視之為半滿或半空。曾有從事公關和市場推廣的朋友也說過類似的話,大意是會盡量避免負面、令人想起不愉快事物的字詞。寫稿多用正面、或讓人產生正面聯想的字眼,產品也較易推銷吧。
能正面形容的東西就避免用雙重否定,這是小學作文課也會教的。但除了直接和簡潔等寫作技巧,字詞運用得宜,或能利用文字來定性或「框起」(frame)某些事情的技能,就更是一門專業,亦是政經領袖應具備的才能。水門事件主角尼克遜是個例子,有評論指因他在講話中用上太多負面的說法,更令人不其然更相信他是一名騙子,最終亦因醜聞下台。在商業社會,行為心理學的framing effect(框架效應)也是管理和行銷人員要學的課,因為關鍵很多時不在於說些甚麼,而是怎麼說出來。
當然家庭的日常對話,沒有必要那麼「專業」和機關算盡,然而家長在言語上,用上正或負面說法的多寡,卻可能慢性地影響子女對日常人和事的觀感,甚至造就不同的性格。例如學業上或比賽場上,負能量型家長會較常以競爭、零和、鬥爭、或許勝不許敗來看待成功與否;較為正面的版本,卻可視成功為奮鬥、毅力、合作、肯創新、或求同存異的藝術等等。
達致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可以是樂觀地、積極地去走,也可以是充滿戒心和不安地去爭個焦頭爛額。這不是說父母就要避重就輕、隱惡揚善,但家長對事物的framing與自己心態,卻絕對會滲透到孩子的想法裡,影響他們是懷著希望、還是忐忑不安地去面對挑戰。日子有功,平日多加留意自己的心態和用語,或者就是對孩子的上佳禮物。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8/12/27/%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5%86%8D%E8%AB%87%E6%AD%A3%E8%B2%A0%E7%9A%84%E5%8F%96%E6%85%8B/

沒有外傭的假期 《AM730》

外傭姐姐選擇年尾放大假回鄉,出席親人婚禮,於是小弟和太太也分別於不同時段請了大假,在家照顧一對孖寶和處理家務,應付沒有姐姐的日子。幸好婆婆這段時間全力幫忙,再加上爺爺的協助,才讓我和太太間中可以透透氣。

當了家長的才會明白,照僱小孩子比起上班,隨時用腦更多和要求更高體力。上司或老闆的指示與要求,就算多麼離地與離奇,也絕少是緊急得要即時解決。但小孩子的就大多數刻不容緩,要立刻處理!無論你多麼疲累、正睡得多麼甜美,也要飛身去餵一個肚餓的寶寶,或處理不知原因突發嚎哭的小朋友,又或清理倒滿一地的湯或奶等。所以稱職的父母,同時也是危機處理能手。

然而付出與回報通常成正比。小弟放假的一段日子暫時忘掉工作,全程投入當個全職爸爸,確是和一對子女更親密,互相了解也多了。雖然頗為吃力,但感覺也十分良好。亦證明就算媽媽要上班,爸爸加爺爺絕對能全日照顧一對小寶貝,就算去主題樂園亦可勉強應付。

家有一老確是如有一寶。祖父母對雙職父母無疑是最重要的支援。而外傭對香港家庭的幫助與提高本地生產力,也起了關鍵作用。善待她們之餘,讓她們假日有多些好去處和容身休息的地方,也是香港應有之義。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6%B2%92%E6%9C%89%E5%A4%96%E5%82%AD%E7%9A%84%E5%81%87%E6%9C%9F-155488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人人可以讀哈佛 《AM730》

今年有幸參與一丹獎頒獎禮,其中一名得獎者是創辦edX的 Agarwal教授(右二)。他本身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也負責招生。他說學院每年招收1,200名本科生,但就他所見,有能力入讀MIT的人遠遠不止此數。世界各地有更多有志求學的年輕人,基於經濟等原因未能繼續學業。於是激發他創辦edX在線學習平台,目標不是讓大眾來名校求學,而是把名校教育送給大眾(Bring education to the masses, rather than the masses to us)。

edX現時已累積1,800萬名學生,他們可以在平台選讀世界頂尖大學(包括香港的大學)各式各樣的課程,很多更是免費。科技讓所有人都可以聽牛津的教授講課,和哈佛學生做同樣的功課,修畢課程又可選擇拿取電子證書。但是否有認證已不是最重要,重點是知識已放在眼前,已是人人唾手可得,只在乎你是放時間在網上遊戲,還是在網上學習。

今時今日名校的主要作用,或是當中關係網和一張較亮麗的社會入場券。但要獲取實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已沒有太高門檻,雖然仍需要無比的努力和自制能力。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4%BA%BA%E4%BA%BA%E5%8F%AF%E4%BB%A5%E8%AE%80%E5%93%88%E4%BD%9B-154845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負面批評不如正面鼓勵 《Mameshare》

在街上無意聽到一名穿著某名校校服的小學男生對爸爸說:「我已經考第三了!」然後他爸爸一臉認真地回應,「信我吧,你是很差勁的。」雖然小弟只是旁觀,但也能感受到當中的沮喪和負能量。當然我不知對話前後發生過的事情,也沒法知道小男生是否平日太牙擦,所以爸爸要挫一挫他的銳氣,只是華人社會,父母的確比較喜歡負面地激發兒女,先指出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不是讚賞先行。
現今父母要承擔的很多,孩子要承受的就更加多。而當大家都在逆流而上的時候,正面的鼓勵,肯定比起負面的批評更有建設性。試想一艘遇上風暴的帆船,船員彼此鼓勵支持,還是互相批評,比較容易安全到達彼岸呢?現實也是差不多。打開成績表,很少學生會全軍覆沒或全面報捷,大多人都是有些科目考得好些,有些強差人意。父母可以選擇先讚賞考得滿意或進步了的科目,也可以先批評退步或失手的地方。小弟就會提醒自己,先看好的一面,正面地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再看看哪個地方做得不足,一起研究怎去改善。
就算父母口裡不說,孩子多少會知道自己甚麼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差,甚至羞於啟齒。父母不讚賞做得好的地方,他們會失望,也減低發奮的動力。而如果父母太害怕傷害孩子的自尊,不去處理做得不好的地方,他們又會以為這是可以接受。因此不是明明做得不好也要正面鼓勵,弱點亦需要直接指出來。不過小弟認為,今時今日不斷的負面批評,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以此來激發孩子的鬥志不會太有效。
最理想的,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老實地面對成功與失敗,不卑不亢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只有這樣,才能應付成長中愈來愈多的挑戰。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8/12/19/%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8%B2%A0%E9%9D%A2%E6%89%B9%E8%A9%95%E4%B8%8D%E5%A6%82%E6%AD%A3%E9%9D%A2%E9%BC%93%E5%8B%B5/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飛得高與飛得累 《Mameshare》

身處甚麼階層也好,父母總希望子女力爭上游。富裕的關心承傳,擔心富不過三代;中產的怕子女往下流,一代不如一代;基層的就希望下一代爭氣,知識改變命運,能跨代脫貧。父母對子女充滿期望十分正常,腦海多多少少都想著不同階段的培育大計。自playgroup起就最好有名校取錄,體與藝又要各有擅長,中英數當然也要名列前茅。但家長如果每個階段都傾盡全力,可能未做出甚麼成績來,一家人就已疲累不堪。
在這個發達社會,旁人看成功與否很簡單,大部分人愛品評哪一隻鳥飛得更高更遠,成功故事總是那麼吸引。不過,如果是真正愛你的人,更關心的應該是你飛得累不累,又或者是否自由自在地飛吧?當然多點鍛鍊會有更好的耐力,沒有那麼容易疲累,君子亦應自強不息,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進發。但就算最出色的運動員、最堅強的戰士,也不是機械人,也總會疲累。當父母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密密麻麻,放學後要補習,星期六日又要上體藝班的,究竟是否只想到他們飛的高度呢?如果完全沒有考慮過孩子會否太累,又是否愛的表現呢?這是我們當家長要經常思考的。
適當的休息和玩樂,絕不是軟弱、疏懶,或不夠堅毅的表現,也不會因此而落後於鬥高鬥遠的比賽中。因為沒有適當的休息,沒有回氣的時間,又哪有動力繼續向下個目的地進發?不停地衝刺,累了也繼續要衝下去的話,就算不倒下來,成績也會很快見頂吧!
相反,就算一時之間飛得不夠別人高,只要能自由翱翔,只要能飛得愉快,又有甚麼所謂呢?感受到愛的孩子,自自然然不斷有鮮風在翅膀底下承托著,飛得多高多遠因人而異,但起碼會飛得從容自在。

家庭是避風港 《AM730》

又到考試季節,家長朋友可能又眉頭深鎖。有調查指超過八成家長面對子女測驗考試時感到壓力,更有六成多因為和子女溫習而情緒失控。沒有深入研究這調查,不知所謂情緒失控的嚴重程度。但相信兒女考試時,大部分家長或多或少會比平日緊張吧。
 
調查機構建議小一首6個月不要默書和考試,讓學生慢慢適應。不過就算延後,遲早也要面對,要失控的總是會失控。而且考試測驗實有其必要,正如身體檢查,學生的進度也要有方法把脈,才知道學習上那裡做得好、哪裡要改善。問題未必是考試測驗本身,而是家長的心態。我們究竟視之為評估,還是競爭比賽呢?如果家長本著孩子是在尋求自我進步,而不是和他人比併的心態去應付考試,或者就不會太過精神繃緊。

小女總算順利完成人生第一次真正考試,幸運地我和太太沒有情緒失控,只是讓她重做些練習題和溫書。成績是重要的,但重點不在於分數和名次(小女學校也沒有排名次),而是考完試後,我們對女兒的學習進度加深了了解,知道她原來有地方做得這麼出色,也有些地方還要加把勁。日後和她溫習時可作適當的調校。

家庭是孩子最後的避風港,而不應是另一個戰場。小朋友回到家裡應該感到釋懷,而不是令彼此更加緊張。

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拉近傷健距離締多贏 《信報》

早前出席行政長官傷健共融高峰會,認識了多次為香港奪取殘奧和亞殘運金牌的香港輪椅劍擊精英運動員余翠怡。她的成功,以及其他傷殘運動員的出色表現,或多或少反映本港在殘疾人士、或起碼在殘疾運動員的支援上做出了一定成績。
科技進步也改善了殘疾人士的生活。如非科技幫忙,已故物理學家霍金也沒法發表那麼多有助了解宇宙起源的論文,甚至親赴世界各地進行既幽默又激勵人心的演說。在共融高峰會的專題論壇上,近日市值和蘋果叮噹馬頭、一度成為全球最高市值企業的微軟,其香港區企業及公益事務總監表示,科技公司推出方便傷殘人士的新科技或應用軟件,非單純為企業社會責任,而是這確屬有可為的市場。科技公司要照顧不同群組,傷殘人士的需要也應顧及,且絕對是商機之一。
新科技突破殘障阻礙
例如失明或聽障人士,已經有很多應用程式助他們克服生活中的難題,讓視障能「看見」,聽障可「聽到」。另一方面,很多原本為殘障人士設計的產品,最終亦能打進主流市場,方便大眾生活。最簡單的例子是原本給聽障人士溝通的文字訊息,已變成大家日常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之一。這跟很多智能電話上的應用程式及智能家居系統一樣,原為協助傷殘人士而設,結果卻造福整個社會。無障礙的行動和溝通變得更普及之餘,一般人的生活也獲改善。這或是更多企業願意投放資源,研發殘疾人士應用產品的一大推動力。
雖然殘疾人士的身體缺陷令他們生活上諸多不便,但健全人士也非完美,不同人總有各自長處和某些弱點。身體殘障亦有可能讓他們在某些方面較他人優勝、某些觸覺比常人敏銳。例如視障者的聽覺更靈敏,聽障人士的視野亦更廣闊。如果新科技能協助殘疾人士接受正規教育,他們同樣能擁有專業知識與技能,不用只從事較低技術的工作。
因此,只要能縮短傷健間的距離,讓更多殘疾人士的優點和專長被發掘和運用,說不定還有助本港紓緩人才荒和提升競爭力。在共融高峰會上,傷健與會者不約而同地反覆強調,社會不應以同情和施捨的態度看待他們,而是應給予足夠和公平的機會,讓他們自力更生和發揮所長。用人唯材也是進步社會應有的態度,由於殘疾人士每天面對的難題比常人多,故他們不少從小就鍛煉出更刻苦堅毅的性格,這份意志力縱是健全人士也不易擁有的。
當然,就算有科技協助,也需要更好的工種配對,讓殘疾人士發揮所長,而不是每天和本身的弱點奮戰。例如聽障人士就算有科技的幫忙,但如果要他們每天處理大量電話查詢,恐怕不會是最有效的人力資源應用吧。所以管理人員亦要有傷健共融的思維和訓練,以協調有不同身體殘障的員工發揮最大效益。這方面或可以跟政府、志願機構合作,借助其經驗和知識。
靈活管理助發揮長處
另外,在設備上、裝修間格和員工培訓方面,企業都要投放資源及時間,這方面就算有外來幫助,機構本身也須有決心作出一定投資。不過,這些投資除了可改善企業形象外,也有機會帶來可觀回報。不少研究曾指出,一間機構愈能做到傷健共融,員工的忠誠度和生產力會更高,競爭力亦能提升。加上隨着科技和社會意識的進步,傷健共融投資的門檻愈來愈低,故除了大企業,一般中小企亦有能力比以前做得更多、更好。
今時今日,一個能夠容納更多傷健人士的共融環境,已不只是單向地讓他們得到方便和機會,而是雙向地讓健全人士和整體社會受惠。這是多贏局面,並非單向恩惠。更何況傷健共融除有助改善人才荒問題和減低社福的負擔外,本港的國際形象也必能藉以提升,這也不是GDP可以衡量的。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再去playgroup的日子 《AM730》

轉眼間小兒已11個月大,雖然每天祖父母會帶他到樓下四處走走,曬曬太陽、見見別的小朋友、多點接觸外界,但亦到了考慮是否上讓他上playgroup的時候。

第二名孩子沒有首名那麼緊張,大女未夠一歲去baby gym,之後去過4個不同遊戲班遊玩學習。當時視這些遊戲小組為必需品,因為可讓孩子早點接觸兩文三語,鍛煉大小肌肉和熟習與陌生老師及小朋友相處。現實點說,對未來學習和面試總有點好處。不過能多些親自帶孩子上playgroup,父母的得著就更大。

剛和小兒去新開的Victoria Playpark試堂,又重過陪返playgroup的日子,數年前的感覺回來了。這次少了新鮮感,卻多了一份反思。有點後悔當年太少陪伴女兒上playgroup,經常讓工人姐姐陪她上課,浪費了很多珍貴的親子時間。試想想,一天裡父母有多少時間能連續陪孩子玩個多小時,把時間都給了孩子而完全不理會手機?而且這也是個很好的機會,仔細觀察孩子的發展,以及對事物和陌生人的反應。特別像小弟這些晚上經常要工作不能回家的爸爸,更應多珍惜和孩子上遊戲班的機會。

孩子大得很快,遊戲班的可愛歲月轉眼過去。未必要一星期返足5天遊戲小組,但有空的話,父母絕對應該珍惜這些雖然辛苦,卻十分親密的陪伴日子。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盡己力.不強求 《Mameshare》

這星期由好人好事開始。話說中學同學杜汶澤,當知道至孝的藝人黃心美希望為爸爸尋找失散廿多年的表哥,了爸爸一個心願後,就主動幫忙。原來這名表哥正是和小弟及杜汶澤讀同一屆男拔萃的。當杜將事件告知舊同學後,大家就在WhatsApp群組中討論和分頭行動。但很快都不約而同地說,他去美國讀書後就失聯了,就算找到一個電郵,也很快證實已無效。然而經過多人的努力,終於在LinkedIn找到這同學,得他回覆說目前一切安好。報章也有報道這事。
事後得知這同學原來去了美國哈佛大學讀法律,再到了英國倫敦工作。之所以這麼難找,是因為他除了LinkedIn外,沒有任何社交媒體帳戶,連WhatsApp也沒有。不過幸好有些以前較熟的朋友鍥而不捨,最終才大團圓結局。大家談起這事時,也想起這同學當年的「神童」住事。
男拔已經臥虎藏龍,讀得書之人不少,但他卻無人能及,不單年年考第一,奪獎無數,而且還拋離別人。這同學靠的不是催谷、也不是一天到晚的補習,而是真心喜歡看書和吸收不同知識。有人說他喜歡看書,喜歡到愛「聞」書香的程度,「他的一個又一個第一名都是『聞』回來的。」他讀的書多數和學習關係不大,到中三時更向朋友表示想讀的書都讀完,結果不玩樂器的他,突然開始鑽研音樂理論,為的是娛樂自己而已。可能一來是天份,二來是家庭薰陶,令他根本把讀書當成了娛樂,也令這同學的功課被老師形容為模範答案。別人抄功課,一般只是抄他七成就已經夠好了。
各有前因莫羨人,就算在傳統名校,這類尖子也千中無一,可能三數年才出一個半個。很多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及他不費吹灰之力的一半。因此無謂、也沒甚麼辦法強求。在知識追求上,老實地面對自己的長處與弱點,一切盡力、每天有進步就可以,名次與獎項根本也不太重要。何況中小學的那些成績表,就算多麼動人,現時我們也不常回看吧。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認識、愛上、學習 《Mameshare》

音樂成績卓越的男拔萃校長鄭基恩曾說,小朋友通常到了八、九歲,音樂上的技巧會突飛猛進,三、四歲開始學樂器和八九歲才開始分別不大,最重要還是他們喜歡。話雖如此,很多家長很早就讓孩子學鋼琴或其他樂器,無非怕落後於起跑線。
小女四歲開始接觸鋼琴,但只是一星期上一次堂的玩樂性質,沒有太多練習,更沒有報任何考試,因為只是讓她接觸一下音樂,沒打算拿證書去報考學校。孩子還小,逼不來、也沒有必要逼她學這學那。接觸音樂和舞蹈,就由她喜歡的《天鵝湖》開始,當她聽到美妙的音樂,看到漂亮的舞衣和優美的舞姿,就自然產生學習的興趣。潛移默化、多看多接觸,才有機會令孩子慢慢愛上,正式學習時才更愉快和用功。
好像每年的太古「港樂.星夜.交響曲」就是很好的機會,讓小朋友接觸高質素的入門古典音樂表演。今年的曲目相信精心挑選過,很合小朋友口味,有《星球大戰》、《龍貓》、《拉黛斯基進行曲》、《藍色多瑙河》加上和煙花一起出現的《1812序曲》等,全部都很易入耳。在場的小朋友很多聽得手舞足蹈,沒半點悶場。問小女是否想有天能彈出這些音樂和上台表演,她立時不斷點頭。古典音樂原來可以一點也不沉悶,小朋友也不一定要大人牽頭催迫才會愛上和學習。近年香港管弦樂團也舉行不少以家庭為對象的音樂會,也是希望向小朋友推廣古典音樂。傳統中國戲曲也是這樣,向小朋友投其所好,吸引他們多點認識,再希望在家長的推動下,愛上和學習。
試想如果這個先認識、再愛上和學習的過程倒轉了,小朋友根本並不認識一樣東西,也未產生興趣,就被拉去學習,甚至被迫不斷練習來應付考試,他們又怎會愛上這事物呢?因此不少人考完八級琴後都不會再打開鋼琴蓋,因為他們從未愛上彈琴,甚至可能根本未曾真正認識這東西。
套用於其他如學業等方面,道理也是一樣。任何事物都應該先接觸認識,從而產生興趣和慢慢愛上,自然在學習上也容易得多,和有熱誠得多。到時家長從旁鼓勵或給力,也更有效率吧!

2018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你死我活不如優勢互補 《AM730》

又到小一自行分配學位結果出爐的時間。香港制度頗為複雜,家長亦可能面對「策略」和抉擇上的困難。單是選擇官津學校或直私國際,可能已令部分家長失睡多個晚上。
 
反觀近年不少人讚譽的芬蘭呢?原來芬蘭家長很少這類煩惱,因當地連私校和私立大學也沒有,選擇不多。而芬蘭教育工作者常掛在口邊的名句是:Real winners do not compete(真正贏家並不比併)。這不等如芬蘭孩子之間沒有競爭,始終不是每人能升讀大學或入讀心儀學科。

然而他們的教育或培育思考的方式,是注重合作大於競爭。這或許和本港學生及家長自小就拼個你死我活的主流意識有天壤之別。就算要建立孩子的鬥心,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分別已經很大。

如果未來社會比現在更著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那麼這兩種不同的思路,可能已經構成孩子間競爭力的分野。能夠視新結交朋友為潛在合作伙伴,就會想到大家有甚麼優點長處,可以互補和產生協同效應,合作空間自然大。相反,常常視身邊人為潛在競爭對手,自然處處防備,難以交心,合作的機會自然細。

究竟經常本著優勢互補的心態去待人處事,還是處處以零和的思路去競爭,更易找到合作伙伴呢?哪個溝通能力會更佳呢?答案明顯不過。而這些思路和心態,也跟父母的處事方法和薰陶有直接關係。

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善用數據為學生減壓 《信報》

教育是施政重點之一,政府亦承諾投放更多資源在這範疇上,社會對於相關改革或減輕學生壓力的討論,近年亦沒有停過。香港教育算是比較多元化和選擇豐富,雖然經常被家長批評學生壓力太大、功課和操練太多,但總括來說,整體質素還算不錯。
天虹校TSA躍進啟示
女兒升上小學後,小弟沒有鬆一口氣的感覺,思考更多的都是教育問題,特別是所謂的快樂學習。世上沒有免費午餐,要得到某些技能和知識,就必須付出一定代價。如果誤以為知識可不勞而獲,又或每天玩玩遊戲就可以習得,家長也未免太天真。事實上,很多家長朋友認為直資、私校或國際學校雖然學費較高,但孩子可以更快樂地學習或起碼功課少一點,故值得花多點力氣去報讀,同時付錢上補習及興趣班。
不過,孩子要成才始終要家校合作,培養毅力和好奇心。隨着競爭愈來愈激烈,很多私校或直資學校的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亦水漲船高,也不再是功課特別少。最大分別只是資源充裕,家長亦普遍較富有,學習的配套多些罷了。
那麼,學習質素是否就和投入的資源成正比?又是否多些功課、補習及操練,就能提升學業成績?就能鍛煉出毅力和好奇心?我不敢妄下結論,不過小弟最近和一些教育工作者交流,從中得到不少啟示。
很多人聽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的故事,傳媒亦常訪問其教職員和到校採訪有關教育的議題。最近,小弟因緣際會認識了天虹小學的課程發展主任陳奕鑫,聽了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他說,最初來到天虹小學時,TSA不達標。一般欲提升學生TSA成績,最傳統做法當然是補課和多做補充練習,期望「將勤補拙」。再不達標的話,體育課或音樂堂都要犧牲改為做補充。多加操練以提升成績,相信是最多人想到的方法。不過,陳主任說他們決定反其道而行,減少功課、不做補充、拒絕操練,甚至還減少考試。結果呢,兩年後TSA成績大躍進,全面達標了。這個結果竟和傳統智慧背道而馳。
天虹是怎樣做到的呢?我相信和該校的老師花了很多心機有關,陳主任透露,當中主要是借助科技和數據。他舉例,數學老師會把課堂最後10分鐘,留給學生用平板電腦做有關的問答題。這10分鐘的練習,除了可加深學生記憶,更重要是能讓老師收集數據。例如某條問題特別多學生做錯,就證明很多人不太明白該題目,老師便記錄在案,於下一堂預留時間再講解這個學生較弱的概念,令他們真正理解,未來就不會再輕易做錯。
運用科技針對弱點施教
這種針對性的教學,比起漫無目的地補課和濫做補充練習,更精準地按學生弱點施教,不浪費師生時間,亦避免因過度操練使學生疲於奔命,進而失去學習興趣。一來,學生明白了原本不懂的概念,可能會激發他們的滿足感和求知慾;二來,校方每天收集學習進度數據,長此下去,學生更能事半功倍地學習和取得成功感,學校亦能掌握學生的大小數據,調節教學進度和方法。
在香港,運用科技和數據於教學上或許還未很成熟,天虹小學的例子也須更多時間去驗證,教育改革亦宜逐步摸着石頭過河。不過,這起碼反映科技及數據是教育的一條出路,也的而且確可減少不必要的操練和壓力。如果有更多學校在日常課堂裏收集學習進度數據,那麼,相關的評估和TSA或可考慮減省甚至取消,畢竟其用意也是收集數據。假若學校能更即時了解學生進度,測驗和考試的次數亦可相應下降,或能讓學生在更少壓力下,學習更多有用的知識。
對家長來說,也可反思操練的作用。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藥石亂投不單不會改善成績,反而可能扼殺小朋友的學習興趣,甚至進一步構成情緒及家庭問題。就算家長有充足資源,很多事情都不能簡單地外判給補習老師和學校,亦不是加強物質上的獎勵就能提升成績。
自己知自己事,家長應最了解子女的強項和弱點,怎樣才能提升學習動機與毅力,須多動腦筋和以更開放的態度去審視。肯定的是,若只依賴功課和操練,不單過於食古不化,思路亦太狹窄了。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問題是他們都照做! 《Mameshare》

和小弟差不多年紀,又喜歡英倫搖滾樂的,大概不會不喜歡Queen(皇后樂隊)的歌曲。最近看了Queen的傳記式電影《波希米亞狂想曲》,又回味到那些年英倫搖滾的全盛時期,又被強勁的Band Sound弄得熱血沸騰。
戲中的Freddie Mercury有一段迷失,和樂隊決裂的時期。到他醒覺浪子回頭,跟隊友的一段對話頗有意思。他說離隊後跟他工作的新團隊十分聽話,吩咐他們做甚麼「他們都照做!」問題正是因為這樣,沒有隊友們從前的批判與懷疑、沒有火花和刺激,做出來的效果並不理想。所以他需要這班他稱為家人的隊友,需要他們的批評和意見,才能做出好的音樂來。
忠言逆耳。雖然人喜歡聽奉承的說話和別人的認同,但如果你說甚麼伴侶都同意,特別在育兒和教育上百分百奉行你的意見,那又是否好事呢?事實上沒有人甚麼都是對,有不同意見,甚至間中有些爭論才算健康。我們都需要鏡子,照出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點,才可以進步和改善。如果連家裡最親的人也不老實說出自己的意見,還會有誰人說真話呢?只要我們出發點是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好,而不是為了一己的面子與自尊就可以。
子女的教育問題往往是夫妻的爭拗點,特別初次面對升小一的難關。如果你和另一半在整個過程意見完全一致,那就真的恭喜你。但更多情況是彼此有理念上或策略上的不同想法。下星期自行分配學位就會有結果,這已可能是很多家長的人生交差點。因為如果成功獲派學位,就要決定是否註冊。註冊的話就要放棄正報考的直資學校或部分私校。不註冊的話,萬一最後直資夢落空就要接受「大抽獎」的患得患失。這些時刻,有必要大家冷靜和坦誠地說出彼此的想法,再往對方的立場去想,然後求同存異,共同達致彼此都贊同的決定。決定以後這就是一家人的抉擇,無論結果怎樣也要一起去面對,不要再互想埋怨。
為了孩子的幸福,一家人沒有分裂的本錢,必定要團結向前。但一家人,也自然有拗撬、爭執。作為父母,有必要學習怎樣處理夫妻間的不同,一方面是為了家庭的完整健康,另一方面也是在孩子面前樹立榜樣。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相聚一刻 《AM730》

很多家長朋友想找份朝八晚四、五天工作的工,無非是為了配合子女上學時間,早上可以送他們上課,放工後又可陪他們做功課和玩樂。然而現實是,很多家長能在八時前回到家已算幸運,至少還可把握孩子睡覺前的短短一小時,檢查功課、執書包、和說說故事。

像小弟近日上夜班,就連最珍惜的睡前小語也辦不到,只能和小女短短地通個電話。因此無論多麼晚收工,凌晨一點或兩點睡也好,每朝必定六時許起床,為小女準備早餐和上學的東西,再送她上保母車。這大半小時的相聚,也是每天最寶貴的時間。但當家長的就會明白,這也不是最佳時間,因為每天上學前也如打仗一般,十分緊湊。特別是小朋友早起通常不大清醒,手腳特別慢,你急他們不急。但亦正是這樣,經過這兩個多月「培訓」,小弟也練出更大的耐性與寬容。

就算不用返夜班,香港大部分父母每天和子女相處的時間實在不多。雖說和孩子做功課或溫習都很勞氣,但既然每分每刻的相聚也那麼寶貴,為甚麼每每要令自己血壓上升,又令雙方都不愉快收場呢?與其鬧完一輪後自己後悔,不如嘗試多點體諒,多放點愛心在大家的相處時間上。子女要教,但父母是在教育他們,還是在失控地向他們發脾氣,我相信就算是年紀小小的孩子們,也還是感覺得到的。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成績名次有多重要? 《Mamesahre》

已故物理學家霍金在遺作《大問小答》回憶了一件頗有趣的往事。當年在牛津大學讀書時,他說由於不夠勤力,學業成績並非特別超卓。畢業時介乎於一級和二級榮譽之間,要接受教授面試。教授問他畢業後有甚麼打算,他說想做研究,並表示如果讓他以一級榮譽畢業,會到劍橋大學做研究;而如果給他二級榮譽的話,他就會留在牛津大學。
結果他以一級榮譽畢業,去了劍橋,然後一切都是歷史了。
霍金的活動能力十分有限,但腦袋卻有遊走無限的能力,甚至去到宇宙的邊際,嘗試探索和解答宇宙起源等極為抽象的世紀難題。霍金的成就與智慧,很久以前已得到世界公認,但他不是自小就被標籤為神童,測驗考試成績也並不突出。但這些重要嗎?我不知道霍金年少時會否介意成績不夠好,但如果他不在書裡提及,大概也沒有人覺得重要。甚麼一級二級榮譽、考第一或第二,到了人生的一個點就會變得沒有多大意義。
那麼家長們為何那麼著緊一次半次的考試名次呢?甚至聽過只是小一的學生,四周去打聽同學仔的測驗分數,看來是父母的旨意吧。但就算「贏」了大部分同學,又代表甚麼呢?花時間和心力去和別人比較,不如看多兩本書,或和朋友玩耍也更有得著吧?
霍金以外,很多舉世無雙、前無古人的大師,相信亦不會介懷從前的成績、名次、甚至獎項。像剛過身的武俠小說一代宗師金庸先生,又會因為沒有拿過諾貝爾文學獎而遺憾嗎?事實如果人到中年還在回味大學,甚至中學時的名次或獎項,也可想像這人的成就有多高吧?
很多人像霍金一樣,成功不是因為成績特別好,也不是因為年年考第一,而是因為那顆強烈的好奇心,和面對無限困難也盡力克服的能耐。

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全方位教育 《AM730》

小女的學校在當眼處展示了聖經金句「你們為我這些弟兄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事,就是為我做了。」相是希望學生從小多心別人,特別是弱勢的社群,身體力行。
 
人的貴賤,不在乎財富與知識多寡,而是在乎於內心與行為。好的教育自然也應重視心術和德育。作為家長除了日常教孩子禮貌和品行,簡單如主動打招呼及禮讓等等之外,有機會最好身體力行,和小朋友一起認識社會或參與義務工作,由賣旗、慈善步行、到關懷有需要的人也是周末親子好活動。

星期天趁返工前的早上,和小女跟港大校友會去探訪獨居或低收入長者。這是她首次接觸需要關懷的陌生人,由最初的靦腆到在公公婆婆面前流露調皮一面;由起初不願開口到後來口若懸河,對小女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教育。小女說印象最深是一名意識已開始模糊的婆婆。和老伴一起居住的她,一開始就當是孫女而牽著小女的手。雖然沒有言語交流,但相信在探訪的短短半小時,小女已感受到婆婆對孫女的愛。我亦希望婆婆感受到小女送上的關心。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要吸收知識,最好親身參與,透過實習和實驗去獲取。關心社會、面向世界,也不能單靠上課或看書。如因功課太忙或太多興趣班及補習,而錯過一些融入社會、關心他人的機會,對小孩子的全方位教育,其實是打了個大折扣。

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

親子跑的觀察與感受 《Mameshare》

小弟不是跑迷,每年只參加迪士尼的「10K Weekend」親子跑。小女今年首次跑3K,我和太太就陪她三人行一起走。小朋友精力無限,3公里,對這名小一生也沒有甚麼難度。看小女跑一會、行一會、再跑一會、又和卡通人物合照一會,很快就終點在望了。
平日不鼓勵小女隨便周圍跑,怕她容易撞傷或跌傷。難得一天可以盡情地走,就對她說只管向前跑,想跑多快就多快,爸爸會一直跟在後邊。結果偷看她時發現她面上沒有辛苦的表情,很多時是展現出快樂的笑容。快樂真是可以很簡單。有些時候怕她太早用盡力氣,就叫她去排隊和卡通人物合照,順便可以透透氣。但連平日她喜歡的Zootopia人物,她也好像不太情願停下來去拍照。原來她怕落後於別人,「我們會否輸掉呢?會否跑包尾呢?」小弟安慰說,這次不是和別人比賽,而是挑戰自己,只要能跑畢3K都會有獎牌,她才放心和喜歡的Judy及Nick合照。到衝線的一刻,她興奮地舉起雙手,迎接她那面美麗的獎牌。
不用多說,跑步是鍛鍊身心的好運動。不過跑步也是一個見自己的過程,先要戰勝自己,也要懂得量力而為。當女兒有點不自量力地說明年要挑戰10K時,我雖然喜歡這種鬥心,但也對她說任何事情要有成績,不單單是有求勝的心就可以,而是要刻苦地練習,也再有正確的指導才行。只要她喜歡,小弟很樂意讓她跟教練學習,但很希望她明白,跑步和很多事情一樣,也是先見自己,才能去見別人、見天地。
香港的父母又好、小朋友又好,有時太著重於和別人比較,也誤以為鬥心就是要戰勝別人,考第一或拿金牌。其實很多時,勝負不一定是絕對,正所謂「論武功,俗世中不知邊個高」。如果孩子能夠學好先見自己,有挑戰自己的心,更有自知之明的知慧,那麼甚麼名次、甚麼勝負,就一點也不再重要了。

扣分不如加分 《AM730》

測驗考試評分太淺易就難分出高低;太艱深又可能令學生壓力大吃不消。讀過一本書,有大學教授想出把滿分由100分加到120分,學生的成績其實沒有分別,只不過原本拿40分的變了60分、拿80分的變100分而已。但這卻成功地讓學生開心了、壓力少了、對這位老師的評價也高了。雙贏!心水清的學生必定明白,全部學生加20分等如全部沒有加分,不過這把戲又確實起到安慰的作用。


人有不太理性的一面,而正面或負面地標籤同一件事,效果也可能南轅北轍。在小女學校的家長會上,課程主任說,在一些測驗或評估中,會有一些bonus questions(獎勵題)是比較深的,學生不懂作答不會扣分。但如能解答就可獲額外賞分。這樣做和把題目訂得艱深但答錯扣分,本質上沒有分別,最終也是為了區分出學習能力的高低。不過一個用正面獎勵的方法,鼓勵學生挑戰難度;另一個就以較負面的方法,懲罰達不到高水平的學生。

拿不到賞分的壓力,應該不及怕被扣分的壓力大吧?反而今次拿不到獎分,可能成為下次加把勁奪獎的動力。而且獎勵激發出的向上爆發力,或許比起害怕失分的動力為大。始終正面比負面好,加分總比扣分好吧?

除了測驗考試,其他方面又是否也可以以正面和獎勵,而不以負面和懲罰的方法去和孩子相處呢?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6%89%A3%E5%88%86%E4%B8%8D%E5%A6%82%E5%8A%A0%E5%88%86-148984?fbclid=IwAR2avuhydtrT58A9N0aFYkqbVqAM1BvQik4vaxcnrYEY3g6gp4zBZjEN7uE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令爸爸驕傲 《Mameshare》

為人父母甚艱難,但亦有很大滿足。當了父母後,人生多了很多考慮和難關,但亦多了很多所謂的proud moments(驕傲時刻)。甚麼東西讓父母自豪或驕傲因人而異。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畢業禮、第一次拿到獎狀等,相信都能催很多父母的淚出來。
有人會因考入心儀學校,或每次默書測驗穩列三甲感到驕傲;有人就為子女在音樂廳或運動場上奪獎而自豪。一步一腳印,每個腳印小弟都總有不同的感動位,但要數到讓自己驕傲的時刻,老實說暫時沒有太多。不是小弟要求高,也不是說小女做得未夠好,事實她已經算乖。而是讀名校又好,成績優良又好,最多只是人生較漂亮的起點,未來仍然很遙遠,要有所謂自豪的感覺也太早了一點。
反而最近一件小事讓小弟感到少少驕傲。事緣小女班上有小朋友請了數天病假,其後那女孩的爸爸告訴小弟,女兒在小息時主動跑去慰問剛病癒的同學,令他覺得小女很有愛心。自問家教或身教也做得未夠好,也不肯定她有沒有學到我們的壞習慣,不過媽媽經常強調心地善良的重要,這點小女或許有意無意間記在心上。
雖然這次是很小的善意,但小弟覺得小朋友能主動展現善良一面,比起10次測驗100分,打下了一個更好的基礎。因為知識易得、品格難求。學業或知識上落後別人一點,總有機會慢慢追上來,不過一旦心存惡念,往後就較難糾正。小弟但願能通過鼓勵與讚賞,讓她在善良的道路上走下去。我亦對自己說要多抽時間,和女兒去關心社會或多做公益活動。
人生是每步每步的累積,每步也對日後有大大小小的影響。相比起成績等硬知識,兒女的善良及同理心等軟實力,對他們將來的影響更大。亦是這些軟實力,令小弟這個爸爸更感驕傲。

https://mameshare.wordpress.com/2018/11/02/%E3%80%90%E7%8D%A8%E5%AE%B6%E3%80%91%E6%9D%8E%E8%87%BB-%E4%BB%A4%E7%88%B8%E7%88%B8%E9%A9%95%E5%82%B2/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大問小答》 《AM730》

英國已故物理學家霍金遺作《大問小答》(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s) 深入淺出地解答一些熱門問題,比起暢銷書《時間簡史》容易明白得多。不是唸科學的,也不妨當消閒書來看。霍金邏輯嚴密,有理有據,文字淺白,就算他的答案未必人人認同,起碼能刺激讀者思考。
 
序言「Why we must ask the big questions」一章已很好看。霍金回憶中學時,同學以「愛因斯坦」戲稱他,不過卻不是因為他成績優異(事實霍金的中學成績只屬中下游分子),而是他對很多事物都好奇,喜歡和朋友詳盡討論不同的題目,包括一些大問題如宇宙是否需要上帝創造、又是否永恆不變等等。霍金的故事足以證明,單是學業成績不足以衡量學生將來的學術成就,反而好奇心遠比分數重要。

至於怎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第一步或者是鼓勵他們像霍金一樣,多點提出問題。然後再和他們一起討論,或鼓勵他們自己尋找答案。能否即時找正確答案不是重點,提出好問題的能力,可能比起找到答案更重要。正如霍金的好友Kip Thorne為他致悼詞說:「牛頓留給我們答案,而霍金就留給我們問題。」但正因他提出的問題,人類才能更接近理解宇宙起源的奧秘。《大問小答》再次提醒小弟,學懂問題和激發孩子好奇心的重要。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由問為什麼開始 《信報》

月初舉行頒獎禮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已來到第三屆,小弟很榮幸能再次擔任大會司儀。每年的頒獎禮總有些令人感動的時刻。其中表演環節,大會所邀請的都是能克服逆境、跟困難作戰、發揮正能量的表演嘉賓。今年演出的是「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學童,他們聯同世界知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一起唱出很有意思的勵志歌曲,小朋友夢想成真之餘,亦為未來實現更高、更遠的夢想打了支強心針。
表演開始,莫華倫先以《杜蘭朵》中的名曲Nessun Dorma揭開序幕,帶起現場氣氛。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小朋友隨後出場和莫老師一同表演。背景熒幕顯示的是一個又一個台上表演小朋友的面孔,還有他們長大後的志願與理想。場面勵志又充滿希望。但願這群小朋友今天的一小步,能為將來的一大步鋪出康莊大道。
人生目標大不同
「正能量」不單是呂志和獎其中一個獎項,用以表揚處於困難仍勇往直前的人士和團體,也是穿梭整個晚會的一個信念。很多得獎人士、表演單位及一眾主禮嘉賓,都不約而同提到逆境自強的重要。不只是口號式的提及,而是透過不同的提名、獲獎者故事和表演嘉賓實踐出來的一股動力。每年完成司儀工作後,細味晚會中看過的片段與聽過的故事,總會有些領略。
今年小女剛升上小學,小兒於年頭出生,看到這群小孩子和當中的訊息,感受亦較深。作為香港的所謂中產家長,孩子出世後,腦海裏總是他們的學業與前途。如認為應該花的錢,會毫不吝嗇地用在孩子身上。由playgroup到幼稚園、考小學、大學、出來社會,總以穩定和安居樂業先行。就算他們將來的生活好不過自己,也千萬別向下流。金錢、工作、向上流動,都是生活主調;到有一天兒女結婚、生兒育女,是否再來一個循環?這就是圓滿人生?生活可以有多些意義,追求多點東西嗎?
不是在無病呻吟,而是想到每天營營役役、照顧家人、供樓供車的生活裏,如能找多些意義,不單滿足感大些,對工作本身亦有正面幫助。另一方面,若兒女能找到品學兼優的理由與目的,還有更遠大的目光,也對他們的學業成績以至將來的事業成就有正面影響。企業顧問和暢銷作家Simon Sinek的「The Golden Circle」理論指出,全球最出色的領袖和影響最深遠的公司,在思想、行動和溝通方式上,都是和世人剛剛相反的!他們不會先問How和What,而是先問Why。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目的及尋找sense of purpose等,才再想如何做和怎樣做。成功的領袖也不視入名校、讀神科或賺高薪為人生目標。
感染力源自目光
正因為找到使命與目的,所以令推動力更大。而這股力量不單推動自己向上,更能感染別人,「Make people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有感染力是因為別人看到的,不是一個只為生活打拚的普通人,而是看到為理想奮戰、為更高目標努力的領袖。有感染力的領袖,也永遠比那些只懂得以carrot and stick去催逼和利誘的領袖有更多追隨者,做事自然更加事半功倍。
在香港當父母,和很多大城市一樣困難重重,中產向下流的壓力也很大。不過,如果我們只短視地和社會大多數人一樣,僅追求一些眼前目標,就算含辛茹苦地為子女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關,讓他們考到最想讀的科目,找到最理想的工作,也只會如逆水行舟,不斷在找How和What的答案,而從來沒想過Why。正如呂志和獎和其他類似世界級獎項的得主,如果不是一開始就由Why出發,再去默默耕耘,也不會做出那些改善世界的大事情。其實,無論個人或企業,如能以Simon Sinek的思路來想問題和作決定,說服力和成功機會也會提高。
但願我們教育下一代時,也讓他們如莫華倫及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小朋友所唱的Greatest Love of All歌詞一樣,能「I decided long ago, never to walk in anyone's shadows. If I fail, if I succed, at least I'll live as I believe.」,能勇於找到自己的Why,為自己的信念而活。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耐性培訓 《AM730》

上月出席賽馬會主辦的菲比斯午餐會。當主持問水怪當了家長的變化,他第一個反應就是「要比以前更有耐性」。相信能把23面奧運金牌拿到手,菲比斯必已有超人的耐性,否則難以堅持刻苦和嚴守紀律的訓練;然而他也說要更多耐性才足以應付家中小朋友,可想像當家長或許比當頂尖運動員的挑戰更大。


提醒自己放鬆,少對孩子作無謂催促,自然要訓練耐性,在急速的生活找多點呼吸透氣位。但知易行難,當校車快到而女兒還是慢條斯理、毫不在乎地吃早餐換校服,真的要深呼吸數次才可以壓低聲線、把「快啲啦」三字吞回肚裡;又當她做功課時搞東搞西,又不斷反問問題及挑戰你的吩咐時,也很易把你的耐性耗盡。「為何你可以看電話我不可看iPad?」「為何你還未睡覺我卻要早睡?」等等。

當腦汁已在公司用盡,回家還要動腦筋去回答一堆問題時,就很想用最直接的方式解決,即把問題壓下去,或加重語氣迫孩子就範。然而想深一層,如果為了孩子好,鍛煉耐性實在有必要。正如網上流傳的「在壓抑中長大的孩子,事事反抗」的道理一樣,事事不耐煩的父母,也只會令孩子變得更不耐煩,更難講道理。

多疲累也好,也要毋忘初心,以更高的EQ與耐性迎合孩子的成長。在孩子身上鍛煉出自己的耐性,或許對職場上的待人接物也有幫助!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Family/%E8%80%90%E6%80%A7%E5%9F%B9%E8%A8%93-147016

勇於嘗試的孩子 《Mameshare》

活了數十年,自問對新嘗試和不知結果的東西,也要提起勇氣才能克服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何況幾歲大的小朋友?不知是否曾經令小女受過驚或吃過難吃的東西,現時嚷她嘗試新事物,她第一個反應就算不是抗拒,也有不少疑問。很多我認為是美食,她閉口不嘗;很多我覺得有趣的玩意,她又說不想去試。有時也會令人氣餒。
自古成功在嘗試,如果不願嘗試新事物,又何來成功?父母應該怎麼辦?
和女兒睡前小語,她透露部分原因,大概是害羞、怕失敗或覺得做不到等。歸納來說,主因離不開恐懼。而恐懼又和信任有關,要消除孩子的畏懼心理,除了要他們信任父母外,也要讓他們信任活動的環境和平台。愈了解和熟悉,就自然愈多信任、愈少畏懼。單單不斷說「信爸爸啦、信媽媽啦」作用不會太大,不如坦誠地說出大家的憂慮和積極想辦法更好。具建設性的對話,例如「最差情況會怎樣呢?」、「就算這樣會有人取笑嗎?」、「你認為這真的可能發生嗎?」、「如果你的朋友不敢去嘗試,你會怎樣安慰呢?」等等,都可以讓小朋友盡情傾訴內心的憂慮,和正面思考問題。而無論他們的理由多荒謬,父母也先不要批評,不去取笑。不如嘗試舉出一些相似的情境或他們曾經參與過的成功例子,讓孩子腦海產生熟悉的聯繫,或者比起強迫他們更有用。
另一方面,如果能提升孩子的勇氣當然就更好。這方面小弟仍在努力學習中,包括要不斷提醒自己多讚賞和鼓勵,少干預和批評。有時甚至明知小女做錯,也要壓抑自己不事事去提點,而讓她先自己嘗試。到她明白甚麼地方錯了,再一起討論和糾正。要向孩子強調的是嘗試比對錯重要,過程亦比結果珍貴。至於一些孩子想做、想試的事,只要不太危險,也不妨讓他們試。我相信小朋友不知天高地厚,天生應該很多事都想嘗試,只是有時家長太過保護,消耗了他們的勇氣。
鍛鍊勇氣不容易,因為我們當家長的,要先有勇氣去放手和面對失敗。如果我們也輸不起,孩子又如何去學懂怎樣去輸?不懂得輸和失敗,又何來勇氣去試新事物?何來達致成功?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快樂學習 《Mameshare》

無論多忙碌,也會盡量抽時間出席學校的家長會。家校合作很重要,去和老師交流,了解學校的理念和新資訊也總有得著。最近到學校的家長晚會,課程主任解釋甚麼是「快樂學習」時說,快樂學習不等於零功課,因為有時要把課堂的東西記入腦,適當的練習是必要的。不過學校的功課是重質不重量,不以大量抄寫,而是以鍛鍊學生高階思維為目標。聽到老師這樣說,做家長的自然可舒一口氣。
小弟同意功課的意義在於加深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記憶,太多重複抄寫可能會帶來反效果。但何謂適量也沒有既定準標,不同學生也有不同特質,有些小朋友學習能力高些,或許亦能很快做完較深和複雜的功課也不一定。家長如果不想、也沒有太多時間陪子女做功課的話,選校前自己亦應做好功課,盡量不要選擇和預期落差太大的學校。
至於是否課程深一些、功課多一些就能教出更聰明的孩子,可留待教育專家去探討和辯論。小弟就不認為太早教些比別人深一截的課程對學習有幫助。很多知識遲早也會懂,我覺得反而學會不怕失敗,和屢敗屢試的毅力更重要。而且就算小朋友特別聰明,理解能力特別高,有些東西不應是這個年紀學,就不應在這個年紀教。例如朋友說有小一的課程是教項羽的《垓下歌》,小弟就想了幾天都不明白有甚麼意義。就算小朋友學懂了「兮」字是助語詞,也能解通整首詩詞的意思,甚至連背後的歷史故事也聽過了,但又能理解楚霸王去到絕境的無奈嗎?又能感受虞姬那「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悲哀嗎?就算是為了朗誦比賽或甚麼其他原因,也總有很多更適合這個年齡的選擇吧?
快樂學習也應是以學生為本位的平衡吧?課程深淺或功課多少是一回事,是否適合小朋友,或能否提升高階思維又是另一回事。但願小朋友的學習過程,是真的以學生為出發點,是著重孩子和自己的比較,而不是和別人、或和其他學校比拼為目的。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快啲啦! 《AM730》

有朋友說,現代父母對子女說得最多的三個字不是「我愛你」,而是「快啲啦」﹗由起床那刻開始,「快啲啦」就不自覺地從口中不斷吐出。早餐吃快點啊、牙擦快點啊、校服換快點啊;放學後,就功課做快點啊、晚飯吃快點啊、書包執快點啊;周末情況也沒改善,很多興趣班和補習一環扣一環,不快點就可能令「補習鏈」斷裂。
換轉是自己,如果每天上司老闆不停催快啲啦,我們又怎自處?會否在長期趕速度的壓力下崩潰?或者聽得麻木了,根本沒有作用?甚至會否忍受不住辭職?無論如何,經常被催促一定會覺得煩厭。大人是這樣,小朋友何嘗不是?他們不能辭職,長此下去,不是麻木了,就是把壓力硬食了,兩者也不見得健康。

從事傳媒的小弟習慣和時間比賽,新聞節目不等人,死線無論如何亦不能錯過,所以一直對守時很執著。就算身邊人或朋友可能遲到,也會挑動小弟的神經。不守時的人也可以對別人影響很大,試想校車一站接一站,如果一兩個小朋友遲到,就可能累得全車人也受罰。

守時是美德,家長老師也有必定要強調守時的重要。但這不等如凡事也要催三催四,每天為家人和自己製造不必要的壓力。如果發覺經常都很趕急,是否應該先全面檢討,每天的行程是否太密呢?是否每項活動之間沒有預留足夠時間呢?是否太晚睡覺、令早上難以起床呢?

但願今天起,盡量少對子女說「快啲啦」,而說多點「我愛你」。

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我並不屬於這裡 《Mameshare》

某讀書會邀請小弟推介比較「有趣」的書本給其他愛書人士參考。小弟想了想就回覆說希望大家一讀Amy Cuddy的《Presence》。這書不單刺激小弟思考,亦某程度上激勵過在低潮的小弟。
首先作者的經歷已經很傳奇,她十九歲遇到車禍,頭部受重創,令智力嚴重受損。醫生認為她沒法完成大學課程。這讓一向以聰明人自居的她一時間很難接受自己。不過她選擇堅毅不拔,克服重重困難和用上多幾年時間,不單最終本科畢業,還進一步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還到哈佛大學教書。Amy回顧那段日子時十分感觸。她說對自己充滿懷疑,特別是初到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時,總感覺自己不夠優秀,「我並不屬於這裡」。日子過得很苦,直至她發現原來不少人也有這種「不屬於這裡」的感覺,但有人會頂硬上,「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即是一直假裝自己屬於這個地方,勝任於目前的工作,直至真正駕輕就熟為止。
最初在TED Talk聽到這番話,確實是如雷貫耳,感覺太真實、太擊中核心了。實不相瞞,做了這麼多年人,也有過太多太多「不屬於這裡」的時刻,包括入讀名校、進電視台當主播、出外景做直播、到大學演講、做大型典禮司儀等等……但往往事過境遷,回想當初的缺乏自信又是多麼多餘。事實很多時只要勇於往前行,fake多幾次,自然就能make it。
之後再讀Amy Cuddy的暢銷書《Presence》,當中有關她對於身體語言的研究也很有啟示性。她的研究指出身體的「非語言行為」,不單影響其他人的觀感,對本身賀爾蒙分泌也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很多事情的自信和表現。所以能夠以「高能量姿勢」(power posing)應對關鍵時刻,例如面試、口試或演講等,往往成為勝負關鍵。
很多時所謂傳統名校生比較優勝的一個小節,也是在於他們勇於「fake it」,直到他們「make it」,甚至最後「become it」而已。其他學生成績未必差過名校生,甚至可能更好,但就是缺少這份勇往直前去fake it的奮勇,白白讓機會溜走。正如小弟母校男拔萃,很多同學碰到不是太擅長的事情時,往往也是應承了、嘗試了再算,大不了失敗收場,也總好過試也不試。試想這樣下去會比別人多出多少機會呢?
但要孩子有這份勇氣,我們本身也要先克服心理的障礙,fake it until we make it﹗

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濕疹戰士 《AM730》

小弟喜歡結交不同年紀和背景的朋友,上次回到港大擔任新生高桌晚宴演講嘉賓時,又認識了一些老師和學生,包括當晚的司儀李健彰Harrison。

Harrison自幼受濕疹折磨,他說這是很累人的病,自己受苦之餘,全家人亦十分困擾。他父母不斷尋找不同的醫生和治療方法,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含類固醇的藥物雖有一定功效,但副作用也不少,有孩子或親友患上濕疹的就會明白。不過Harrison沒有放棄,也不怨天尤人。上中學後,他積極研究濕疹知識和尋求舒緩治療的辦法。結果他通過戒口等多種方法,成功治好逾九成的濕疹。現時他間中仍會有輕微濕疹,不過已不用很嚴格戒口,每晚亦可以安睡。

正在港大食物及營養科學系就讀的Harrison年紀輕輕,卻有個遠大目標:希望幫助全球同樣受到濕疹困擾的人。於是5年多前開設CureEczemaSlowly.com網站,分享自己的治療過程和心得,亦分享他搜集的濕疹資訊。後來更自資把資料輯錄成書(圖),在網上出售給有需要的人。他說網站至今已有過百萬點擊率,亦有外國患者表達成功舒緩濕疹的謝意,他仍希望在香港接觸更多患者,也想多舉辦講座和患者交流。

Harrison二十出頭,有點靦腆,卻不怕步入人群裡實踐理想。香港濕疹患者眾多,身邊很多朋友的生活也受到這病影響。小弟不敢肯定Harrison的資訊實際作用有多大,但對於他積極面對濕疹的態度,和推己及人的做法,極為欣賞和支持。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孩子學做人 《Mameshare》

做家長的大概多少也有類似煩惱,就是當兒女日漸長大,開始面對的社交與待人接物問題也日漸複雜。不過只要他們還願意透露學校裡的事情,讓我們大概知道每天有甚麼開心事和甚麼經歷令他們不快,其實已算很不錯。
有時睡前和小女傾談,聽到她在學校面對的情況,很自然想第一時間給她一個錦囊,說如果爸爸面對這些情況會怎樣做怎樣處理之類的話。不過每次也會壓抑這個衝動,因為我只是從她口中知道事情,但這是全部或部分的事實,又或者事件的前因後果我也不清楚。再者,就算家長真的對學校的情況瞭如指掌,孩子始終也要自己去學習如何做人、怎樣處事和走自己的路。
這不是說家長要無為而治,而是可以考慮提供多些場景和選擇,讓孩子思考不同的處事和待人方法可能會帶來甚麼的後果,然後由他們自行決定怎去處理。例如遇到不守規矩的同學,是否應事無大小,每次都要告發給老師?這樣會否令自己很難交到朋友?如果不是,界線又應該怎定?遇到被人欺負,或看到別的同學被欺負時又應怎樣處理?除了大是大非的道德問題,或可能造成傷害的行為外,很多事情未必非黑即白,也並非只有一種途徑處理。以較為開放的態度和小朋友討論問題,讓他們思考多些、承擔多些責任,他們可以學到的也會更多。事實上才小一的女兒,有時比自己想像中更加成熟,亦能指出小弟說話的矛盾之處。
成長路上跌跌碰碰自然少不免,有時做對有時做錯也很自然,試問我們做家長的,又何嘗不是在錯誤和跌倒中學習?就算做了這麼多年人,我們又能否肯定的說自己懂得待人接物呢?我們的自省能力又是否很高呢?如果不是的話,不如留多點空間讓孩子去自己學習,也給學校的老師多點信心,相信他們能處理好紀律和教好孩子吧。

2018年10月3日 星期三

優勝心態 《AM730》

辯論比賽要取勝,必定要理據充足、口才良好和臨場反應快,亦要能指出對方的矛盾和為自己的論點辯護。至少未見過有人會以自己的學歷、出身、甚至母校的名氣,作為反駁對家的理據。
不過人與人之間交流或網上的討論,就大部分時間也不會這樣理智。很多時不同意見的人說不到第三句,就已去到反駁金字塔 (hierarchy of disagreement)中最底層的辱罵和人身攻擊,不再以事論事和以理服人。人身攻擊都未算最討厭,最乞人憎的是恃著自己出身名校或多讀些少書,就拋個書包出來,以為這樣可令人臣服。然而世界最幼稚可笑的行為莫過於此。

奇怪是有時讀書愈多、學校愈出名的學生,就好像愈不明白這道理。須知十多年前Enron出事,那班不是自殺就是坐牢的管理層,都是頂級大學的畢業生。如果子女有幸入讀較出名的學校,父母高興當然無可厚非,但要提防自己和子女因而飄飄然,產生讀名校就比人優勝的心態。這和種族主義者認為自己的民族或人種比別的優勝一樣危險。想子女學懂謙遜,父母當然首先要謙遜。不停和別人比較學校的名氣,不停把子女讀的名校掛在口邊,子女自然也會受到感染。而愈是有名氣的所謂神校,也愈應該由第一天上學開始,向學生灌輸以理服人和謙卑的重要。不要為求勝利,就不斷催谷學生的虛榮心。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以為自己學歷高和出自名門的,才最容易淪為笑柄,心靈亦反而可能最脆弱。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菲比斯的成功之道 《Mameshare》

上星期到會展,參與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辦的「國際慈善論壇」。論壇的講者粒粒皆星,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Heckman教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uhammad Yunus,及著有《What Money Can’t Buy》和《Justice》等暢銷書,以深入淺出筆觸,刺激讀者思考道德問題的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Sandel等蜚聲國際的學者和智者。
小弟亦有幸一睹,由頂級運動員變為慈善家的菲比斯及姚明的風采。雖然沒有機會深入交流,但能在午餐會見到奧運23面金牌得主菲比斯分享心路歷程,已是很難得的機會。菲比斯說,無論多麼有天份或擁有多麼完美的體型,任何成就也離不開兩點:
第一,必定要有明確目標,不斷向目標邁進。他不是自小就夢想成為奧運冠軍,但自小就將「Can’t」從自己的字典中剔除,勝利就是目標。
第二,他說「Hard work pays off」,努力會得回報。想達到目標,爭取勝利,嚴守紀律和刻苦的訓練都必不可少。被問到他有沒有試過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他坦言總有落敗的時候,但就不會抱怨命運或找其他藉口。菲比斯說,來到泳池比賽,勝也好敗也好,都是反映自己的付出,所以任何成績都是他應得的。準備有多充足,訓練有多刻苦,就得到怎樣的成績。
菲比斯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Repetition is the highest form of learning.)小弟明白很多家長未必喜歡所謂的「操練」,這或許也是個較為負面的名詞,但事實上很多事情要做出成績,不停練習基本功是必要的。就算頂級運動員或音樂家,也要每天反覆練習同樣的東西。學習知識某程度也一
樣。沒有基礎,又何來融會貫通?沒有基本知識,又何來發揮創意?以菲比斯為例,他年幼時被診斷出ADHD,於是他媽媽就選擇讓菲比斯以游泳來舒緩。結果他不單不害怕不斷在泳池來來回回的訓練,反而樂在其中。結果菲比斯媽媽在逆境下的選擇,栽培出一代飛魚!
操練未必一定負面,卻絕對是因人而異。家長們要警惕的,不應是操練本身,而是盲目和漫無目的的操練。如果找到了熱誠所在,或認定了奮鬥目標,重複和刻苦的練習或學習就不會再那麼可怕,反而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讓缺乏成為推動力 《AM730》

有朋友在資助小學擔任校董會成員,聽她說起學校營運管理的奇難雜症,的確大開眼界。一樣米養百樣人,一間學校近千名學生,千多二千名家長,年中自然不少奇人奇事發生。小弟很敬佩在學校工作的教職員,每天為莘莘學子解決學習和自理上的大大小小問題。當想到每名老師要同時應付三十多個小朋友,小弟已甘拜下風。

喜歡和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交流,很多他們的故事也很有趣和啟發性,當中亦不乏勵志故事。朋友說學校設有獎學金,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升中的學習費用。而過去多年奪得獎學金的,無獨有偶都是小二或小三才來到學校的插班生,他們入學時很多連最基本的英文也不懂,而且都是家境較為清貧的。

從不喜歡簡單地把人與東西歸類,只想強調學生的出身不是重點,而是這群奪得獎學金的同學有個共通點,都是起初落後於起跑線,都是資源比較缺乏的一群。家境較好而父母又願花心機栽培,當然在學習上有優勢。不過事實證明,先天資源不足的孩子,如能化缺乏為發奮的動力,就算在教育日益功利化的今天,仍然能有出頭天。

要化不足為推動力並不如想像中容易,路也必定比別人艱辛。相信每個成功的故事背後,都是血、汗、與淚的交織。其實當知道自己比別人不足時,可以選擇埋怨自己的出身和家境,也可以說別人的成功是僥倖和靠父幹;但亦可以像那群獎學金得主一樣,選擇急起直追,把缺乏化為上進的燃料。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山竹帶來的教育機會 《Mameshare》

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就算做過多次風球下戶外直播的小弟也感到害怕。最擔心是窗戶承受不了強風,危及家中的兩名年幼子女。從新聞和facebook看到的一幕幕可怕畫面後,深感安然過度風災已經是萬幸。
也慶幸風災沒有為香港帶來嚴重的傷亡,但山竹的破壞力卻仍然很厲害。多個地區都是重災區,有屋苑斷水斷電,有道路被倒下的大樹阻塞,有學校損毀嚴重……幾乎所有香港人的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小弟母校拔萃男書院風暴後亦滿目瘡痍,塌樹處處,從相片看來破壞也頗嚴重。因此星期日教育局還未宣布停課,校長已宣布星期一不用上課。而且還在校內發動「山竹行動」,要求所有學生復課後第一天穿便服回校,以便第一節課用來同心協力清理校園。其實學校的員工很能幹,相信有能力在停課期間做好善後,但讓同學參與卻是一次很難得的教育機會。
多個受災比較嚴重的地區,像杏花邨或將軍澳等,也有市民帶同小朋友,一起協力清理社區,在學校停課的日子做些有意義的活動。就算只是協助清除垃圾廢物,甚至只是想打個卡、做個記錄,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教育。首先讓孩子親眼看到大自然的破壞力,學習尊重環境、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其次可讓他們思考,有幸安然度過這麼大的風災,是否也有責任協助自己的社會和有需要的人。
施比受不單更加有福,亦更易培養出對一個地方的歸屬感。無論家庭又好、社區又好、學校又好,某些成員如果習慣了取和受,當資源短缺時,他們會更愛這個地方還是會抱怨呢?又或者學生和家長把自己當成顧客時,會否懂得欣賞別人的付出和有歸屬感呢?
相反,如果習慣對一個地方付出自己的一分力,共同建設、協力做好各項事情,又會否對這地方更有感情呢?答案自然十分明顯的。因此在安全情況下,讓小朋友多點參與社區服務,和協助其他有需要的人,都是很好的教育機會,增加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和使命感。而對家庭、學校和社會有歸屬感的人,相信做人做事也會更有熱誠和奮鬥目標,亦更易幹出一番成就。

從「一丹獎」看教育轉變 《信報》

小弟一對兒女還年幼,自然不時思考他們的未來。到他們出來社會做事,將會是2035年至2040年了,到時世界必定已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在就算有能力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又是否切合未來社會需要?他們又能否適應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的變遷?
世界面對眾多問題,社會亦在急速轉變當中,單是教育和就業問題已很棘手。全球仍然有10%,近6000萬適齡學童連小學也沒有機會讀。就算有書讀,畢業後全球亦有26%的青年人失業,正在找工作的人多達3億,而且數字還有增長的趨勢。科技進步,又是否未見其利可能先見其害呢?人類的職位漸漸被人工智能和機器取代,自動化正威脅47%的美國職位,中國更有77%的職位可能被科技淘汰!
在這樣一個未來,現時我們子女的教育是否實用?書中是否仍有黃金屋?我們又能做什麼,去讓我們孩子的未來過得更幸福?單為他們報讀名牌大學,或買樓付首期就夠?
上星期認識了騰訊(00700)的主要創辦人之一陳一丹博士,他兩年前投入25億港元創立「一丹獎」,目的就是為了表揚在教育範疇內作出改變世界的貢獻,並且能帶來長遠影響的人士。陳博士認為世界需要更多新想法,希望通過獎項,鼓勵更多有心有力的智者提出改善教育的理論和做出改變世界的事情。他的願景是每年能產生兩個得獎者,那麼未來50年就有100名能夠改變世界的人出現,再加上其他人的努力,和周邊受到啟發的人,就有望讓教育變得更有效和普及,世界變得更公平和更有希望。
今屆兩名得獎人的工作很有啟發性。第一位得獎者是美國西北大學的Larry Hedges教授,他發展了一套「整合分析統計法」(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這套統計法可用於教育和醫學等多個範疇。在教育方面,能協助決策者、校長、老師、和家長等,以統計方法做眼睛,「看見」以前不易看見的東西和數據,從而找出最切合時代需要的教育方法。那麼從事教育的官員或改革者就可以根據科學得出的數據,作出最有效和最迫切的改革或優化政策。
這或能應對小弟對教育是否切合未來需要的憂慮。事實上,科技發展太快,教育不配合轉變的話,就算新科技能產生前所未有的職位,我們的子女也未必能配合轉型。世界經濟論壇上星期刊登了Code.org行政總裁Hadi Partovi的文章,指出未來的教育應該多培養學生的創意、與別人的合作能力及以數碼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變幻中尋找答案和機會
然而這些只是Partovi個人的預測,究意什麼是合時、什麼會過時,不應該是某些領袖以他們自己的見識和想法而決定,因為無論多有智慧和遠見的人也會有盲點。我們應該以更客觀更科學的方法去找出什麼是合適的教育。大數據是出路,但我們也要能提出適當的問題,才能找出正確的答案。無論如何,老師、家長、或教育決策者,如果想下一代更具競爭力,已不能再一本通書睇到老,亦不可以再憑着過往的經驗,而要更有前瞻性,更依靠科學數據作為未來決策的依據。
另一位「一丹獎」的得獎者是edX創辦人兼麻省理工學院教授Anant Agarwa,edX是一個在線學習平台,為全球有志學習的人提供免費的優質教育,至今已向全球超過1700萬人提供來自130所頂尖高等院校的逾2000個課程。edX甚至為完成課程的學員提供微型證書,讓他們更有動力去爭取好成績,以便找工作時增加競爭力和尋找更多機會。這些免費課程不分貧富、不論背景,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學習,任何人都可以掌握任何知識。因此未來通往知識大門的障礙已大大降低,各項研究和數據亦比以前容易取得。想學習新知識,不斷自我增值和自強,渠道比以前多很多。問題只是個人有沒有決心和推動力而已。
變幻原是永恒,與其把目標定在某些神校神科,不如自小培訓出過人的好奇心、鬥心、和恒心,在變幻裏不斷尋找答案、尋找機會、尋找新知識。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成績和競爭的意義 《am730》

不喜歡硬生生地把東西分類,更不喜歡非黑即白的分類法。人生很多事情不是是非題,香港更是一個多元社會。單以大部分人公認的「名校」為例,就已經百花齊放,各有不同校風。怎能簡單地說凡是名校就好或適合自己?
 
和朋友吃飯說起小學教育,她說不同學校的家長WhatsApp群組,風格差別已很大。聽聞某些以學業成績和競爭激烈見稱的名校,組內家長對其他谷友的戒心也特別大。找個說真話的已很難,要問到有用的資訊,更不如問其他學校的家長。很多人安全感不夠,生怕教懂別人就會損害子女的利益或成績。例如絕少人會介紹自己覺得好的樂器老師或補習老師,可能認為這些都是「商業秘密」吧。但這種二元對立的思想,最終其實不利孩子發展。試問只想到競爭,而沒有互惠共贏概念的孩子,能輕易融入職場和社會麼?

朋友說她的群組輕鬆得多,因為學校重視的是關愛和德育。競爭總會有,但大部分家長不是你死我活的非勝不可類型。反而學校認為學習怎樣應對失敗比起勝利更重要;怎樣關心別人和作別人的光,也比只是自己光芒畢露有意義。

愚見認為,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留意周邊和世界正發生的事,比起追逐學業成績更有用。而學生思考怎去改善別人生活和解決社會問題,也比思考如何找到穩定的高職厚職優勝。無論世界怎麼變,這些孩子的觀察力和應對能力也較高。這樣也比起只懂摘星星的,更像領袖材料吧。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輸尊重慘過輸比賽 《Mameshare》

很多人不明白甚麼是體育精神,更不理解甚麼是風度。更令小弟驚訝的是一些年資不淺的體育記者,原來也好像不甚明白。說的是網球的大滿貫美國公開賽女單決賽的風波。
二十歲的日本球手大坂直美,首次打進大滿貫賽決賽,並且一舉擊敗她的偶像莎蓮娜威廉斯勇奪冠軍。但這個美妙的奮鬥故事,卻因為「細威」的撒野和觀眾的噓聲蒙上陰霾。已經贏過23次大滿貫的細威,因為被球證判違規而大發雷霆,又摔球拍又怒指和辱罵球證「說謊」、是「盜賊」、甚至性別歧視。到頒獎的一刻,本應比較有修養的網球觀眾,應然大喝倒彩,讓大坂直美很難堪。首次贏得大滿貫本應是人生美好的一刻,但她卻一直流淚,而且反而是她向眾人致歉,實在太醜陋和荒謬。
明明細威是沒有風度和欠缺體育精神的一個,卻竟然有個別體育記者和女權團體支持莎蓮娜。事實這事件明顯和性別歧視無關,亦根本和挑戰權威沒有關係。運動比賽有運動比賽的規矩,而尊重球證判決就是網球比賽的規矩之一,和是否有膽色挑戰權威無關。體育精神是甚麼,小學生也懂,一個已經身經百戰的職業網球員沒有理由不懂。小弟看在眼裡的,只是霸道和不君子。
參與體育運動,不單為追求獎牌,更重要的是從運動比賽中領略人生智慧。比起尊重與風度,一兩場比賽的勝負實在太微不足道。就算退一萬步,真的被球證錯判,甚至針對,運動員選擇用甚麼態度去應對,已經是EQ、智慧和抗逆力的大考驗。一個出色和意志力強的運動員,會沉著應對,冷靜面對逆境,無論勝負都先盡力完成比賽。至於是否上訴和據理力爭,也是賽後的事。盡了力,就算面對不公和輸掉比賽,大眾看到自然會心裡有數。我總不相信有運動員永遠也是被針對的一個。相反,像細威那樣,大吵大鬧,不單影響自己心情和發揮,更在世人面前失儀和流露自己的膚淺,失去一部分球迷的尊重。
順境時,不用學習每個人都懂得應對,相反如何應對逆境才是永遠也學不完的功課。如果子女有參與體育運動,希望家長也明白,學習體育精神,和面對勝負的風度與態度,比起那堆獎牌和錦旗重要千百倍,也比起那些獎項的影響更加深遠。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每個決定都是價值判斷 《AM730》

開學個多星期,女兒逐漸適應小學生活。小弟喜歡學校重視德育和價值觀教育。校長很爽快直接,在迎新日對家長說,過往有學生因為旅行等事宜向學校請事假,都令她很不爽。特別當有家長說,暑假前幾天的機票便宜很多。校長說家長無疑是把金錢放在學業之上,孩子看在眼裡,價值觀自然也有樣學樣。

不過香港人嘛,我們不是以「靈活」見稱嗎?如果少上兩天課,可換來七折、甚至六折的旅程,不是很「划算」嗎?但校長的說話卻是當頭棒喝。那節省了的一萬數千元,換來的可能是對孩子的長遠影響。如果不請事假,跑去拿醫生紙請「病假」又如何?那就更糟,可能已把隨便「射波」請病假的觀念植入孩子內心。他們未來在學業或工作上,或許也學會以「病假」作為逃避責任的方法。是否值得?大家可自行判斷。

校長又說,我們每天每個決定都是價值觀的判斷。從生活大小事的選擇和優次,反映我們內心對不同事物的重要程度排序。自小習慣權宜走精面,甚至講大話,一時三刻或許能會換來方便或小便宜,但長遠就會損害個人誠信,種下日後犯大錯的種子。君不見很多被認定為醒目聰明的「成功模範」,最終卻因為嚴重的道德錯判而身敗名裂?

家長的每個判斷,不單影響自己,也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兒女的成長,以及他們將來的道德價值判斷。

原來兒女學習德育的同時,也可讓父母重新學習和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安全還是堅強 《Mameshare》

女兒小一開學,感覺上我也好像重過小學生涯一樣。陪她買校服、開學用品、簽通告等,到終於送她上褓母車,迎來她人生的第一天小學生活,我的人生也跨出了一大步似的,步入另一個當爸爸的階段。
女兒說,面對一個新環境有點害怕,但我相信她的適應會比我更快。小學和幼稚園分別頗大,校園大很多,對學生的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要求,可說是個量子跳躍(Quantum jump)。老實說,想到她每天在校園裡七個多小時,要自己處理學習上、生活上、社交等種種問題,已經有點不可思議。她好像昨天還是個上幼稚園的寶寶,今天已搖身一變,成為要照顧自己一切的小女孩了。
上星期的學校迎新日,校長向全體小一家長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家長們信任老師的專業,信任學校,做好家校合作,讓孩子的品與學都能健康地長進。現時的學校亦很先進,小學也設有應用程式,家長能第一時間知道學校的通告和家課,透明度大大提高。這的確讓家長更放心,也讓我這名爸爸更易學習放手。
家長無論多富有,或有多大權,也不可能一世保護兒女。負面的事情、逆境和引誘,無可避免終會來臨。以一層又一層的保護罩包裹著他們,就算真的能保護到老,也可以預計他們不會有多大成就。不如盡早建立他們的抗逆能力與意志,讓他們可終身受用,以自己能力解決問題。
讓孩子安全還是堅強,是父母的矛盾,也是必須拿捏的平衡。安全與堅強雖不是完全排斥,但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卻此消彼長。作為家長,應該做好本份,不因自己的懶散與疏忽,拖慢孩子的進度,或影響他們的安全;同時亦應該不斷反思與修煉放手的藝術,不致過度干預與保護。
寫了這麼多,突然發現,這文章是寫給自己看的。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陸佑堂的高桌晚宴 《AM730》

各大中小學、幼稚園已相繼開學。幼稚園升小學、還是中學升大學,都是個大轉變。對新生來說,迎新活動對未來的適應有很大幫助,因此當小弟有幸獲香港大學邀請,出席迎新活動的壓軸高桌晚宴,和一年級學生談談大學教育時,就第一時間答應了。
 
晚宴在陸佑堂舉行,讓已很傳統的高桌晚宴更增添一份莊嚴。港大校歌響起,步入陸佑堂一刻,看到數百名新生面孔,也湧起不少自己年港大歲月的回憶。大會給的講題是「大學教育:理想與現實之間」。愚見認為,傾向理想主義或現實主義都各有好與壞處,然而大學教育卻是在於發掘自己,和找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的過程。甚麼時候要堅持理想,甚麼時候又應該妥協,應該冷靜衡量後作出個人的拿捏。

大學可能是人生最自由和能自主的時期,亦可能是很多人首次有這麼多自由可支配,更應好好利用和珍惜。但要找尋和忠於自己並沒想像中容易。因為不同的團體、社堂,甚至個人,都會設法影響他人,希望別人認同和支持,和他們思想一致、行動一致。如果一個新鮮人意志力不夠,亦缺乏主見和判斷力,就很容易被牽著走,要兜很多冤枉路,不單偏離了自己,內心也定會不爽。要忠於自己的話,難免有時會迷茫、和別人爭拗衝突。不過如果最終不能依自己的內心及價值觀行事,也枉了大學的教育與自由。

這當然也不限於大學生,每個人不也應忠於自己,不人云亦云嗎?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奬勵獎不出勇氣 《Mameshare》

澳門除了賭業,現時也是親子遊好去處。上星期和朋友兩家人遊澳門,小朋友也很盡興,可以暢泳酒店的水上樂園,又有愈來愈多的兒童樂園和遊戲設施,兩天行程排得密麻麻。

我們住在銀河酒店,第二天就跑了去新濠天地玩兒童設施,包括蝙蝠俠的4D遊戲。那是個讓觀眾坐在椅上,椅子配合大銀幕畫面郁動,讓觀眾有飛天落地刺激觀感的遊戲。為小女繫好安全帶後,我就聽到旁邊傳來哭聲。原來坐在身邊的男孩在哭泣,而且哭出兩行眼淚來,很淒涼似的。他正怕得要命,不斷說不想玩下去。好奇看他一眼,從身形看也至少十歳,難怪他媽媽一邊安慰,一邊也顯得尷尬與無奈。當媽媽的沒有良計,只有不斷遊說和動之以利:「如果想要獎勵,就不要再哭吧。玩完這遊戲好嗎?不怕的。」

小弟片面判斷,這孩子就算不是獨子,也應該自小飽受溺愛吧。當然他背後的故事沒有人知道,不過我看這麼大個孩子,玩遊戲也玩得這麼狼狽,有感而發又好,借題發揮又好,就警惕一下自己和其他家長,太過保護兒女,又只是以利誘的方法育兒,負面影響必定會慢慢在成長的日子浮現。勇氣和很多技能一樣,都要不斷嘗試和慢慢鍛鍊出來,更多更名貴的獎勵都不可能獎出勇氣。

作為一名父親,老實說,兒女膽量太大也是會擔心的,但連一個只比看電影刺激些少的機動遊戲也害怕得淚流滿面,就更加令人擔心。兩害取其輕,家長還是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一邊觀察,一邊放手盡量讓兒女去嘗試和挑戰自己吧!畢竟孩子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父母視線範圍外,要獨自面對和處理學校及其他課動的問題。沒有基本的勇氣和膽量,就算不被欺凌,也難以進步吧。

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錢銀概念更難教 《AM730》

位於國金中心的金融管理局,最近開了「貨幣展區」,辦公時間和星期六上午開放給公眾。上星期帶女兒去參觀,讓上小學的她學習一下金錢的觀念。
 
上到55樓,小女先被居高臨下的維港景色吸引,然後她就跑來跑去,看不同時期和面額的紙幣樣式,以及銀紙的印刷過程等等。看到舊款貨幣設計,小弟亦勾起不少回憶,包括那個媽媽每天接放學時用來買魚蛋的1元硬幣。之後和女兒去資訊中心玩遊戲。那些電子遊戲頗合她口胃,但聯繫匯率、銀行風險和金融海嘯等知識,就過幾年再解釋吧。

小女讀幼稚園時開始學習貨幣觀念,但只限於認識1元、2元等硬幣和簡單加減。去到金管局,她對一千、五百等紙幣也很好奇,說銀紙「好靚」。不過我想現時教孩子錢銀觀念應該愈來愈難吧。就算上到小學,孩子也不會有現金在手。乘搭交通公具和買零食都用八達通了,而電子支付方式亦愈來愈多,又Tap &Go、又PayMe等。到她再大一些,可能根本沒有需要帶錢出街。事實上有朋友送了個小銀包給女兒,但除了放八達通外,我也想不到放甚麼進去。

沒有實體貨幣在手,教孩子理財的挑戰肯定比之前更大。而買東西只要嘟一嘟,既方便又快捷,亦很容易濫買和多用無謂錢。但也正因「零現金社會」的降臨,及早和全面地教導孩子理財和金錢觀念就更迫切。量入為出和儲蓄等觀念,全都是說時容易做時難,惟有一步一步慢慢教。

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快樂與健康 《Mameshare》

上星期寫到提升快樂指數的條件,有網友媽媽善意提醒小弟,快樂最重要的因素應該是健康。小弟也十分同意沒有甚麼比起健康重要,無論是心理上和身體的健康。小朋友小病已經會令父母疲累萬分,大病就更令全家心情如坐過山車。而且無論病情嚴重與否,戰鬥力都必然大減,健康實在才是最重要的財富。

坊間已有很多文章談及孩子健康成長的要訣,除了健康飲食習慣、充足睡眠和準時打預防疫苗外,父母本身的生活習慣也不可忽視。常說身教重要,但健康人生的身教呢?由最基本的不吸煙和酗酒,到睡眠習慣和是否終日看電話平板電腦,也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生老病死無人能避免,但至少父母應為孩子的健康努力過。

另一方面我們雖然常把足夠運動掛在口邊,但小弟到今天還聽到不少老師說,有學生因為成績不似預期,被父母限制校隊的練習,甚至為了要「專心」讀書,而放棄最能提升孩子健康和自信的運動項目。這不單事倍功半,還同時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全人發展。可能香港生活節奏太急促,又或者父母在職場的競爭太激烈,每天總是想著如何提升自己和子女的競爭力,不想下一代向下流。然而很多時我們會本末倒置,不明白運動不單不會削弱孩子的競爭力,還很可能是他們快樂和戰鬥力的泉源。

正因很多父母們本身不去健身和做運動,又或者「體育運動搵唔到食」的觀念仍根深蒂固,所以也不願意孩子「浪費寶貴時間」去運動。不過如果從另一角度看,把運動當成是提升快樂指數和競爭力的投資,而且不單為了今天和今年的成績,而是能令孩子終身也身心健康的長遠投資,就不會再為了區區的學業成績,而阻止孩子參與運動訓練和比賽了。

活了這麼多年,經歷過生離死別,又見盡職場變幻的父母,其實不難發現甚麼起跑線和終點線都不太重要,很多事情根本是「鬥長命」的遊戲。笑到最後的,都是有足夠韌力和健康的人。

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創業真人騷 《信報》

政府鼓勵年輕人創業,社會上亦愈來愈多共享空間,讓創業者以較低成本租用。不過創業從來不容易,無論什麼年代,創業和守業也總有那個年代的挑戰。最大挑戰除了要有靈活的生意頭腦和無比的毅力,當然還需要有充足資本維持現金流。
本港資金充裕,很多資本家和私募基金也四出尋找投資機會。小弟也跟朋友去過一些「pitch day」活動見識,見過一些很有幹勁的年輕創業家,如何用盡渾身解數去爭取投資者的青睞。一間初創企業如能說服天使或創投基金入股,成功的機會自然大增,但畢竟競爭很大,而且之前也有報道稱,香港投資房地產或收息股也「不難賺取相對穩定的回報」,所以要說服投資者真金白銀投資風險較大的初創企業,不是單靠口才和美麗願景就可以。最終能脫穎而出得到融資的始終是極少數。因此這類投資pitch day多數都不太沉悶。很多人的商業大計都很有故事性和新意,單去聽聽也可能學到不少新知識。那時就曾經閃過一個念頭,如果把這些pitch day包裝一下、剪輯一下,可能會是一個頗有趣的電視節目。
朋友Sophia就把這個念頭變為現實。她近年花了很大力氣,創辦了《勝利道》(Path of Victors)這個節目,把初創企業爭取投資配對的過程,包裝成一個「真人騷」。整個過程就像是把一個Pitching event影像化。製作團隊成功聯繫了多名投資者,合共預備了超過一億港元資金,讓創業者去爭取。
參加的創業者要先自我介紹生意理念和業務大計,如果能過這關,就要面對投資者的當面質詢,包括公司估值、所需集資額、發展大計,以及風險管理等等。就算能夠成功打動投資者,能達成初步協議,也要再通過專業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checks),才能成功得到所需要的資金。集資的階段可以是種子輪、A輪或B輪,但就不能只是仍在「構思」階段。而觀眾除了可以看到參加者的臨場反應和口才,也可以看到他們的情緒變化和心路歷程,過程中亦可以參考不同初創企業的商業大計和新的意念,可能為準創業者和創業人士,提供一些靈感也不一定。
冀帶起香港創業氛圍
Sophia本是位薪高糧準的專業人士,但也一直夢想着創造自己的事業。而一個有關創業的真人騷,就成了她毅然跳出舒適圈的創業大計。原本一個人的創業,變成了成就更多人去創業的節目。她指香港人需要更多出路和選擇,如果她創辦的這個節目,能夠幫助,甚至鼓勵更多人成功創業,或能進一步帶起香港的創業氛圍。無論這群人的業務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也算為香港提供了多些出路,為香港作出過貢獻。Sophia認為創業者如果本着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的信念,會有更大的推動力,起碼她自己做到了這點。小弟也嘗試過創業,當中的過程有齊甜酸苦辣,未試過的人不會明白。創業不單是多些政府支持和政策配合就可以,如果社會根本缺乏創業的氣氛,政府再多政策或資源配合也會杯水車薪。
Sophia也提醒創業人士,業務最好容易scale up和擴充,甚至要把目光放在香港以外,才更能令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她說《勝利道》這個真人騷,也有放眼其他地區的願景。如果取得初步的成功,就會scale up去做,繼續把創業的文化帶出去。
投資者和創業者也需要比較長遠的目光,雖然機會稍縱即逝,突如其來的完美拍檔和生意意念應該好好把握,但把計劃想得周詳些實際些,多想幾個可能的結果,和幾條可行的出路,才能面對創業的種種不似預期的困難。有時創業者往往把一切想得太美好,或創業初期就想着如何「exist」,希望快點賺第一桶金後賣盤,甚至上市,而不去老實面對早期可能出現的虧損與更大的資金需求。要成功,就既要有夢想也要腳踏實地地思考路上的險阻和困難。把思路擴闊些,多研究別人的創業經驗和心路歷程,多看多思考都十分有必要。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創業真人騷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神科與成就 《AM730》

每年文憑試放榜,最多人談論的新聞角度,可能是新鮮出爐的狀元們入讀甚麼大學的甚麼神科。小弟讀書不成,也沒有想過名列前茅,所以不明白考試厲害的狀元,是否要入讀競爭最劇烈的神科才能顯出身價。又或是小弟離地,總覺得真正尖子讀甚麼學科都總能找到、或創造成功之道。尖子未必智商特別高,而是他們擁有能長期極度努力專注一個領域的能耐。就算入讀一般人覺得普通的學科,但由於比其他人堅毅和有熱誠,自然容易闖出一片天。
 
心理學家Angela Duckworth是研究Grit(毅力)的專家,她的著作很多人已讀過。今年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禮致詞時指,能登上高峰的人都不是僥倖的。他們不單毅力過人、對事業充滿熱誠,而且熱愛所做的事。這樣才能產生強大動力,把人推上高峰。毅力、熱誠、和興趣缺一不可。有齊這3樣東西,在甚麼範疇都必定能登上高峰;缺乏興趣與熱誠,就算毅力過人或神科畢業,雖然可以過舒適生活和有穩定的工作,但就較難更上一層樓。

如何找出真正有熱誠與熱愛的事情呢?Duckworth說,可先老實地回想驅使自己選科的原因,再想想課堂外最喜歡的活動,和閒時腦筋日思夜想的是甚麼。這都是每人尋找心底那團火的線索。她認為一般人又好,尖子又好,都要不斷尋找自己會全力以赴的事。

想下一代更有遠見和成就,父母先要有胸襟和遠見。入讀神科神校與否,都只是開始,心底那團火才最重要。

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提升快樂指數 《Mameshare》

做父母的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是為博子女一笑。新年寶寶創閘出世,很多父母接受記者訪問時,常說的一句也是「最緊要BB開開心心」。暑假這麼長,一家人去旅行又去主題樂園,亦無非想子女盡興,到開學後又再衝刺。如果花了很多心思,為子女安排好連串節目,又或者買了滿以為子女喜歡的禮物,但最後得不到欣賞,甚至因為不合孩子的期望而被發脾氣,就可想而知會有多失望。

失望是不必要的,因為孩子不會演戲,不像成年人為怕至親失望,就算不太快樂也會扮作開心。小朋友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父母首先應該欣賞這點,不要讓他們連表達一下真性情也要壓下去。另一方面,把快樂作為一種目標,肯定是太高的期望,不單很難達到,也難以維持。因為快樂不是能「製造」出來的東西,而是一系列條件配合下產生的副產品。父母要孩子快樂,不是每天問他們怎樣才快樂,然後努力去滿足這些願望就可以達成。可能要做的是由教育著手、由培養德育和價值觀著手、由家長的言行等等方向著手,漸漸建立一系列讓孩子快樂生活的條件和環境,期望他們在這些基礎上樂觀地做人,快樂地成長。

最近公布的香港兒童快樂指數調查,9歲以下學童的快樂指數急跌,分析指可能和現時的起跑線文化,兒童為求入讀心儀小學而不斷被催谷有關。雖然這結論可能過份簡化問題,不過活在一個不斷為面試而準備的童年,父母就算不停買玩具、不斷去旅行,也確實很難產生讓孩子快樂的足夠條件。況且,沒有知足和感恩的觀念,再多的物質也只能製造極短時間的快樂與滿足。

提升快樂指數,先不要讓快樂也成為壓力,不要讓孩子明明不快樂也被迫扮作快樂來討好父母。其次自然要去找孩子快樂的源頭,製造一個讓他們愉快成長的氛圍。溫暖關懷的父母、和睦的夫妻關係、充足的遊戲時間、和適當的獎勵與鼓勵等等,能做到愈多自然就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