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毋忘初衷的重要 《信報》

大公司或中小企,很多都會白紙黑字寫下mission statement。企業領袖強調使命和宗旨的重要性,是因為如果公司能上下一心,本着同一使命向前走,士氣必定更高;每人自動自覺走多半步,凡事必定事半功倍,那怕遇上什麼經濟周期、或久不久會發生的「黑天鵝」事件,都不會陣腳大亂。
商學院的課堂,也經常提及使命的重要性,不過老實說,又有多少人會在意?資本主義下「money isking」,賺不到錢、業績下跌時,哪管你有多崇高的使命感,多前衛大膽的創見,也沒有人會覺得你成功。
恩怨及金錢令雙眼蒙蔽
暢銷書《David & Goliath》有一句話:「Giantsare not what we think they are. The same qualitiesthat appear to give them strength are often thesources of great weakness」。書本很有啟發,講述很多弱者致勝之道的事例。不過這很多故事中,弱者能夠致勝,除了是把握強者的弱點和把自己的弱點轉化為優點外,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有使命繫於身上,讓他們有取勝的迫切感。如果沒有這個使命,根本很多弱者早已投降,或索性不打這場仗了。「人生就是不停的戰鬥」,做生意又好、從政又好、做慈善也好,都要面對很多的挑戰,亦無可避免地會遇上不同的競爭對手,甚至樹立敵人,如果忘記了當初的使命,忘記了初衷,很容易會為了報復和打擊對手來擬訂策略,變成不務正業。
類似事例多不勝數,從朋友聽到的其中一個大概是這樣:話說某餐廳經常被人投訴這、投訴那,老闆懷疑是附近的競爭對手卑鄙的打擊手段,因為大家的產品差不多,「不是他去投訴又有誰那麼有空?」是否這樣無從稽考,總之結果是由做生意變成個人恩怨,雙方都花上很多精力於抹黑和反抹黑上。最近其中一間知道對手在某處開分店,結果也密謀在附近開一間。做生意的目的,竟由最初對烹飪和美食的熱愛,由希望把餐廳品牌發揚光大,變為狙擊對手的報復行動。被仇恨蒙蔽了眼睛,到最後只會損人不利己。
仇恨以外,最易令雙眼被蒙蔽的,當然還有金錢。很多機構成立的目的,是基於更崇高的理念,而並非為了賺錢。金錢只是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例如建學校、辦孤兒院、蓋醫院等等,無非是為關懷社會的弱勢社群及被遺棄的人。不過隨着日子過去,當機構建立了名聲後,掌舵的人很容易會忘記了當初的理念,也可能會見利忘義,慢慢變成為賺錢而賺錢。你看部分直資學校就明白,金錢如何把學校的使命,由「教好」孩子,變成教「好孩子」。資金不夠當然什麼也做不成,但忘了初衷,將「mean」變成「goal」,又會否讓員工迷失,被持份者唾棄?
更何況很多時錢多不一定就等於好。《David &Goliath》舉了一個例子,某貴族私校,學費高達每年五萬美元。收得這個金額設備當然要一流,單是鋼琴,學校就有12 座Steinway 和一座價值過百萬美元的Fazioli,還有兩個湖及一個高爾夫球場﹗師生比例亦很低,平均只有12人一班,實行超小班教學。不過是否這就等於好的教育?未必。
忘記使命就會失掉動力
小班教學當然是好事,但研究指出,如果一班人數太少,會大大削弱同學之間的討論和學習風氣,反而不利學生吸收知識和鍛煉思考。再說十多歲的中學生,真的有需要這樣的一個勞斯萊斯校園嗎?這對他們將來有益嗎?學校和家長的假設是,愈多的金錢、愈豪華的設備,孩子的學業就必定更出色,成績一定比其他學校好。事實是這樣嗎?可悲的是,本港很多名校也是陷入同樣的價值觀裏,以為不斷去籌款吸金,不斷把硬件升格就是王道,但在過程中,卻忘了數十或百多年前,前人的辦學目的是有教無類,是為基層弱勢學生提供改變一生的良好教育,甚至忘記了服務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是家長﹗
當然有人會說,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賺到錢,營業額夠高,就算忘了目標和使命,又有什麼所謂?短視來說是沒有所謂,但短線的利益卻很可能會令人走上歪路,影響長遠的利益和發展,嚴重的甚至可能萬劫不復。就如那間餐廳,好像存在的意義只是報復,這樣做生意能成功嗎?又好像那間學校,每個決定都好像為了令顧客(家長)覺得學費物有所值,而忽略了最主要的持份者(學生)的需要。這樣辦教育,會辦出一間好學校嗎?
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忘記了使命,如果和初衷愈走愈遠,很快就會失掉走下去的動力,遇上逆境時亦可能會迷失和失措,最終難逃失敗。這是要切記的。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