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善用數據為學生減壓 《信報》

教育是施政重點之一,政府亦承諾投放更多資源在這範疇上,社會對於相關改革或減輕學生壓力的討論,近年亦沒有停過。香港教育算是比較多元化和選擇豐富,雖然經常被家長批評學生壓力太大、功課和操練太多,但總括來說,整體質素還算不錯。
天虹校TSA躍進啟示
女兒升上小學後,小弟沒有鬆一口氣的感覺,思考更多的都是教育問題,特別是所謂的快樂學習。世上沒有免費午餐,要得到某些技能和知識,就必須付出一定代價。如果誤以為知識可不勞而獲,又或每天玩玩遊戲就可以習得,家長也未免太天真。事實上,很多家長朋友認為直資、私校或國際學校雖然學費較高,但孩子可以更快樂地學習或起碼功課少一點,故值得花多點力氣去報讀,同時付錢上補習及興趣班。
不過,孩子要成才始終要家校合作,培養毅力和好奇心。隨着競爭愈來愈激烈,很多私校或直資學校的課程對學生的要求亦水漲船高,也不再是功課特別少。最大分別只是資源充裕,家長亦普遍較富有,學習的配套多些罷了。
那麼,學習質素是否就和投入的資源成正比?又是否多些功課、補習及操練,就能提升學業成績?就能鍛煉出毅力和好奇心?我不敢妄下結論,不過小弟最近和一些教育工作者交流,從中得到不少啟示。
很多人聽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的故事,傳媒亦常訪問其教職員和到校採訪有關教育的議題。最近,小弟因緣際會認識了天虹小學的課程發展主任陳奕鑫,聽了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他說,最初來到天虹小學時,TSA不達標。一般欲提升學生TSA成績,最傳統做法當然是補課和多做補充練習,期望「將勤補拙」。再不達標的話,體育課或音樂堂都要犧牲改為做補充。多加操練以提升成績,相信是最多人想到的方法。不過,陳主任說他們決定反其道而行,減少功課、不做補充、拒絕操練,甚至還減少考試。結果呢,兩年後TSA成績大躍進,全面達標了。這個結果竟和傳統智慧背道而馳。
天虹是怎樣做到的呢?我相信和該校的老師花了很多心機有關,陳主任透露,當中主要是借助科技和數據。他舉例,數學老師會把課堂最後10分鐘,留給學生用平板電腦做有關的問答題。這10分鐘的練習,除了可加深學生記憶,更重要是能讓老師收集數據。例如某條問題特別多學生做錯,就證明很多人不太明白該題目,老師便記錄在案,於下一堂預留時間再講解這個學生較弱的概念,令他們真正理解,未來就不會再輕易做錯。
運用科技針對弱點施教
這種針對性的教學,比起漫無目的地補課和濫做補充練習,更精準地按學生弱點施教,不浪費師生時間,亦避免因過度操練使學生疲於奔命,進而失去學習興趣。一來,學生明白了原本不懂的概念,可能會激發他們的滿足感和求知慾;二來,校方每天收集學習進度數據,長此下去,學生更能事半功倍地學習和取得成功感,學校亦能掌握學生的大小數據,調節教學進度和方法。
在香港,運用科技和數據於教學上或許還未很成熟,天虹小學的例子也須更多時間去驗證,教育改革亦宜逐步摸着石頭過河。不過,這起碼反映科技及數據是教育的一條出路,也的而且確可減少不必要的操練和壓力。如果有更多學校在日常課堂裏收集學習進度數據,那麼,相關的評估和TSA或可考慮減省甚至取消,畢竟其用意也是收集數據。假若學校能更即時了解學生進度,測驗和考試的次數亦可相應下降,或能讓學生在更少壓力下,學習更多有用的知識。
對家長來說,也可反思操練的作用。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藥石亂投不單不會改善成績,反而可能扼殺小朋友的學習興趣,甚至進一步構成情緒及家庭問題。就算家長有充足資源,很多事情都不能簡單地外判給補習老師和學校,亦不是加強物質上的獎勵就能提升成績。
自己知自己事,家長應最了解子女的強項和弱點,怎樣才能提升學習動機與毅力,須多動腦筋和以更開放的態度去審視。肯定的是,若只依賴功課和操練,不單過於食古不化,思路亦太狹窄了。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