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 《信報》

王爾德(Oscar Wilde)在喜劇Lady Windermere's Fan中的名句「I can resist anything except temptation」(除了誘惑,我能抗拒任何事物),一針刺破沒有人能免於誘惑的傾向,難怪百多年後仍為人津津樂道,以之諷己諷人。
什麼是誘惑?就是做一些你明知不對,甚至有機會犯法的事,但因為你很想得到某些東西,又衡量過認為風險不高,很大機會沒有人會發覺,所以不惜「博一博」。而最後屈服於誘惑的人,通常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徑,會刻意淡化或對被揭發的風險視而不見。
當局者迷,人總以為自己所做的事沒有破綻,又或者憧憬就算將來東窗事發,自己已經上岸或不在其位,就讓繼任的人去處理那個爛攤子好了。這解釋了為何很多名人被揭發醜聞時,大眾通常都會慨嘆,為何地位這樣崇高的人也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又為何這麼明顯的愚蠢行為,也會有人以為不會被人察覺。
判斷力可以低得可憐
黃子華說過:「若要人不知,唔好咁低B。」不過歷史卻不斷以不同的形式重複,近日的例子當然要數德國大眾汽車,在大半個月前被揭露於柴油車廢氣排放測試造假的事件。事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不僅是素來律己以嚴的德國人,也淪落到出貓,而是出貓的手法連一點sophistication也沒有,只是以簡單的電腦程式,來瞞騙測試廢氣排放的儀器。
這樣明顯的作弊,一次半次還可能利用別人對你的信任而過關,但沒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瞞天過海。相信這道理連小學生都知道,這間全球銷量第一的汽車生產商,智商爆棚的管理層又有什麼可能不明白?這足以證明面對誘惑,人的判斷力可以低得多可憐。事件不但令大眾面對數以千億計的損失和令多名高層落馬,而且還火燒連環船,拖累其他汽車生產商也被捲入漩渦,被不同的監管機關調查,或被懷疑是否多多少少也有出貓的行為。
現在修讀商學院課程,商業道德已是必修課。而當年讀MBA,商業道德是和商業法律一起修的。教授大概對人性已經看得通透,只和學生說道德、講大道理沒有什麼作用,要學生遵守商業道德倫理,必定要讓他們知道違反道德的制衡及法律後果。教授不會天真地以為和學生談哲學、說宗教,就期望他們會收心養性,從此不受利誘。所謂道德,某程度上就是一套能讓人有效抗拒引誘的制度。
一個地方的人會陷於誘惑,原因千千萬萬。從前讀過的某篇有關商業道德的文章,大致歸納了幾點。首先,道德敗壞的企業,很多是始於「劣幣驅逐良幣」。如果用料上乘、服務優越的企業的生存和利潤,被一些只求削價、不顧質量和使用者感受,甚至使用旁門左道的企業威脅,很可能也被迫降低質素和成本去迎戰。這樣或許會在行業間形成惡性循環,把整體的質素愈拉愈低,甚至有機會令企業為了勝出競爭和生存而鋌而走險。
權力無制衡監管必腐化
要避免劣幣把良幣趕走,除了一個地方的人民要有足夠的質素和智慧外,亦要當球證的政府和監管機構,有嚴謹和完善的制度,去確保企業間的良性和公平競爭。就如一場球賽,如果球證執法太寬鬆、吹黑哨,甚至搬龍門,雙方很可能會愈打愈粗野,甚至大打出手和引起混亂。
有時企業發展速度太快,擴展過急,也可能讓人貪勝不知輸。企業高速擴張,本身已經造就了很多足以讓人墮落的陷阱。擴張之後,舊有的制度和管理,也很可能追不上新的人事和企業文化的轉變。但太過因循所謂行之有效的制度,缺乏對環境轉變的敏感度,沒有與時並進,也可能會落後於形勢。就像鉛水事件,新的材料和新的建築方法,如果沒有好好監管,或監管當局後知後覺,就會被人鑽空子,最後造成災難。
話說回來,雖然大家對德國人作弊感到驚訝,但其實要陷於誘惑,和民族性沒有太大關係。歷史已一次又一次證明,無論白種人、黃種人、黑人;中國人、外國人;第一世界公民、第三世界公民;高學歷、低學歷;有信仰、沒有信仰;好人、或是壞人……只要手握權力而沒有適當的制衡監管都必定會腐化,分別只是腐化的速度是快是慢而已。正因為如此,任何機構的權力制衡和獨立的審計調查,就算會影響效率,亦可能製造一定的麻煩,卻是確保沒有人能濫權瀆職所必須的制度。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