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不屬於自己的地方

香港由幼稚園至中學的學位都競爭激烈,家長務求子女能接受最好的教育都扭盡六壬。而在叩門找學校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會打盡自己的「人情牌」,期望多年來種下的人脈關係網,可以送子女上一條最好的跑道。
這過程無可厚非。如果認識某些校長、校董或辦學團體,很少人能清高地說,在找學校的過程中完全不稀罕任何關係。反而很多人就算自己不認識相關人士,也會透過親戚朋友,那怕只能增加丁點勝算,都會「搭上搭」,盡力而為。不過打人情牌的同時,有沒有考慮過最基本的問題,就是那真是一間適合子女的學校嗎?十隻手指有長短,每個孩子也有不同長處。如果長處不是在於書本上,學業成績盡了力也只是不過不失,就算能入讀成績頂尖的名校,又有益處麼?孩子未能提升成績之餘,可能已淪為包尾大幡,自信受挫。小朋友也有不同的性情,如果性格沉默內斂,去到一間較高調和外向的學校,也未必會讀得開心愉快。就算有可以利用的關係,能夠爭取詳細面試的機會已經很足夠。孩子是否適合這學校,又能否在這裡發揮潛質,最好還是交由校方作決定。也不是沒有見過小朋友因為不適合某些名校,而中途轉校的例子。
同樣道理也適合於學校以外的地方,像公司、組織、甚至一個地區。如果根本和這個地方格格不入,又融入不到這地的文化和作出貢獻,勉強真的沒有幸福,不如回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天地,何必強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