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成績和競爭的意義 《am730》

不喜歡硬生生地把東西分類,更不喜歡非黑即白的分類法。人生很多事情不是是非題,香港更是一個多元社會。單以大部分人公認的「名校」為例,就已經百花齊放,各有不同校風。怎能簡單地說凡是名校就好或適合自己?
 
和朋友吃飯說起小學教育,她說不同學校的家長WhatsApp群組,風格差別已很大。聽聞某些以學業成績和競爭激烈見稱的名校,組內家長對其他谷友的戒心也特別大。找個說真話的已很難,要問到有用的資訊,更不如問其他學校的家長。很多人安全感不夠,生怕教懂別人就會損害子女的利益或成績。例如絕少人會介紹自己覺得好的樂器老師或補習老師,可能認為這些都是「商業秘密」吧。但這種二元對立的思想,最終其實不利孩子發展。試問只想到競爭,而沒有互惠共贏概念的孩子,能輕易融入職場和社會麼?

朋友說她的群組輕鬆得多,因為學校重視的是關愛和德育。競爭總會有,但大部分家長不是你死我活的非勝不可類型。反而學校認為學習怎樣應對失敗比起勝利更重要;怎樣關心別人和作別人的光,也比只是自己光芒畢露有意義。

愚見認為,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留意周邊和世界正發生的事,比起追逐學業成績更有用。而學生思考怎去改善別人生活和解決社會問題,也比思考如何找到穩定的高職厚職優勝。無論世界怎麼變,這些孩子的觀察力和應對能力也較高。這樣也比起只懂摘星星的,更像領袖材料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