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 星期六

以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改善倒模式教育 《信報》

上月有幸欣賞保良局蔡繼有學校的周年籌款音樂會,和很多學校音樂會或籌款表演不同,這個音樂會娛樂性豐富,一點冷場和悶場都沒有,連才幾歲的女兒都投入地看足全場。幾個管弦樂團和合唱的環節,水準都不亞於歷史悠久的傳統「音樂強校」,另外還有沒那麼嚴肅的流行曲和音樂劇表演。一班同學挑戰高難度,高年班的哥哥姐姐,帶着低年班的師弟師妹,把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劇《Cats》製作得近乎有職業水準。多名小小司儀們,兩文三語發音之準確,和口齒之伶俐,也教我這個專業主持汗顏。
每年學期將近完結之時,很多學校都會舉辦音樂會,像蔡繼有這類名校,水準都有一定保證,但難得的是,你看出台上的同學都很投入和享受自己的演出,不大覺得他們有壓力。特別是《Cats》那班演員,那種默契和友愛是裝也裝不出來的。劉校長說由於考試關係,他們的排練時間不多,但熱誠搭夠,因為他們都是自發去報名,要經過面試和選角才能得到角色,所以都珍惜表演的機會,做到最好。
自發學習 自由發揮
舞台以外,看到在其他崗位幫手的同學,都是笑容滿面,既開朗又有修養。中場休息時,大批觀眾蜂擁出來買零食和飲品,但主要由商科同學營運的小食部,竟也能處理得十分有效率。劉校長又表示,讓同學營運小食部,是要他們學以致用,雖然他們不用交租和付燈油火蠟,但由訂貨到埋數都要一手包辦,對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來說已是很好鍛煉。
當晚很多老師、學生和家長義工穿的T恤上,都清楚印上學校的信念:「Every Child is Good at Something」(每名孩子都必有所長)。劉校長說,她真心相信這句說話,深信每名孩子都總有些地方比別人優勝。所以學校不排名次,不定期默書測驗,讓每名孩子自由發揮,找到自己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但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培養出良好的品格和能自發地學習。劉校長又補充,不排名次並不等於放手不管,也不等於老師的工作量會因而減輕,反而他們對教學質素的控制要更加着緊,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是更耗費心力的。
這當然需要更多心力,打個譬喻,類似蔡繼有這類的教學方式,就好像慢工出細貨的「度身訂造服務」,因應每名孩子的長處短處施教,讓他們找到熱愛的東西和自信。這自然會比量產式的生產線多花時間和資源,但得出來的品質當然又不能同日而語。這種教學模式,亦讓我想起了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多元智能已提出了三十多年,但在香港的中小學裏還不是很普遍地應用。
因循心態 固步自封
一般主流學校可能基於資源所限,又或許是教育政策規限,甚至可能是因循的心態,不願跳出舊有框框,仍然很多時把所有孩子都當作是一模一樣地去教,就像工廠倒模式的生產線。行政上這可能是最易管理和最有效率的,但已經未能合乎今時今日的需要,也不會是對孩子最好的,起碼很多這樣教出來的孩子,都未必能快快樂樂地學習,也可能會充滿挫敗感。
新任行政長官有個好的開局,亦欣見新一屆政府願意投放更多教育資源,更表明投入金錢只是第一步,一切以優質教育為目標。小弟衷心希望新班子能為某些香港教育問題撥亂反正,能安撫各持份者的措施會陸續有來。現實點說句,不可能期望每一間資助或主流學校,都能擁有像私立學校或國際學校的資源,但既然現時政府坐擁大量盈餘,亦把教育政策列為新政府的頭炮,總可以做多一點,改善香港,特別是中小學的教學文化。
或許可以注入多點多元智能元素,不再以生產線的模式,當每個學生都是同樣的產品去處理。我聽過一些主流學校的家長投訴,孩子連轉堂時(不是正在上堂時)和同學交談,都竟已被標籤為「好唔掂」;又有家長訴苦說,孩子在堂上「玩手錶」,學校就要求她「書面解釋」為何孩子這樣頑皮。可能有些學校資源真的不夠,以致要更嚴格地控制秩序,但亦可能是教學的思維太守舊,未能追上時代步伐。
小弟不是教育專家,但如果政府有資源又有決心,可以藉着這個良好的開局,推出短期改善措施之餘,亦可進一步改善香港的中長期教育規劃,引入更人性化和與時並進的教學文化和思維,讓大多數學校更能就不同學生的長處,因材施教,讓下一代在更愉快的環境中發揮最大的潛能。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