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寵慣了的零售業應先自強不息 《信報》

年輕時喜歡Nike波鞋, 90年代的Air Jordan和Air Huarache等,都是劃時代的設計,但對Nike的喜愛,亦只停留在那個年代。現時主要是買回那年代的復刻版波鞋當便鞋穿着,運動的裝備,轉移了幫襯較實用的Under Armor,不過也是之前到日本買和網購回來的。美國的Under Armor網站設有Outlet,款式多、呎碼齊,而且和新貨基本上沒甚分別,價錢卻便宜一大截,就算要付郵費都十分抵買。
可惜Under Armor近來被引入本港零售市場,不過就算計及郵費因素,價錢仍比美國網站貴,和美國的Outlet更加沒法比,款式撰擇亦不算多。而自從香港有得賣後,我就再不能到美國網購。美國網站職員回覆說,公司轉了政策,只有美國和加拿大的地址及信用卡,才能在他們的網站購物,我只能從香港的網站買。而香港網站卻又貴選擇又少,同一條正價運動褲,美國網站賣69美元,香港卻要699港元!而且香港沒有Outlet。
無法再接受周期的逆轉
不知美國總公司的政策是否要保護香港代理的利益,如果是的話,就或多或少反映部分零售業界的思維:保護主義先行,先想如何減少競爭和保護既有利益,消費者的權益永遠敬陪末席。像Under Armor這例子,在本土有零售點賣自己喜歡的品牌應是好消息,但卻反過來剝奪了香港消費者的選擇權,要我用貴價去購買!難怪之前聽過很多人說,寧願去外地購買,也千萬不要在香港引入自己喜歡的品牌,這是多麼荒謬?
現時零售業稍吹淡風,業界就已大呼救命,但每一個行業和每一個經濟周期,有上有落根本很平常,不足為怪。只是零售業過去數年,享受過幾何級數的增長,就立刻變成被寵慣的孩子一樣,沒法再接受周期的逆轉。有從事過高檔品牌管理層的朋友曾經說,羅素街的名店,每天營業額動輒2、300萬,每天賣過百個手袋亦很平常。現時不過是由超現實的營業額,調整至較貼近現實的水平,業界代表就立刻跳出來,說到好像天也快塌下來,甚至情況比沙士時更慘淡(差過沙士之說,已有很多評論指出是誇大失實)。
不便與惡果由市民承受
多名業者也不失時機、不約而同提出幾點訴求,包括要求業主立刻減租、政府立即撤銷限奶令、擴大一簽多行及開放多六個自由行城市。
業界為自己爭取利益天經地義,特別在這個政府弱勢,放膽開出訴求可隨時「搏大霧」的年頭。業主減不減租是商業決定,雙方大可自行商議。但零售業稍遇逆境就立刻放下本港的整體利益,要求政府打救,看來就似乎不太合乎香港自強不息的獅子山下精神。還有,過去數年零售業的蓬勃存在一定的Externality(經濟外部性)。小部分零售商和舖主得到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就為香港帶來的種種不便與惡果,要由所有香港市民共同承受,每天受着不同程度的滋擾,而且舖租上升、百物騰貴、傳統小店也被迫結業,有時想找碗粥吃也不易。
「Ask not what Hong Kong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Hong Kong」,零售業好景的那些年頭,有沒有為所帶來的Externality作出任何彌補呢?除了所有人都要交的稅項之外,有沒有把部分利潤撥出來,平衡一下普羅大眾所受的苦呢?不但沒有,部分零售商還推出只有遊客才能享受的優惠,本地人反而被變相「歧視」。那現時究竟為什麼零售業稍稍受到周期影響,就要所有香港人再付代價,來保障一小撮人的利益呢?
其實零售業可以向其他自強不息的成功例子學習。縱使旅客人數下跌,也有很多靈活多變的企管人,是先去想如何做好自己,先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還有更重要的是,先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想想他們要些什麼,怎樣可以刺激他們消費,而不是先伸手要別人幫忙。例如最受旅客人數下跌影響的行業,莫過於兩大主題公園,但他們從未公開怨天尤人,反而不斷求變,不斷想新招去吸引本地客和旅客。就像快將來到的重頭節日萬聖節,海洋公園就力求年年加些新元素,和想些新噱頭去吸客,今年又出黃夏蕙又出多啦A夢。你會看到管理層的努力,不斷花心思去吸引人流。
香港人不是沒有同情心,大部分人也不願看到結業與裁員潮。不過要別人同情與伸出援手,亦應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先盡力自救,提升產品和服務質素,以及平日有沒有照顧別人的感受。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寵慣了的零售業應先自強不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