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我並不屬於這裡 《Mameshare》

某讀書會邀請小弟推介比較「有趣」的書本給其他愛書人士參考。小弟想了想就回覆說希望大家一讀Amy Cuddy的《Presence》。這書不單刺激小弟思考,亦某程度上激勵過在低潮的小弟。
首先作者的經歷已經很傳奇,她十九歲遇到車禍,頭部受重創,令智力嚴重受損。醫生認為她沒法完成大學課程。這讓一向以聰明人自居的她一時間很難接受自己。不過她選擇堅毅不拔,克服重重困難和用上多幾年時間,不單最終本科畢業,還進一步取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碩士及博士學位,還到哈佛大學教書。Amy回顧那段日子時十分感觸。她說對自己充滿懷疑,特別是初到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時,總感覺自己不夠優秀,「我並不屬於這裡」。日子過得很苦,直至她發現原來不少人也有這種「不屬於這裡」的感覺,但有人會頂硬上,「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即是一直假裝自己屬於這個地方,勝任於目前的工作,直至真正駕輕就熟為止。
最初在TED Talk聽到這番話,確實是如雷貫耳,感覺太真實、太擊中核心了。實不相瞞,做了這麼多年人,也有過太多太多「不屬於這裡」的時刻,包括入讀名校、進電視台當主播、出外景做直播、到大學演講、做大型典禮司儀等等……但往往事過境遷,回想當初的缺乏自信又是多麼多餘。事實很多時只要勇於往前行,fake多幾次,自然就能make it。
之後再讀Amy Cuddy的暢銷書《Presence》,當中有關她對於身體語言的研究也很有啟示性。她的研究指出身體的「非語言行為」,不單影響其他人的觀感,對本身賀爾蒙分泌也會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很多事情的自信和表現。所以能夠以「高能量姿勢」(power posing)應對關鍵時刻,例如面試、口試或演講等,往往成為勝負關鍵。
很多時所謂傳統名校生比較優勝的一個小節,也是在於他們勇於「fake it」,直到他們「make it」,甚至最後「become it」而已。其他學生成績未必差過名校生,甚至可能更好,但就是缺少這份勇往直前去fake it的奮勇,白白讓機會溜走。正如小弟母校男拔萃,很多同學碰到不是太擅長的事情時,往往也是應承了、嘗試了再算,大不了失敗收場,也總好過試也不試。試想這樣下去會比別人多出多少機會呢?
但要孩子有這份勇氣,我們本身也要先克服心理的障礙,fake it until we make i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