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最後的吻

豐子愷的《最後的吻》(圖)構圖簡單,寥寥幾筆已勝千言萬語。一幅漫畫竟比催淚彈更催淚,只有大師有這功力。畫中婦人衣衫襤褸,手抱親生骨肉,放到孤兒院的接嬰處,吻別以後,孩子的命運就交託別人,看到此畫又怎能不心酸?如非當年世道艱難黑暗,誰又願骨肉分離?諷刺的是,畫中的母狗尚能餵哺小狗,人於亂世卻無力得狗也不如。想起此畫,是因為讀到「英國舒特拉」溫頓的新聞。二戰時期,溫頓默默把六百多名猶太小孩子送到英國,免得他們被納粹德國殘害,因而獲捷克總統頒授最高榮譽獎章。當年這群孩子的父母,想必也和畫中婦人的心情一樣,此生恐怕再也不能見孩子一面。送別親生子女,必定比入集中營更讓人難受。
孩子沒有錯,他們的父母也沒犯上彌天大罪,為何要受這些懲罰?回看歷史,其實只要幾個野心家,幾條惡法,加上自私、冷漠及短視的人民,就足以把天堂變為地獄。就算今時今日,世界還有很多地方充滿不公及殘暴。我們活在這時空很幸運,不用經歷亂世。不過如果世人都只懂自掃門前雪,懶為公義發聲,難保某天暴政會敲我們的門,難保我們的下一代不受殘害。德國神學家Martin Niemoller的懺悔很多人也讀過,「當納粹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保持沉默;他們追殺社會民主主義者時,我保持沉默;他們追殺工會會員時,我沒站出來說話;他們追殺猶太人時,我保持沉默;當他們追殺我時,已沒有人為我說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