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志願機構的道德

這兩星期為挑選本年度的實習生忙碌,面試時聽同學們的小故事,大概可以看到他們的熱誠和想法。他們一些採訪經歷也讓我大開眼界,部分還是首次聽聞。
新聞及傳理系的學生,無論做功課、做校報或校園電視等,也要出外採訪。不要小覷學生的報道,他們也曾發掘出好故事,還有主流媒體轉載和跟進。有同學講述,一組人計劃做探討貧窮問題的專輯,於是去聯絡一些專門幫助基層的團體,但這些團體或許見他們是學生,電郵和電話也完全沒有回覆。同學們唯有動之以誠,親身跑上一間協助弱勢社群和新移民的志願機構。機構負責人見同學們一場到來,也不好意思拒人於千里,卻竟然開出交換條件,要同學們簽同意書為他們賣旗籌款,才肯把手上一些個案交給同學。
這就構成了道德問題,同學以時間和勞力為機構籌款,來換取採訪資料,已經是間接「買新聞」的行為,犯了採訪大忌。同學入世未深無可厚非,但那間經常接受傳媒訪問的機構負責人,也應該知道這樣利用和剝削學生,並非有道德的做法。難免讓人感覺這機構可以為了多賣幾支旗,多籌幾個錢,而無所不用其極。也不難讓人聯想到,這機構為了吸引傳媒注意,為了自身利益,所發放的資訊會否譁眾取寵。
見微知著,為弱勢社群爭取權益又好,為自己謀利益又好;出發點崇高又好,自私又好,如果在小節上讓人感覺道德有問題,手段不夠磊落,其他的事也很難有人賣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