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有些事情不能教授 《信報》

上星期和一群中大人聚餐暢飲,敍舊之外,還暢談由中大校友會聯會主辦的慈善舞台劇《摯愛》的創作和籌備過程。這套籌款劇來頭不少,不單會在香港和溫哥華等四地巡迴演出,創作和演出團隊更是粒粒皆星,包括幾任中大校長和副校長、校董會成員、大師級的鍾景輝、冼杞然、何文匯、陳健彬及編劇梁鳳儀等等。雖然小弟不是中文大學的舊生,但看到這群大師的熱誠和積極性,也確實有點被感染。
席間問到梁鳳儀劇的內容,她賣了少少關子,只說故事涉及金融、愛情和香港人及中大人的奮鬥故事等等,時空大約是五十年代至沙士肆虐期間。寫金融圈故事和恩怨情仇是梁鳳儀的強項,小弟也拜讀過她的作品。原來高峰期她一年可以出版14本小說!作品總數更達103本,實在很驚人!她說還有很多本小說寫到中段寫不下去,就乾脆掉進垃圾桶,否則產量可能更多。
然後大家又談起中大歷代的大儒、創作之道及寫小說的技巧等。說到創作,梁鳳儀和其他幾位文化界朋友也異口同聲說,寫小說和創作不能教,亦真的沒有方法教得好。有大師也說過,不是不想開班授徒,而是寫小說之道不可能傳授他人,主要還是靠自己的修為,多讀多想多寫,慢慢領悟出來。
時日磨練再領悟
事實上世間很多事情,諸如管理、創業甚或待人處事,都只能教授基本的道理,一本本「How To」和「Self Help」書籍也只能歸納一些過來人心得和理論。坊間大量的企管書籍和商學院的研究,很多都是已經成功的名人談及奮鬥過程,和一些empirical studies。這些或者都是重要的參考,但沒有人會讀遍有關Steve Jobs的書籍,就可以照辦煮碗地走同一條路。
可以肯定的只是,讀愈多前人名人的故事和多點管理大師的研究,愈容易有書到用時的一天。而最終能領略多少,境界去到多高,確實要時日磨練、累積經驗和靠領悟回來。
大公司的管理團隊除了在招聘過程中找尋最適合的人選,和提供一系列培訓課程提升他們的技能外,最終也得靠員工本身的經驗和臨場判斷,去解決每日的難題及避免引發災難。你可以說最重要是請到轉數快,或能善解人意的員工,但所謂高轉數和醒不醒目,也是基於經驗和汲取教訓換回來的本能。正如有經驗的酒店大堂主管,一眼就能看出客人大概有什麼需要,主動提供適當的協助,這也很多時區分了酒店的服務等級。
拚勁和經驗互補
對於一些在公司工作了很長時間,或經驗豐富的員工,有人愛冠以「老海鮮」這個難聽的形容詞。雖然某些人在位太久或許會尸位素餐,不過大部分有一定資歷的員工的在職經驗、解決難題的技能及對內對外的關係網,又確實是很多公司重要的人力資產,也不是金錢和學歷可以換取回來的。就算能傳授給別人,都可能是長時間跟着亦師亦友的老闆學回來的管理技巧,不是去幾個workshops,聽幾場seminars就會明白。
在人工智能的世代,很多初創企業也英雄出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創造出一隻又一隻成功的獨角獸。年紀和創意未必有直接關係,但無可否認青年人有拚勁又貼地,或者比起部分有經驗的企管人更能衝鋒陷陣。不過每間企業,甚至每個部門,如果團隊裏有些富經驗和有歷練的員工,可能會更加健康和平衡。這不是說資歷高的人要永續下去或阻礙年輕一輩上位,而是很多東西是相輔相成,拚勁和經驗也應該是互補的。
很多未能教授的事情,共通點是通過實戰才知龍與鳳。有些人早些悟出成功之道,有些人會晚些。而最終能成功的,甚至再進一步,能創立出獨特的創作和處事風格的大師,都是勇於嘗試,不怕摸着石頭過河的不確定性,及不怕可能面對的困難與失敗。
這是一個既看過程,也看結果的學習。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經管智慧 #經管錦言 - 有些事情不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