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先尊重自己 再尊重別人 《Mameshare》

大女兒自升到K3後,最明顯的轉變,是溝通和語言能力有較大的進步。社交能力也因而提升了不少,多了同學及朋友之間的交流。觀察她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十分有趣,說話有時天真無邪,有時模仿成年人,但對自己所說的又一知半解,很多時令人哭笑不得。

同時到了五、六歲之間,小朋友的邏輯思維,與表達自己感情的能力亦提高了不少。所以女兒開始凡事問為甚麼,也愛和大人理論,甚至懂得「據理力爭」。「為甚麼要我睡覺,你又在看電話不睡覺?」「我已說過不想吃這些東西,你為甚麼還給我吃?」不想老氣橫秋,但遇到每件事都要問理由,每個要求都向你提出反建議的小孩子,耐性小一點時就會按捺不住,以父母高高在上的語氣壓下去,「不要再爭論了,叫你做就做吧!」這樣的處理當然不太理想。可以的話,我仍然希望能以理說服她,但又覺得不能讓她習慣了無時無刻都要挑戰權威,這樣的話也會很討人厭。

這是個考驗父母智慧的階段,一方面我們想孩子建立自信、有獨立思考、懂得舉一反三、不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又不想他們習慣了無大無細、目中無人、事事要以自己的想法先行。所以盡量耐心地和他們講道理的同時,也必須定下底線,有禮貌和尊重別人是最基本的要求。

香港很多孩子自小有外傭照顧,父母又多半給予充足的資源。學業成績好或體藝表現出色會有獎勵。但德育表現呢?願禮讓、懂互相尊重又有沒有獎勵呢?或者對父母或外傭姐姐粗聲粗氣、凡事只想自己、自私自利,又有沒有懲罰呢?如果不處理好德育教育,小朋友很容易會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特別是獨生的子女。身為父母的我們,日常生活已經很多時以孩子為中心點,但我們萬萬不能讓他們以為世界是圍著他們來轉的。否則日後有甚麼不如意,他們也不會懂得妥協,甚至會隨便對別人發難。

和孩子討論問題,首先要以愛和耐心出發,要他們學懂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同時,我們家長也要尊重自己父母的身分,和教懂孩子甚麼才是合理的期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