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如何做到真正「自主」 《信報》

小弟很多時會到各中小學或一些機構,分享對育兒、教育,或新聞媒體的看法。最近有小學家長會邀請小弟去分享「如何促進小朋友自主學習」的課題。坦白說,我不是教育專家,女兒仍在報考小學,在教小朋友這方面,也是「邊教邊學」,可以說是摸着石頭過河,不過在「自主學習」或「自主什麼」方面,倒有一些愚見,想在此分享。
相信接觸過管理學的朋友,都讀過或至少聽過美國心理學家Fredrick Herzberg的「雙因子理論」(Two-Factor Theory or Motivator-Hygiene Theory)。雙因子理論雖已經有五六十年歷史,亦不是沒有瑕疪,不過始終是解釋職場推動力的重要理論,亦對這數十年的管理及心理學發展有重要貢獻。簡單來說,雙因子理論把人類的推動力或滿足感分為兩大類。第一是「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第二類是「激勵因素」(Motivators)。保健因素包括薪酬、地位、工作環境、福利和工作的穩定性等。激勵因素則包括工作的挑戰性、責任感、自身的重要性等等。
「雙因子理論」找到答案
當然如果人工過低,福利和保障又欠奉,員工會感到不滿,甚至會怨恨公司或老闆。但保健因素不會是推動力,就算公司薪酬高福利好,員工也不會因而覺得滿足,人工高只會令員工「不會不滿足」,但「不會不滿足」並不等同滿足。所以只懂以薪酬和福利來吸引人才的老闆或企業,都未必是最佳的企業。
以很多志願機構、福利機構甚至社運人士為例,很多人雖然有很高的學歷或經驗,但都只收取很低的報酬,甚至要冒很大的風險。為什麼這些人願意從事把生命都押上去工作,就只為了微薄的回報呢?當中可能有宗教甚至其他原因,好像是個人的成長、成就感等等。這些都是推動力和滿足感的來源。即是理論上如果一間機構能給予足夠的激勵因素,就算人工不是太高,也能吸引好的人才進駐。
教小朋友其實道理也差不多。香港家長很忙,學童的功課考試壓力亦普遍不輕,最方便容易的育兒方法是獎勵或懲罰:默書成績好就可以買Ironman玩具;如果考試考得好就去大阪環球影城遊玩;相反,成績不好就一星期不可以看iPad??但這些都只是保健因素,多名貴的玩具,多好玩的旅程,都只會令孩子「沒有那麼不喜歡學習」,不會令他們的學習產生滿足感,更不會讓他們自主地學習。
花時間心機找出激勵因素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一條必勝的方程式去應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家長或老師要花時間和心機在每個學童身上找到屬於這孩子的激勵因素。例如一些孩子自己或親人經歷過大病,因而決心讀醫去救急扶危,這些例子新聞報道過,我也親身遇過;又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對某些學科情有獨鍾;有些孩子好勝,想和同窗一較高下,虛榮心也可以是激勵。我中學時有些同學不斷拿大學用書來鑽研,又Quantum Mechanics,又Theory of Everything??這些都是沒有老師或父母逼他們看的。
父母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花時間觀察和協助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有個完全開放的心,完全不要有預設的期望及偏見,以主觀的意願去決定什麼是「有用」的知識或活動。例如孩子喜歡下象棋,只要他們願意花時間去讀棋譜,去記大師的棋法,也是學習和鍛煉的過程。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有用或沒用的知識,也沒有什麼書一定比別的書優勝。如果孩子能自主地學習某一方面的知識,找到了自主學習的激勵因素,很可能在別的科目或範疇都能自動自覺地研究也不一定。相反,只是以獎勵來作推動力,他們只會少點討厭學習,不會有長久的滿足。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喜歡中、英、數、理、化,恭喜你。但如果他們的愛好是別的術科,也不要一下子打殘他們。多點理解,多點鼓勵,總好過威逼或利誘。事實上,企業管理,甚至是和親人朋友的相處,這些道理不是也合用嗎?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