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由問為什麼開始 《信報》

月初舉行頒獎禮的「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已來到第三屆,小弟很榮幸能再次擔任大會司儀。每年的頒獎禮總有些令人感動的時刻。其中表演環節,大會所邀請的都是能克服逆境、跟困難作戰、發揮正能量的表演嘉賓。今年演出的是「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學童,他們聯同世界知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一起唱出很有意思的勵志歌曲,小朋友夢想成真之餘,亦為未來實現更高、更遠的夢想打了支強心針。
表演開始,莫華倫先以《杜蘭朵》中的名曲Nessun Dorma揭開序幕,帶起現場氣氛。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小朋友隨後出場和莫老師一同表演。背景熒幕顯示的是一個又一個台上表演小朋友的面孔,還有他們長大後的志願與理想。場面勵志又充滿希望。但願這群小朋友今天的一小步,能為將來的一大步鋪出康莊大道。
人生目標大不同
「正能量」不單是呂志和獎其中一個獎項,用以表揚處於困難仍勇往直前的人士和團體,也是穿梭整個晚會的一個信念。很多得獎人士、表演單位及一眾主禮嘉賓,都不約而同提到逆境自強的重要。不只是口號式的提及,而是透過不同的提名、獲獎者故事和表演嘉賓實踐出來的一股動力。每年完成司儀工作後,細味晚會中看過的片段與聽過的故事,總會有些領略。
今年小女剛升上小學,小兒於年頭出生,看到這群小孩子和當中的訊息,感受亦較深。作為香港的所謂中產家長,孩子出世後,腦海裏總是他們的學業與前途。如認為應該花的錢,會毫不吝嗇地用在孩子身上。由playgroup到幼稚園、考小學、大學、出來社會,總以穩定和安居樂業先行。就算他們將來的生活好不過自己,也千萬別向下流。金錢、工作、向上流動,都是生活主調;到有一天兒女結婚、生兒育女,是否再來一個循環?這就是圓滿人生?生活可以有多些意義,追求多點東西嗎?
不是在無病呻吟,而是想到每天營營役役、照顧家人、供樓供車的生活裏,如能找多些意義,不單滿足感大些,對工作本身亦有正面幫助。另一方面,若兒女能找到品學兼優的理由與目的,還有更遠大的目光,也對他們的學業成績以至將來的事業成就有正面影響。企業顧問和暢銷作家Simon Sinek的「The Golden Circle」理論指出,全球最出色的領袖和影響最深遠的公司,在思想、行動和溝通方式上,都是和世人剛剛相反的!他們不會先問How和What,而是先問Why。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目的及尋找sense of purpose等,才再想如何做和怎樣做。成功的領袖也不視入名校、讀神科或賺高薪為人生目標。
感染力源自目光
正因為找到使命與目的,所以令推動力更大。而這股力量不單推動自己向上,更能感染別人,「Make people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有感染力是因為別人看到的,不是一個只為生活打拚的普通人,而是看到為理想奮戰、為更高目標努力的領袖。有感染力的領袖,也永遠比那些只懂得以carrot and stick去催逼和利誘的領袖有更多追隨者,做事自然更加事半功倍。
在香港當父母,和很多大城市一樣困難重重,中產向下流的壓力也很大。不過,如果我們只短視地和社會大多數人一樣,僅追求一些眼前目標,就算含辛茹苦地為子女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關,讓他們考到最想讀的科目,找到最理想的工作,也只會如逆水行舟,不斷在找How和What的答案,而從來沒想過Why。正如呂志和獎和其他類似世界級獎項的得主,如果不是一開始就由Why出發,再去默默耕耘,也不會做出那些改善世界的大事情。其實,無論個人或企業,如能以Simon Sinek的思路來想問題和作決定,說服力和成功機會也會提高。
但願我們教育下一代時,也讓他們如莫華倫及音樂兒童基金會的小朋友所唱的Greatest Love of All歌詞一樣,能「I decided long ago, never to walk in anyone's shadows. If I fail, if I succed, at least I'll live as I believe.」,能勇於找到自己的Why,為自己的信念而活。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