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為甚麼要比賽 《AM730》

一個紀念男拔萃前校長施玉麒牧師的Facebook專頁上星期寫道,在1922年,當時校長Featherstone宣布退出所有學界比賽,以免學生只以追求獎盃為目標,都變成了「pot-hunters」。接近一百年後的今天,如果突然取消學界比賽,那震撼可能會令很多名校學生、老師、校長、和舊生一夜間失去存在感也不一定。但Featherstone牧師的精神,不單沒有過時,反而更值得參考。

自從有了直資制度,傳統名校一方面可照收政府資助,一方面全面掌控收生。最後就算不明目張膽「買人」,也傾向收一些對學校「有用」的學生。假設某校某球隊失落獎牌,就可輕易利用這些收生自由,去吸納一些有體育潛質的學生壯大球隊,「今年中鋒不夠強?來年收個六呎二的中一生吧﹗」小弟想強調,這不完全是學校或老師問題,而是現有制度給他們很大誘因這樣做。

但利用收生的不公平優勢,去贏取多些學界獎盃和錦旗,就算可提升學校的名氣,但又是否對學生的最好教育呢?很多朋友都贏過學界比賽,滿身金牌和不斷破紀錄的大有人在,但這些年輕時的榮耀對這群人的前途、家庭、或事業,究竟帶來了甚麼的益處和智慧呢?

學界比賽是課本以外的成長教育,在比賽中吸取落敗經驗,受點挫折,才可以學習誠實面對自己,看清自己的弱點,從而改善,再學習不輕言放棄。如果年紀輕輕已被輕易得來的勝利和榮譽包圍,或置身慣性以捷徑去收集獎牌的群體之中,反而失去從比賽中學習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