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學STEM不如讀哲學?《Mameshare》

某社交場合認識了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芬蘭人工智能專家。由於孩子正在新加坡讀書,他是少有對芬蘭和新加坡這兩種南轅北轍的教育方式都有第一身體會的人。他說有人覺得芬蘭式教育太放任,六歲前基本上只是玩、玩、和玩;而新加坡的小朋友,六歲就已經懂很多生字,連加減乘除都已全懂了。人工智能專家說小朋友腦袋像海綿,自小就能吸收海量知識,但他認為幼兒階段應多「無意識」地(unconsciously)「吸收」四周環境資訊,而不是像新加坡的孩子,「有意識」地(consciously)「學習」語文和數學等硬知識。專家覺得就算是海綿,都應吸收和年齡相稱的東西。
 
但到底哪種教育方式好一點?他承認自己不是搞教育,很難簡單地以二分法歸納,反而以行內人身分說,太早灌輸所謂STEM的知識,未必等於贏在人工智能的起跑線。他的看法和最近《哈佛商業評論》一系列文章的看法相若。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之快,遠超專家早年的估算。為孩子未來著想的家長,自然想早點學習電腦知識,甚至有小朋友讀幼稚園時已開始學編碼(Coding)。不過《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指出,如果還以「職業需要」為本去教孩子,很可能已不合時宜。以編碼為例子,這類「高技術性」的工作,以往確實需要專業訓練,但現時已經能由人工智能代行。 其他的高技術型工種也面臨同樣命運。
 
未來做領袖不著重於懂甚麼技能,反而如何擴闊思考領域、如何更貼近人性和有同理心等「軟技能」將更為重要。懂得問正確問題的人,將比起懂得答問題的更吃香。從這方面來看,把人文學科如文學、哲學、歷史讀得融會貫通,或許比起學寫程式和練心算,更加應該受重視。事實上,很多改變世界的科網公司領袖,背景都是來自人文學科,例如阿里巴巴的馬雲是讀英文的;YouTube的沃西基是唸歷史和文學;Airbnb的切斯基,就是主修藝術的。
 
不是要比較STEM和人文學科哪邊較重要,因為兩者根本並不對立,只是分科再不用「分得那麼細」。事實上在人工智能時代,選甚麼科將不會再那麼重要了。
那麼家長們可以如何擴闊孩子的視野去備戰未來呢?是否讀多點人文科學或哲學就可以?下一篇再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